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020-12-05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若說:為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的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造反作亂的人,從來沒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本建立了,道就產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

「弟」通「悌」;「與」通「嶼」,是語氣詞,和「者」「矣」無異。有子是孔子的學生有若,少孔子13歲,論語中稱為「子」的除了孔子,還有有若和曾參,所以後人也因此推斷論語是有若和曾參的弟子編纂的。過去的孝悌就是子事父,弟事兄,長兄為父大抵就是這個原因吧。這裡的「本」「道」「仁」無法直譯為特定的意思,因為通讀論語就知道,孔子所說的本、道、仁有很多種意思,我將這些理解為為人的各種優秀狀態和品質,不同的語境下指代的意思不同,在這句話裡主要指的是孝悌。

儒家將禮看得很重,禮中的孝自然也是孔子老生常談的,也正是當時社會禮壞樂崩才使得孔子周遊列國。一個人和社會有三種連接方式,血緣關係、其他人、其他事,所以無論是否能識文斷字,對待父母、兄弟姐妹要有最基本的孝,也可以理解為愛。如果一個人對父母都是橫眉豎眼,惡言相向,那麼他對任何人都不會有好臉色,易怒易衝動,因為在他的腦子裡,沒有邊界和尊重可言。孝悌的習得來源於教育的第一步——家庭教育,孩子從小學會尊老愛幼,在社會交往中,才能顧及他人的感受,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果把這裡的孝悌升華一下,也讓自己的修為更高一點,那就要做到同時尊重父母之外的長輩,同時愛兄弟姐妹之外的同事、鄰居。做到了這一步的人,就不會冒犯上級,這裡的上級指代很多,年長的,級別高的,學問高的……,而犯字主要指侵犯、觸犯,所以並不是說上級有錯要忍氣吞聲,而是警示自己不先做惡人,遇到問題,冷靜處之,做到非暴力溝通。以一種衝動的姿態去面對上級,很容易造成零和博弈的局面,這是得不償失,為何不考慮一下第三選擇呢?讓自己和他人都能達到彼此的目標,卻又不會傷害彼此。學會這一點我看了幾本書,可以很好的幫我保持冷靜和尊重,他們是《非暴力溝通》、《關鍵對話》、《第三選擇》、《如何培養孩子的的社會能力》。

人能夠愛別人,尊重別人,就不會行造反之舉,因為辦法總比困難多,而且我堅信人性本善,通過溝通和真誠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壞事也能變好事。現如今國泰民安,國人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嘯聚山林、居梁山水泊,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故事就讓他留在《水滸傳》吧。

積極心理學始終強調自我積極主動的改變,本著雙贏的目的和他人相處,所以君子只在根本上下功夫,這也可以對比史蒂芬·柯維提出的的關注圈和影響圈,影響圈指的是自己能量能覆蓋的範圍圈,而每個人關注的永遠比自己有的要多,所以關注圈大於影響圈,只有做好自己影響圈的事,從根本上擴大影響圈,才是真的成長和收穫。如果將精力過分放在關注圈,既沒有做好當下事物,想要的東西依舊在關注圈與自己遙遙相隔。每棵樹土下的根永遠比樹枝樹葉密集複雜,而穩固的根才能抵禦狂風暴雨,這就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

相關焦點

  • 感悟《論語》之「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
    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譯文:有子說:」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人的根本啊!」二十四孝之「戲彩娛親」指春秋末楚國老萊子穿五彩衣為嬰兒狀以娛父母之事。
  • 喵說《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敬父母叫「孝」,敬愛兄長叫「弟」,即悌。孔子以孝導仁,並非以孝求忠,但是又不得不說,如果一個人都不愛自己的家人,卻說他愛國家,那必是奸惡之人,一有機會他就會行犯上作亂之事,眼下的安靜,只是一種潛伏!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一家《論語》|1.2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萬事從頭來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注釋】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為人,本章指的是做官的人,詳見附錄。孝,是子道,是子輩對父輩的孝與順。弟,同悌,是弟道,是弟弟對兄長的敬與順。本,根基和開始,本章指的是源頭性的工作。【白話文】有子說:那些做官的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尊長的,極少;不喜歡冒犯尊長卻喜歡發動暴亂的,沒有。君子一定要把最源頭的工作做好,源頭工作做好了良好的秩序就會產生。孝與悌,難道不是構建情感秩序的源頭工作嗎?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孝、悌」人生立世之根本
    文/王行健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我有如下看法:「孝弟(通假字,同悌)」中的「孝」就是「子承老,善事父母者。」《孝經》裡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曾子在《祭義》裡又延伸為:「居處不莊非孝,事君不忠非孝,蒞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戰陣無勇非孝。五者不遂滅及於親,敢不敬乎?」這個解釋沒異議。但是「悌」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善兄弟也。」那就不該只解釋為「敬愛兄長」了。「好」在一些韻書裡被解釋為「美也、善也。」
  • 《論證——學而》二:為仁之本
    《論證——學而》二:為仁之本第二章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為仁之本與!」弟,通「悌」,敬重、敬愛。犯上,即做亂、造反。這一章說的是孝道的重要性,處世的基本要先能盡孝道。然後在孝道的基礎上去學習和實踐仁道,即指明了仁德的基本在於「孝」。這一章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在《論語》最重要的《學而》篇中,除了孔子的語錄外,還記載了有子、子夏和曾子的話,有人據此認為,《論語》應該是有子和曾子的門人編纂的。《論語》中被稱為「子」的弟子地位都比較高,除孔子之外,曾子和有子的地位顯然是不同於其他弟子的。
  • 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人倫底蘊:孝悌為仁之本
    孝和悌,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實是一以貫之的思想體系,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道德哲理。《孝經》一書的出現,就是深刻而全面闡釋這一道德內核的思想經典著作。孝悌為仁之本的主張,來自《論語·學而》。原文為:「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關於「孝」的名言佳句摘抄
    1.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2.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3.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論語》5.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6.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7.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 善讀「論語」1.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學而篇第一」2【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就是為仁的根本啊!」【注釋】「有子」,姓有,名若,孔子晚年弟子,《史記》說小孔子43歲,《孔子家語》說小孔子33歲。《論語》對孔子弟子一般皆稱其「字」,唯對有若和曾參始終稱「子」,以示尊崇。後人因而推測《論語》系由二人的弟子門人所編著。「孝」,善事父母。專有名詞,不譯。
  • 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羊和鳥都有跪乳和反哺的孝心。作為人,更應該懂得理解和孝順他們。在孝敬父母方面,除了聽父母的教導,當他們年老的時候。還要去主動地承擔家裡的責任,表達我們的孝心。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情。今天,我們學習論語裡面的有個叫有子(孔子的弟子)的學生。他這樣說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
  • 閒思論語之孝悌仁之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愚見:這句話作為論語中的第二句話,有點道家的味道,同時也是論語中第一次提到仁。道家崇尚自然,而在我看來,這句話指出的便是人心在習慣性行為中會自然到達的狀態。一個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家庭環境和和美美,自然也不會想著去和上級對著幹,更不用說造反了。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曾子曰慎終章」
    以上紛紛之註解,皆非真正研究和懂得儒家學術思想,古人稱之為「好標新立異」者,是「以無為有」者,是在玩文字遊戲,甚至是「異端之說」。建議大家不看為好,免得誤人子弟。本來是學正道,結果卻誤入歧途。《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矣。」
  • 《論語》求知|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原文】2·7 子遊(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 吳人,據說比孔子小45歲。(2)養:楊伯峻先生說,「養父母」的「養」字,從前人都讀去聲。音漾,yàng。【譯文】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人們所謂的孝,只要能贍養父母便是。可是,即使犬馬都能得到餵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敬愛之心,那麼贍養父母與餵養犬馬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 孔子《論語》,為何成為世代君王的必修之書?朱熹8個字說出真相
    一部《論語》何以成為萬代君王的必修之書?孔子的思想為什麼能夠成為廣袤的東方兩千多年的「聖經」?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 男寶寶起名:論語頂天立地的男孩名,經典又動人
    《論語》可說是中國第一書,華人從孩提起即深受其影響,八歲讀觸動情思,八十歲時再讀仍覺雋永無窮。人生在世,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論語》二十章一萬六千多字幾乎談遍,句句精練到位,若能虛懷體悟,真誠實踐,確可身心受益。
  • 為什麼要給孩子看注音版的《論語》?
    一、《論語》對後世的影響有言曰:西漢之後學五經,南宋之後學四書。南宋時,作為儒學集大成者的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進行註解,稱其為四書。四書成為自南宋至清末很長時間內官定的學校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
  • 《論語》導讀之二:孔子講仁,基本在於孝悌,即從愛身邊親人做起
    《學而》(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一節講孝、弟(悌)的意義,是為仁之根本。孝、弟(悌)是中國傳統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弟弟對兄長持有的正確態度。如此,可以防止犯上作亂的行為。這就是孝道的社會政治意義。自春秋戰國以後,各個朝代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學說,主張「以孝治天下」。從重親情擴大到秩序化的社會規範,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指的孝順父母,弟(悌)的意思是友愛兄弟。
  • 《論語》中孔子聖言大合集,每一條都是智慧,讀一條都受益匪淺
    《論語》中孔子的聖言大合集,每一條都含有豐富的人生哲理,現挑選出其中最著名,廣泛流傳並形成成語的,列舉出來共計25條。每一條都是經典,每一條都是哲學,每一條都是智慧。讀一條受益匪淺,行一條受益終身。結合自身生活經歷來理解,細細品味回味無窮。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夫子溫、良、恭、儉、讓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