李白:詩仙之名聞天下

2020-12-18 騰訊網

提到李白,我們立刻會想到「詩仙」,會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確,李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歷史人物了,他的詩歌,歷來受到很高的評價,至今仍廣為傳誦。

少年時代的蜀中生活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生於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卒於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活了六十二歲。在這六十二年中,李白有四十餘年(十三歲到五十五歲)生活在唐玄宗統治時期。我們知道,唐玄宗統治前期創造了「開元盛世」的局面,但隨著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局勢急轉直下,玄宗也被迫退位。可以說,李白親眼見證了唐朝由極盛走向衰落的過程。這對他的詩歌創作和思想變化都有著很大影響。

李白出生在唐朝西域的碎葉城,但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五歲的李白就跟隨家人到了四川,居住在綿州(今四川綿陽)所屬的昌隆縣(今四川彰明)青廉鄉(一作青蓮鄉)。李白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四川度過的,因此他稱自己是蜀中人:「家本紫雲山。」紫雲山在四川綿陽昌隆縣南四十裡。

李白的家庭是比較富裕的,這使少年李白有充分的條件可以讀書、作詩賦、學劍術、遊歷名山,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學識、有才能的人。關於李白學習的逸聞,流傳最廣的就是「鐵杵磨成針」的故事,說的是少年時的李白一次出去玩,不知不覺地走進一個山谷。忽然,他聽到山谷裡傳來一陣「嚓,嚓,嚓」的聲音,走近一看,只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婆婆,正在一塊大石頭上磨著一根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就問道:「老婆婆,您這是在做什麼啊?」「磨一根針。」老婆婆答道。「什麼!磨針?」李白大吃一驚,「這麼粗的鐵棒子,得磨到什麼時候啊?」老婆婆不慌不忙地說:「只要下足了功夫,鐵棒就一定能磨成針。也許十年,也許十五年,也許時間更長,但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讀書做學問,也是這個道理。」這番話,像一把錘子敲在李白的心上。他回到家,在紙上寫下「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十個字,並以「鐵杵磨針」的精神激勵自己,勤奮刻苦地學習,從而打下了「開口能文,揮翰霞散」的基礎。

少年時的李白,還有著「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他所作的詩歌也一再表露出自己「濟蒼生」的理想和願望。

仗 劍 遠 遊

為了尋找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能,二十六歲的李白離開了故鄉四川,開始在中國東部廣闊的天地遊歷。

總體上看,李白的這次遊歷持續了十六年,直到他四十三歲入長安為止。遊歷的生活對於李白來說可不是遊山玩水,而是為了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為此,他積極地採取了隱居、求仙訪道、詩文會友、幹謁公卿等方式結交各種人物。正如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答辯來自孟少府的責難時,說自己的隱居是「養賢」而非遁世,是等待時機為國報效,並表明自己「兼濟天下」的理想,表示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為國家做一番貢獻,然後再安心地過隱居的生活。他以詩文幹謁州郡長官,為的也是得到他們的推薦。

長期的遊歷生活,使李白不僅飽覽了名山大川的壯麗,更接觸到了很多社會問題。這對李白來說,是很可貴的。它使李白不再局限於書本上的知識,而是深入到了現實的生活中。閱歷的豐富,也使他的性格更加豪邁,藝術創作力更加旺盛,在詩文方面顯示出了傑出的才華。像《烏棲曲》《蘇臺覽古》《渡荊門送別》《客中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長 安 三 年

李白在詩歌方面所表現出的才華,使他譽滿海內,名動京師,唐玄宗李隆基「聞而悅之」。天寶二年(743),四十三歲的李白被召入長安。聽到這個消息,李白非常高興,一腔的抱負,終於有了施展的機會,於是他說出了那句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初到長安任職的李白,確實受到了優厚的待遇,起草過一些重要的公文詔書。但是,有些事是李白預料不到的。此前,他遊歷時,正逢「開元盛世」,皇帝積極進取,百姓富足,天下安定。然而,他到京城任職時,唐玄宗已經不再那麼勵精圖治了,而是趨於享樂,他把重大事務都交給了奸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人,李林甫就是「口蜜腹劍」這個典故的「主人公」。更為重要的是,唐玄宗讓李白入京為官,並不是想讓他作「輔弼之臣」,聽他的「興亡之言」,只不過是愛惜他的詩才,希望讓他作一個歌功頌德的御用文人罷了。

但李白畢竟是一個有遠大理想和宏偉抱負的人,他不願充當侍臣,更不願在日漸腐敗的朝廷中「摧眉折腰」。這種藐視權貴的性格,自然受到當權者的讒毀,李白逐漸失去了唐玄宗的信任。李白認清了形勢,更擔心自己在小人的讒言中可能遭到更大的災禍,於是主動提出離開朝廷。

從滿懷壯志的來,到帶著怨憤和失望的走,李白在長安僅僅待了三年。政治上的挫折,給李白以巨大打擊,但也給了他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經驗教訓。他深刻認識到了當時的黑暗和腐敗,他的詩歌也有了新的內容,創作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抨擊權貴和姦佞的優秀詩篇,像《行路難》《梁甫吟》等。

悽涼的晚年

李白離開長安後,從天寶四載(745)到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前後十年,是他人生第二次遊歷時期。然而,這一次的遊歷和第一次有顯著的不同:第一次遊歷時,李白信心滿滿,滿懷抱負,希望得到建功立業的機會;第二次遊歷,是在他政治上遭受打擊後不得已而為之的,其心情的苦悶可想而知,用漂泊流離來形容他這次的遊歷也未為不可。「萬裡無主人,一身獨為客。」(《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徵君蕤》)「一身竟無託,遠與孤蓬徵。」(《鄴中贈王大,勸入高鳳石門山幽居》)都是他此時孤苦伶仃、漂泊無依的真實寫照。

但此時的李白並非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漠不關心。他看到朝廷窮兵黷武、士卒傷亡慘重、賢良遭受殘害、百姓民不聊生的局面,非常悲憤,便用詩歌對這些行為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更重要的是,李白預見到了安祿山勢力的增強將會對中央造成危害,於是他北上幽燕,積極從事救國活動。但沒有成功。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一路向西,所到之地,燒殺搶掠,一片焦土。面對此景,李白異常憤怒,這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愛國情感,他盼望加入抗敵的隊伍,為國家貢獻力量。次年,唐玄宗逃到成都,他的兒子李亨在靈武(在今寧夏)稱帝,是為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此時,永王李璘以平叛為號召,在江陵起兵,並邀請李白到他的軍中擔任幕僚。出於愛國之心的李白,懷著救國的願望,接受了這次邀請。然而,由於統治者內部的矛盾,肅宗以謀反為名討伐永王,最終永王兵敗被殺,李白因為是永王的幕僚而獲罪,被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幸而遇到大赦,他才得到釋放。歸來時的李白,已近六十歲了。懷著一顆報國心加入平叛隊伍,卻因受到牽連而被流放,李白晚年的命運太坎坷了。

經歷了磨難的李白,晚景很是悽涼,不得不依靠親友為生。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李白在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家去世,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詩歌的特色

介紹李白,就不能不說他的詩歌,正是因為他的詩,才讓其有了「詩仙」的稱號。李白的詩大多通過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表現出來,但其中又包含著現實主義成分。可以說他的詩是巧妙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來表現自己的思想,反映社會的現實。

李白的詩歌,熱情奔放,想像豐富,語言清麗,風格豪邁,個性鮮明,讀後使人深受感染,回味無窮。運用誇張的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來抒發熱情奔放的思想感情,是李白詩歌的一大特色。他喜歡用一飛沖天的大鵬來表現自己的抱負,如:「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裡。」(《上李邕》)這是借用了《莊子·逍遙遊》中的典故。他用誇張的手法,或抒寫自己內心的鬱憤,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或呈現一種很高的境界,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之水被誇張地說成是從天上來的,既體現了黃河無止境的長流,又描繪出了它奔放的姿態和恢宏的氣勢。另外,在一些寫景、抒情的詩中,李白也往往使用這種手法,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秋浦歌》)詩人以三千丈的白髮來形容自己得不到重用而引發的愁苦。還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一名句,用千尺潭水比喻感情至深。

李白還喜歡用豐富的想像、奇幻的神話傳說和遊仙詩的形式,來表現自己強烈的思想感情、對理想的追求,以及揭示社會現實。《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是最典型的例子。還有《遠別離》,通過娥皇、女英及堯幽囚、舜野死的傳說,以神奇的遐想、迷離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當時統治者失權以及政治混亂的憂慮。

善於運用託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古喻今、因事寄意的手法,是李白詩歌的又一大特色。《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這首詩就是一個例證。此詩是李白的一首自傳體長詩,也是其詩集中最長的一首,它詳細敘述了詩人的人生經歷,抒發了自己的感慨。詩的開頭部分,抒寫了詩人的才能、志向以及懷才不遇的感嘆:「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兒戲不足道,五噫出西京。」這是借楚霸王項羽少時學書學劍不成的事以自比,自謙自己的文武才能沒有學好;又借東漢梁鴻看到統治者生活奢侈而作《五噫歌》一事以自喻,表現了自己因與統治者不合而離京的經歷。以古喻今、因事寄意的寫作手法由此可見。

另有一篇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義特色的名篇,就是《蜀道難》。此詩用誇張的語言、豐富的想像,以景寓情,借物寓意,寫出了山河的壯美,歌頌了中華祖先開國的艱難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性,更反映了詩人對當時政局的隱憂。唐代就有學者評價說:「《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

應該說,李白這種詩歌風格的形成,與他豪邁爽朗的性格、對自由的追求,以及對封建權貴的蔑視是分不開的。他的詩歌能有如此高的藝術成就,是因為他善於繼承並發展漢魏六朝詩歌的優秀傳統。李白才華橫溢,卻也是一位刻苦向前人學習的詩人。他讚美建安文學,重視吸收鮑照、庾信等文學家的長處,並模擬前人的藝術手法創作了許多詩賦;他還吸收古代樂府民歌健爽、真摯、明朗的特色,又融合自己的性格,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

李白及其詩歌的進步性

前面已經提到,李白的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但他的詩也並非完全地「放飛自我」「無拘無束」「天馬行空」,因為李白本人也是關注現實的,他有著「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只是這個理想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打擊和限制而不能實現,特別是李白見到了唐玄宗在統治後期逐漸荒淫奢侈、寵信奸佞,朝中大臣趨炎附勢、庸庸碌碌,卻對百姓飛揚跋扈、置其安危於不顧的情景,對此他用詩歌進行了揭露和抨擊。

《古風》其二十四中,他說:「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幹虹蜺,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蹠。」一針見血地批評了當時奸佞宦官的驕橫無禮。《古風》其四十六中,他又對唐玄宗「鬥雞金宮裡,蹴鞠瑤臺邊。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這種寵信奸佞、一味追求荒淫奢侈生活的行為,進行了揭露。他甚至預感到「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的強盛唐朝,將斷送在這些禍國者的手中。從後面的歷史事實上看,應該說李白還是很有預見性的,安史之亂的爆發,雖然沒有讓唐朝滅亡,卻讓這個昔日強大的帝國元氣大傷。

李白受到讒言和毀謗時,寫了著名的《雪讒詩贈友人》,這不僅僅是對他個人不幸遭遇的控訴,更是對當時奸臣當道、政治腐敗的揭露。「白璧何辜,青蠅屢前。」詩的開頭就用青蠅比喻讒人,訴說自己遭到了奸佞小人的毀謗,並對楊國忠、楊貴妃等一批奸佞之人的邪惡行為進行了憤怒的聲討,甚至把矛頭直接指向玄宗本人的腐敗和喪失君道,應該說這在當時看來還是很有勇氣的。

李白在長安時,還作了一篇《大獵賦》,其中有「獵賢俊以御極」一句,意思是要任人唯賢。可是,到了天寶年間,唐玄宗在用人上根本不是「用人唯賢」,而是「親小人,遠賢臣」,李白對此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他說以玄宗為首的統治者「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其十五)。特別是當他得知直諫之臣張九齡、周子諒等遭貶致死的消息後,更是悲憤萬狀,於是他專門作了《古風》其五十一:「殷後亂天紀,楚懷亦已昏。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比幹諫而死,屈平竄湘源。虎口何婉孌,女嬃空嬋娟。彭鹹久淪沒,此意與誰論。」詩中,李白用紂王、楚懷王來影射唐玄宗的昏庸無道和殘暴,是一首非常大膽地抨擊當時黑暗統治的優秀詩篇。

李白還反對窮兵黷武,強調戰爭的正義性。他在《戰城南》一詩中有這樣的句子:「烽火燃不息,徵戰無已時。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應該說,李白不是泛泛地反對戰爭,他認為抵禦外辱的戰爭和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窮兵黷武式的長期的不義之戰,卻是應該極力反對的。「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這一句,不僅是先秦孫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而且對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和平與發展,也是一個很好的註腳。

應該看到,李白對於當時唐王朝腐朽統治的抨擊是非常直接和大膽的:諷刺其荒淫,鞭笞其腐朽,揭露其黑暗,這是一種政治上的進步傾向。此外,李白關心國事、熱愛祖國、反對叛亂。當外族對唐朝邊地進行侵擾,並威脅到國家和百姓安全時,具有愛國思想的李白就挺身而出,用詩歌來激勵人們以堅強的鬥志去抵禦外辱,比如他寫下了「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塞下曲六首》其一);「橫行負勇氣,一戰靜妖氛」(《塞下曲六首》其六)。詩句慷慨激昂,鼓舞人心,充滿了壯志和愛國之情。

他的愛國思想,在安史之亂前後表現得尤為突出。唐玄宗時期,廣設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都有很大的權力,逐漸不受朝廷控制,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其中尤以安祿山所領導的藩鎮勢力最大。安史之亂發生前,李白就對安祿山在幽州一帶招兵買馬、圖謀叛亂的情況有所耳聞,他深知叛亂意味著國家會走向分裂,更意味著國家政權可能被顛覆。在這形勢危急的時刻,李白毅然決定北上幽燕,打算從事救國行動。

天寶十一載(752),李白開始北上。當時他說:「日落把燭歸,凌晨向燕京。方陳五餌策,一使胡塵清。」(《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裡,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我把兩赤羽,來遊燕趙間。天狼正可射,感激無時閒。」(《登邯鄲洪波臺置酒觀發兵》)這些詩句都表明了李白北上幽燕、從事救國的心志。然而,當他到了幽州一帶才知道大勢已不可挽回,他在《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這首詩中說安祿山反叛的氣焰已經囂張到極點,而唐玄宗養虎為患、昏庸糊塗也到了極點。李白深知,此時玄宗寵信安祿山,他上書給皇帝反而會「觸犯龍鱗」,於是他選擇了避難。這也顯示了作為愛國者的李白報國無門的無奈。

避難之時,李白看到祖國山河被叛軍攻陷,百姓流離失所,感到十分痛心,於是他寫道:「洛陽三月飛胡沙,洛陽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如亂麻。」(《扶風豪士歌》)「俗變羌胡語,人多沙塞顏。申包惟慟哭,七日鬢毛斑。」(《奔亡道中五首》其四)詩句中的「胡」指的就是安祿山的叛軍。李白的悲憤之情,由此可見。

此外,雖然在避難,但面對安祿山的反叛,李白主張採取積極的抵抗政策,盡全力消滅叛軍。正是這種高度熱忱的愛國思想,促使李白想辦法參加平叛工作,於是他加入了永王李璘的軍隊。在《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這首詩中,李白寫道:「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浮雲在一決,誓欲清幽燕。願與四座公,靜談金匱篇。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不但寫出了自己要直搗安祿山的巢穴、為平叛做出一份貢獻的決心,而且還激勵同僚一同努力。「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寫出了李白在獲得報國機會時,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應該說,李白在政治上屬於不得志者,但是這絲毫不能減退他的愛國熱情,李白的愛國心,老而彌堅,直到去世前,他還發出了壯志未酬之嘆:「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臨路歌》)李白的突出優點,還體現在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情歌頌上。李白一生遍歷名山大川,足跡幾遍全國。他的風景詩,以清新、俊逸的風格描繪出一幅幅優美恬靜、明媚秀麗的現實風景畫。比如:「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登錦城散花樓》)「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登金陵鳳凰臺》)還有我們很熟悉的那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然而,在李白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中,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是以豪放壯闊的風格,表現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闊和氣勢磅礴。比如他把黃河寫得驚心動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裡觸龍門。」(《公無渡河》)黃河作為母親河,其奔騰咆哮、聲震山谷的雄偉形象,如在眼前。又如他寫廬山雄奇的風貌:「廬山秀出南鬥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廬山謠 寄盧侍御虛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 瀑布》)

李白對風景以及名山大川的描寫和歌頌,都是他遊歷之後的真實感受。李白在描寫時,往往把自己的愛國情感和豪邁不羈、追求自由的性格相結合。所以,他的這些詩篇在動人之餘又引人聯想。它們不僅僅使祖國的山河增色,也使我們的精神受到感染和薰陶,從而激發出自己的那份愛國之情。這就是李白,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又關心時局、具有現實情感的「詩仙」。

相關焦點

  • 李白在唐朝不是詩仙 真正的詩仙被皇帝所欣賞 是這位大詩人
    詩中稱呼白居易為「詩仙」,還提到了有點嘲諷唐明皇的《長恨歌》,可見這位皇帝對於白居易的欣賞。在皇帝的詩中被稱為詩仙,在整個唐朝可算是獨有的榮耀了。五、李白被稱為謫仙人、酒中仙,而不是詩仙在可見的唐朝古籍中,似乎沒有記載李白被稱為詩仙,李白名聲最廣的稱呼是「謫仙」而不是詩仙。
  • 詩仙與詩鬼到底誰更厲害?為什麼有人認為李賀之才更在李白之上?
    我想,大多數人會把票投給「詩仙」李白。但也有人說,李白之所以能夠一騎絕塵,那都是因為李賀死得早,否則的話,李白未必就能坐穩唐詩界的第一把交椅。同為唐朝最偉大的浪漫主義天才詩人,同樣想像力豐富擅長描寫神仙鬼怪,又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鬼」,所以自古至今,人們一直喜歡把李白與李賀放在一起比較。(李白劇照)有人認為李白之才在李賀之上。
  • 詩仙李白淪為記者?詩興大發卻成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燈泡!
    其詩情、詩意,以及對詩歌的天賦,可謂天下一人。就連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都說:「李白之詩呼吸宇宙,出乎道。」他的詩歌,已經上升到了「道」的高度。就連堪比齊肩的杜甫,都認為他的詩歌「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 你和李白一起看過廬山瀑布?縱觀李白一生大唐盛世的詩仙有多浪漫
    說起李白,他真是當得起詩仙這個名稱,我甚至覺得他走後真的是成仙了。「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鏗將有力的《將進酒》,」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這些詩句像是天然鑄成的,天然去雕飾,讀起來又非常地順暢、瑰麗,他真的是謫仙人,此詩只應天上有。
  • 詩仙李白生平經歷——謫仙所遭遇的不順一生
    說到李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為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大詩人,詩仙李白的大名 如雷貫耳,其作品的流傳度和經典程度自古以來無人能出其右。但李白的一生絕不是那些詩歌能夠概括的,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精彩絕倫,或許對他自己來說,並不是那麼順遂無阻,甚至還有一些波波折折。
  • 政治一般與詩人無緣:詩仙李白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有原因的
    李白被稱為「詩仙」,才華橫溢、鬼斧神工,在古代詩歌史上是響噹噹的人物,盛唐有了他才會更加的令人嚮往,但這麼一個人才卻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一身,安能飡君紫霞,蔭君青松,乘君鸞鶴,駕君虯龍?
  • 「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詩」,欣賞詩仙李白22首精美詩作
    「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欣賞詩仙李白22首精美詩作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
  • 都知道李白是詩仙,但李白的劍術絲毫也不差,稱之劍聖也不為過?
    李白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一個詩人了,作為很多人心目當中最厲害的詩人之一,李白最出名的自然也就是他的詩作了。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李白的劍法也是相當厲害的,而且在唐朝時期,李白的劍法可以名列天下第二位,這可以說是相當厲害了。那麼,李白的劍法又是從哪裡學的呢?李白的劍法為什麼會有那麼厲害,他有沒有教他劍法的師父呢?
  • 楊貴妃吐露李白信息,那位鼎鼎大名的詩仙,也要登陸FGO了?
    楊貴妃便是最先落地的一名從者,然而從她的羈絆信息中,卻透露出了李白的信息。那名鼎鼎大名的詩仙,也要登錄FGO了?大家好~這裡是你的靈子呀~楊玉環登陸FGO後,口碑便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喜歡這名角色的朋友,大呼「舔爆新老婆!」,將其奉為神明。
  • 李白人物雕塑鑑賞;領略雕塑底蘊向「詩仙」李白致敬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 爆笑網友改詩,李白詩仙名差點不保,幸虧李白走的早,太有才了!
    「李白掃碼將騎行,忽聞烤鴨吆喝聲。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沒有錢。」「垂死病中驚坐起,笑問客從何處來。」還有下面這首詩,建議大家背誦全文《臥春》暗梅幽聞花, 臥枝傷恨底, 遙聞臥似水,易透達春綠。 岸似綠, 岸似透綠, 岸似透黛綠。要是不懂其中的含義,建議多讀幾遍,其義自見。
  • 「詩仙」李白,一生娶了四位妻子,那他又有多少個孩子呢?
    中國「詩仙」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稱為「詩仙」。大名鼎鼎的「李杜」說的就是他與「詩聖」杜甫了。李白為人十分爽朗豪邁,正所謂詩如其人,讀他的詩的時候我們總感覺仿佛丈走天涯的人是自己。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由於他天性愛遊山玩水,而且打心底裡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所以他遊遍了祖國的南北神州大地。在遊玩之餘,他也不忘用筆墨記錄這大好河山,將所見所想所聞,一一寫進了詩詞中。他的詩豪邁奔放的同時,又清新飄逸。因為長期沉浸在自然美景中,所以詩詞中蘊含大量奇妙的想像,意境耐人尋味、用詞輕巧。這也是「詩仙」的由來。
  •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為什麼如此崇拜孟浩然?
    這首詩我們換一個講法,先不講《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先來讀李白的另一首詩《贈孟浩然》,看看李白心中的孟浩然到底是什麼樣。李白是一個極為驕傲的人。他對於孟浩然寫的詩以及這個人是什麼態度呢?李白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李白,詩仙,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詩人,李白是怎麼死的?
    李白,詩仙,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詩人。對於他的死,歷來眾說紛紜,那麼,李白是怎麼死的?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安史之亂後,李白想到了投筆從戎,為國家戰死沙場,李白一直有著自己的理想,戰爭時,他認為自己是謝安,平亂後,他認為自己是賈誼,當他在唐玄宗宮廷時,他認為自己是姜太公,總而言之,李白在任何一個階段,都希望自己是一個頂級人才,同樣他願意相信,他就是這樣的人,而這正是時代的情愫,這也是盛唐的一種精神。
  • 李白為什麼是詩仙,杜甫為什麼是詩聖?誰名氣更大?
    仙者,飄飄不似人間,聖者,必定平視萬物,懷有悲憫之心。成仙成聖,都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起碼有一項技能達到業內頂尖水平。在專業素質眾望所歸之下,結合其他因素,才有可能為仙為聖。這從來不是官方拍板的事,也還要歷經時間的檢驗。直至約定俗成。
  • 詩仙是李白、詩聖是杜甫,詩魔、詩鬼分別指的是誰?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不僅軍事、經濟及科技等方面十分發達,文化也相當繁榮,湧現出了許多名留青史的大詩人。作為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生性灑脫,創作除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被後人稱為「詩仙」,足以體現他在唐朝詩壇上的地位。
  • 我的偶像作文:狂放詩仙李白
    而我的偶像,是一個半輩子流浪漂泊的狂放詩仙——李白。他出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他經歷過繁華的大唐盛世,遭受過安史之亂的磨難,他總是在失敗與成功之間徘徊。但無論如何,他的詩與情懷,從未被世人忘記。我把李白當作偶像,是因為他有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樂觀。
  •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在大家心目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在我心裡,他是一個張狂的人,別的不說,走遍大江南北,高興了就在牆上寫詩。
  • 讀詩仙軼事,品千古詩情,解密李白與黃鶴樓的不解情緣
    「詩仙」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而出的天才詩人,他放浪不羈、天賦卓絕,擁有豪放灑脫的豁達氣度和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懷。他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是一位我行我素的狂放閒人,是一位重情重義的真朋摯友,也是一位縱情山水、馳騁江河的愛遊人士。
  • 詩仙李白是真正的命理學修真學高手
    詩仙李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以一首《靜夜思》曠古絕今流行千年,老叟幼兒通吃,皆能張口就來:床前明月光……。但遺憾的是,千百年來世人從未知道過一個真正的李白,實在令人惋惜,揮太古之弦,造物之音,給大家掀開一角,略講李白輪迴裡的前世今生,李白詩詞中世人從未觸及的秘密。李白,生在那個明星璀璨的傳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