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5日訊 酸辣土豆絲、土豆燒牛腩、咖喱土豆雞……這是「吃貨」們眼裡的土豆,飯桌天天可見,菜品可甜可鹹,然而正是如此接地氣的小土豆,不久前攬獲了2020年度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德州市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獎的「小土豆」究竟有何魔力?日前,閃電新聞記者走進德州樂陵,深入探訪「小土豆」的傳奇故事。
揭秘之前 ,先來看一組數據:18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種,脫毒種薯規模與產能均位居全國第一;單季畝產9.58噸,刷新畝產世界紀錄;國內累計種植面積3150萬畝,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應用2萬餘畝……這些記錄的締造者屬於希森馬鈴薯集團,而企業所在的德州樂陵梁錐新村,正是66歲的希森「掌舵人」梁希森土生土長的地方。這裡有國內最大的馬鈴薯種質資源庫、國內一流的病毒檢測室、現代化組培車間,這裡有從育種到大田種植到餐桌主食一體化的馬鈴薯全產業鏈條,這些都是「小土豆」奪魁的底氣所在。「小土豆」何以做成大產業?答案或許是見仁見智的,從中可窺出三個創富密碼。
密碼1:創新是第一動力。「小土豆」的成功離不開系統化的良種繁育,但良種培育歷來是一個門檻高、投資大、收益慢的「燒錢」行當,既需要強大的技術和資金支撐,也需要一以貫之的毅力和恆心。從2001年試水脫毒種薯的「研發」到2020年捧回省市科技大獎,梁希森連續投入30多億元,打造了兩個現代化馬鈴薯育種基地,並從世界各地高價購買馬鈴薯優質種質資源,儲備種質材料2400多份,建成國內最大的馬鈴薯種質資源庫,18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種相繼問世。守得雲開見月明,如今「小土豆」借力科技東風,最終實現了「逆襲翻盤」。
密碼2:人才是第一資源。「小土豆」的取勝離不開高精尖的研發團隊,但良禽擇木而棲,高水平的育種人才亦是「兵家必爭之物」。正是囿於人才短板,梁希森也曾栽過大跟頭,2001年他招了6個大學畢業生,搞起了脫毒種薯的「研發」,一年多時間裡損失了6000多萬元。直到6年後,他收購了國內專門從事脫毒馬鈴薯育種的一家企業,將1000多份種質資源收入囊下,並吸引了國內著名的馬鈴薯育種專家孫慧生加盟,「小土豆」方才步入正軌。有了強大的人才和技術支撐,同年11月,科技部批准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希森集團,依託企業運行。「強力外援」的引入同樣立竿見影,希森牽手20餘家國內外大院大所開展創新研究,攻克了馬鈴薯品質低、專用品種缺乏的技術難題。
密碼3:企業家厚植家國情懷——錨定國計民生,回應時代關切。成長於鄉土,情繫於鄉村,梁希森心繫中國人的「飯碗問題」,將自己的人生根基深深扎入農村、農民、農業之中。「轉化應用效益顯著、技術市場價值突出、示範引導帶動作用明顯」,這是省科技進步獎對科技成果的評定「準線」,也是奪冠者「高產多用途希森系列馬鈴薯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項目的非凡之處。要知道,我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但也面臨著缺少特色產品等問題,譬如市面上常見的薯條,由於對馬鈴薯原糖含量等成分有特殊的品質要求,長期以來大量依賴進口。而從樂陵田間種出的土豆新品,則打破了國外壟斷,並有望完全取代洋貨。不僅如此,2016年起,我國開始實施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馬鈴薯成為第四大主糧作物,馬鈴薯產業的發展事關國家糧食安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而希森小土豆所堅守的良種增產,意義在於不用增加土地、水、肥條件,只需要使用脫毒種薯,就能輕鬆實現糧食產量翻番,這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是個巨大貢獻。
「小土豆」的勵志故事並非孤本。創新就是在不斷打破現狀中擁抱未來 ,這或許是不少科創企業的心路歷程。比如,福洋生物有限公司歷時10年研發海藻糖,突破日本的關鍵技術封鎖,填補了國內空白,其海藻糖工藝被評為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德州名將工貿有限公司牽手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合力攻關的的一款新型工業膠水,打破國外品牌對高端市場的壟斷,加速了國產品牌的自主建設……藉助科技和人才的力量,永葆為國為民的情懷,越來越多的德州企業實現了新跨越。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近年來,德州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社會研發投入、省級創新平臺、科技型企業總量、高新產業增加值不斷提高,1381家企業與大院大所建立合作關係,轉化科技成果274項。聚焦引項目、引技術、引人才,提昇平臺功能,優化產業生態,德州市實施國家創新型城市三年行動,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100億元以上,構建創新支撐保障體系。風物長宜放眼量,美好前景,未來可期。
閃電新聞記者 劉振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