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我們不僅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還遭遇了近10年來最為嚴重的小麥條銹病。可喜的是,我們不僅有效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我們也控制住了小麥條銹病。」
5月24日,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曹新莊農場的小麥試驗田裡,中國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正在給一群師生大聲講述著。
天空有些陰沉,涼風裡夾帶著細細的雨點飄落在麥穗上,飄落在師生們的身上。
這裡的麥田是學校多個小麥試驗田的一部分,它們都是專家們用來開展小麥新品種選育和抗病性鑑定的,從這些小麥試驗田裡,先後誕生了「碧螞1號」「豐產3號」「矮豐3號」「西農881」「小偃6號」「陝農7859」「陝農229」「西農979」「西農511」等享譽黃淮麥區的優質高產抗病品種,完成了小麥條銹病發生規律、瘋狂變異的秘密及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等多項重大科學研究,也先後走出了趙洪璋、李振聲、李振岐、王輝等眾多院士專家。
這一群師生近40人,主要來自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以返校的研究生為主。這些研究生有該校植保學院的、農學院的,還有林學院的,他們中黨員居多,其餘的是入黨積極分子。康振生是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還是這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黨支部書記。
康振生是一個有著36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也是陝西省優秀共產黨員,首次擔任黨支部書記他深感責任重大。今天的小麥試驗田就是他作為黨支部書記給大家上黨課的特殊課堂。
「小麥條銹病會讓小麥葉子枯死,最終使小麥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它造成的小麥產量損失通常以『億斤』為單位。」康振生俯身從試驗田裡拔出一枝感染了條銹病的麥子,給師生們展示著病麥的「慘狀」。在他的腳下,有著兩塊截然不同的試驗田,右側是受條銹病侵害的麥田,枝葉枯黃、麥穗乾癟,左側是噴施藥劑後的麥田,枝葉泛綠、麥穗飽滿。
2019年,全國多地小麥偏早播種,加之秋季多雨,冬季氣溫偏高,給小麥條鏽菌的越冬提供了有利條件。進入2020年春季後,適宜的雨水再度助長條銹病的瘋狂傳播,我國小麥條銹病呈現出發生早、範圍廣、程度重的態勢,為近十年來所罕見。
面對小麥生產中出現的特殊氣候條件和條銹病的異常表現,康振生從1月中旬開始,就帶領團隊成員赴陝西寶雞、四川綿陽、湖北襄陽和河南南陽等地,開展小麥病蟲害普查,提前一個月發出條銹病大流行的預警,還向陝西和國家相關部門提交報告,提出「春病冬治,控前保後;控西保東,打點保面」的防治策略並深入一線現場指導。
3月10日,陝西省歷史上首次在早春開展小麥條銹病「一噴兩控」行動, 4月20日,全省開展的全面防控行動比往年提前了一個月,「在陝西關中,『防控條銹病,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宣傳氛圍濃厚,自走式噴霧器、無人機等所有的先進設備也利用起來了。」康振生說,「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像我們這樣,通過黨和政府的指導,全面動員起來防控小麥條銹病,這和戰勝新冠肺炎疫情一樣,都體現了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陝西省關中灌區和北部旱地麥區是我國小麥條銹病菌東西部菌源交流的「橋梁」地帶,是小麥條銹病菌重要的「越冬區」,直接影響著陝西乃至全國北方麥區糧食安全。康振生比喻說,做好陝西小麥條銹病防控就如同做好武漢新冠肺炎防控,只要陝西條銹病控制好了,全國就能控制住。
「陝西防控的效果達到了95%,我可以告訴大家,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小麥主產區豐收已成定局。」康振生高興地說,「我們在西農這塊試驗田裡,實際上是直接或間接的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雨點稀疏了,風也小了,試驗田裡,康振生的聲音舒緩而有力,胸前的黨徽鮮豔奪目。一旁聽講的2018級碩士研究生徐一文抬起了帽簷,眼睛從腳下的試驗田轉向遠方的天空,「我很激動。」她說,作為康老師團隊的一名成員,得知團隊的工作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感覺很自豪,而作為一名黨員,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現實生活中充分展現、成效巨大,感覺很驕傲。
西農的小麥試驗田,康振生已經走了整整43年。從1977年起在進入該校學習植物保護專業,到跟隨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振岐進行小麥銹病研究,再到留校工作至今,他在導師的引領下走進小麥銹病研究的學術殿堂,加入中國共產黨,小麥試驗田見證了他的汗水與夢想,而「一孔窯洞走出來兩院士」更成為學校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試驗田邊,豎立著一塊紅底黃字的大牌子,上面書寫著「紮根楊凌,胸懷社稷;腳踏黃土、情系三農;甘於吃苦、追求卓越」24個字,這就是康振生及一代又一代廣大科教工作者身上所共有的「西農精神」。
支部黨員、應屆博士畢業生郭嘉望著這塊牌子陷入沉思,「康老師是我們的好榜樣。」他說,在這個即將迎來小麥豐收的時節,這堂田間黨課讓自己既真切看到了實驗室之外的小麥條銹病真實狀況,更真切感受到了康老師的人格精神,「康老師永遠都在工作中,老師都那麼努力,我們憑什麼懈怠!」
「我們既有立地生產大貢獻,也有頂天理論好文章。」「我們在國際上發出了響亮的西農聲音,小麥條銹病研究的楊凌小組受到國際同行認可。」「我們不僅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碗裡還要盛滿我們自己生產的糧食。」「科學問題從田間來,帶回實驗室研究,再用成果服務大田生產。」
在偌大的曹新莊農場裡,康振生帶著師生們從一個試驗田來到另一個試驗田,邊走邊講,時而駐足指點麥苗,時而凝神聽取和回答學生提問。從9點整開始的講課,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1個小時。這個時候,風停了,雨住了,天空逐漸晴朗起來了。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在一片金黃色的麥田裡,康振生右手握拳上舉,帶領黨員師生們重溫入黨誓詞,響亮而堅定的聲音在麥田裡迴蕩。
「我感覺熱血上湧。」入黨積極分子、一年級研究生胡澤宇在宣誓的隊伍旁聆聽、觀看,他說,康老師和其他老師、學長學姐們「站在麥田裡,就像站在戰場上一樣」,他們堅守小麥生產一線,與條銹病不斷鬥爭的樣子很美,希望自己儘快成為這個先進集體的一員,為國家作貢獻。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