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博西門
二樓的展廳
夏商蹤跡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歷史進入文明時代。「父傳子、家天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山西南部古有「夏墟」之稱,夏文化遺存,分布密集,燦若繁星。「東下馮遺址」的發現,清楚地表明晉南是夏文化的中心區域之一。
繼夏而起的商朝,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的開端,國家體制趨於完備,文明程度更高。山西南部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重器和完整城池,表明這裡是商王朝的經略要地。
夏商時期,山西中西部呂梁山一線屬於各部族「方國」領域。這些方國與華夏民族長期交往,深受影響,文化豐富多彩而獨具地域特色。時至今日,我們還無緣窺其全貌。但他們留在黃土地上時斷時續的蹤跡,卻也清晰可辨。
方國遺珍
山西中西部呂梁山和沿黃河一線,當時存在著與商王朝若即若離的眾多「方國」,甲骨文多見記述。靈石、石樓、柳林和保德等地發現過大量商代晚期青銅器,其容器類多與南部典型的商代晚期銅器相同,而小件器物劍、削、匕、刀等卻風格迥異,帶有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特色,是燦爛的商代青銅文化中的精彩一族。
這個龍形觥本不在我的名單上,是志願者力薦的。現場聽介紹,此器高19釐米,長43釐米,寬13.4釐米,屬溫酒器。一邊一對貫耳用於懸吊;通體呈龍形,前端為龍首,露齒昂翹,瞠目張角,齜牙咧嘴為流。蓋面飾龍紋與前端龍首銜接,襯渦旋紋。腹兩側以渦紋和雲紋為襯託,主紋飾鼉紋和夔龍紋,頭向與龍首相反,頗富動感。圈足飾相對的夔龍紋,更增穩定之感。特別是鼉紋在青銅器中極為少見,鼉即鱷魚。是商代晚期「方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品。
用繩子系住吊耳,放入熱水中,酒溫好,提出來,輕臺龍尾,酒即從龍口汨汨流出,國之重寶
上圖顯示了完整的鱷魚紋飾圖形,這在世界青銅器上也是僅此一例
酒器,之所以酒器都帶「角」字旁,是因為古代最早飲酒都是用獸角當酒杯
晉國霸業
這裡有段介紹文字,網監不給發,其實是山博官網的說明。想知道的請去山博官網看吧。
鳥尊
高39釐米,長30.5釐米,寬17.5釐米。盛酒器。出土於第一代晉侯燮父墓中。整體造型為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器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說明該器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鳥尊器型罕見,是博物院的首席鎮院之寶。
鳥尊的銘文
這件鳥尊被定為山西博物院的標誌,可見其之尊貴,尊尾被設計成大象內卷之鼻,堪稱奇特!國寶
公元前11世紀青銅鑄造就達到了如此高超的水平,渾身透著貴氣,令人瞠目
晉侯穌編鐘的銘文
這兩隻編鐘有故事。當年,上海某先生在香港拍賣會上以200萬港幣拍得14件晉代編鐘,對這批編鐘的真偽有爭議,原因是編鐘上的銘文是刻上去的,這在春秋時期還沒有先例(春秋時期青銅器銘文是鑄出來的,戰國時才有了刻字)。
後來,1992年在山西北趙村天馬----曲村晉獻侯墓遺址又出土到同款編鐘兩枚(按規制整套一共有16枚,因此古墓曾經歷盜掘,只有最小的兩枚編鐘倖免於難)。經專家除鏽處理,發現在這套大小不一的編鐘上刻鑿的文字竟然可以連讀。16枚編鐘上355個文字,完整地記錄了如下歷史:周厲王三十三年,晉獻侯穌率軍隨周王巡視東土,並受王命去徵討叛亂的少數民族部落,立功後將這套戰利品刻上銘文作為受賞紀念。
但是上博和山博都把編鐘定為不允許出館的文物,所以它們可能老死不能相見了吧?
1992年出土的兩枚晉侯穌編鐘
銘文就刻在這裡,16件排成一列,你就讀到一段歷史
刖人守囿車
車高9.1釐米,長13.7釐米,寬11.3釐米。廂式六輪車。車頂部有雙扇蓋可以開啟,蓋面嵌有一猴形捉手,周邊圍繞四隻振翅欲飛的小鳥,器壁飾相背的鳳鳥紋,並有獸形裝飾,器足由兩大、四小共六個輪子組成,可挽環牽引,可用手推轉動。器壁一側有一小環,另一側開一小門,門扉上立一受了刖刑的人,頭戴尖帽,左腳殘,左手持拐杖,門栓從此人的右臂腋下穿過,控制車門開閉。整個器物可轉動的部位共計15處,共有猴、虎、鳥等14個動物,形象刻畫了西周貴族「域養禽獸」的苑囿之景,與《周禮》「刖人使守囿」的記載相吻合。西周晚期青銅藝術精品。
長13.4釐米的車上竟有如此眾多能轉動的飛禽走獸機關,巧奪天工哦!看見右側架拐的刖人了嗎
銅犧立人擎盤
高14.5釐米,長18釐米,盤徑14釐米,重1.38公斤。盤為圓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靈活轉動,盤底以鏤空蟠虺紋裝飾。犧牲體肥碩,面部表情溫順,雙目圓睜,長吻大耳,四足短而粗壯,站立平穩,牲背上站立一人,面目清秀,束髮垂脊,身穿右衽長袍,雙臂前伸,手握盤柱。「犧」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稱謂。該器的功能尚待進一步研究。
這件國寶,實在漂亮!可曾在其他地方見過?對了,那個盤子可是能夠轉動的
聽現場解說,是裝水果用的,看圖中的鏤空多多,是為了讓水滴下去,構思巧妙,紋飾精美,國寶
侯馬盟書
在40多個祭祀坑內出土玉、石質盟書5000餘件片,絕大多數為圭形,最長者32釐米,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辭文多以硃筆書寫,少數為墨筆。文字可辨識者有656件,多則200餘字,少則10餘字。內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詞、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和詛咒類等五大類。對於主盟人和盟誓時間存在不同說法,多數學者認為,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以趙氏家族為首舉行盟誓活動的約信文書,忠實地記錄了晉國晚期強族間相互鬥爭的史實,具有政治檔案的性質。它的發現對於研究晉國歷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義。
「侯馬盟書」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十項重大考古成果之一,已成為國寶級的文物。這批文物對研究中國先秦時期春秋戰國之交的歷史,特別是晉國末期的歷史增添了新鮮材料。
國寶級文物
這是我國首次出現用紅色書寫的盟書,其字體為當時流行的大篆
盟書一式兩份,一份各自保存,另一份舉行「坎牲(即把純色牛羊等左耳割下,將血滴於酒中,加盟者按地位依次飲酒,稱為「歃血」。成語「歃血為盟」即從此出)」後與牲分坑埋於地下。主持此儀式的就是趙鞅(簡子)。《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
當年的發掘照片
玉組佩
長約170釐米,最大璜長15.8釐米。由玉璜、玉珩、衝牙、玉管、料珠、瑪瑙管組成,共計204件,以45件玉璜為主體,是迄今見到的組佩中玉璜最多者。玉飾上的紋飾精雕細琢,有雙龍紋、雙首鳥紋、人龍合體紋等,其下端2件玉雁更是晶瑩剔透,昂首展翅。組佩又名「雜佩」、「佩玉」,專指周秦之際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聯組成的懸於身上的佩飾玉,是國君或高級貴族區別貴賤、等級的標誌和象徵。墓主人為晉穆侯次夫人。
玉組佩 西周 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
左右的玉雁
這件玉鹿是透過放大鏡看的,並非鎮館之寶,我為它的精巧可愛光澤潤滑傾倒,忍不住放上來。一時竟聯想到阿富汗的金毛羊。。。
玉鹿 西周(公元前11世紀--1前771年)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9號墓出土
民族熔爐
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臨中原腹地,不僅極具軍事戰略價值,而且是農耕社會與草原民族交匯的前沿地帶,成為華夏各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大熔爐」。
漢代起,北方各族就不斷與中原發生碰撞,金戈鐵馬和鮮血淋漓之餘,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隨之發生。魏晉南北朝,中原擾攘,漠北各族相繼崛起,雄據山西,馳騁中原。300餘年戰亂和苦難的同時,也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民族大融合。新鮮血液注入華夏古老文明,催生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盛唐時代。
北朝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規模持續擴大,促進了「絲綢之路」繁榮。粟特商人帶來了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各國的奇珍異寶和文化藝術。北魏首都平城和北齊別都晉陽,相繼成為國際性都市。驚人的考古發現,無不透射出中外文化互動交融的奪目光彩。
三樓展廳
這種雁魚燈很多博物館都展,但還是屬於鎮館之寶之一
胡傅溫酒樽
通高24.5釐米,口徑23.4釐米尺寸、形制、紋飾相同,通體鎏金。蓋中央有提環,周有三鳳形鈕,熊形三足。腹部飾上下兩層浮雕動物紋,有虎、羊、駱駝、牛、猴和龍、鳳等神異動物十餘種。器口與蓋下子口沿陰刻銘文:「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另一件文後多一「二」字。中陵為西漢雁門郡所轄縣,縣治在今山西省右玉縣威遠鎮南。
展開的尊蓋和尊身的紋飾繁複精彩
胡傅溫酒樽 西漢和平三年(公元前26年) 共2件 1962年右玉縣大川村出土
紅陶牛
高35釐米。陶牛體格雄健,牛頭高昂,脖頸堅挺,犄角沖天, 佩戴有絡頭、瓔珞和杏葉等。四肢有力的叉開、支撐著強壯的軀體。神態威猛,生動寫實,匠師對牛的刻畫,除了卓越的造型能力,還顯然得益於對動物的細緻觀察。
陶土竟然捏出一部大鬍鬚樣的效果,還有那長長的彎曲向上直立的尖角,服了!
紅陶牛 北齊 武平元年(公元570年)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不在鎮館之寶之列,也是一級文物)
婁睿墓1979年發掘。墓內出土大量瓷器、陶器、石刻及各種隨葬品。墓道和墓室遍布彩繪壁畫,現存200餘平方米。壁畫以絢麗多彩的大型畫卷形式,描繪了墓主生前出行、回歸和宴飲等生活場面,還通過祥瑞和天象圖景,想像其死後飛升天界的空幻境界。壁畫場面恢宏,技法高妙,代表了北朝繪畫的最高水平,是填補中國美術史空白的傑作。
壁畫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墓道全部、天井中下欄、甬道和墓室下欄,描繪墓主人生前生活的顯赫場面;一部分是墓門、甬道和天井上欄、墓室頂部和上中欄,描繪墓主人死後飛升的空幻境界。其中「出行圖」保存較好,人物主次分明,馬匹神態各異,充滿寫實風格。婁睿墓壁畫氣勢磅礴、技藝精妙,代表了北朝繪畫的最高水平。
婁睿墓壁畫 北齊 現存200餘平方米 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 《出行圖》(這個不在鎮館之寶之列)
1999年7月,山西太原王郭村出土了一座隋代的大型墓葬。這是我國第一座經過科學發掘、有準確紀年、並有著完整豐富中亞圖像資料的墓葬,是研究北朝至隋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據。
墓主人叫虞弘,中西亞的魚國人。出使北齊時被留任,掌管入華外國人事務。59歲死於太原。這座沉睡了一千四百年的墓葬,猶如一座大型的寶庫,散發出濃濃的異域風情,華麗而神秘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成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現場聽到,虞弘是個通曉漢語的波斯翻譯官,由於當時絲綢之路貿易的繁忙,他被留了下來。在太原安家。
虞弘墓棺槨 隋代 1999年7月 山西太原王郭村出土
石槨四周布滿精美的淺浮雕,由50多幅單體圖案組合而成,圖案內容豐富----有宴飲圖、樂舞圖、射獵圖、家居圖、行旅圖等。具有濃厚的中亞和波斯風格以及鮮明的祆教性質,展現了墓主不同尋常的外來文化背景,是北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歷史見證。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反映中亞古國和東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豐富、最珍貴的實物資料。
底座上的彩繪圖
浮雕上所有的人物都是深目高鼻,竟然沒有一個中土人士~其中狩獵圖中,多為騎馬、騎象、騎駱駝搏殺獅子者。圖中的人物服飾、器皿、樂器、舞蹈以及花草樹木等,均源于波斯與中亞諸國,典型的有帶綬鳥、帶綬馬、胡騰舞。。。波斯、中亞文化色彩非常濃厚突出。比如一些馬的尾巴,被編織成蝴蝶結,極具浪漫的氣質,這是典型的波斯風格裝飾。
下圖是虞弘和夫人宴飲,有樂舞助興,下方畫著獅子與人搏鬥,左獅已將人頭咬下;右獅雖咬到人頭,但是武士也已將長劍刺穿獅子軀體,死活尚未可知。這種場面也不是我國所具有的。
這個淺浮雕的效果是不是很好啊
兩側的石板。聽講解,這個棺槨是仿製的,真品在深圳展出。用手一摸,果然是平面的,驚呆
虞弘的墓誌
木板漆畫
通長82釐米,寬40釐米,厚約2.5釐米。系漆畫屏風中的兩塊,之間由榫卯連接。板面髹朱漆,分上下四層彩繪《列女傳》故事,線條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塗鉛白,服飾器具用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題記和榜書處再塗黃漆,其上墨書文字。畫風近顧愷之。題記和榜書文字介於隸、楷之間,氣勢疏朗,是少見的北魏墨跡。木板漆畫是南北朝時期文化融合的產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木板漆畫 北魏 太和八年(公元481年) 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太和八年(484年)司馬金龍墓出土
鮮卑族拓跋部早先遊牧於鄂倫春草原,逐漸南遷,進入山西。「十六國」時期迅速崛起。公元338年什翼犍在繁峙(今渾源西)建立代國,參與群雄逐鹿。公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大同),「建宗廟,立社稷」,改國號,史稱北魏。拓跋燾即位後,統一北方,虎視江南,生氣勃勃。至孝文遷洛的近百年間,平城成為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雲岡石窟、方山永固陵、明堂闢雍遺址和司馬金龍墓等,見證了平城時代的繁榮。
司馬金龍墓誌
山西博物院的好東西實在多,以上僅列出鎮館之寶,其餘的後面再講。再說說展廳裡穿迷彩服的工作人員,個個都是解說行家,打聽哪件文物的位置,不但領你到位,還能介紹,還能推薦相關的文物,實在難得!走了許多博物館,服務員沒有哪家能出其右,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