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前段時間,中國網際網路上最具話題性的消息,就是螞蟻金服在上市前夕被叫停。很多人認為,這是馬雲在上市前"口無遮攔"的後果,結果惹惱了監管結果。不過在筆者看來卻恰恰相反,正是馬雲知道上市無望,所以才對國內的監管和銀行業一通批評。不管怎麼說,在螞蟻上市被叫停之後,背後真正的原因藏不住了!
改名改不掉金融本質
螞蟻金服上市被叫停,應該不是監管機構做的突然決定,而是早前就對相關風險做了評估。此外,有人說這是相關機構在賭氣,因為馬雲批評了他們,這更是無稽之談。作為行動支付領域的龍頭,螞蟻的上市不管是提振行業信心,還是促進經濟發展都是有好處的,監管機構不會意氣用事。
所以答案就顯而易見了,因為螞蟻一旦上市,未來會造成巨大的金融風險,而這個結果是所以人都承擔不起的。作為以網際網路金融起家的公司,螞蟻金服卻一直試圖淡化這種色彩。所以早在今年6月份,它就已經將公司名稱更改為螞蟻科技集團,這就是在強調公司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網際網路金融公司。但是改名之後,就能夠改變自身的本質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金融業務佔營收的六成
在上市的招股書中,螞蟻金服披露,公司主要有三大業務支撐:金融科技、數字支付和創新。從公司的收入來看,金融科技佔比最大而且漲幅是最顯著的,今年已經佔到公司營收的六成以上。所謂的金融科技業務,說穿了就是花唄、借唄、餘額寶這些業務。所以說,螞蟻金服從本質上來講,仍是一家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甚至就是一家小額貸款企業。
數據顯示,僅在上半年,螞蟻金服就促成了超過1.7萬億元的消費信貸,這是什麼概念呢?如果全國有1億用戶,那麼每個人至少都欠螞蟻1.7萬元!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恍然大悟,原來很多人被馬雲蒙在鼓裡。所謂的科技公司,說到底還是在用放貸來賺錢,這跟銀行有啥區別,甚至利息還比前者高不少。
拿著銀行錢放貸給消費者
實際上,螞蟻最大的問題還不是這些,而是它利用手中不多的資金撬動了外部資金。在螞蟻2.1萬億元的信貸規模中,有超過90%以上不是公司自有資金。這也很容易明白,阿里巴巴就是再有錢,也不可能拿著上萬億元去房貸賺錢。實際上,這些錢大部分都來自於銀行。也就是說,螞蟻金服拿著銀行貸給他們的錢,繼續向消費者放貸,而後賺取利潤。
比如說,螞蟻本身具有30億元的資金,但是卻可以撬動3000億元的資金用來放貸,這一下就多了100倍。這就是風險所在,一旦出現問題螞蟻金服的損失是最小的,無非就是幾十億元。但是銀行的損失可就慘重了,裡面甚至有大量的儲戶存款。對於這樣巨大的市場風險,監管部門怎能坐視不管呢?
總結:不管如何,螞蟻用銀行的錢放貸給消費者,本來就是一件不地道的事情。創新就創新,不要搞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來糊弄消費者。說了這麼多,你對螞蟻金服未來的上市前景有什麼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