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在我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上到年邁的老人,下到還在上學的學生,都聽過袁隆平的鼎鼎大名。
首先明確一點,袁隆平是院士,但他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雖然中科院的影響力比較大,但是工程院也毫不遜色,一個人能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就已經十分了不起了,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請看下文。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統稱為兩院院士,而且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地位相當,同屬部級單位,院士待遇相同。所以,不論是中科院院士還是工程院院士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想要弄清袁隆平為什麼沒有被選為中科院院士,就必須要先了解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區別在哪裡。我們先說說工程院,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技術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於1994年成立,總共有院士902人,分成9個學部,袁隆平就屬於農業學部。
再來說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於1949年成立,比工程院誕生早了45年,中科院全體院士共812人,和工程院院士人數差不多。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袁隆平能夠入選工程院院士了。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做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的方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們熟知的鐘南山也屬於中國工程院院士。
而貢獻卓著的袁隆平為何沒入選中科院院士呢?入選兩院院士的條件是有所差別的,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的方可當選為中科院院士。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中科院院士比較側重理論研究,而工程院院士更側重工程技術發展。
我們先看看袁隆平的經歷,袁隆平1930年在北京出生,1953年8月,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學校教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他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並在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
我們可以發現,袁隆平的貢獻主要是在技術方面,而其研究的雜交水稻在理論方面並沒有很大的創新,缺乏研究體系的支撐,論文數量也不多。雜交水稻的理論很早就被提出,袁隆平最大的貢獻是發現了野生雄性不育植株,讓雜交水稻從理論變成了現實。
所以,我們可以把袁隆平院士說成是「水稻工程師」,評選成為工程院院士當之無愧,但是想要成為中科院院士,就需要更多理論方面的研究,打造出一套完整的雜交水稻理論體系。
當然,袁隆平也申請過中科院院士,但是三次均落選,主要原因在於他學歷低,也沒有專業的學術論文,這導致袁老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但袁隆平也並不過分追求這個頭銜。後來袁隆平轉而申請工程院院士,並於1995年成功當選。
袁隆平從事水稻研究長達半個世紀,解決了中國人吃飯的問題,為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在2019年獲得共和國勳章也是實至名歸。
前不久,第三代雜交稻雙季稻畝產實現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超過世界紀錄。即使年過九旬,袁隆平仍堅持科學研究,他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