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說《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2020-12-05 醉裡挑燈看喵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仁,仁者愛人,是孔子學說裡的一大要義。

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需要內心的體驗,更需要投身現實,而「孝悌」便是求「仁」的根本點出發,是為「本立」,進而能成為仁人君子。

孝敬父母叫「孝」,敬愛兄長叫「弟」,即悌。

孔子以孝導仁,並非以孝求忠,但是又不得不說,如果一個人都不愛自己的家人,卻說他愛國家,那必是奸惡之人,一有機會他就會行犯上作亂之事,眼下的安靜,只是一種潛伏!

喵曾經被被質問:你對父母有對寵物好嗎?喵回懟:你關注父母有關注我多嗎?

父母是人,寵物是動物,對父母之愛、之孝,與對寵物之愛、之養,是不可類比的。

愛寵者未必孝,但是,喵更願意相信,對寵物好的人,是更願意付出愛心的人,這就已經足夠了。

成為仁人君子,正是從一點一滴開始的。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善為甘美之詞,遷就是非,阿諛奉承,讓聽的人高興,即是巧言;刻意為謙卑諂媚之色,「柔順側媚」,迎合對方的意思,即是令色。

巧言令色者先是自己失仁失德,而又禍害對方,讓對方也喪失仁德。

比如春秋時期,齊桓公因管仲的輔佐稱霸諸國,晚年卻因佞臣的巧言令色而不得善終(故事附在文末),齊桓公沒變,變的是周圍的人。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子曾經曰過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應真誠坦蕩,服從於真善的準則,不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裝飾,不利用花言巧語討好別人。

另外,我們要努力提高個人修養,看清社會上的各色人群,更加合理地處理人際關係,並最終走向成功。

#論語#

附:

春秋時期,齊桓公因管仲的忠諫直言稱霸於諸國,晚年卻因佞臣的巧言令色而不得善終。管仲在臨死之前就曾告誡齊桓公道:「易牙殺了自己的兒子,為人冷酷無情;開方背叛了自己的父母,其心叵測;豎刁甘受閹刑,私慾之心昭然若揭。此三人皆為不仁、不孝之徒,他們為了逢迎君主,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千萬不能重用。」

可是,他們的馬屁拍得太到位了,齊桓公還是未聽忠言任用了他們。結果,齊桓公剛死,三人便偕同公子姜無詭犯上作亂,將其屍體置於床上兩月有餘才裝棺入殮。裝殮之時,其屍身早已腐爛生蛆。而此後的齊國,則陷入長期的內亂。

相關焦點

  • 《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究竟有什麼含義?
    在《論語.學而第一》裡面,有一句名言:「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以前理解的比較膚淺,今天再稍微深入的分析一下。按字面意思,可以這樣簡單的理解:巧言善辯、油嘴滑舌,阿諛逢迎,善於表面做作的人,很少能達到仁的境界。
  • 感悟《論語》之「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
    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譯文:有子說:」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人的根本啊!」二十四孝之「戲彩娛親」指春秋末楚國老萊子穿五彩衣為嬰兒狀以娛父母之事。
  • 一家《論語》|1.2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萬事從頭來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注釋】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為人,本章指的是做官的人,詳見附錄。本,根基和開始,本章指的是源頭性的工作。【白話文】有子說:那些做官的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尊長的,極少;不喜歡冒犯尊長卻喜歡發動暴亂的,沒有。君子一定要把最源頭的工作做好,源頭工作做好了良好的秩序就會產生。孝與悌,難道不是構建情感秩序的源頭工作嗎?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首孝悌,次見聞」,說的是一個人首先要懂得孝道,其次才可以談肚子裡的才華。還有「羊跪乳,鴉反哺。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羊和鳥都有跪乳和反哺的孝心。作為人,更應該懂得理解和孝順他們。在孝敬父母方面,除了聽父母的教導,當他們年老的時候。還要去主動地承擔家裡的責任,表達我們的孝心。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情。
  • 《論語》中巧言令色的學問,領導人的修養,警惕話語外的糖衣炮彈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巧言令色」幾個字看似好理解,能說能吹的人自然就是巧言令色,這樣的人也不是什麼好人。這裡面有個誤區,《論語》中說的做學問,不是學習知識,而是做人做事,在「仁」的精神指導下,完善自己的品德,為大眾、社會、國家奉獻服務的精神,這個才是真正的學問。知識學得再多,學歷再高,頭銜再響,名聲再大,統統與學問無關,做人做事完全跟「仁」的精神不沾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沒有學問。這個就是「巧言令色,鮮矣仁」,最基本的含義。
  •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平常我們待人和善當然是好的,但何必特地修飾自己的言辭,調整自己的表情,使之格外美好呢?若對待長輩,則存尊敬之心,用尊敬之辭即可;若對待幫助過自己的人,存感激之心,用感激之辭即可。又何必巧言令色?需要巧言令色者,多半是怕得罪人,或要討好於人。若存這種心思,則此人的「氣」便先萎了。
  • 為什麼要給孩子看注音版的《論語》?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人倫底蘊:孝悌為仁之本
    孝悌為仁之本的主張,來自《論語·學而》。原文為:「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的這一論說和價值主張,奠定了古代人倫義理、社會管理和政治治理的思想根基。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孝、悌」人生立世之根本
    文/王行健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有子說:「一個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在上位的人,這種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犯上卻喜歡作亂,這種人是不會有的。君子行事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產生了。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吧!」這是我們通常能看到的一種譯法。我有如下看法:「孝弟(通假字,同悌)」中的「孝」就是「子承老,善事父母者。」《孝經》裡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論語》中孔子聖言大合集,每一條都是智慧,讀一條都受益匪淺
    《論語》中孔子的聖言大合集,每一條都含有豐富的人生哲理,現挑選出其中最著名,廣泛流傳並形成成語的,列舉出來共計25條。每一條都是經典,每一條都是哲學,每一條都是智慧。讀一條受益匪淺,行一條受益終身。結合自身生活經歷來理解,細細品味回味無窮。
  • 《論證——學而》二:為仁之本
    《論證——學而》二:為仁之本第二章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一章說的是孝道的重要性,處世的基本要先能盡孝道。然後在孝道的基礎上去學習和實踐仁道,即指明了仁德的基本在於「孝」。這一章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原創|說真話,還是說假話?(《論語》心讀3)
    這是靜之兄第1245篇原創,累計原創250萬字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01你喜歡聽真話,還是漂亮的假話?恐怕一萬個人裡,九千九百九十九個人都會不假思索的回答:當然喜歡聽真話。就連孔子也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那些喜歡花言巧語、諂媚討好別人的人,少有仁愛之心。言下之意,應該儘量避免做一個光說漂亮話的人。於是,你發誓要做一個真誠的人,堅持說真話,因為這樣你將大受歡迎。02嗯,很快你就將見證世界末日。英國首相詹森就是這麼一個說真話的受害者。
  • 小男孩取名:10個簡單好聽的《論語》小男孩名字,簡直是人見人愛
    巧言令色,鮮矣仁出自《論語·學而》。【講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心裡不會有多少仁德。寧武出自《論語》:「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寓意:寧表示安定、平安、安心;武表示勇猛、武健、武將。名字意義吉祥、優美。3.
  • 善讀「論語」1.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學而篇第一」2【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注釋】「有子」,姓有,名若,孔子晚年弟子,《史記》說小孔子43歲,《孔子家語》說小孔子33歲。《論語》對孔子弟子一般皆稱其「字」,唯對有若和曾參始終稱「子」,以示尊崇。後人因而推測《論語》系由二人的弟子門人所編著。「孝」,善事父母。專有名詞,不譯。「孝」也常被表述為「孝順」。
  • 男寶寶女寶寶起名:濃淡適中的《論語》女寶名字,讓你如沐春風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論語》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原始記錄雜出於眾手,最後編定當在戰國初期。
  • 「論語心解」「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張珊老師寄語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翻譯: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居於窮困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於安樂中。
  • 讀《論語》,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整部《論語》多半是人生哲理,處世格言,如「吾日三省吾身」(《學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裡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裡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不患無位,患所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