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閱讀羅翔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視書來了

2020-12-15 瀟湘晨報

當熱搜代替了媒體,當「網絡升堂」成為日常,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震撼華語劇市場。這部以真實案件為原型的寫實劇,通過「無差別殺人事件」和「思覺失調症」的雙主線敘事,刻畫出被害者及家屬、加害者及家屬、辯護律師、媒體從業者、精神科醫患、社會大眾等各方人物的處境和內心糾葛。創作團隊直面媒體倫理、法律、輿論、精神健康、網絡暴力等沉重議題,體現出驚人的勇氣與擔當。

無論是觀眾的熱議、媒體的爭相報導,還是6座金鐘獎盃、豆瓣9.4高分,都足以證明《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成功,而這其中,劇本是尤為人所稱道的一方面。創作本劇時,編劇呂蒔媛曾用一年多時間做田野調查,幾易其稿,終成觀眾現在看到的十集劇本。

近日,後浪推出《我們與惡的距離》圖文版。閱讀本書,劇迷可以重溫觀劇時的感動與思考;編導專業學生、從業者可將劇本與正片對照揣摩;新聞、法律、心理學等相關領域讀者,也可將其作為一份特別的社會觀察樣本。

書中亦包含了創作團隊幕後訪談精心整理:良心劇的誕生不是偶然,一窺「臺劇新高度」成功背後的秘密,12位主創訪談、演員千餘字長文剖白以及2篇深度導讀,多角度解讀《我們與惡的距離》,帶我們重新審視自身與社會。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來源:青瞳視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裡說:「我們同在一輛行駛的車上。我們常常認為惡人、變態的標準一定是面目猙獰、蓬頭垢面的,又或者是一身黑色緊身衣、眼神冷冽而可懼的,可是這些只是電影電視劇裡出現的場景。真正的惡也許就在我們身邊。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看過頗多也非常鍾情涉及到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的影視作品,不亞於最直接揭露真相的刑偵類。但相比而言,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才是現實中與我們最貼近的行業。《聚焦》面對多方壓力不動如山的豪邁,還記得《匹諾曹》中的那段話:真相就像碎片一樣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讓我們看到他完整的面目。當我們所找的東西不是真相的時候,真相會向我們發出瑣碎而又微弱的人信號,那就是懷疑。
  • 《我們與惡的距離》評分高達9.5,劇本深入人心,多角度解析人性
    我們與善良、與邪惡,其實並沒有多大的距離,他們始終相知相伴,但雖然如此,人的初心還是善良的。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向大家展現的,除了被害者的痛苦之外,還有殺人犯家庭的悲哀,這部劇真正的向眾人展現了人性的善良與邪惡、人性的美麗與醜陋。
  • 消失的13級臺階: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念之間
    羅翔老師也在自己的刑法講座上講述了關於死刑的觀點,他引用了東野圭吾的《虛無的十字架》說人類思考都是兩個面向,行為與結果,終極一生,人類都在尋找這兩點的折中。日本作家、編劇高野和明2001年創作的《消失的13級臺階》曾獲得當年江戶川亂步獎,這是日本推理小說最高的榮譽,高野和明首部作品就獲獎,可見作品的思想高度和藝術性。
  • 這些經典成就B站紅人羅翔
    12月7日晚上,被網友們稱為「法外狂徒張三」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面對中南大學近千名學生,提到了柳宗元的詩句「春風無限瀟湘意,欲採蘋花不自由」。他是在講述嚴復翻譯法學家約翰·穆勒《論自由》一書時,提到柳宗元寫於湖南的這首詩的。
  •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4!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 (2019)導演: 林君陽編劇: 呂蒔媛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臺劇的「文藝復興」
    儘管《我們與惡的距離》(下簡稱《與惡》)未在大陸正式上映,但該劇播出過半後,每逢更新都能登上微博熱搜榜,而與其主演相關的話題「賈靜雯演技」還曾到排行榜第四。豆瓣網友紛紛驚呼「原來臺劇質量都已經拍到這個深度」「臺劇題材越來越廣了」「臺劇真讓人刮目相看」。「賈靜雯演技」登上熱搜距離上一部在大陸爆火的臺劇,已經過去了整整7年。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是一部臺劇
    如果寫得好,望大家閱讀後,在右下邊「在看」處點個讚,以示鼓勵!哈維爾.魯迅說過:「我們堅持一件事情,我們知道這樣做並沒有什麼卵用,但我們堅信,這樣做是對的。」《路過人間》是去年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主題曲,由鬱可唯演唱。《我們與惡的距離》脫胎於大量採寫調查,以臺灣真實案件為原型(包括2012年臺南湯姆熊隨機殺人案,2014年臺北鄭捷隨機殺人事件等),在此基礎上加以綜合和典型化,提煉出實踐中最難以處理的部分 。資金來源於政府財政、企業贊助、個人捐贈等。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火!臺灣劇依舊如履薄冰
    2019年 Netflix推出了《罪夢者》、《極道千金》、《驚悚劇場》,HBO與臺灣公視製作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FOX則與三鳳推出了《想見你》。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僅有賈靜雯、吳慷仁等大腕壓陣,還批判社會現實,以無差別的神經病殺人案,拷問媒體、司法倫理、兇手家人,都是內地再有錢也不能碰的題材。
  • 每天一本小人書——連環畫閱讀推薦《小過年》
    每天一本小人書——連環畫閱讀推薦 連環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 小人書——童年記憶、成長時光 連環畫——知識寶庫 藝術長廊 教育殿堂 小人書——最好的經典啟蒙教育讀本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有你看過的書嗎?|亞馬遜中國發布2020年度Kindle閱讀榜單
    亞馬遜中國昨日發布2020年度Kindle閱讀榜單,盤點和回顧了過去一年的數字閱讀趨勢與閱讀行為特徵。「 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數位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9.3%,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個百分點。數字閱讀已成國民閱讀的主流方式。
  •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人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需要克制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做到了,它引起了我的思考,相信,也有你們的。 看了4集,我覺得全劇的線索就是開篇王赦律師說的「李曉明殺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然後,隨著劇情的發展,這些殺人犯殺人的原因落腳到了原生家庭:
  • 0707《我們與惡的距離》
    正在他們行惡的時候,我仍要祈禱。141:6  他們的審判官被扔在巖下。眾人要聽我的話,因為這話甘甜。141:7  我們的骨頭散在墓旁,好像人耕田、刨地的土塊。141:8  主耶和華啊,我的眼目仰望你,我投靠你,求你不要將我撇得孤苦。141:9  求你保護我脫離惡人為我設的網羅和作孽之人的圈套。
  •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中要近
    年末的《想見你》刷爆了朋友圈,確實也是臺灣偶像劇的一個新高峰,而年初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更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劇。整部劇圍繞著兩個社會問題來做探討:一個是新聞媒體的理想和現實,另一個是對精神病患的偏見。其實選任何一個話題就足以拍出一部很深刻的劇。編劇著實優秀,用短短十集表達出對這兩個問題的觀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刺入善惡混沌的灰色地帶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由真實案例改編的、發人深省的臺劇。雖然只有10集,卻囊括了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樣優秀的電視劇,在華語電視劇史上也十分罕見。它引發了人們關於善惡標準的思考與討論,也讓我們看見了人性的複雜與掙扎。
  • 懲罰是否是處理「惡」最好辦法?扭曲正義暴露《我們與惡的距離》
    文|顏小二述哲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有這樣一句話:「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各位對這個問題是什麼看法?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說「虐貓事件」的「後續」。懲罰是否是處理「惡」最好辦法?「遷怒」不理性,「報復」只會延續「仇恨」,並創造新的「悲劇」。不知道各位看過《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這部電視劇很用心,將人的「惡意」顯露無疑。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宋喬安放下怨恨,壞人終於被繩之以法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已經播出,這是一部不一樣的罪案劇,編劇並沒有採取平常的,而是採取了帶著觀眾重新走一遍劇情的方式,去看加害者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所以,《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異常的受關注。劇中主要通過講述受害與被害方的矛盾,以及辯護律師等多種人物聯繫在一起的故事,同時也把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等多重社會熱議的問題拋到檯面上,企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大結局中,受害者宋喬安不再選擇糾纏到底,而是終於放下了心中那份的怨恨,與丈夫解除曾經的誤會,女兒也慢慢接受了她這個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