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若說:為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的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造反作亂的人,從來沒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本建立了,道就產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
「弟」通「悌」;「與」通「嶼」,是語氣詞,和「者」「矣」無異。有子是孔子的學生有若,少孔子13歲,論語中稱為「子」的除了孔子,還有有若和曾參,所以後人也因此推斷論語是有若和曾參的弟子編纂的。過去的孝悌就是子事父,弟事兄,長兄為父大抵就是這個原因吧。這裡的「本」「道」「仁」無法直譯為特定的意思,因為通讀論語就知道,孔子所說的本、道、仁有很多種意思,我將這些理解為為人的各種優秀狀態和品質,不同的語境下指代的意思不同,在這句話裡主要指的是孝悌。
儒家將禮看得很重,禮中的孝自然也是孔子老生常談的,也正是當時社會禮壞樂崩才使得孔子周遊列國。一個人和社會有三種連接方式,血緣關係、其他人、其他事,所以無論是否能識文斷字,對待父母、兄弟姐妹要有最基本的孝,也可以理解為愛。如果一個人對父母都是橫眉豎眼,惡言相向,那麼他對任何人都不會有好臉色,易怒易衝動,因為在他的腦子裡,沒有邊界和尊重可言。孝悌的習得來源於教育的第一步——家庭教育,孩子從小學會尊老愛幼,在社會交往中,才能顧及他人的感受,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果把這裡的孝悌升華一下,也讓自己的修為更高一點,那就要做到同時尊重父母之外的長輩,同時愛兄弟姐妹之外的同事、鄰居。做到了這一步的人,就不會冒犯上級,這裡的上級指代很多,年長的,級別高的,學問高的……,而犯字主要指侵犯、觸犯,所以並不是說上級有錯要忍氣吞聲,而是警示自己不先做惡人,遇到問題,冷靜處之,做到非暴力溝通。以一種衝動的姿態去面對上級,很容易造成零和博弈的局面,這是得不償失,為何不考慮一下第三選擇呢?讓自己和他人都能達到彼此的目標,卻又不會傷害彼此。學會這一點我看了幾本書,可以很好的幫我保持冷靜和尊重,他們是《非暴力溝通》、《關鍵對話》、《第三選擇》、《如何培養孩子的的社會能力》。
人能夠愛別人,尊重別人,就不會行造反之舉,因為辦法總比困難多,而且我堅信人性本善,通過溝通和真誠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壞事也能變好事。現如今國泰民安,國人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嘯聚山林、居梁山水泊,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故事就讓他留在《水滸傳》吧。
積極心理學始終強調自我積極主動的改變,本著雙贏的目的和他人相處,所以君子只在根本上下功夫,這也可以對比史蒂芬·柯維提出的的關注圈和影響圈,影響圈指的是自己能量能覆蓋的範圍圈,而每個人關注的永遠比自己有的要多,所以關注圈大於影響圈,只有做好自己影響圈的事,從根本上擴大影響圈,才是真的成長和收穫。如果將精力過分放在關注圈,既沒有做好當下事物,想要的東西依舊在關注圈與自己遙遙相隔。每棵樹土下的根永遠比樹枝樹葉密集複雜,而穩固的根才能抵禦狂風暴雨,這就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