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提點的蔬菜
「社區團購」自提點,送菜者將蔬菜分類後,讓購買者自提
每天上午,來自蘭溪的農場主李先生都會帶著自家農場的新鮮蔬菜,來到市區雙龍花園小區及附近幾個小區,把蔬菜放到社區團購點。「社區居民有蔬菜方面的需求,只要在社區團購群拼團下單,達到一定數量,我會把現摘的蔬菜送到社區門口,並貼上姓名標籤,方便居民自取。」李先生說。
依託小區業主群,一種區域化、小眾化、本地化的社區團購形式在金華市區悄然興起。我們調查採訪發現,目前市區不少社區業主自己建群,或依託社區周邊的便利超市,以按需採購的方式團購商品,既減少了商品運輸和儲存等中間環節,降低損耗,節約成本,又能方便快捷地購買到更實惠的蔬菜、水產、肉類等日常消費品。從產地直接配送到家的肉蛋奶,從地裡剛採摘還帶有露水的新鮮時蔬……「線上下單+線下自提」的社區團購模式,可以說將菜市場搬到了家門口,市民增添了一種購物新體驗。
消費者說
買菜多了 網上團購新選擇
「群裡推薦值得『團』的物品,只需在群裡接下龍,就可以採購到家,節省了不少時間。」上周五,家住雙龍花園小區的市民張先生說,社區有個團購群,蔬菜、水果、肉等一系列產品都能在群裡團購到。
張先生表示,今年受疫情影響,「線上下單+線下自提」的無接觸購物形式,逐漸改變了一些市民「買菜就得去菜市場」的觀念,讓他們體驗到了購物的方便。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加快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建設,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拓寬綠色、生態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豐富城鄉市場供給,擴大鮮活農產品消費。今年,國家發改委《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也指出,要加快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鼓勵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消費模式發展,完善「網際網路+」消費生態體系,促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的普及應用。社區團購的悄然興起,無疑是對這些《意見》的一個生動詮釋。
社區團購的吸引力在哪裡?張先生說,他每天工作忙忙碌碌,很少有時間去菜市場走走轉轉,而有了社區團購群後,平時只用碎片化時間瀏覽一下群消息,看到自己需要的選擇下單即可。退休不久的市民陳女士說:「菜市場有些菜是批發市場批發來的,中間轉來轉去就沒那麼新鮮了。以前買菜只能去逛菜市場,現在選擇多了,有時候還是網上團購好,早上還在地裡的菜,中午就能燒上桌,多新鮮。」
「團長」說
開團前先做嘗試保障品質
作為市區保集半島小區社區團購群的「團長」,邵女士開展社區團購的初衷很簡單:「去年8月,為了分享老家的高山蔬菜、玉米,我就建了這麼一個群。」
令邵女士意想不到的是,鄰居們購買的意願挺強烈。「大家都比較喜歡團購的形式,畢竟更實惠,東西也更新鮮。」不到一年半時間,保集半島小區已有兩個社區團購群,人數在700人左右,其中不乏老年人。「因為我的團購群有基礎,因此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在方便居民團購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談及社區團購群的發展過程,邵女士說:「在小區居民中建立起信任並不容易,最關鍵的是要保證質量,所以我們開團前都會先考察產品的品質,把好產品關。」如今,群內發布的社區團購信息基本上都能得到社區居民的響應,居民在群內下單,貨到後去小區保安室自提,這一購物新方式已受到大家的歡迎。
與邵女士自發建群不同,市區金色海塘小區社區團購群的「團長」鄭華燕有自己的「根據地」,那就是自家開在金色海塘小區內的生鮮超市。
據鄭華燕介紹,今年她的生鮮超市開張不久,為更好地服務小區居民,同時也為了保障一些具有時效性食品的新鮮度,她便起了拉群的念頭。「西瓜、生蠔……只有我們自己嘗試過的好產品,才會在群裡給大家推薦。社區團購群要能生存下去,不僅要靠過硬的品質和可靠的服務,更要靠口耳相傳的口碑。」鄭華燕打開手機,將這個群的群成員展示給我們看,群成員規模已達到三四百人。
我們告訴鄭華燕,各大網際網路巨頭即將入場布局社區團購。對此,鄭華燕顯得比較有信心。她說:「就算他們布局社區團購,但最終要解決的還是『最後一百米』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比他們有優勢,更何況我們已經有了較好的口碑,對此我還是比較有信心的。」鄭華燕表示,小區裡有年紀大的居民來取貨時,如果東西較多,她會幫忙把貨物送上門,服務到家。在服務的過程中,她會聽取居民的需求和建議,以此尋求改進方向,同時增進與社區居民之間的聯繫,建立起更為信任的關係。
專家說
社區團購建立新零售體系
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經濟與信息管理系主任芮廷先說,社區團購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電商模式,它以一個社區中的商鋪為中心向外輻射,可為輻射範圍內的社區居民提供團購形式的優惠活動。「以社區為中心,以『團長』(通常由社區內的熱心居民、便利店經營者等擔任)為分發節點,以微信群、小程序等作為交易工具建立團購平臺,消費者能夠在平臺上拼團購買生鮮、日化等生活用品,是一種新型購物形式。」芮廷先說。
據芮廷先介紹,社區團購具有超低的價格、超少的SKU(表示庫存進出計量的單位)、超低的客單和以中小城市用戶為主體等特點。目前社區團購平臺按照運營模式分為兩種:一是供應鏈型平臺。團長與平臺籤約,團長負責將貨物進行出售,而定價、選擇商品等都由平臺提供,團長出售貨物之後可以獲得相應的佣金。團長將商品信息發到微信群裡,由於選擇商品等環節不是團長做的,無法保證產品的質量是否良好、價格是否合理等問題,也可能無法解決售後問題;二是工具型平臺,即平臺開設自己的店鋪,團長需要自己參與選擇商品、定價等流程,平臺費用一般較低。團長參與的過程較多,需要花費較大的精力去經營和維護,但是產品質量等相關方面可以自己掌握,賺取的費用要比供應鏈型平臺高。「相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的新零售模式,未來的社區團購會發展成一個在下沉市場有穩定供應鏈條的零售業態,社區團購通過預售的方式能夠搭建起一個新的零售體系,比批發市場體系價格更低,商品種類更加豐富。」
「我自己也親身體驗過,個人感覺確實方便快捷、價格實惠,用戶可以在社區自提商品。如果自己沒時間去菜市場買菜,可以通過社區團購這一方式挑選菜,品質也有保證,尤其對於那些下班晚的人來說,使用社區團購是很方便快捷的。我身邊也有朋友用過,他們的反饋大多覺得方便。當然也有不好的反饋,如商品品種太少、質量沒保證,另外也有人對配送人員的服務不太滿意。」芮廷先說。
在芮廷先看來,由於社區團購涉及商品選擇、社區選擇、團長、配送、軟體等環節,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與難點。首先是信任問題。社區平臺是依靠消費者的信任建立起來的,對產品的質量、服務以及誠信、售後等方面要有一定的把控力,否則會失去消費者的信任。目前類似的平臺有很多,用戶極有可能會選擇其他平臺進行購買。微信群之類的社區團購,對微信群的運營要求較高,因為微信群一旦信息過多,活動過多可能會產生信息雜亂以及用戶牴觸心理,導致出現用戶參與度不高現象。其次,剛運營的平臺產品選擇少,需要有針對性地設立產品專區,既要有自己的特色,也要有多種類的選擇。再者,不是每個社區都適合做社區團購,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社區非常重要。依託大型綜合電商平臺創立的社區團購有較好的資源,覆蓋的店鋪範圍更廣,而小型團購平臺所涉及的範圍較小。「最重要的是配送速度,由於生鮮產品對於物流和時效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保證生鮮產品的新鮮是配送應該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提高物流配送能力。」芮廷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