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善事,必有後福。這人只因救了喜鵲的幼雛,喜鵲報恩,讓他偶然聽懂了喜鵲的叫聲,躲過災禍。故事的旨意在於,勸人為善,勿以善小而不為。
唐朝末年,小山村裡有一家姓田的農戶,門前有一棵大柳樹,大柳樹的枝椏上,有一個喜鵲窩,已經搭建好幾年了。喜鵲被人們認為是吉祥的鳥,嘰嘰喳喳的叫聲,聽起來讓人舒心,至少田大郎是這樣認為的。
最近,田大郎遇上了煩心事。他家的一塊水田離米三郎家比較近,而米家恰好有一塊水田就在田家附近,兩家經過協商,把水田換了過來,彼此都方便。
但是,今年雨水少,米三郎換過來的水田離河流遠,沒有抽到水,禾苗都乾死了。而他家原先的那塊水田,如今給了田大郎,就在河邊,水車抽水方便,長勢良好,估計不會減產。於是,米三郎後悔了,要求把水田換回來。
田大郎當然不肯,當初是米三郎要求換的,哪能這麼輕易地換回來?米三郎經常過來吵鬧,田大郎據理力爭。最後雙方鬧僵了,米三郎一紙訴狀告到縣衙。
田大郎接到通知,今天去縣衙,聽候縣令審案。他一大早出門,聽見枝頭上喜鵲的叫聲,回頭對老婆說:「聽見喜鵲的叫聲,是好兆頭,官司一定能贏。」
老婆問道:「你能聽懂喜鵲的話?」田大郎笑著說:「我哪有這種本事?喜鵲是吉祥鳥,一出門就聽見它的叫聲,註定有喜事。」
到了縣衙,縣太爺升堂,先後聽了米三郎和田大郎的訴說,又傳喚了許多證人,最後宣判田大郎勝訴,水田不用換回去了。米三郎狡辯說:「我們只是口頭協定,彼此的地契都在各自的手裡,算不得數。」
縣令大喝道:「當初口頭協定時,有幾個證人在旁作證。做人要講信用,豈能看見今年的收成好,就出爾反爾?」喝令將米三郎打了二十大板,當堂立下契約,永世不得反悔。
田大郎贏了官司,回家喝了一點小酒,慶賀了一下。這事就算過去了,田大郎和米三郎彼此過著各自的日子,相安無事。
過了一段時間,這一天的中午,田大郎端著一碗手擀麵,放上臭豆腐,坐在柳樹下吃得滿頭大汗,忽然聽見喜鵲的驚叫聲,抬頭一看,兩隻喜鵲繞著柳樹驚恐地飛著,一條毒蛇,竄進了鳥窩裡,坐在吞食幼雛。
田大郎趕緊扔掉碗,衝進屋裡拿著一根竹竿,又飛快地衝出來,爬上大柳樹,舉起竹竿,將毒蛇挑落下來。毒蛇落在地上,蜿蜒爬上樹,張嘴撲向田大郎。田大郎怒喝道:「你還不得了了,我本想放你一條生路,你反倒來作死。」他舉起竹竿,將毒蛇打死。
兩隻喜鵲回到鳥窩裡,衝著田大郎嘰嘰喳喳地叫著。田大郎笑著說:「我們是鄰居,相互照應是應該的,你們不用謝我!」
老婆笑著說:「你怎麼知道它們是在道謝?你又聽不懂。」田大郎大笑著說:「它們肯定是說謝謝,難不成它們會咒罵我?與理不通啊。」
轉眼到了秋收季節,田大郎的那塊水田獲得豐收,又一次激起了米三郎心中的憤懣。這一天晚上,他在屋裡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徒然間,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他爬起來,溜到田大郎的家裡,點燃了柴垛。
火苗竄起,米三郎轉身隱沒於夜幕裡。樹上的喜鵲嘰嘰喳喳地大叫起來,田大郎從夢中驚醒,一骨碌從床上爬起,喊醒老婆,衝出屋門救火。幸虧撲救及時,沒有釀成大禍。
老婆詢問田大郎,他怎麼知道失火了?田大郎說:「真是奇怪,我突然聽懂了喜鵲的叫聲,它們在大聲呼喊『失火了失火了』,故此爬起來救火。」
田大郎走出屋門,來到大柳樹下,衝喜鵲問道:「喜鵲,喜鵲,快告訴我,是誰放的火?」只聽喜鵲叫了起來。老婆聽不懂,問田大郎,喜鵲說的什麼?田大郎說:「它們說,是米三郎放的火。」
田大郎將米三郎告到縣衙,縣令動用大刑,米三郎招架不住,只得招認了。縣令將米三郎打了二十大板,遊街示眾。
田大郎能聽懂喜鵲的話,傳遍四方,好多人來找田大郎,讓他問問喜鵲,家裡有何吉兇?但是,從此以後,田大郎再也聽不懂喜鵲的叫聲了。
歡迎關注「正經說文史」,每天都有更新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