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5 07:13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從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八論創建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
路見「不平」拔「鍬」相助的好心修路人找到了!他叫孔祥志,今年66歲,之所以修路,「就是擔心路過的老人被絆倒,我應該也很快就要步入那個階段,他們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孔祥志說,父親曾經告訴他:「修橋修路,積德積福。」這麼多年來,他把這句話記在了心裡,也告訴了兒子、孫子。
「我就幹了一點小事,沒想到引起了這麼多人關注……」孔祥志的話,是很多人做好事時的真實想法。助人不過舉手之勞,並沒想著要什麼回報,但在一個充滿溫情的和諧社會裡,善意總是會被感謝、會被記住、會有迴響。而且,正如孔祥志所說,「我應該也很快就要步入那個階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並不完全是一種單向的付出;造福他人,通常也是造福自己,只是有時不那麼直接。當然,規則趨於成熟的文明社會,應當確保好人必然有所回報。以我市為例,《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為好人撐腰,《南京市養老服務條例》推廣「時間銀行」,都是從好人好事、志願服務的不同角度,不斷探索完善「讓好人有好報」的相應制度,鼓勵人們積極做好人、做好事。
勿以善小而不為,因為善舉就算「小」,也能迸發不少能量。「修橋修路,積德積福」,橋和路都是給大家一起用的,「修橋修路」,說白了,就是為了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讓渡一部分個人利益;舉凡好人好事,都有這樣的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說,「修橋修路」其實可以指代諸多形式的凡人善舉——修橋修路,是「修橋修路」;在汛期義務巡堤,在疫情防控期間給公共樓道消毒,也是「修橋修路」。各種形式的「小善」,是文明城市、和諧社會的日常。
在一定條件下,凡人善舉還會引發連鎖反應,讓善意與愛的漣漪一圈圈擴散開來。就如在尋找好心修路人的過程中,本報徵集到了不少「隱形」好心人的故事。本報還報導過雨花臺區實驗小學的一位「90後」教師,不僅自己熱心公益,多年來還影響了許多校友、學生,組建了志願服務隊,共同加入公益事業。這樣的故事並不少見。一個好人、一件好事,往往會成為發現更多好人、促成更多好事的契機,讓善意在不斷回饋中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所以,「修橋修路」除了讓受益者獲利、讓行善者心靈平靜之外,往往還能給包括當事人在內的更多人帶來更多福祉,這是更廣義的「積德積福」。
「修橋修路,積德積福」是孔祥志的家風傳承。一個家庭的道德教誨,通過一件「小事」對他人、對社區施加影響,並通過媒體報導擴大了影響力,成為許多人認識南京、了解社會的小小窗口。可見,立身處世以德,不僅僅是「獨善其身」的要求;一件「舉手之勞」的好事,也是構成文明城市的一個單元,是和諧社會應有的微型景觀。期待「勿以善小而不為」成為更多人的行事準則,在各種「修橋修路」的「小事」中「積德積福」,為南京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