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一部經典的國學名著,是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全書分為20篇512章,原文約16000字,加上標點符號約21000字。字數雖少,卻句句精要。
對於孩子們來說,有選擇性地閱讀國學經典名著,擴展閱讀視野、豐富思想世界、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十分有必要。《注音全譯論語》正是一本適合孩子們閱讀的國學經典專著。
一、《論語》對後世的影響
有言曰:西漢之後學五經,南宋之後學四書。
南宋時,作為儒學集大成者的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進行註解,稱其為四書。四書成為自南宋至清末很長時間內官定的學校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
《論語》位列四書五經,也是最為今人熟悉的一部儒學經典,其中諸多名句及其思想,已經融入中國人的思維觀念,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和習慣。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本中節選的《論語》選段、名句和成語數量眾多,中考和高考中常用的選段,多達幾十處。2020年全國高考語文作文就涉及《論語》中的一段內容,講的是孔子對管仲的評價。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是《論語·學而篇》的前五章,字數雖少,卻涉及學習、交友、社交、修身、侍親、治國、管理、誠信等多個話題。這些話語歷經兩千多年,影響力依舊不曾衰竭,並融入國人的思想行為當中,成為重要的道德規則,也成為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
二、《論語》用字用詞的多樣性
漢字不只是一種交流信息的符號系統,還是能夠傳承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但是,漢字歷經幾千年演變,一字多音和一字多義的現象如今也非常普遍。
以《論語》為例,其成書兩千多年,書中言語及用字用詞多不同於今時今日,其中生僻字、多音字、多義字、通假字、異體字繁多,古人之修辭方式、語言習慣、語法結構也與現在不同。
「一」「不」在《論語》中出現較多,此兩字在實際誦讀中與其他音節連接時,會發生一種有規律的變調,這種由於語流引起的變調現象,沒有影響它們的詞義和語法功用,一般在注音時仍然標其本調,即「一」注為「yī」、「不」注為「bù」。
多音字的出現,則直接改變了詞義和語法功用,例如「與」字,在《論語》中有三個讀音,讀「yú」時可表語氣也可表「緩步慢行的樣子」,讀「yǔ」時可表「同意」「給予」「等待」「跟」等多個義項,讀「yù」時表「預先」「參與」等義項。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與」字在上面三章中分別讀為「yǔ」「yú」「yù」三個讀音。這種區別是值得初學者注意和重視的。除了「與」字外,《論語》中還有大量的多音字和通假字。我們如果望文生義,很容易曲解原意,將典故或者成語用在錯誤的場合,或者說出錯誤的讀音,甚至可能會鬧出笑話。
三、充分考慮方便讀者閱讀
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閱讀古籍時最大的難點在於其讀音和意義,為方便廣大讀者誦讀經典、了解經典,特別是為了方便中小學生閱讀《論語》,注音版《論語》的推出十分有必要。
《論語》的譯註版本非常多,對於孩子學習來說一定要優中選優。一個字如何讀音、一個詞如何釋義,不同的版本常常會有兩個甚至多個不同的說法。為了便於讀者學習,《注音全譯論語》一書的注音及注釋基本參照《辭海》《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這兩本權威的工具書。
《注音全譯論語》為方便讀者閱讀,提供了方便的閱讀文本:原文和譯文左右對照,採用對開的方式排版,注釋隨附在每章譯文之後。
孔子曾言「繪事後素」,說的是做事要有個好的基礎,所以在學習《論語》這件事上,我們也應該弘揚「繪事後素」的精神。中小學生剛接觸《論語》時更要打下好的學習基礎,需要最合適和權威的版本。
《注音全譯論語》作為一部譯註作品,確實非常適合國學愛好者和廣大青年學生參考閱讀,尤其適合中小學生初學《論語》。
(潁州牧)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