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0年,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將面臨極限高溫—新聞—科學網

2020-12-25 科學網
2070年,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將面臨極限高溫
中美歐科學家呼籲全球共同努力,迅速減少碳排放

 

5月4日,中、美、歐科學家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新研究中指出,除非溫室氣體排放下降,否則在50年後,地球上三分之一人口居住的地區將如撒哈拉沙漠腹地區域一樣炎熱。

在新研究發表之際,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對人口經濟和社會帶來損失。由國際考古學家、生態學家、氣候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警示:如果碳排放繼續快速累積,地球將越來越可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35億人居住環境將不宜生存

近6000年來,人類在宜居的氣候條件下繁衍生息。全球大多數人口集中生活在狹窄的氣候帶,這些區域年平均氣溫為11~15℃,只有少數人口生活的地區年平均氣溫為20~25℃。數千年來,儘管人類不斷創新和遷徙,卻大都在此類氣候環境中居住生活。

「人類對適宜氣候條件的持續需求令人驚訝,這也表明了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基本約束條件。」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教授馬汀·謝弗爾(Marten Scheffer)說。謝弗爾與中國南京大學的徐馳教授共同開展了這項研究。

但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正在推動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地表升溫速度遠高於海洋,且炎熱地區的人口增長更快。研究認為,在碳排放持續增加的情景下,到2070年,一個普通人生活環境的氣溫將上升7.5℃,高於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略高於3℃)。

在此情境下,氣溫快速上升,加之全球人口發生變化,意味著50年後,全球約30%的人口生活在平均氣溫將超過29℃的環境下。現在,僅有0.8%的全球地表處於此類氣候條件,且大多位於撒哈拉沙漠腹地。然而,到2070年,全球19%的陸地面積將處於這樣的氣候條件下。

「這將讓35億人處於幾乎無法生存的環境之一。」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丹麥奧胡思大學珍·克裡斯汀·斯文寧(Jens-Christian Svenning)說。

「坦率地說,最初我們對研究結果也感到十分驚訝。」徐馳說,「我們得到的結論如此驚人,因而我們又多花了一年時間對所有假設和計算進行了核對。為了保證透明度,我們決定公布所有數據和計算機代碼,方便他人進行後續研究。」

唯一出路是迅速減少碳排放

「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了世界,這在幾個月前簡直無法想像。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氣候變化也會帶來類似後果。」謝弗爾說說。氣候變化發生的速度較慢,但與此次疫情不同的是,這種變化是無法逆轉的。

謝弗爾表示,在地球上很大的區域內氣溫會升到不適宜人類生存的水平,而且不再回落。這不僅會產生災害性的直接影響,還會削弱國際社會應對新型全球流行病等未其他風險的能力。「阻止氣候變化的唯一方法就是迅速減少碳排放。」他說。

快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使陷入上述極端生存條件的人口減少一半以上。「如果人類能夠成功遏制全球變暖,上述影響可大幅減少。」報告作者之一、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氣候專家、全球系統研究所主任蒂姆·雷恩頓(Tim Lenton)說。

雷恩頓表示,計算顯示,現有氣溫水平每上升1℃,就意味著約有10億人口失去適宜生存的氣候條件。「現在必須以更加人道而非貨幣化的方式,來說明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益處。」他說。

應對極端升溫急需全球共同努力

報告作者指出,如果氣候變化不受遏制,面臨極端高溫的35億人口中有一部分可能會選擇遷徙,但除氣候因素之外,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人們的遷徙決定,而通過氣候適應可緩解部分遷徙壓力。

「對因氣候變化而遷徙的人口規模進行預測依舊很難。」謝弗爾說。「人們傾向於留在自己的家鄉,同時在一些地區,加強本地氣候適應工作也有很大空間。但在發展中國家,為了實現氣候適應,必須首先快速提高社會福利和人口素質。」

研究強調,必須用全面方法應對氣候變化,包括氣候適應措施、應對社會問題、提高治理能力、為居住地遭受氣候影響的人們爭取發展權利,以及富有同情心的法律援助,要保證所有人都能有尊嚴地生活,這些措施至關重要。

雖然該項研究聚焦在全球尺度,但其研究途徑和結果也有助於分析氣候變化對各國的社會影響。根據全球氣候模型的預測結果,我國中南部地區的氣候適宜性(基於氣候生態位的視角)可能降低,而北方大部分地區的適宜性可能有所上升。制定氣候變化的局部適應措施,以及考慮氣候緩解的潛在成本,在宏觀層面對於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參考價值。

「這項研究結果也值得中國關注。顯然,我們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才能保護我們的後代免受氣候變化造成的巨大影響。」 徐馳說。

「新技術和全球共同努力增強了我們重建人類歷史的力量。」美國盛頓州立大學考古學家蒂姆·科勒(Tim Kohler)說。「這一研究提醒我們一個長期被忽視的事實,儘管人類社會在持續發展,但人類一直保持著對氣候條件的緊密依賴。我們也從考古學中發現氣候變化加速人口遷徙的諸多案例。」

doi:10.1073/pnas.1910114117/-/DCSupplemental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2070年全球三成人口將面臨極端高溫
    5月4日,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顯示,到2070年,全球1/3的人口可能面臨極端高溫。新華社資料圖6000年來,大多數人類生活在年平均氣溫在11-15攝氏度的氣候下。由於氣候變暖,到2070年,人類生活環境的平均氣溫將上升7.5攝氏度。
  • 科學家稱到2070年,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將遭遇酷熱,未來日子咋過?
    據一份周一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論文顯示,在未來50年內,地球將會經歷一個史無前例的升溫過程,屆時將會有超過五分之一的面積變得像撒哈拉沙漠一樣酷熱!全球氣溫上升後的壞消息受平均氣溫上升影響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巴基斯坦、巴西和奈及利亞以及索馬利亞,各位應該看到了印度這個世界上人口增長速度第一的國家,很明顯到2070年,印度人口將達到全世界第一應該是毫無疑問的,甚至從現在的1/7上升到1/3也是不無可能,假如莫迪政府和後續的印度政府在無視印度人口增長速度的話。
  • 萬億個糾纏的原子在高溫裡熱舞—新聞—科學網
    經過4年的潛心研究,孔嘉等研究人員在190攝氏度(463開爾文)熾熱、無序原子氣體中成功製備並觀測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原子糾纏態,糾纏原子的數目高達10的13次方,刷新世界上迄今為止的最高記錄,超出原有記錄兩個數量級。
  • 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受影響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全球大約有8億人出現血鉛超標的情況,而這8億人則佔到了兒童總數的三分之一。該消息引起了許多國家科學家的關注,公眾也想知道,什麼原因導致如此多兒童存在血鉛超標的情況?有什麼方法可以應對這個問題嗎?鉛是一種什麼樣的元素?
  • ...約佔全球一半GDP和三分之一人口的16個主要發達和新興市場經濟...
    【重要信息回顧盤點】經濟學家:疫苗可能給全球GDP帶來3萬億美元的提振;① 彭博經濟學家舒暢、Jamie Rush和Bjrn van Roye撰文稱,疫苗開發和推出方面的好消息提升了人們對全球經濟加快復甦的希望。基於匯總的疫苗覆蓋方面的全面資料集,分析發現,佔到全球約一半人口和60%產出的國家未來幾個月在增長方面可能獲得明顯提振。
  • 為什麼壯族是擁有韓國人口三分之一的少數民族?
    中國是一個面積大、人口多的國家,因此當有一些對比的時候,就會特別明顯。在中國有56個民族和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然是少數民族,但也有很多人,特別是一些周邊地區比較小的國家。事實上韓國人很困惑:為什麼壯族擁有韓國總人口三分之一的壯族被視為少數民族?事實上在的人口普查中,壯族的人口實際上達到了1692萬左右,近年來,人口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讓我們用這個數字來判斷。實際上,韓國的總人口只有5000萬,基本上佔到了韓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 東方論壇在滬舉行—新聞—科學網
    本次論壇圍繞著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嚴重威脅社會經濟發展、引發全球性重大公共危機這一主題,分析回溯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挑戰與機遇,研究探討如何應用「全健康」理念、通過多層面、全方位的實踐與合作,共建「全健康」全球網絡來攻克當前全人類面臨的危機。
  • 未來7-22年,全球可能升高1.5度—新聞—科學網
    氣候變化閾值刷新未來7-22年,全球可能升高1.5度最近,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預測方法,能夠大大降低模型的不確定性。相關研究載於《氣候動力學》。 大氣、海洋、冰川、陸地和太陽等都是影響地球氣候的因素,將它們匯集於同一個數學模型中,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整個地球系統。但在預測未來時,這些歷史數據仍然存在著不確定性。
  • 《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4月30日,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發布《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
  • 印度現47.6℃、50℃高溫,地球小冰河時期什麼時候來?
    作者:文/虞子期 全球變暖,極端氣候增加已經成為如今的趨勢,根據印度《經濟時報》最新科學報告指出,印度再現「死亡」高溫,達到了47.6℃極端高溫。並且這一數據刷新了10年來5月之中最熱的一天。
  • 北極出現38℃高溫,熊熊大火燒毀森林,人類面臨新的災難?
    2020年,人類面臨的挑戰似乎遠沒有結束。在遙遠的西伯利亞地區,這裡正在經歷數萬年一遇的高溫天氣。位於北極圈內的維爾霍揚斯克市,在最近竟然出現了38攝氏度的罕見高溫。這是人類有記錄以來,在北極圈內測量到的最高溫度。今年上百年,西伯利亞的許多地區都比往年氣溫高約8攝氏度。
  • 印度三分之一的領土面積,依靠什麼來養活13億人口,原來是這樣的
    在世界上,若是說到人口大國,那麼我國肯定是榜上有名的,其次便是印度了。要說在2019年我國的人口統計,已經達到了14億人口了,目前我國的人口排全世界第一名。雖然我國疆土遼闊,資源也比較豐富。但是畢竟14億人口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 中世紀帶走歐洲三分之一人口的黑死病,到底是哪種病毒?
    在歷史上,鼠疫先後三次大規模爆發和流行,給人類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那麼,這三次大爆發分別是哪三次,它們帶來的毀滅性後果具體來講是怎樣的呢?首先,我們將目光放到公元六世紀的地中海地區,在地中海世界的東部,是強盛的東羅馬帝國。
  • 全球人口今年將達76億,未來世界或面臨人口生存權競爭!
    公元前1000年左右世界人口突破1億,1804年世界人口才達到10億,1900年達到16.5億,1950年25.25億,1987年突破50億,1999年突破60億,2011年突破70億,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直逼100億!
  • 以印度的耕地面積,如果發揮到極限,可以養活多少人口?
    根據2020年的最新數據,印度擁有約13.6億人口,是全世界人口數量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中國的14億人口。要如何養活這麼多人,讓他們都吃飽飯,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到,印度的北邊是水源充沛的恆河平原和馬瓦爾平原,西北邊有一小塊的沙漠,南邊則是平均海拔僅有500~600米的德幹高原。另外,印度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農作物可以一年三熟。
  • 中國科學報社2021年畢業生招聘啟事—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社是中國科學院下屬唯一新聞媒體單位。
  • 史丹福大學報告:如果不居家避疫 美國十城市三分之一人口恐將感染
    來源:央視原標題:史丹福大學報告:如果不居家避疫 美國十城市三分之一人口恐將感染當地時間11月17日,《舊金山紀事報》援引史丹福大學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民眾如果繼續按照正常方式生活,而不採取居家避疫,
  • 飲茶能降低心腦血管病死亡風險—新聞—科學網
    根據飲茶習慣,他們將研究對象分為經常飲茶者(每周至少3次)和無飲茶習慣者(從不飲茶或每周少於3次)。China-PAR人群中約有50%男性、20%女性經常飲茶,約半數飲茶者習慣飲用綠茶,約8%習慣飲用紅茶,其餘選擇花茶等種類。 對研究對象健康結局追蹤最長達17年,結果發現與無飲茶習慣者相比,經常飲茶者心腦血管病發病、死亡、總死亡風險降低分別下降約20%、22%及15%。
  • 全球首個「瀕危物種AI守護官」上線—新聞—科學網
    瀕危物種AI守護官」識別出的象、虎、穿山甲製品圖片廣告 IFAW供圖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由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聯合百度大腦飛槳團隊合作開發的一款名為「瀕危物種AI守護官」該工具將被用於識別瀕危野生動物製品圖片信息,阻擊網絡渠道上的野生動物非法貿易。 據介紹,基於IFAW提供的約10萬張動物製品圖片基礎數據,經過5個月的反覆測試、標記和優化,第一階段「瀕危物種AI守護官」對象、虎和穿山甲三個物種相關製品圖片識別準確率已達到75%左右。目前,已累計協助篩查近25萬圖片信息,準確識別出3348幅目標野生動物製品圖片。
  • 農業擴張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2050年普降—新聞—科學網
    受開墾影響的亞馬遜雨林   圖片來源:Neil Palmer 近日,一項模擬研究顯示,到2050年,由於人類為滿足未來的食物需求而開墾土地,全世界近根據人類人口增長和飲食需求的預測,我們將需要開墾200萬~1000萬平方公裡的新農田——以犧牲自然棲息地為代價。傳統的保護方法往往集中在少數物種和/或特定的地形上,可能不足以應對這些趨勢。為了充分應對即將到來的生物多樣性危機,需要對成千上萬的物種進行具體地點和具體物種的評估,以確定風險最大的物種和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