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在航天科技集團召開的專題座談會上,孫家棟、戚發軔、劉寶鏞等老一輩航天人講述了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背後的故事。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用自主研製的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近地點439千米、遠地點2384千米的預定軌道。使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 孫家棟:
發射「東方紅一號」的時候,入軌的精度是相當高的。衛星的重量是173公斤,傾角是68.5度,軌道周期是114分。
這幾個參數它體現著我們國家的航天水平確確實實從質量上、從精度上、從能力上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標準。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東方紅一號」主要技術負責人 戚發軔:
我們自己的「東方紅一號」衛星,沒有用任何一個外國的技術、外國的產品。溫度控制的技術,也是先進的。
我們不僅能夠發射信號,還能唱歌,這也是外國人沒有做到的事情。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發射,初步形成了我國人造衛星、運載火箭比較完整配套的科研生產體系,奠定了中國航天事業前進發展的重要基礎。50年來,我國自主研製了17種型號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成功實施300餘次發射,將500多顆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
50年來,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獨立掌握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重大技術的國家之一。2019年,圓滿完成嫦娥四號任務,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進入了探索深空宇宙奧秘的新時代。
50年來,北鬥導航工程已成功發射54顆衛星,即將完成全球組網;高分衛星相繼發射和投入使用,顯著提升了我國對地遙感觀測能力。如今,新一代航天人開始向更遠的深空發起挑戰。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 張熇:
目前,我們規劃主要是要到月球的極區,未來可以建一個月球科研站的一個基本型。後面我們也規劃了包括小行星探測,對於研究整個太陽系的演化有非常好的科學意義。我們應該是學習老一輩航天人的精神,讓我們的深空探測器能夠飛得更遠,讓我們的航天事業逐步走向世界領先世界先進的這樣的一個行列。
計算衛星熱控方案 算盤「立功」
「東方紅一號」衛星在重量、信號傳輸形式和星上溫控系統等技術方面,均超過了蘇美等國首顆衛星的水平。這對於當時沒有計算機,也沒有高端製造設備的中國航天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成就。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東方紅一號」衛星溫控專家 侯增祺:這就是當時熱控計算,對於不同的工況進行計算。那時候的計算開始用算盤,後來才有計算尺。
記者:這還有十的負三次方、十的八次方....
眼前的這本筆記本記載了50多年前,「東方紅一號」衛星熱控系統的誕生過程。上面的字跡工整漂亮,而這些密密麻麻的數據和公式,即便是現在放在計算機裡,都要謹慎再謹慎才不會出錯。 而侯增祺老人和老一輩航天人卻用筆和算盤從零開始,一點一點「算」出了「東方紅一號」。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東方紅一號」衛星溫控專家 侯增祺 :當時我們根本沒有什麼參考資料可以看得到。計算方法設計方法沒有,所以都是靠一些基礎的知識,結合這樣的衛星的實際情況,自己來推導公式,來建立方程,然後來解,然後來計算。
全是拿手算出來,是現在不可想像的。
沒有計算機,就用算盤;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侯增祺告訴記者,衛星表面閃閃發光並不單單是為了「看得見」,還因為要保證熱控的性能。它需要將衛星表面的鋁進行光亮陽極化,得到一個對太陽光吸收和反射比最佳的狀態。
而這項技術,在當時幾乎沒有條件能夠支撐。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東方紅一號」衛星總裝車間電測組組長 劉福餘:
我們廠裡面沒有這個條件,它得用硝酸去把鋁合金進行氧化。當時工人和技術人員就想辦法,就土法上馬。
就在廠房外面搭了一個大木棚,挖兩個坑,裡面放上硝酸。硝酸底下用木炭燒。沒有這個設備就土法上馬這樣去幹。
即便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東方紅一號」依舊走出了中國人自己的航天路,也奠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航天精神。五十年前「東方紅一號」的溫控範圍在5度到40度左右,而這個數字即便是放在今天,依舊能夠滿足大多數的衛星要求。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東方紅一號」衛星溫控專家 侯增祺:
現在的控制溫度範圍也差不多,除了特別需要精密的以外。對我們來講「東方紅一號」不光是計算,這些試驗方法,也是我們獨創的。真正把熱控的這一門學科奠定了基礎,很不容易。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