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非常容易看透,但有一件東西想要看透卻極其艱難,那就是人性。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貪念,而每個人有時候都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做出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今天給大家講述一部影視劇,帶你了解人性,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你的了解有哪些呢?
人心比地獄還要可怕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影片自從上映以來,就備受大家關注。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我們與善良、與邪惡,其實並沒有多大的距離,他們始終相知相伴,但雖然如此,人的初心還是善良的。
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向大家展現的,除了被害者的痛苦之外,還有殺人犯家庭的悲哀,這部劇真正的向眾人展現了人性的善良與邪惡、人性的美麗與醜陋。
劇情概述
兩年前,李曉明在戲院突然開槍,導致9人死亡,21人受傷,女主角的兒子就死在這場殺人案之中,女主角喬安在得知兒子死去之後,她悲痛欲絕陷入了絕望之中。
怨恨自己沒能夠陪著孩子一塊兒離開人世,也怨恨自己沒有辦法替孩子報仇。
喬安與丈夫的矛盾越來越多,於是二人準備離婚,原本幸福的一家人居然變成了這種慘痛的狀況。
與此同時,在講述受害人家庭情況變化之時,也向大家講述了持槍殺人者的變化。以這種視覺向大家講述故事的影片,著實很是罕見。
為家庭教育敲響警鐘
在影片之中,李曉明身為殺人犯,落得了萬人唾罵的地步。但李曉明又是為何?與這些無緣無故的人本沒有什麼交集?怎麼就去犯罪?就去殺人了呢?
從另一方面來看,李曉明也只是原生家庭的無辜者而已,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父母的語言暴力或者是父母的感情狀態,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著極大影響的。
故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在一定情況之下來說,對於社會也有著警示作用,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給家長們敲響了警鐘。
到底什麼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
在這個世界之上,人人平等,而殺人犯被萬人唾棄的同時,他們的家庭成員也遭受到一定的影響。
在得知李曉明殺人之後,眾人對於李曉明的母親網絡暴力、無良媒體曝光他們的信息,社區的成員對於他們也尤為冷漠,而究竟什麼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呢?
在律師為李曉明的母親說話之時,諸多人紛紛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他。被害者的家庭是痛苦的,殺人犯的家庭同樣也是痛苦的。究竟什麼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
剖析人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影片讓臺灣影視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豆瓣之上有17萬人觀看評分,高達9.5,各種好評,各種推薦,讓其受關注度極高。
不得不說,《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影視劇拍的確實非常不錯,而且劇本也是深入人心,故事情節讓眾人念念不忘。這部劇最大的出色之處就在於剖析人性。
或許我們每個普通人看起來都平平淡淡,但在諸多情況之下,所起到的作用是無可磨滅的。
我們的每一句話,我們的每一行字,或許都會引導輿論的導向。
在其餘這種類型的影視作品之中,大多數人都會對於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屬抱以同情。
與此同時,也會覺得殺人者冷血殘忍。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評價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與社會新聞的關注角度並不相同,從多個角度、從多個視角去看待這一案件。
在替受害者感到心疼、感到同情的時候,也對加害者及家人給予關注。
它分為六條線,從受害者及家人、加害者及家人、新聞媒體、辯護律師、精神科醫生、還有不了解真相的旁觀者六種人的視角出發來看待這一宗案件。
賈靜雯出演受害者母親
《我們與惡的距離》,影片剛一開播之後,就掀起了一股追劇狂潮,影片的口碑和收視率都非常不錯,題材引人深思。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之中,賈靜雯出演受害者的母親宋喬安。
在影視圈之中發展多年,演技經驗很是豐富,演技高超,雖說在最近這幾年之中,她所出演的作品都不怎麼出名。
但一出演作品就是經典,讓人過目不忘。除了賈靜雯之外,《我們與惡的距離》之中也有諸多出彩的角色將人物完美的詮釋,完美的演繹。
《我們與惡的距離》立足於旁觀者的視角,從多個角度考量,是一部出色的真實影片。
我們在對於受害者施與同情的同時,也要注意被害者家庭的煎熬與痛苦。在整部影片之中,傷人者的母親曾說過一句話:沒有一個家庭,願意用20多年的時間去培養一個殺人犯。
在說這句話之時,她內心的糾結與痛苦,無法用語言來描述。身為母親,誰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茁壯成長、有所成就呢?
這句話道出了不知多少人的心聲,誰願意自己的孩子變成殺人犯?變成受人唾罵的人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真實的讓人看到了人性的善惡美醜。每個人對於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一套評判標準,但我們在發表自己的言論的同時,也要注意考慮別人的感受與想法。
就好比現在,電腦、手機和網絡的出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利與樂趣,科技本身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美好。
但現在,有很多人充當鍵盤俠,對於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事物和事件,指手畫腳、隨意發表言論,引導輿論風向。
或許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一句話,很有可能會成為壓死別人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