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仁,仁者愛人,是孔子學說裡的一大要義。
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需要內心的體驗,更需要投身現實,而「孝悌」便是求「仁」的根本點出發,是為「本立」,進而能成為仁人君子。
孝敬父母叫「孝」,敬愛兄長叫「弟」,即悌。
孔子以孝導仁,並非以孝求忠,但是又不得不說,如果一個人都不愛自己的家人,卻說他愛國家,那必是奸惡之人,一有機會他就會行犯上作亂之事,眼下的安靜,只是一種潛伏!
喵曾經被被質問:你對父母有對寵物好嗎?喵回懟:你關注父母有關注我多嗎?
父母是人,寵物是動物,對父母之愛、之孝,與對寵物之愛、之養,是不可類比的。
愛寵者未必孝,但是,喵更願意相信,對寵物好的人,是更願意付出愛心的人,這就已經足夠了。
成為仁人君子,正是從一點一滴開始的。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善為甘美之詞,遷就是非,阿諛奉承,讓聽的人高興,即是巧言;刻意為謙卑諂媚之色,「柔順側媚」,迎合對方的意思,即是令色。
巧言令色者先是自己失仁失德,而又禍害對方,讓對方也喪失仁德。
比如春秋時期,齊桓公因管仲的輔佐稱霸諸國,晚年卻因佞臣的巧言令色而不得善終(故事附在文末),齊桓公沒變,變的是周圍的人。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子曾經曰過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應真誠坦蕩,服從於真善的準則,不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裝飾,不利用花言巧語討好別人。
另外,我們要努力提高個人修養,看清社會上的各色人群,更加合理地處理人際關係,並最終走向成功。
#論語#
附:
春秋時期,齊桓公因管仲的忠諫直言稱霸於諸國,晚年卻因佞臣的巧言令色而不得善終。管仲在臨死之前就曾告誡齊桓公道:「易牙殺了自己的兒子,為人冷酷無情;開方背叛了自己的父母,其心叵測;豎刁甘受閹刑,私慾之心昭然若揭。此三人皆為不仁、不孝之徒,他們為了逢迎君主,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千萬不能重用。」
可是,他們的馬屁拍得太到位了,齊桓公還是未聽忠言任用了他們。結果,齊桓公剛死,三人便偕同公子姜無詭犯上作亂,將其屍體置於床上兩月有餘才裝棺入殮。裝殮之時,其屍身早已腐爛生蛆。而此後的齊國,則陷入長期的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