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國和厄瓜多建交40周年。厄瓜多位於南美洲的西北部,雖與我國遠隔萬水千山,但兩國友好的歷史源遠流長,正可謂「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我曾在1987至1991年擔任中國駐厄瓜多大使館政務參贊,回憶起與厄瓜多著名畫家奧斯瓦爾多·瓜亞薩明的一段親切交往,一幕幕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
瓜亞薩明(右二)和女兒維蕾妮西(右一)到中國大使館作客。左二為王鋼華大使,左一為作者
瓜亞薩明從小就酷愛繪畫並表現出非凡的才能,青少年時期開始熱衷政治,於20世紀50年代投身維護拉美團結的革命活動,曾被推舉為拉丁美洲保護人權協會主席。雖然他不參加任何政黨,但總是站在被壓迫者一邊,通過他犀利的畫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表達人民疾苦。
「一隻飛翔的白鳥」
瓜亞薩明告訴我,1919年他出生於基多的一個貧困家庭,幼年赤貧如洗的生活在他心靈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1932年他決心上美術學校時發生了一件事,成為他人生道路上一次重大轉折。在那個年代,文學藝術依然是達官貴人才能涉足的殿堂,他那地地道道的印第安人名字有可能損害他的前程。出於這個擔心,瓜亞薩明在美術學校門外來回徘徊,考慮要不要改掉印第安人的姓名,因為在那個充滿偏見的社會裡,他不想碰到不必要的障礙,影響今後的藝術生涯。
值得慶幸的是,瓜亞薩明碰到了一位好校長,幫助他克服了顧慮。校長堅定地對他說,「你什麼也不要改,你的印第安姓名多麼響亮,你應該為它在藝術世界贏得一席之地!」瓜亞薩明在校長的熱情鼓勵下暗暗發誓:要讓瓜亞薩明的名字世人皆知。
瓜亞薩明的姓氏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問他是什麼意思?他說,在印第安人克丘亞語中是「飛翔的白鳥」的意思。我說,「那您的名字起得好啊!正是這隻『飛翔的白鳥』,在宇宙天空振翅翱翔了。」
呼喚正義與和平
瓜亞薩明是一位多產藝術家,一生作品無數,對大畫家巴勃羅·畢卡索推崇備至。人們尊稱他為「厄瓜多的畢卡索」,他對此深感榮幸。事實上,他不僅是一位畫家,還是雕刻家和手工精巧的金銀器藝匠,不僅繼承和發揚了土著文化的創作傳統,還運用立體主義和表現主義手法發展了拉美大陸民族主義風格的繪畫形式。
瓜亞薩明正在揮筆作畫《母愛》
1977年,他創建了瓜亞薩明基金會,把全部畫作捐贈給國家,並以此建立了反映三個時期題材的陳列館:前哥倫布時期(3000多件作品),殖民時期(800多件作品)和現代陳列館(250多件作品)。在眾多的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著名的油畫三部曲:1952年完成的《哭泣的道路》,表現了生活在南美安第斯高原的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民族的文化和傳統,他們的喜怒哀樂和宗教信仰;1984年完成的《憤怒的時代》,表現了對獨裁、暴力和戰爭的厭惡,題材涉及西班內戰、法西斯侵略、納粹集中營、廣島原子彈、美國中情局策劃入侵古巴吉龍灘,以及在多米尼加和巴拿馬搞政變等歷史事件;1988年著手創作《溫柔》系列,是獻給他的母親以及世界上所有母親的作品。他以清新而明亮的顏色傳遞出親情的美好,生命的美麗以及對和平世界的渴望。
他的畫作在墨西哥,法國和歐洲多地展出時引起轟動,贏得了藝術家中的「反戰英雄」和「人權衛士」的稱號
壁畫引起的一場外交風波
在厄瓜多國會大廈榮譽大廳正面的牆上,有一幅瓜亞薩明的大型組合壁畫《憤怒的時代》。許多評論家都認為,這部精湛之作不是對歷史平鋪直敘的描述,也並非愛國狂熱的偏激宣洩,而是通過畫筆來詮釋歷史,襯託出歷史的脈絡。不料,就是這樣的一組壁畫,在厄瓜多引發了一場外交風波。
1988年8月10日,厄瓜多新當選總統博爾哈宣誓就職,總統權力交接儀式按慣例在國會大廈舉行。美國認為壁畫有指名攻擊中央情報局的反美內容,執意要厄方去掉,威脅說,若厄方不同意,則美國國務卿舒爾茨將拒絕出席博爾哈總統的就任儀式。
這幅壁畫之所以觸痛了美國,是因為畫面中一具骷髏頭的鋼盔上有CIA(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字樣。這當然是揭露美國到處插手,幹預拉美政局的行徑,也反映了拉美飽受美國欺凌,是拉美貧窮落後和政局不穩的根源。
美方無理的要求理所當然遭到厄方的拒絕。後來我從厄外交部禮賓司一位高級官員那裡得知,厄政府態度很明確,掛不掛畫,掛什麼畫,這是厄主權範圍內決定的事情。厄方認為,瓜亞薩明的這幅畫反映了美洲的歷史事實,誰也無法否認,再說,作家有創作自由,這也同美國歷來的主張一致。
後來我和瓜亞薩明談起此事,平素總是溫爾文雅的他,突然激動起來。美國人口口聲聲說他們捍衛言論自由,那麼,我們拉美人為什麼就不能有這種自由,不能如實反映我們對歷史的看法呢?
難忘的中國之行
瓜亞薩明同中國文化有緣,對中國繪畫藝術情有獨鍾。1961年,中國的圓夢之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很榮幸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當我問毛主席,在新中國成立短短十幾年中,中國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有什麼秘訣嗎?毛主席吸了一口煙,微笑著對我說,『沒有什麼秘訣,倒是有一張自己的方子,讀懂它並不難,要做到可不容易嘍!方子很簡單:讓勞動人民自己當家作主,讓掌權的領導人按照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利益辦事。』」
應瓜亞薩明之邀,前往參觀他的畫室和作品。作者和畫家互贈禮品留念
在談到文學藝術領域的工作情況時,他又問及繁榮文學藝術的措施,毛主席說,「黨的政策和文藝工作者的努力發揮了根本的作用。中國的文藝政策也是一張方子,可以用16個字來概括: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毛主席這一番談話使瓜亞薩明明白了許多道理,正當他在回味之際,毛主席又別有情趣地說,「中國人口多,特產也多。這一張張方子不就是特產嗎?也多得很呢!」隨著毛主席的話音落下,接見大廳裡爆發出一陣會意的笑聲。
瓜亞薩明的訪華活動很豐富,走訪了很多藝術院校、與美術家協會的同行進行了座談,還拿起畫筆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畫家作畫。這次訪問也讓他添了一個心願,那就是有朝一日在中國舉辦畫展。
生前夙願終得所償
1999年3月10日,瓜亞薩明因病去世,享年79歲,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曾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館舉辦過200多場展覽,獲得過無數獎項。然而,他生前想要在中國辦展的夙願卻一直到2014年才得以實現。
此次展覽從2014年6月一直延續到2015年2月,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和南京巡展。展覽不僅囊括了這位拉美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的近百幅經典畫作,還有他當年訪華期間創作的《中國風景速寫》。無疑,這也是瓜亞薩明「中國情緣」的最好見證。
他曾對我說,特別喜歡《陶罐》那首厄瓜多民間舞曲。他常常想,他的一生就該是、也一定會是那首曲子的歌詞所描繪的那樣:「我願像先輩那樣被人埋葬,在黑暗陰涼的陶罐裡安躺。生命在年華的帷幕後逝去,歲月越過愛情和磨難,又將繼續流淌。」
湯銘新 前中國駐玻利維亞和烏拉圭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