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為何不推薦自己的侄兒司馬懿給劉備呢

2020-12-12 無敵紫荊

水鏡先生,本名司馬徽,字德操,東漢末年襄陽名士。約生於公元147年,卒於208年。

司馬徽是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單福新野遇英主》中才出現的。他出場羅貫中僅用了八個字「松形鶴骨,器宇不凡」,用筆即精道,又有些神秘莫測。

話說劉備投奔了劉表後,特到荊州拜謝兄長收留之恩,劉表令其守新野之城。但是觸動了荊州本土勢力的利益,蔡冒十分仇視劉玄德,認為他是無功受祿,來搶奪荊鄉地盤的。

於是定下再現「鴻門宴」之計,邀請劉備襄陽赴會,尋機將其除掉。幸好有荊州謀士 伊籍提醒劉備,此處不可久留,必有性命之憂。

劉備是幹什麼的,聰明絕頂一點就透的人精,跑路是他的強項,趁人不備騎馬奔西面逃去。蔡冒喝酒之間發現劉備沒了,派人一找不見影蹤,知道不好,於是在後面就追。

劉備慌不擇路,馬也飛快,一不小心在懸崖峭壁上沒勒住馬,一下子跳入檀溪,人和馬順江而下去了。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正是這次歷險記,邂逅了指點他後半生的人物,水鏡先生。

一。水鏡山莊推賢才,近水樓臺先得月。

獲救到了水鏡山莊後,劉備與水鏡先生談論起宏圖大業來,劉備認為以自己的人才濟濟,可以比肩任何東漢軍閥。水鏡先生笑道:「說說你的理由」!

劉備說我」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雲之流」,之所以事業不濟,蓋因於時機不濟。

水鏡先生笑道:「玄德公,此言差矣!你說那些人物,不是治世之才,也不是曠世奇才」!」先生何以見得啊!」劉備追問道。

看到劉備求賢若渴的樣子,水鏡先生心說我這裡可有」奇貨」,臥龍、鳳雛、還有徐庶,都是我的得意門生。隨便拿出一位都比你手下的那些人,強的不是一點,而是一大截啊!

見推薦自己門生的火候差不多了,水鏡先生對劉備說道:「若論當今濟世之才,非臥龍,鳳雛二位不可,得一人可安天下。」水鏡先生之所以推薦自己門生,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學生才能,可以勝任霸業的能力,從而為學有所用,平定天下戰火貢獻他們的力量。

司馬德徽為什麼不推薦司馬懿,這裡有幾個問題左右了他。

一。從《三國演義》來看,司馬懿和司馬徽同是河南人,司馬徽和司馬懿的父親是同族兄弟,從家族關係論起至少六代左右,是遠房叔伯關係。

司馬徽可能認識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但不認識司馬懿,這個是可以肯定。

二。司馬防一直都是在朝中為官,與司馬徽相比,天地之別。司馬懿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自然是高高在上。以司馬徽的性格不會奴顏婢膝權貴,更不願意與之交集。

三。司馬懿當時在曹操那裡混,處處隱忍過日子,是有長遠目標的。司馬徽如果去曹操那裡挖司馬懿,司馬懿也不可能來。

四。即使是司馬徽和司馬懿認識,又是叔侄親屬關係,司馬徽也不會推薦侄子去輔助劉備。原因是如果成功了,天下都稱讚司馬徽推薦有功,不成功的,被天下所恥笑,得不償失。

五。司馬徽也看出劉備不能曹操相提並論,他沒有曹操的雄才大略,更不能獨步天下。諸葛孔明出山時他說了一句話:「孔明雖得其主,而不得其時也」。一句話就把歷史定格了,即三分天下。假如推薦侄子的話,也好不到哪去,不如順其自然的好。

六。以劉備的才能駕馭不了司馬懿,這一點司馬徽看的最清楚。諸葛亮的為人處世,他當老師的最清楚不過了,諸葛亮忠肝義膽,至死不渝。

而司馬懿的為人處世風格,他也曉得,低調為人,臥薪藏膽,虎視天下,這樣的人他怎麼可能推薦呢!

七。司馬徽的父親是在漢朝為官的,他對興復漢室,有著極大的熱情,對大漢有極深的感情。至於曹魏的政權他嗤之以鼻,司馬懿是曹魏的人,他不喜歡幫虎吃食的侄子,所以不推薦他。

小結:水鏡先生,三國裡的奇人高士,如果把三國謀士英雄遍訪一下,恐怕誰也不是對手。他不推薦侄子司馬懿,對於劉備來說是萬幸,假如司馬懿到了劉備的陣營裡,歷史怎樣發展到是個未知數!

相關焦點

  • 當年水鏡先生為何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而不是自己的侄兒司馬懿?
    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原因 那麼水鏡先生司馬徽為何會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呢? 因為司馬徽對漢室是有著特殊的感情的,司馬徽家族世代為漢室效力,儘管漢室無望興復就,但是司馬徽心中卻不希望漢室滅絕,而劉備一直以匡扶漢室為目標,便是他看重的。所以他才將自己得意的學生推薦給劉備。
  • 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為何不推薦司馬懿?
    有不少朋友認為水鏡先生和司馬懿都複姓司馬,而且兩人都非常有才學,推測兩人可能相識甚至是本家人。好奇司馬徽為什麼只給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兩人,卻不推薦司馬懿,感覺是水鏡先生的局,甚至認為是坑、陰謀論。其實龐統和劉備說過一句話就能解釋這件事。
  • 劉備落魄的時候,水鏡先生給他推薦諸葛亮,為何不推薦司馬懿?
    三國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也是頂級武將、謀士進行對抗的平臺,當時被稱為水鏡先生的司馬徽,他就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然後把司馬懿推薦給了曹操。 而且因為博學多識可以因材施教,在那個時代就交出了諸葛亮、龐統、徐庶、崔州平這樣的學生,同時也經常提點自己的遠親司馬懿。後來事實證明,這些人都是那個時代的弄潮兒,他們的成就都非常高,有的甚至青史留名,也算對得起司馬徽的栽培。
  •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呢?
    所以這裡沒提到司馬懿非常正常,因為這次的文案策劃稿本來針對的就是曹操的對手劉備進行策劃的,雖然是演義,但是大家都知道諸葛亮龐統是劉備的人,司馬懿是曹家的人,寫作歸於寫作,但是不尊重歷史,太過於架空或者胡亂改動,肯定被文人墨客吐槽,更重要的是司馬懿是晉朝的真正的建立者,他的兩個兒子只是接手他的事業繼續幹而已,所以羅貫中在三國中
  • 水鏡先生明知劉備必敗,為何還推薦諸葛亮?看懂了南華老仙便知
    瞅瞅,連最講究清靜無為的莊老爺子,都給攪合進來了,能不亂嗎。當然,如莊周在《三國演義》中太過玄幻,先不過多說了。只從《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高人,水鏡先生司馬徽這裡說起。 首先要更正一條,水鏡先生跟司馬懿,完全不搭界!有些文章說,司馬懿是水鏡先生的侄子,這純屬張冠李戴。
  • 「臥龍鳳雛」,卻不提「冢虎」司馬懿?
    這句話可以說是影響劉備最大的預言了,司馬懿也是一位足智多謀、善用人心之人,為何司馬徽沒有把司馬懿舉薦給劉備? 他推薦的人大部分不是朋友就是和自己是師承。這樣臥龍鳳雛將來揚名立萬了,自己的名聲必大震。 三國演義中的司馬徽顯得與世無爭,對名利並不計較,事實上,臥龍鳳雛最符合他的利益! 在歷史上,曹操南徵打得劉琮投降,劉備被打得更慘,結果司馬徽直接為曹魏效力。所以說,司馬徽並非不好名利之人。
  • 《三國演義》水鏡先生推薦孔明其實在坑他?看看他的姓就知道了!
    最近又把《三國演義》刷了一遍,在刷到劉備遇到水鏡先生這一段時,就感覺很奇怪按道理說,水鏡遇到劉備這樣的英主,應該向劉備多舉薦自己家族的子弟。讓自己家族的人更有出頭的機會。他反而是報出了臥龍鳳雛的名號給劉備,對自己家的子弟一個都沒提。
  •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早預言孔明將敗,出山時這句話已透露玄機
    在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可說是神級人物,不但料事如神、聰明絕頂,同時還是個發明家,無奈後期內憂外患,一心想完成劉備囑託一統中原大業的他,數次北伐未成,最後病逝五丈原;這也讓杜甫寫出經典詩詞《蜀相》,最後兩句最為大家耳熟能詳: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三國演義》蜀軍長途行軍,司馬懿為何沒有趁機直接出擊
    我是原創作者幽默的邱瓊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三國演義裡故事,歡迎大家收看本期內容。蜀軍長途行軍,司馬懿為何沒有趁機直接出擊三國末期的諸葛和司馬兩家的鬥爭是三國中一段輝煌而又讓人著迷的一場鬥爭,在這次鬥爭中我們可以看到二人的才華展示的淋漓盡致,也是真正的一場用智謀和頭腦才能打贏的戰鬥。
  • 三國演義裡面排名前四位的軍師,司馬懿排第二,第一毫無疑問!
    亂世出英雄,相信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裡賣你有非常多的能人義士,但是不得不說這四位在三國裡面起到了非常關鍵性的作用,下面就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四位擁有強大的軍事能力的人。1. 諸葛亮 劉備曾說:我得到諸葛亮,就和魚得到水一樣。
  • 水鏡先生司馬徽,引薦了諸葛亮,為何不願意親自輔佐劉備
    關於水鏡先生在三國演義中的首次露面,要從當年蔡瑁領兵追趕劉備說起,當時好在的盧馬及時趕到,飛越長檀溪救了劉備一命,得救了以後,劉備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好在這時劉備遇到了一個小孩,才得知自己竟然到了水鏡莊,這才見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水鏡先生告訴劉備,雖然在天下闖蕩,卻依然沒有作為,是因為手下沒有有能力的人,關羽、張飛和趙雲只是武將而已,並不會兵法,更別說怎樣排兵布陣與觀大局,並告訴劉備,伏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需要劉備去拜訪一人,之後劉備遇到了徐庶,不僅連連得勝,攻下了樊城,還帶領關羽張飛二人,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出山
  • 別被《三國演義》騙了,劉備、諸葛亮、關羽都和歷史記載的不一樣
    究竟,三國時代為何會令人如此著迷?作為中國現存第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居功厥偉。課本都學過,《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文學家羅貫中,但《三國演義》並非一時一地而成的個人創作,羅貫中只是剛好扮演了承先啟後的角色。
  • 三國中,水鏡先生明知漢朝氣數已盡,為何還把諸葛亮舉薦給劉備?
    水鏡先生司馬徽確實是一個很有能耐的隱士,他看遍紅塵,超脫於天下,已經知道漢室將亡,不可逆轉,而且他本人也並不想再參與這天下紛爭之中去了。不過他雖然不想捲入紅塵,卻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攪動了天下大勢!那麼水鏡先生明知漢朝大勢已去,為何還要舉薦諸葛亮給劉備呢?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中的劉備形象對照
    劉備字玄德,是涿郡涿縣人,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這些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裡寫的差不多,沒什麼區別。這也只是初步介紹劉備的身世,三國演義後文書中的劉備那可是個大義凝然的君子形象。但在三國志中劉備的事跡就不是很露臉了,甚至有點小人行徑。
  • 再讀《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與漢獻帝,似乎是同一個人
    這也解釋了當初劉備在徵張魯時,馬超為何三言兩語就被勸降歸了劉備。因為馬超的父親馬騰,當初也是衣帶詔事件的參與者之一。換句話講,馬超是站在漢獻帝這邊的,當他知道諸葛亮就是自己父親拼死相護漢獻帝時,自然會選擇歸順。所以衣帶詔事件的最終結果,就是漢獻帝成功逃離了許昌。
  • 「空城計」存在質疑,為何還後人還用故事對比司馬懿與諸葛亮?
    為何後人認為司馬懿是贏家?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最精彩有對決,莫過於「空城計」。此計歷史上有名,而且把諸葛亮的機智勇敢描寫得淋漓盡致,對司馬懿的小心謹慎而錯過機會而嘲笑,後人認為司馬懿不如諸葛亮。但現在網上還有文章認為,「空城計」最大贏家是司馬懿。但通過史料推斷,「空城計」本身是否存在都讓人懷疑,據說這是一個故事,並非真實存在。
  • 諸葛亮的空城計漏洞百出,為何司馬懿還是退軍了?司馬懿:怕死唄
    諸葛亮一生中與司馬懿多次交手,而空城計的那一次,可謂是諸葛亮距離失敗和死亡最接近的一次。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向來足智多謀,謀定而後動,往往是事情還沒有發生,諸葛亮的錦囊就已經提前準備好了。當劉備死後,諸葛亮與司馬懿交鋒,所率軍隊也動輒是數十萬。
  • 諸葛亮空城計中為何會安排4個人掃地?司馬懿看懂了,因此留住自己的...
    人們都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古來聖賢皆寂寞」,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主要原因還是曲高和寡,一旦一個人的能力或者智商遠遠超過常人,則很難被人接受和理解,自然自己所作所為,也就更加無人理解了。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強與司馬懿交鋒多次,誰更略勝一籌
    《三國演義》是一部大型古裝題材電視劇,講述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到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故事,劇中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武將與謀士,其中最著名的謀臣就是郭嘉、法正、荀彧、諸葛亮、司馬懿等人。
  • 劉備諸葛亮為何在《三國演義》中形象非常正面?
    首先說劉備是漢室後裔也是末代漢獻帝的皇叔,人送外號劉皇叔。作為漢朝皇室的後裔他在西蜀建立西蜀建立政權,自然是和漢朝一脈相承,因此劉皇叔也就得到了後世人的認可。劉關張三結義情誼感天動地,三顧茅廬也是人情之重作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先生本身就對劉備和諸葛亮進行了非常正面的描繪,尤其是桃園三結義也讓我們真正地認識到大哥三弟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