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感人至深的真實呈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殺人犯、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和律師等多角度闡釋了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背後的糾葛。劇中題材尖銳地揭露了犯罪者的心理、律師的使命、媒體的義務、法律的存在性與落實性等現實性問題,反映了沉重又真實的社會現狀、壓抑而麻木的人性百態。
被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我們到底應該同情誰?他們每個人與"惡"的距離是近還是遠?這可能是這部電視劇的靈魂核心問題。
在劇中多個家庭的視角下,我們會發現被害者家屬因加害者的暴力行徑,受到了永久的無法填補的心靈創傷;加害者家屬作為加害者的至親,理應承擔相應的人性上的責任;被害者用其壓抑於內心的憤怒與悲痛,對加害者家屬進行持續施壓;而加害者家屬東躲西藏,幾乎沒有勇氣和臉面繼續生活。
究其本源,在現實生活中,被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是兩個幾乎不可能相容的主體,因此影片第九集若作為結局是現實性極強的。但導演在第十集設定了"大團圓式"的結局,其用意則更像是表達了他內心的美好期許。
這部電視劇的豆瓣評分為9.5分。在我看來,它當之無愧!
在殺人犯的角度,剖析釀成悲劇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當殺人犯被逮捕後,究竟應該匆匆執行槍決以絕後患?還是平復情緒,在家屬親情紐帶的連通下究其原因?
幫助死刑犯辯護的律師王赦在人生的問卷中努力撰寫著"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的標準答案。在媒體只對事件的表面進行報導時,王赦律師撐起了探尋事件真相、解決問題根源的大梁。但這也註定是艱辛的、不被人理解的。
在發揚"善"中懲治"惡"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選擇。
王赦為罪犯做辯護這一行為看似不可理喻,實際上他是在完成他的教化性社會理想。在眾人的質疑與不解下,他執意走上了挑戰人性的路。的確,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是不應該單單靠殺人來撫慰人心的。
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思聰來說,無意識的犯罪行為只是他的思維偏執。王赦律師也在陳昌的案件中,探索著為精神病患殺人犯的救贖。他將"懲惡揚善"上升到法律的層面,以理性的頭腦和理智的方式"懲惡",以人性的光芒與法律的權威"揚善"。
刑法規定,經法定程序鑑定,完全喪失辨認或不能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
對精神病人犯罪的法律規定看似無法被受害者家屬以及社會接受,但其體現了對精神病人人權的維護。換句話來說,精神病殺人犯雖然罪不可赦,但也是社會中不受關注的弱勢群體。如果將社會上的所有精神病患者都集中管理,也就代表著剝奪了精神病患者的回歸正常生活的機會。
精神病患殺人只佔社會殺人犯的很少一部分,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將可能有反社會的人群與大眾隔離,而是通過心理疏導等方式找到犯罪者犯罪的根本原因,從根源上,遏制犯罪。
聚焦被害者家屬,如何拼湊破碎心靈?
在一場暴力殺人事件背後,被害者家屬的心靈創傷是久久不能痊癒的。
作為被害人母親的宋喬安,日夜遭受著保護兒子不利所造成的噩夢纏身;作為媒體工作者的宋喬安,嘗試用繁忙高壓的工作淡化她內心的創傷;作為劉昭國妻子的宋喬安,因丈夫的精神出軌以及喪子之痛,面臨著嚴峻的婚姻危機。
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以孩子天彥被李曉明槍殺為導火線而爆發出來,失眠多夢、緊張焦慮、激惹性增高等創傷後應激反應,表現出了被害者的心理失平衡狀態。
編劇對於劇中宋喬安的塑造,象徵了現實中積極的一面。伴隨著丈夫不離不棄的陪伴以及妹妹、妹夫的理解幫助,宋喬安成功的走出了持續的低霾,在與丈夫女兒的關係緩和下印證了那句"希望就在雲後面"。
在當代社會中,對於受害人及家屬的安撫與保護,仍具有漏洞。要求受害人家屬證明自己的受害身份這種看似愚蠢的、雪上加霜的行為,在現實中確實存在。
深思,社會中的相應政策應如何既不揭露受害者傷疤,又能直接有效的給予他們幫助呢?社會體制和相關政策的完善永遠在路上......
加害者家屬是否需要負責?能否得到重生?
受害者家屬的賠償和責備、媒體的輿論壓力等是加害者遺留給家屬的最大難題。
在殺人者被抓獲或是槍決後,大多數的加害者家屬無法承受高額的賠償、受害者家屬的施壓以及媒體的輿論風暴,隱匿世間成為了他們的唯一選擇。而這樣的選擇,也就意味著他們失去了存在於社會的權利,無法得以重生。
在與世隔絕幾年之後,劇中的李曉文在母親的逼迫下更改了名字為李大芝,重新踏入社會。
但"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在李曉明槍決後不久,李大芝也意外暴露了李曉明妹妹的身份,接下來便面臨著接二連三、槍林彈雨般的受害者家屬指責與媒體輿論的壓力。李大芝對她哥哥的行為感到抱歉,但也認為殺人的哥哥與自己家人的生活無直接關係。
她痛斥著"媒體殺人",但卻對洶湧的輿論毫無辦法。正如李曉明母親所說:"沒有人想用二十年的時間培養一個殺人犯。"殺人犯在毀掉被害者家庭的同時,也摧殘著自己家人的生活。
在惡性殺人事件發生後,加害者家屬在現實社會中是很少受到關注的。當他們隱匿時,人們便忘記了他們的存在,但他們一旦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便會出現突如其來的狂轟亂炸的指責與報復。被害者與加害者家庭之間的矛盾,並不是簡單的協商溝通能夠解決的。
媒體輿論的真正意義,究竟是惡性競爭還是反映現實
對於某些新聞媒體來說,只要掌握了輿論的導向,獲取了獨家新聞,就離利益的目標很近。至於事件的前因後果,也會按照觀眾的口味喜好選擇性調查。這樣的行為,已經完全偏離了新聞媒體的意義。
劇中李大芝的學長,便是無良媒體的代表。為了獨家新聞,不惜假裝接近李大芝,並跟蹤偷拍,從而獲取商業價值利益。幼兒園事件中,多家媒體在沒有確認孩子安全的情況下,便開始直播盈利,毫無人性可言。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危機最前線》同樣是諷刺媒體輿論的影片。為了利益,媒體會千方百計的深挖爆點,會盡全力的去尋找熱點事件的有關線索,未辨真偽就盲目爭頭條,錯誤的引導了社會公眾心態,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婚姻關係的漏洞,應如何正確認識?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反映犯罪題材的尖銳社會問題時,也滲透進了夫妻、情侶的現實感情關係。
劇中最真實的戀愛關係應該就是即將結婚的應思悅與凱子了。凱子口中的「共同面對」只不過是對六年感情無風無浪的承諾。但面對應思聰生病、李大芝身世時,他暴露出來的畏懼與不參與,充分表現出了作為富家子弟的事不關己的歧視態度,也暴露出了人性的真實一面。
當王赦律師終日追求自己的偉大社會理想時,也忽視了自己妻女的生活。在兒子早產離世後,背離了自己的初心,選擇了做一位"能賺錢的律師"。但最終在妻子的理解與安慰下,獲得了勇氣,做回了自己。
夫妻、男女朋友之間的相互理解,是維持婚姻與感情關係穩定的定心丸。找到合適的人,合適的交心,那麼也會有合適的生活。
《我們與惡的距離》直面了現實題材,使觀眾在糾結中情感明朗,在壓抑中豁然開朗。通過幾個相關的家庭,串聯起了整個故事,巧妙把握事件發展的節奏。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人們不經意間漸漸靠近,而發自心底的正義與善良,在人們墮入深淵時,努力將其拽回。豆瓣9.5的高評分,它當之無愧!
圖|網絡
以上為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請多多留言交流!
創作不易,請多多關注轉發點讚留言支持,你們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