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一號飛天50周年,我國新深空天線主陣已具規模,目標火星

2020-12-10 海陸空天Z視頻

今天(4月24日),是我國第五個航天日;50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晚,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的託舉下飛入太空,並首次從太空傳回了「中國之聲」;由此,我們的徵途,將是茫茫的星辰大海!航天是個極為龐大的系統工程,為了保障各項航天任務順利以及在軌航天期的正常運行,地面測控站是功不可沒。在我國西部邊陲的戈壁深處,就有一座被譽為中國航天「第一站」喀什測控站。

喀什測控站,始建於1968年,建成之後第一個任務就是參加保障「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太空捕獲和接收「東方紅」樂曲,任務光榮、使命重大。

經過數十年發展和技術升級,喀什測控站的測控範圍已實現從近地衛星到同步軌道衛星,再到深空探測器的跨越。

從最新公開的畫面能看到,喀什測控站的硬體規模已經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多座大口徑測控天線組陣已具規模。

這些新建的天線組陣能以更高的效率來保障深空探測任務的完成,尤其是將展開的火星探測和嫦娥5號任務。

對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已被命名為「天問一號」,而我國整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用於火星探測的「天問一號」,則是行星探測的第一個任務太空飛行器,後續任務太空飛行器的命名將依次編號。根據計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在今年進行,因為今年是火星探測活動的窗口期。

去年,我國已經順利進行了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的懸停避障試驗(如圖);今年3月10,還完成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無線聯試。火星,我們就要來了!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日丨「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 用筆和算盤「算」出的...
    今天(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在航天科技集團召開的專題座談會上,孫家棟、戚發軔、劉寶鏞等老一輩航天人講述了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背後的故事。
  • 一曲衛星短波「東方紅」唱響西安航天事業
    西安網訊(記者 劉柳)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今年航天日的主題是: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
  • 「新品預定」中國航天50周年《飛天築夢》銀鈔,今天開啟預定!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開啟了中國航天時代!50年了,中國已成為世界太空俱樂部重要一員,發射了200多顆衛星、11艘飛船、2個空間實驗室……2020年,「天問一號」也即將向火星進發。但我們仍然不會忘記那個最初的夢圓時刻。
  • 「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7個月長途跋涉奔向火星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至今,國際火星探測以發展新技術和獲得科學發現為主要驅動力,催生了又一個火星探測的新高潮,並在技術發展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的進步。其中,在技術發展水平方面,國際上已實現對火星的飛掠、環繞、著陸、巡視探測,技術難度更大的採樣返回和載人探測仍有待突破技術瓶頸。
  • 「天問一號」:向著火星,出發!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楊長風楊利偉出席《大國飛天》現場 凌瀟肅耿樂畫火箭
    12月6日,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國家航天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廣播電視局作為指導單位的中國首部全景展現新時代航天事業電視劇《大國飛天》在北京航天城禮堂舉辦了「夢想啟程」主題發布會,正式宣布開機。
  •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飛行裡程又有新的突破
    小編今近日關注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發布的消息,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飛行裡程突破3億公裡,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時間距離現在已經過去快5個月,中途也完成了多次軌道修正等操作。根據航天局計劃任務,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預計在明年5月會著陸火星#,在10月份的時候,經過「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地面控制任務團隊精確操作控制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共搭載了8臺25N發動機同時點火工作,順利完成了探測器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
  • 中國太空探索一大步:「天問一號」,目標火星
    如果任務進展順利,我國的深空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將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個在火星著陸,第二個在火星巡視的國家。從長遠角度來看,火星探測有助於人類更好地理解地球、利用地球,同時為實現火星殖民的目標奠定基礎。目標,火星!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裡程碑: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突破3億千米
    11月17日消息,據媒體報導,截至2020年11月17日凌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達成新裡程碑,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在軌飛行期間,天問一號已經完成三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等飛控工作。11月初,著陸巡視器進入艙和火星車的多個分系統完成首次在軌自檢,結果正常。
  • 楊長風楊利偉出席《大國飛天》發布會 凌瀟肅耿樂畫火箭
    電視劇《大國飛天》海報12月6日,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國家航天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廣播電視局作為指導單位的中國首部全景展現新時代航天事業電視劇
  • 一曲東方紅唱響50年: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
    50年前的今天,中國用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拉開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序幕。時至今日,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軌運行。在天氣晴好的日子,不少天文愛好者還可以拍攝到這顆衛星經過祖國上空的照片。1957年,蘇聯首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次年,毛澤東主席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圖源:新華視點)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天問一號」蓄勢待發,四問火星探測
    除了中國的"天問一號"和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之外,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網站18日消息,"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於美國東部時間7月30日上午7:50(北京時間當天晚上7:50)在佛羅裡達卡納維拉爾角基地發射;印度的"曼加裡安2號"也計劃於今年發射。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開卷知新)
    多國推進深空探測深刻影響社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探測目標包括月球、太陽、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小行星和彗星),乃至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其中,飛行距離最遠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距離地球已超過200億公裡。
  • 「長五」「嫦五」已就緒,還有一枚「神助攻」!
    「長五」「嫦五」已就位17日上午,「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本次任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第二次應用性發射,此前已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已就位!
    本次任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第二次應用性發射,此前已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嫦娥五號」「天問一號」的新幫手也已就位了!
  • 「天問一號」命名有何寓意?我們離火星還有多遠?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為什麼取名「天問一號」?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何時實施?我們離火星還有多遠?出於對外太空和地外生命的好奇,以及火星與地球在環境等方面的相似性,人們對火星探索一直抱有濃厚興趣。   專家表示,研究火星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啟示。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環境最為相似的行星,火星不僅有大氣,也有適宜的溫度,還和地球有著相似的自轉周期。研究火星與地球的異同,互為參考,是極具價值的基礎研究。
  • 網友熱議「天問一號」「奔火」: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火星,中國來了!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引發了國內外網友的沸騰熱議。它不僅意味著中國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從此邁入了深空探測的時代。SpaceX和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發文對「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表示祝賀。
  • 第73集 我國的火星探測之路(上)
    中國的航天測控網絡,當時只具備對地球軌道目標的測控能力。為了滿足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的測控任務,需要在喀什和青島站各新建一座18米的統一S波段測控天線,還借用中科院的大型射電望遠鏡,通過甚長基線幹涉技術進行測控,從硬體到經驗都不支持開展獨立的火星探測。深空探測作為純科學性的領域,國際合作早已成為主流。
  • 火星,中國來了!
    靜候升空的「天問一號」,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我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即將揭開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嶄新一頁,也必將載入人類探索太空的光榮史冊。我國火星探測計劃籌謀已久。2010年8月,8位院士聯名建議開展月球以遠深空探測綜合論證,國防科工局立即組織專家開展了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