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
「每一件手工作品的背後都有一段獨一無二的故事,有情感,有溫度,有一個人的思想和期許在裡面,隱隱滲透著每位手藝人對手中作品的獨到理解和深刻領悟。」塗婧認為,這是純手工製作與流水線成品的最大不同。
我和塗婧約在她的新工作室見面。工作室不大,只有窄窄的十來平米,但主人親手布置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讓整個空間顯得別致優雅,幾個親手製作的裝飾物點綴其間,更顯得別具匠心。用主人自己的話來說,只有賞心悅目才能工作愉快。
一次機緣巧合的入行
塗婧是一名全職手藝人,擅長macrame編織、非遺纏花、刺繡及天然唇膏、香皂等手工藝,是文心創意工作室的主理人。
然而,擱在六七年前,塗婧從未想過會進入手工這一行,她在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學的是視覺傳達專業,兩者相去甚遠。
2014年秋,塗婧剛進入大二,恰好趕上南昌699文化創意園推出了創意市集,便和同學拿著自己製作的小物件去湊了下熱鬧。
這次擺攤,她第一次接觸到了南昌市的手工圈,開始「入坑」各類手工藝。塗婧自小動手能力強,很多工藝,往往搜一下教程,學個幾回就掌握了技巧。
真正決定創業是在2018年,塗婧大學畢業的第二年,她因為家裡有事不得不從一家設計公司辭職,回湖南懷化的老家待了一陣。這給了她重新開始的勇氣和契機。
此時,在創意園擺攤時認識的朋友找到了塗婧,希望能夠合作開一間工作室,兩人一拍即合。回到南昌後,她們就開始著手籌辦工作室。
然而,問題很快就出現了,工作室的合伙人已發展成4位,涉及到手工、花道和繪畫三大類,主營業務怎麼選?平衡工作室的資源配置成了破局關鍵。
出乎意料的是,最後大家一致選定漢服體驗作為工作室的「主打」。「其實,這個結果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偏向任何一人,且都可以參與。」塗婧補充道,這也是經過綜合考量後決定的,近年來「漢服熱」掀起,消費群體龐大,通過漢服體驗將客戶引流到其他業務,不失為明智之舉。
做有溫度的手工藝品
塗婧的作品
工作室創辦後,塗婧正式成了一名全職手藝人。
「手工帶給我的安全感和成就感,遠遠超過了我之前的職業。」塗婧解釋,手工藝的創意源於生活中的萬事萬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同時,在製作過程中,看著它從無到有,一點一點臻於完美,會帶給人極其強烈的成就感。
從一根棉繩,到一個繩結,再到一面掛毯,工作室出品的每一件作品都無法依靠機械,是手藝人純手工製作,可以說是時間凝結的藝術。「相比於流水線生產,手工的東西更有溫度。」塗婧記得,在699文化創意園擺攤時,她賣的第一件作品是捕夢網——源於北美奧吉布瓦人文化中的一種手工藝品。因為有驅除噩夢並帶來好運之意義,塗婧製作了一些送給親朋好友,機緣巧合之下,又將它拿到了集市上。
當時,所有的原材料都是她跑到艾溪湖撿來的,河邊的鵝卵石、路邊的枯枝、掉落的羽毛……看上去毫無用處的東西,在她手裡,經過纏繞、編織等工序,就「蛻變」成了溫馨而又帶著神秘色彩的工藝品。
「每一塊材料帶來的都是無限的可能,而每一個作品更是顯得獨一無二,殘留在其上的是製作者的熱忱和溫度。」塗婧說,她希望通過作品和雙手,讓作品的使用者理解並傳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理念。
鑄一顆匠人之心
塗婧在南昌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長期擔任公益教教師
除了全職手藝人這一身份,塗婧還在多家機構擔任公益教師。忙的時候,每周要上三四次課程。
她說,手工製作是一個自我隔離、自我封閉的過程,主動從與萬物關聯的世界裡抽身,成為一個「孤獨」的觀察者和創造者,好的作品就是「孤獨及其所創造的」。「然而,享受孤獨卻不能沉迷於孤獨,淪為精神上的控制物體,我們需要一個接口,和這個世界隨時保持聯繫,不被它所拋棄。」顯然,對於塗婧來說,線上線下的手工體驗課正是這個接口。
當然,上課,不僅是為了自己,塗婧也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她始終認為,把手藝傳承開去,才會讓技藝真正地擁有生命力。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塗婧原先的工作室直接關停了。腳步放緩,她卻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沉澱。
「在目前的社會,如果你被稱為匠人,這意味著你得到了極大的尊重。世界再嘈雜,那些匠人仍然安靜安定,他們固執、緩慢、專注、耐心。人有態度,有精神,有情懷,他的作品中自然就會體現出來。」這是塗婧對「匠心」的理解和注釋,專注做點東西,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藝,淬鍊心性,用「美」回報時光與歲月。同時,她也希望社會大眾能夠給予職業手藝人以職業尊重,更多的年輕人有勇氣、有毅力把愛好當成職業發展下去。
最近,塗婧又恢復了忙碌,她與朋友開了這間新工作室,老顧客也開始回歸,一切都在好起來……
塗婧背著手工製作的包包
來源:東方女報記者田文娟
原標題:《以手作之美回報歲月,她只做有溫度的工藝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