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2020-12-22 騰訊網

袁隆平在我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上到年邁的老人,下到還在上學的學生,都聽過袁隆平的鼎鼎大名。

首先明確一點,袁隆平是院士,但他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雖然中科院的影響力比較大,但是工程院也毫不遜色,一個人能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就已經十分了不起了,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請看下文。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統稱為兩院院士,而且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地位相當,同屬部級單位,院士待遇相同。所以,不論是中科院院士還是工程院院士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想要弄清袁隆平為什麼沒有被選為中科院院士,就必須要先了解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區別在哪裡。我們先說說工程院,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技術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於1994年成立,總共有院士902人,分成9個學部,袁隆平就屬於農業學部。

再來說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於1949年成立,比工程院誕生早了45年,中科院全體院士共812人,和工程院院士人數差不多。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袁隆平能夠入選工程院院士了。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做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的方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們熟知的鐘南山也屬於中國工程院院士。

而貢獻卓著的袁隆平為何沒入選中科院院士呢?入選兩院院士的條件是有所差別的,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的方可當選為中科院院士。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中科院院士比較側重理論研究,而工程院院士更側重工程技術發展。

我們先看看袁隆平的經歷,袁隆平1930年在北京出生,1953年8月,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學校教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他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並在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

我們可以發現,袁隆平的貢獻主要是在技術方面,而其研究的雜交水稻在理論方面並沒有很大的創新,缺乏研究體系的支撐,論文數量也不多。雜交水稻的理論很早就被提出,袁隆平最大的貢獻是發現了野生雄性不育植株,讓雜交水稻從理論變成了現實。

所以,我們可以把袁隆平院士說成是「水稻工程師」,評選成為工程院院士當之無愧,但是想要成為中科院院士,就需要更多理論方面的研究,打造出一套完整的雜交水稻理論體系。

當然,袁隆平也申請過中科院院士,但是三次均落選,主要原因在於他學歷低,也沒有專業的學術論文,這導致袁老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但袁隆平也並不過分追求這個頭銜。後來袁隆平轉而申請工程院院士,並於1995年成功當選。

袁隆平從事水稻研究長達半個世紀,解決了中國人吃飯的問題,為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在2019年獲得共和國勳章也是實至名歸。

前不久,第三代雜交稻雙季稻畝產實現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超過世界紀錄。即使年過九旬,袁隆平仍堅持科學研究,他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

相關焦點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首先,中國科學院院士不是會寫論文就能當選的,更不是只看學歷高低,正如錢學森先生既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難道你能說錢老也是只會搞理論的人?第二,一般人根本不了解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入選要求有關,這與袁隆平先生本人為祖國建設所做出的貢獻有沒有被認可無直接關係。如果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這些榮譽還不足以證明其實力。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智利「麥哲倫海峽獎」
    11月16日,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向袁隆平頒發「麥哲倫海峽獎」。新華社記者 周勉 攝新華社長沙11月16日電(記者周勉)11月16日晚,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代表智利政府在長沙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頒發了「麥哲倫海峽獎」。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3個兒子,如今過得如何?
    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鏗鏘誓言。90年來,袁隆平在農業糧食生產領域默默耕耘,無怨無悔。他和他所帶領的團隊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中國和世界的水稻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那麼兩種進行雜交就有可能出現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的C品種。C品種就提高了水稻的整體產量,基於這種理論,成功引起了國家科委的注意,並在1967年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由袁隆平和徒弟李必湖等人領導,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秈型雜交水稻終於被袁隆平培育成功。世界糧食產業也迎來了舉世矚目的變革。1981年,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授予雜家水稻研發團體。
  • 參試雜交水稻900餘種!袁隆平院士團隊水稻試驗田今日收割
    機械化作業   種植過程詳細記錄   蓮都袁隆平院士團隊水稻試驗田   開始收割啦   ↓↓↓   △試驗田開始收割啦,點擊視頻了解下   這些試驗田裡的水稻   可來頭不小   ↓↓↓   袁隆平院士團隊水稻試驗田
  • 袁隆平院士點讚!莒南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力爭突破畝產1200...
    這是來自袁隆平院士的點讚。2020年11月26日,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項目攻關工作組赴湖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莒南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做法,袁隆平院士給予了高度評價。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通過視頻連線了解到現場情況後,這位雜交水稻之父說道。中午,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宣布測產結果——平均畝產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測得這個基地的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實現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超世界紀錄。
  • 袁隆平領銜「院士天團」進駐廣州,農科「黃埔軍校」將成立
    20日,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領銜,農科「院士天團」正式進駐廣州市黃埔區隆平院士港。這次進駐的院士團隊都是業內翹楚。其中,中國科學院謝華安院士從事雜交稻育種研究,為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與推廣並在國際保持領先地位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工程院羅錫文院士長期致力於農業機械化研究,在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與規劃領域成果卓著;中國工程院鄒學校院士在蔬菜新品種培育等方面創新性成績卓越,是蔬菜育種與資源研究的權威;中國工程院劉仲華院士在茶葉研究領域造詣深厚,是植物工程技術的傑出專家。
  • 瞭望|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通過視頻連線了解到現場情況後,這位雜交水稻之父說道。 中午,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宣布測產結果——平均畝產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測得這個基地的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實現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超世界紀錄。
  • 袁隆平院士團隊超級雜交有機水稻示範基地驗收儀式在陽春舉行
    11月11日,袁隆平院士團隊超級雜交有機水稻示範基地驗收儀式在陽春舉行,儀式上,陽春市戰略合作夥伴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獲有機轉換認證證書。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燭,陽江市副市長丁錫豐,中植企業集團營運長牛佔斌,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處長龍成,社會各界涉農企業相關人員等參加了活動。
  • 雜交水稻養活數億人,享譽全球,世界欠袁隆平一個諾獎
    作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很多人心中的英雄,他解決了許多人的溫飽問題,而正是基於他的努力,我國雜交水稻的產量才能夠實現不斷的突破。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科學家,卻始終沒能拿到諾貝爾獎,在很多人看來,這也是十分不公平的事情。那麼,在袁隆平的一生中,他都做出過怎樣的成就?而為什麼他始終都沒能拿到諾貝爾獎呢?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我和孩子剛剛讀過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正是這套叢書的其中一本,通過書名,大家很容易就能知道它講述的正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難忘饑荒年,決心研究雜交水稻袁隆平是怎麼想的,就是怎麼做的。1958年的8月,從農學院畢業的他,來到一所偏遠的農校工作。不過,他可不僅僅是教書,還經常帶著學生們做實驗,為農民提高糧食產量而研究農作物。
  • 袁隆平領銜雜交水稻雙季畝產1500多公斤
    ■2日,袁隆平在長沙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測產現場進行視頻連線。新華社發   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進行的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達到了畝產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品種「叄優一號」911.7公斤,超過了1500公斤的預期目標。比數字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次測產充分展示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更加契合實際生產的特點,從而有利於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 袁隆平領銜,農科「院士天團」正式進駐廣州隆平院士港
    大洋網訊 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領銜,農科「院士天團」正式進駐黃埔。11月20日,隆平院士港院士進港活動暨農業創新發展基金設立活動在廣州科學城會議中心舉行。袁隆平院士表示,隆平院士港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的無私奉獻下,將為推動國家糧食安全生產做出更大貢獻。
  • 瞭望丨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9月27日,農民操作機械在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鹽鹼地水稻基地收穫水稻 徐欽攝 / 本刊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也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技術。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具備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解決了地球上數十億人口的飯碗問題,對世界糧食安全和良種技術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將來,中國雜交水稻必將不斷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問題尋找新出路。可以說中國雜交水稻是中國科技領域自主創新的標誌性成就。
  • 「變性」「雜交」,起底水稻育種背後的秘密:由量到質
    個人以為,在我國作物育種研究中,當屬水稻的育種研究最為出色。這要得益於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在雜交水稻領域所做出的貢獻。隨著生物科學、基因編輯等技術的發展,水稻育種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正如袁隆平院士說的:「超優千號水稻」優質高產,我們做到了!本期話題,我們就來聊聊水稻育種背後的故事。1、什麼是雜交育種?
  • 袁隆平院士獲聘「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
    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獲聘「國家推廣大使」。網友紛紛表示,「袁隆平院士是廣大農民當之無愧的超級偶像」「袁隆平院士是農民最貼心的人」。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 90歲老人袁隆平院士是中國的脊梁,養活10億人,我們應該向他致歉
    袁老的雜交水稻對世界的貢獻,可以養活10億人說起袁隆平院士,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耳熟能詳文明世界的華人,他不僅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總設計師,被譽為我國「雜交水稻之父」。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研究的雜交水稻目前已經推廣到了全世界,尤其是解決了貧窮挨餓的非洲水稻產量,增長了好幾倍,解決了全球近十幾億人的吃飯溫飽難題。
  • 袁隆平院士領銜!隆平院士港落戶長洲島!將打造農科「黃埔軍校」!
    袁隆平院士再次牽手黃埔隆平院士港落戶長洲島黃埔區再添「國字號」高端科技創新平臺!昨天(5月7日),黃埔區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長沙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選址長洲島建設隆平院士港,共同打造現代農業科技「黃埔軍校」。
  • 袁隆平院士獲「紀念麥哲倫海峽500周年獎」
    華聲在線11月16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宇芬 朱玉文 攝影 張勁夫 辜鵬博 宛俊餘)「我們從世界的盡頭而來,向袁隆平院士表達我們的敬意,我們希望與世界各國分享他的成就。」今天下午,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及代表團專程來到長沙,代表智利外交部國家形象委員會將「紀念麥哲倫海峽500周年獎」頒發給袁隆平院士。農業農村部、省外事辦、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相關負責人出席頒獎儀式。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二樓報告廳裡,身著西裝和領帶的袁隆平院士,在夫人鄧則的陪伴下,高興地接受了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