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個糾纏的原子在高溫裡熱舞—新聞—科學網

2020-12-22 科學網

 

日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女教授孔嘉與巴塞隆納光子科學研究院(ICFO)、巴斯克大學(UPV)的研究人員開展合作,在高溫原子糾纏上取得突破,從而在量子精密測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5月15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經過4年的潛心研究,孔嘉等研究人員在190攝氏度(463開爾文)熾熱、無序原子氣體中成功製備並觀測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原子糾纏態,糾纏原子的數目高達10的13次方,刷新世界上迄今為止的最高記錄,超出原有記錄兩個數量級。

 

全球科技新聞服務網站EurekAlert也以「15萬億個「熱舞」原子無序糾纏」為題,對此項研究進行了報導,因為與高靈敏的SERF原子磁力計所採用的傳感介質和工作環境完全相同,從而證明了「糾纏態可用於高溫的量子傳感和精密測量」。

 

孔嘉解釋道,糾纏的製備,好比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默契,比較文學的說法是「心有靈犀」。在經過統一訓練的戰友之間,比較容易培養出這種默契。相比之下若要在自由散漫的普通人之間培養出「心有靈犀」的默契極具挑戰。據了解,熱原子氣體因其熾熱和無序的特性被比作自由散漫的普通人,而冷原子因其統一化一的運動秩序被比作井然有序的軍人或戰士(引自早年Nature雜誌編輯評語)。二者區別類似於白熾燈和雷射的區別。

 

「不難想像在冷原子氣體(類似戰友)中,更容易製備和維持糾纏等量子關聯特性(默契),而想要在熱原子氣體(類似自由散漫的普通人)中建立量子關聯(心有靈犀的默契)便要面臨更多的挑戰,且考慮到原子隨著溫度升高越來越猛烈的碰撞因素,想要在熱原子氣體中維持量子特性更是難上加難。」孔嘉說,「因而以往的量子糾纏相關的技術和應用多在冷原子或低溫環境下來實現,這大大限制了糾纏的用武之地。」

 

例如,目前最靈敏的原子磁力計——SERF磁力計,正是以100-200攝氏度的高溫原子為傳感介質的。糾纏態能否在如此熾熱無序的熱原子氣體製備和維持,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如果能得以解決勢必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這一基礎研究成果有望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傳感(例如磁場探測)等方面獲得廣泛應用。巴塞隆納光子科學研究所的 Morgan Mitchell教授說:「這一結果與我們通常對糾纏的期望完全相反。」 他補充說道,「我們希望這種大尺度的糾纏態能夠提升傳感器的靈敏度,包括在大腦成像、自動駕駛汽車以及暗物質探測等應用中實現更好的傳感性能。」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899-1

 

 

 

封裝著銣金屬和氮氣混合物的玻璃氣室的照片。該氣室將被加熱到450開爾文的高溫,使得銣金屬蒸發為游離態的原子氣體,充滿了整個氣室。ICFO供圖

 

 

糾纏原子云的示意圖,其中黃藍線條表示一對原子間的糾纏。ICFO供圖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冷凍電鏡產生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識別出了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據《自然》報導,兩個實驗室5月底報告的這一突破,鞏固了冷凍電鏡作為繪製蛋白質3D形狀的主要工具的地位。 「這是一個裡程碑,這是肯定的。真的沒有什麼可以突破了,這是最後的解析度屏障。」
  • 糾纏?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
    量子糾纏很不同卻也難以理解,不過也有方法可以讓它很容易被理解。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艾瑪爾(Amar Vutha)的解釋如下:圖解:糾纏是粒子性質間的一種「量子糾正」。(示意圖如上)量子計算機、量子密碼學和與量子相關的東西都經常在新聞中被報導。關於他們的文章不可避免的都會提到糾纏,量子物理學的性質使得這些神奇的裝置成為現實。
  • 國際空間站發現奇異物質—新聞—科學網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呈現的一種物質狀態。在這樣的低溫下,原子成為具有量子特性的單一實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橫跨量子力學支配的微觀世界和經典物理支配的宏觀世界,因此有望提供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洞察。然而受重力作用影響,人們難以對其進行精準測量。
  • 中國科學家評述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新聞—科學網
    「拍照」 「因為原子分子體系本來就是一個量子體系,當原子分子體系做碰撞,包括大氣或星際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氣相碰撞過程,尤其到了很低溫的時候,它的量子現象就會越來越明顯,因此在低溫下研究碰撞是了解原子分子碰撞體系量子本質的重要方法。」楊學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 新型原子鐘誕生!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
    他們的設計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而不是測量隨機振蕩的原子。為此,美國專家的設計利用了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在這種現象中粒子會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目前的原子鐘測量數千個超冷原子——用雷射把它們關在一個光學「陷阱」裡,然後用另一種頻率與被測原子振動頻率相似的雷射探測它們。然而,即使是這種方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量子不確定性——但是,正如研究小組所展示的那樣,其中一些問題可以通過量子糾纏消除,在量子糾纏中,一組原子可以進行相關測量。
  • 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科學家發表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評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眾所周知,原子與分子的碰撞傳能以及化學反應過程是受量子力學的規則控制的。理解量子效應在原子與分子碰撞中的作用是理解能量傳遞以及化學反應過程的根本。而量子效應在低溫下能夠更好的保存,因此低溫條件下對碰撞結果的影響會更加顯著。量子散射共振給實驗提供了一種觀測碰撞過程中量子效應的方法,但由於其「壽命」很短,實驗觀測的挑戰很大。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一直以來是量子體系調控的追求。從雷射冷卻原子到超冷原子再到原子量子計算,對原子體系量子態的操控達到了非常精密的程度。然而,從原子相干地生成分子從而實現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轉化,看似一步之遙,實則面臨眾多挑戰。
  • 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 誤差不超1/10秒
    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 誤差不超1/10秒 2020-12-21 08:14:59 來源:科技日報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 浙江大學陳紅勝教授課題組與其合作者,成功研製了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有望大幅度提高光子在波導中的傳輸效率。 首次利用臺式化高重頻飛秒雷射器驅動千特斯拉強磁場自組織放大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人員利用一束飛秒預脈衝雷射產生膨脹的高溫稠密等離子體半球,然後再利用一束飛秒強雷射驅動強流電子束誘導等離子體韋伯不穩定性的增長,實驗獲得了強度高達千特斯拉(kT)量級、自組織放大的強磁場陣列。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POP原子鐘使用銣原子基態超精細能級躍遷作為「鐘擺」來產生高穩定度的頻率信號。原子鐘是衛星導航系統的核心部件之一,原子鐘的性能決定了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和授時精度。因此POP原子鐘在衛星導航、高速通信及精密光譜等基礎研究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前景。
  • 2070年,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將面臨極限高溫—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繪製新冠病毒突刺蛋白三維圖像—新聞—科學網
    新冠病毒突刺蛋白三維圖像  圖片來源:Jason McLellan/Univ. of Texas at Austin   近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和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人員,繪製了第一張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度圖像
  • 無粘合劑的全生物質仿生木材問世—新聞—科學網
    在這種高性能人造木材中,微米級木屑顆粒暴露著大量納米尺度的纖維素纖維,這些納米纖維通過離子鍵、氫鍵、範德華力以及物理糾纏等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微米級的木屑顆粒也被這些互相纏繞的納米纖維網絡緊密地結合一起形成高強度的緻密結構,而無需添加任何黏結劑。這種結構特徵帶來了高達170兆帕的各向同性抗彎強度和約10吉帕的彎曲模量,遠超天然實木的力學強度。
  • 人類能創造5.5萬億度高溫,卻無法突破絕對零度,原因為何?
    2020年4月2日,位於合肥的「東方超環」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首次實現了「1億攝氏度情況下,穩定運行10秒」這一成就意味著,人類文明距離「成功實現可控核聚變」又近了一步,但目前人造最高溫度並不是1億攝氏度,而是2012年時,高能物理學家們用加速器,生成的5.5萬億攝氏度
  • 投資五大領域有助保護海洋—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自然》 研究人員在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投資包括海產品生產、緩解氣候變化和沿海管理等在內的5個關鍵領域,可以保護海洋,並利用其潛力應對全球性挑戰。12月2日,相關文章刊登於《自然》。 研究人員概述了一項優先投資的行動計劃,認為改革漁業和生產更多的貝類,投資基於海洋的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有效保護30%的海洋,恢復溼地和使航運更加綠色,這些措施有望籌集數萬億美元,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緩解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 該海洋小組由14位政府首腦組成,他們的國家需要依賴海洋。
  • 中美實現分子、原子之間量子糾纏,繼續拓展量子信息技術應用邊界
    (來源:Nature)首次原子和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文中不但介紹了迄今為止最小的量子系統——單原子量子比特和單分子量子比特的製作,並介紹了如何在其中建立量子糾纏。最終實驗檢測的結果顯示,該系統的量子糾纏可靠性已經超過閾值,著實讓人眼前一亮。以單原子和單分子作為量子系統,其實存在很大難度和風險,更別說還要在其中建立高可靠性的量子糾纏了。
  • 「明星」pi-分子養成記—新聞—科學網
    大多數分子中,電子的運動總會束縛在原子周圍,就像地球總是在固定軌道上圍繞太陽運動。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美國德拉瓦大學心理和腦科學系的Joshua Neunuebel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一種名為DeepSqueak的機器學習軟體,在一個專門的錄音室裡,將超過11.1萬隻老鼠的叫聲,與超過3.2萬隻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各種行為進行了比較。雄鼠傾向於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取決於它們是在戰鬥、逃跑、追逐還是從事其他活動。
  • 最新研究:我們日常生活裡的冷熱跟量子糾纏相關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我們每天都會遇上這樣的情況:我們所做的熱飯熱菜、熱茶熱水等,剛出來是熱氣騰騰,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涼、變冷逐漸達到周圍環境的溫度。我們都知道,這是因為熱傳導與周圍環境達到了熱平衡。許多人會感到奇怪,我們日常生活裡所遇到的這樣的冷熱平衡過程怎麼會跟量子糾纏相關呢?最近,都柏林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的理論物理學家和計算機學家發現,量子力學最引人注目的特徵——量子糾纏與物體熱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通過這種微觀熱化過程,物理物體與周圍環境達到了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