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 | 芬蘭否認「上四休三」,但誰敢說這不是未來趨勢?

2020-12-25 騰訊網

拉塞·萊茵甘斯的實驗基於這麼一個想法:一旦你排除浪費時間的幹擾事物,並限制有關工作的低效交談,五小時應該足以完成大部分能真正帶來顯著變化的核心活動。

文 | 丁陽

這幾日,新當選不久的世界最年輕政府首腦、芬蘭34歲女總理馬林,讓世人記住了她。據外媒報導,她近日提出了全新的工作制度,包括每周工作4天及每天工作6小時。一周只上24小時班,真會有這樣的好事嗎?

然而沒兩天,芬蘭政府就做出了澄清,指出,馬林只是去年8月還在擔任芬蘭交通部長時,在小組討論上簡單提過這一想法。自從去年12月她出任總理後就沒有這方面考慮,每周4天工作制目前不在芬蘭政府的議程上。

有網友調侃,打工時候都想著一周上4天,當了總理了還是覺得996靠譜。

「上四休三」到底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普遍性的趨勢呢?哪怕只是在發達國家?

嘴上「羨慕嫉妒恨」,但大多數中國人恐怕並不認為「四天工作制」有什麼可行性

「上四休三」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對於「打工族」這麼一個社會主力群體,與上班休假相關的制度變動,總是容易牽引神經。

大部分人對「上四休三」可以說是有兩種情緒,如果是國外哪哪有相關實驗或新聞,那人們就會羨慕嫉妒恨。

而如果是國內某某學者提出要嘗試「上四休三」,則基本是一片嘲諷:「996下說什麼上四休三?」;「年休假都放不了,說什麼上四休三?」;」知道基層勞動者是怎麼上班的嗎?說什麼上四休三」。

很多人還會覺得,「每周休兩天半」、「上四休三」等建議,往往都是體制內人群嘗鮮,對於多數勞動者並不公平。

而情緒之外的理智思考,很多人也不會覺得「上四休三」有什麼可行度——儘管AI、機器人取代人類勞動的說法已經被提了無數次,但至少目前這個時點還並未真的大規模發生,而眼見的事實是,老齡化和少子化趨勢正在不斷加深,勞動人口在不斷減少。到底有什麼理由在這個時候「上四休三」呢?甚至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都顯示,如今的中國人比十年前,工作時長增加了22%。這時候實行「上四休三」可以說毫無土壤。

而對國外實行類似制度的理性評價,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因為過少的工作時間往往都被指為「養懶漢」,北歐等國家倒還好,那些曾深陷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南歐國家,都經常因為其社會制度「養懶漢」而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備受譏諷。

「上四休三」的確存在不容易克服的問題,但一些外國企業家依然願意去嘗試

對「上四休三」的懷疑,並不僅僅限於國內,發達國家的人也不見得對此都特別感冒。比如國人最為熟悉的高度發達國家,美國和日本,就較少傳來類似呼聲。

但與國內對減少工作時長的可行性普遍持懷疑態度不同的是。即使在美國、日本這樣相對務實的國度,四日工作制、6小時工作制這樣的嘗試卻從未停歇。許多企業家都相信,可以通過好的制度設計,讓減少工作時長變得真正可行。

然而這並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英國前首相卡梅倫的顧問懷廷,去年在社交網站領英披露了英國大型生物製藥研究基金會——惠康基金會在嘗試四天工作制時遇到的困難。比如該機構發現,有些員工管理研究補助金,有些經營捐贈基金,有些則負責向公眾開放一座博物館,這些不同的崗位並非都可以一周工作4天,從一周5天向4天的轉變會加劇不公平。還有,該機構認為, 不管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引入4天工作制都是一件會讓人更加分心的事情。對於一個撥出研究經費在全世界幫助挽救生命的組織,乃至更多需要管理者和員工全心全意投入到項目中去的組織,這種做法是好是壞,的確是要謹慎評估的。

更加根本的問題是,減少工作時長可行性的基本邏輯能否成立。理想的基本邏輯是這樣的,減少工作時長——提升員工工作狀態——提高單位時長產出效率——讓總產出持平乃至有所提升。顯然這個邏輯並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實現的。比如改8小時工作制為6小時後,設身處地,你覺得你自己、你同事或你的下屬,就一定會提高工作效率了嗎?

企業家們自然也知道這一點。但是,有些企業家依然願意去嘗試。

比如華爾街日報介紹了一位德國創業者拉塞·萊茵甘斯的做法:他在公司施行了五小時工作制。這位老闆不僅減少員工在辦公室的時間,他還減少員工花在工作上的總時間。他們早上8點到,下午1點離開,此後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他們應該是不工作的。他的實驗基於這麼一個想法:一旦你排除浪費時間的幹擾事物,並限制有關工作的低效交談,五小時應該足以完成大部分能真正帶來顯著變化的核心活動。

拉塞·萊茵甘斯

於是,萊茵甘斯讓員工把手機放在辦公室的包裡,並屏蔽公司網絡上的社交媒體;嚴格的規定減少了花在會議上的時間(大多數會議限制在15分鐘或更短時間內);或許最重要的是,他的員工每天只查看兩次工作郵件,「沒有冗長的來回交流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也沒有在晚飯時或在場邊看孩子打比賽時偷偷查看收件箱。」

未來的工作形態充滿各種可能性,對此探索很有價值

萊茵甘斯的實驗最終能驗證他的想法嗎?如果真的可行並得到普遍推廣,那打工族將過上夢寐以求的每天下午1點起都是自由時間的理想生活,你可以美美睡上一個午覺,下午好好享受一杯咖啡,看一直想看卻沒時間看的小說或影視劇,然後晚上還可以享受一個非常充實的夜生活。

不過,很多人都會指出,問題就在於類似的實驗未必有令人滿意的效果,即便某些公司可以做到,也難以進行推廣。甚至一些人骨子裡就不相信這種可能性。對於中國企業家來說,這點可能更甚。

然而,這可能恰恰是人們的盲點。

美國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指出,「我們很容易忘記,今天我們許多人工作的方式是新出現的。」他指出,如今多數白領從事的工作類型「知識工作」是僅僅60年前由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提出的,而這期間,白領們的工作方式就已經更新過好幾代——從有著長時間午餐和來電會的時代,到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桌上型電腦出現,到電子郵件等工具出現,再到21世紀初的智慧型手機革命,人們的工作方式經歷了許多變革,那為什麼不會有新的變革出現呢?紐波特相信,「我們仍然處於數字知識工作新階段的早期」,未來的工作形態,包括工作場所、工作時長、溝通工具等等,都還充滿了可能性。

所以,當微軟公司這種科技界巨頭都投入到四天工作制的探索時,是很令人欣喜的。微軟日本表示,正式實施「上四休三」三個月後,結果顯示,「勞動生產率」(即月銷售額除以僱員人數)與去年8月相比提高了39.9%。「此外,在不到30分鐘的時間內結束的會議增加了46%,用電量和紙張列印量減少了。」「92.1%的員工對『上四休三』表示滿意。」

不管這是否最終結論,這都是很值得嘗試的探索。

「打開眼界」,讓自己的視野變得更加寬闊, 去探索更多可能性與積極因素

相比起外國人在這方面的努力,不得不說的是,國人、包括國內企業家在這方面的嘗試還比較欠缺。或許,國人確實更善於把已經有人趟出的路弄得更加完善,而在偏早期的原創性探索、尤其是涉及人類行為的一些基本問題的探索上,是有所不足的。在減少工作時長的可行性探索方面,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做出一些獨創性的貢獻呢?

發散一下,也許,首要的一步,是將國人的視野變得更加寬闊。近些年,許多人都對信息繭房效應(也稱為回音壁效應、同溫層效應)深感憂慮。這是指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甚至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還會放大這種現象,人云亦云的跟風隨處可見。在這樣的背景下,獨創性的思考和看法並不容易冒頭。

舉一個筆者自身的例子,在2019年行將結束之際,筆者與身邊的朋友、同事一樣,都覺得各個層面的壓力已經切切實實地擠壓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深恐一年前那句流傳甚廣的話——「2019年是過去10年裡最差的一年,卻是未來10年裡最好的一年。」已經得到了驗證。直到我看到紐約時報知名專欄作者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的文章《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年》,我才意識到,不管是世界還是身邊,積極因素依然還有很多,貧困、文盲、饑荒等困擾人類上千年的難題,正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大步向前解決。

即使我們的身邊,也隨處有這種積極的因素,有時只是被焦慮人群給刻意忽略了。比如騰訊新聞《中國人的一天》欄目追蹤十年的「重慶棒棒十年扛出一套房」那則新聞,就展示了許多讓人感動的積極因素。仔細琢磨的話,各種各樣的積極因素,還能在很多地方都看到,比如,微信群裡大範圍傳播的「45度讓路法」,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積極因素,這種大範圍傳播讓真實的交通場景中出現「讓出生命線」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所以,重要的是「打開眼界」,讓自己的視野變得更加寬闊, 去探索更多可能性與積極因素。也許,中國人也能探索出讓「上四休三」符合國情的可能性。

「打開眼界」,是騰訊新聞新的品牌主張,騰訊新聞相信,這是讀者們的真實需求。

內觀自己,外觀世界,與大家共勉。

第4655期

相關焦點

  • 新官上任三把火 芬蘭欲推「上四休三」
    上任不到一個月,芬蘭新總理桑娜·馬林就將「上四休三」的新工作制提上了日程。這並非異想天開,以高福利著稱的北歐國家早就考慮為民眾減壓。不過,革新工作制也會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福利的同時或許也將帶來職業發展的阻礙。在「人性化」和「女性化」之間,桑娜·馬林需要為這項新政找到平衡點。
  • 芬蘭女總理推「上四休三」,是年輕任性嗎?
    芬蘭總理桑娜 · 馬林。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年輕人果然出手不凡。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領導人芬蘭總理桑娜·馬林上任不到一個月,就提出了一個在歐洲甚至全球勢必引起廣泛討論的提議:她呼籲採用彈性工作制度,每周工作4天、每天6個小時。
  • 芬蘭最年輕女總理推行「上四休三」制度,適合中國麼?
    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領導人芬蘭總理桑娜·馬林上任不到一個月,就提出了一個在歐洲甚至全球勢必引起廣泛討論的提議:她呼籲採用彈性工作制度,每周工作4天、每天6個小時。 這比起現在普遍實行的「40小時」工作制,差不多縮短了近一半工作時間。她的理由是:人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在陪伴家人、愛人,培養愛好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上。這馬上得到了同為女性的芬蘭教育部長的熱切贊同。
  • 日本鼓勵企業「上四休三」:少出勤 少感染
    日本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實行「上四休三」(朝日電視臺)綜合日本富士電視臺、朝日電視臺報導,日本政府14日宣布39個縣解除緊急狀態,部分企業開始恢復生產。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擴散,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也公布了新的指導方針,鼓勵企業採取「上四休三」的工作方式。報導稱,日本東京都等地區自4月7日開始進入緊急狀態,很多企業停工停產;進入5月份以來,日本大部分地區新增確診病例數不斷下降,疫情總體趨緩,政府也在14日宣布47個都道府縣中的39各縣解除緊急狀態,大部分企業開始復工。
  • 2.5天休息制算什麼,上四休三的有沒有見過?只是他們欲哭無淚啊
    最近,多地都推行了2.5天休息制,想想是不是很開心?別急,不一定能落到你的頭上,且聽我細細道來。其實,2.5天休息制,早在2015年就被提出來了,但是一直沒有實行,直到最近才被很多地方推行出來,為什麼?
  • 聯合利華將在紐西蘭試行「做四休三」工作制
    聯合利華將在紐西蘭試行「做四休三」工作制聯合利華紐西蘭公司董事總經理尼克·班格斯(Nick Bangs)稱:「我們的目標是衡量產出,而不是時間。我們認為舊的工作方式已經過時,不再適用。」他表示,保持競爭優勢、提高生產率和改善福利是每周4天工作制的核心。雖然這一試驗現階段僅限於紐西蘭,但聯合利華將探討這對企業未來在更大範圍內調整工作方式的意義。
  • 洞見未來教育趨勢,國際數字教育大會上驚喜不斷
    12月10日,2020(杭州)國際數字教育大會(2020iDEE)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正式開幕,這是一場關乎數字和創新的盛宴,也是一次洞見未來教育趨勢的碰撞。大會通過「雲上展廳」線上線下相結合,現場採用iDEE大會小程序「iDEE GO」進行場景互動打卡,用數位化的方式體驗一場更智能的教育交流盛會。
  • 什麼都敢說!德雲色談S8IG:打野換成誰來都是冠軍,我上我也行
    兩年前的S8LPL拿起第1個世界賽冠軍,也是從這之後LPL越打越猛,從LPL出去的隊伍都可以獨當一面。不過兩年時間過去了,IG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IG是18年的世界冠軍戰隊,也是19年的四強戰隊,在2020年IG卻無緣這次世界賽。正是因為無緣這次世界賽,IG的所有隊員都已經開啟了放假模式,選手都回到家裡進行直播。
  • 否認整容,自稱小時候照片是黑歷史!這身份誰能招惹?
    否認整容,自稱小時候照片是黑歷史!這身份誰能招惹?華誼這兩年的業績似乎也在走著下坡路,因為範冰冰事件的影響,讓不少娛樂公司都開始滯留不前,雖說不知道這其中到底有沒有我們大家所不知曉的一些內幕在,但總體來看趨勢不怎麼太好。
  • 讓人靈魂顫抖的冬季戰爭——擊碎蘇軍三個星期滅亡芬蘭的美夢
    這一手看著太熟悉了,在"九一八事變"中日軍也是自己炸毀了鐵路然後污衊說是中國幹的,無獨有偶,納粹德國在入侵波蘭前派遣士兵穿上波蘭軍裝在波蘭境內利用當地電臺播放反德言論,隨後向波蘭發起進攻。這種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也有發生,2003年美國國務卿揮舞著一枚裝有粉末的小瓶子說是在伊拉克的"炭疽病毒",並要求出兵伊拉克,在安理會拒絕後英美聯軍直接跳過安理會發動了第二次海灣戰爭。
  • 斯堪地那維亞的狂戰士,芬蘭的鋼鐵猛獸,芬蘭裝甲兵的建設歷史
    不過在搞坦克與裝甲車這個問題上,滑雪營的戰果實在有限, 被神出鬼沒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滑雪營,嚇怕了的蘇聯人,哪裡還敢把坦克丟在邊境地帶,
  • 芬蘭教育專家Kirsti Lonka:芬蘭教育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參與、影響和構建可持續發展未來的能力 (Participating,Influencingand Build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這些能力也是整合在學科學習中的。 毛思翩:這七項能力中,你認為哪些是最重要的?
  • MEET2021智能未來大會今日舉行,李開復分享年度AI趨勢
    12月16日消息,MEET2021 智能未來大會今日在北京舉行,作為國內智能化主題年度大會,繼續對AI和智能化最新進展,進行了總結與展望。2020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疫情的考驗,經濟增長的壓力,全球化進程的重估,以及新基建等帶來的智能化新機遇,都讓一切充滿挑戰和機遇。
  • 閱讀芬蘭「美圖書」,了解芬蘭教育要領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的「世界上最佳教育體系」曾經感動主持人流淚。從紀錄片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芬蘭教育的優點:在幼兒教育中,他們拒絕競爭,沒有考試,所有教師都通過了嚴格考核和培訓能力上崗,每個老師的教室都不一樣,每位教師為每個孩子量身定製的教育得到了充分尊重和發展。
  • 芬蘭大公國:俄國在芬蘭扶持的附庸國
    1809年俄羅斯強迫瑞典割讓了芬蘭,然後在芬蘭成立了芬蘭大公國,作為俄國的附庸。1917年芬蘭脫離俄國獨立,芬蘭大公國滅亡。那麼芬蘭大公國是怎麼從建立到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俄佔芬蘭不久發生十二月黨人起義,嚴重動搖了俄國的專制統治,於是尼古拉一世放棄了收回芬蘭自治權利的打算,但設立秘密警察,加強了對芬蘭的控制。三,芬蘭大公國發展
  • 智能廚房設備的未來發展趨勢
    那,未來的智能廚房設備會如何發展呢?小編以為智能廚房設備的未來發展有四大趨勢,即感知更加智能化、業務更加融合化、終端更加集約化以及終端接入無線化。那,未來的智能廚房設備會如何發展呢?小編以為智能廚房設備的未來發展有四大趨勢,即感知更加智能化、業務更加融合化、終端更加集約化以及終端接入無線化。
  • 芬蘭時尚品牌Marimekko第二季度淨銷售額下降20%
    原標題:芬蘭時尚品牌Marimekko第二季度淨銷售額下降20%來源:新京報新京報訊(記者 曲筱藝)據芬蘭時尚品牌Marimekko公布的2020財年第二季度財報,在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內,Marimekko
  • 北歐四國中,為何只有芬蘭沒有王室,看芬蘭的歷史就知道了
    北歐四國中有三個國家都有王室。挪威、瑞典、丹麥都有自己的王室,只有芬蘭沒有王室。這在北歐國家中還是很特殊的。很多人想不通,君主制在北歐如此受歡迎,芬蘭為何沒有王室呢。其實我們看一下芬蘭的歷史就知道了。芬蘭最早的居民為拉普人,故芬蘭又稱拉普蘭,後來芬蘭人開始進入這這片地方。不過芬蘭的發展和整個歐洲完全不同。
  • 《他鄉的童年》的三集令人印象深刻:芬蘭、日本、以色列
    從寒露之後的第一個周末開始,我們一個接一個地觀看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這三集令人印象深刻:芬蘭、日本和以色列。在小雪,我們終於再次聚在一起,拿起一杯熱茶,坐下來好好聊聊看電影帶來的感受和靈感。芬蘭的教育令人印象深刻,無論是對別人,對自己,還是對大自然,這裡的人們總是以身作則,謹慎行事。
  • 成套產品家電呈未來發展趨勢,海信順流而上推出璀璨系列!
    不可否認的是,家電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還是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這幾年的發展可以看出不少廠商想要在家電市場分得一份羹,相對於低端市場,中高端市場一直是用戶的痛點。目前來看成套家電正在逐漸成為主流趨勢和生活方式,不管外觀和顏值都成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在前段時間,海信發布了璀璨系列,這套產品全面的詮釋了未來生活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