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讀丨這款海南「椰寶」,為何越來越稀缺?

2020-12-09 環京津網

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類憑藉著智慧,發明了很多手工藝品,它們曾經影響一代代人的生活,甚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而美好的回憶。

手工椰棕繩。

然而,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發展變化,一些傳統手工藝正面臨消失。例如文昌東郊椰林的手工椰棕繩,從過去的「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做」,到今天的「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偶爾在做」。人們在感慨社會變化的同時,難免也會懷念過去的生活方式。

鄉村百姓曾廣泛應用

東郊椰林風光。海南日報記者張茂攝

經多番打探,聽說文昌市東郊鎮有阿婆堅持在做手工的椰棕繩,海南日報記者專程前往尋找,恰逢77歲的「菸斗公」騎著電動三輪車在椰林下穿行。「現在不好找了,但是以前多得很!」聽說記者來意,阿公立馬熱情當起了嚮導,打開了話匣子。

「菸斗公」叫符致群,性情樂觀,因為成天叼著菸斗,很多人一時想不起他姓名時,就管他叫「菸斗公」,叫著叫著就出了名。他出生於東郊鎮椰林村委會田頭村,從小看奶奶搓椰棕繩,七八歲開始,便學會在一旁幫忙了。

據說,當地人把搓椰棕繩叫作「織緋」。農忙之餘,婦女們就坐在樹底下搓繩子,家離得近的,還會聚攏在一起,邊幹活邊聊家常。小孩子們在附近玩耍,調皮的會爬到蓮霧樹上摘蓮霧吃,乖巧聽話一點的,常常會被奶奶叫過去一起搓繩子。

「以前椰棕繩的應用廣泛,搓繩子能賣錢補貼家用,所以一般的家庭都會叫稍大懂事一點的小孩幫忙呢。」符致群告訴記者,椰棕繩可以捆秸稈、可以做拴牛繩、還可以在庭院裡掛東西。雖然用途廣,但因為不經處理的天然椰棕易腐爛、易斷,所以過一段時間就需要更新,這樣,人們對椰棕繩的需求量就很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東郊椰林片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利用閒暇時間手工製作椰棕繩。

搓好的椰棕繩除了自家使用,多的還拿出去賣。符致群因為跟奶奶賣椰棕繩去過瓊海,去過海口。「最多一次帶600多條去了海口,每條3米多長,一條賣3分錢,收穫將近20塊錢。那時候,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了!」符致群說,有時一天賣不完,就要在外留宿一晚,奶奶會給他事先準備煮好的雞蛋和地瓜。

如何製作天然椰棕繩

那麼,曾經在鄉村被廣泛應用的椰棕繩到底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在「菸斗公」和村幹部的熱心領路下,記者來到了田頭村村民黃菊英的家中。果然,一入庭院大門,便看到屋簷下成堆的椰棕和一捆捆紅褐色的纏成球狀的繩子。「那就是椰棕繩,和做椰棕繩的材料——天然椰棕。」黃菊英指著那一堆絮狀物對記者說。

黃菊英還堅持做椰棕繩。

椰棕是椰子殼裡的纖維絲。在文昌東郊人的眼中,椰子可謂「全身是寶」,除了椰汁、椰肉可以食用,椰葉可以當燒飯的柴火,樹幹可以蓋房子,哪怕是看起來最無用的椰子殼,他們也能做成椰雕、椰棕繩、椰棕床墊等產品。

抽出椰棕的方法也很簡單。黃菊英說,通常就是用井水泡,一般泡10多天後就軟了,然後撈出來,用木錘子錘,目的是要打掉纖維絲中間的渣滓。常年泡椰子殼的水池呈紅色。砸錘時,椰子殼底下墊一塊舊布,以防紅色的渣滓水濺得滿地都是。錘好的椰棕再曬兩三天,等到曬乾就是搓繩的材料了。

觀察黃菊英手工製作椰棕繩,只見她抓起一把椰棕,很快在手裡搓成長條,然後用左腳的大腳趾夾住固定,再拿起適量椰棕從另一端往上續,變戲法似的讓手裡的繩子越搓越長。黃菊英的丈夫符致文在一旁幫忙,將搓出來的細繩一圈一圈繞成球形。

黃菊英在手工制椰棕繩。

「這只是第一步,拿到市場上賣的繩子比這個粗一些,也更結實。」黃菊英邊說著,邊繼續向記者展示第二步加工的程序。所謂「二次加工」,也叫「放纜」,就是將搓好的細小椰繩三條合成一股粗繩,這需要藉助一件用木頭和鋼絲製成的類似織布機一樣的工具,當然,工具也是手工製作的。

「放纜」過程需要兩個人配合,一個人負責將細繩繞到一端的木槽上(當地人叫做「羊頭」),另一個人轉動軸承,讓3條細繩藉助軸承轉動的力量緊緊擰成一股。

讓人懷念的生活方式

在黃菊英符致文夫婦專注做椰棕繩時,庭院間安靜得可以聽見風吹樹葉「沙沙」的聲音,制繩的木質器具發出有規律的「鏘鏘」聲。黃菊英說,以前最忙的時候,他們曾連夜趕工,不時能看見螢火蟲在周圍飛舞。

可惜的是,現在他們都很少做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便宜又耐用的塑料繩進入人們的生活,用椰棕繩的人越來越少,產業難以為繼,很多人便停工或乾脆轉行了。

黃菊英和丈夫在合作制椰棕繩。

「做傳統手工椰棕繩並沒有很高的技術難度,一代代傳下來,耳濡目染,基本從小都會做。但是現在,基本都轉行幹別的了。」椰林村委會黨支部成員黃宏明告訴記者,椰林村全村1031戶4400多人,像黃菊英夫婦一樣堅持做手工椰棕繩的目前最多剩一兩家人了。很多人已轉行就業,村子裡有很多椰子產品加工廠,既有椰絲、椰蓉、椰子糖等食品類產品,也有椰棕床墊、椰雕、佛珠加工類產品。

即便執著如黃菊英夫婦,手工製作椰棕繩也可能很快就難以為繼了,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做好的椰棕繩很難賣得出去;二是製作椰棕繩的木質器具年代已久,而周邊目前唯一會做這種器具的木匠也已80歲了,沒有傳承人。「現在能做就再做點,等到機器老化壞掉,我們恐怕也就做不了了。」黃菊英略顯遺憾地說。

對於「菸斗公」來說,沒有人再做手工椰棕繩,他的生活品質可能不會受太大影響,但他小時候在村子裡就聽過的此起彼伏的敲木錘聲,以後可能就聽不到了。

不過,也有人說,許多傳統手工藝都在慢慢消失,人們懷念的,或許不是傳統工藝品本身的價值,而是在懷念一種生活方式。新一代人,將會有新一代人的記憶。

(編者註:本文原載於2019年4月1日海南日報,見刊略有刪減。)

記者:李佳飛 文圖

相關焦點

  • 慢讀丨海南這一家子族譜續修了800年,從未間斷
    而在1988年前,這兩個修譜時間分別為30年和60年。修譜推選信得過的人來擔任工作9月初,在臨城鎮文明東路謝卓石家裡,海南日報記者看到了臨高謝氏為智公支系2018年新修的《謝氏族譜》印刷本。今年85歲的謝卓石,曾長期擔任臨高詩詞楹聯學會的會長。
  • 慢讀丨這位海南人是中國現代試驗物理的奠基人之一
    據已故臺灣學者蘇雲蜂(海南三亞人)編著的《私立海南大學》資料透露,當時這一規定曾遭到一些學生的反對,但顏任光和教授們堅持不改,使私立海南大學成為抗戰後中國少有的全英文教育的大學,一時令人矚目。一年之後,學生們的英文水平整體提升了,英文教學給他們帶來的全新視野和看世界的方式,學生們終於感受到顏校長的良苦用心。
  • 慢讀丨古詩詞中的海南水果
    千百年來,這些水果滿足了海南先民的味蕾,它們的形象也融入於古人的文字之中,我們可以從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找出一些詩詞,一窺其中風採。荔枝圖。(毛迪)波羅蜜海外碩果落瓊筵未進庭院,先見一株高大樹木在門前,抬頭望去,一個個碩大如冬瓜的波羅蜜掛在枝頭,這是海南鄉村常見的情景。
  • 慢讀丨海南這座紀念碑,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6年都沒被發現!
    在海口府城有一座「毋忘九一八國恥紀念碑」,紀念碑的設計者,時任瓊山縣建設局局長王尊榮於1931年憤然樹碑,這座紀念碑在海南人民的機智保護下,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存在了6年都沒有被發現。89年來,紀念碑歷經風雨,依然完好無損地佇立在那裡。今天跟著慢讀頻道,一起去看看這座紀念碑,一起來聽聽王尊榮樹碑的故事。
  • 慢讀丨這份名冊上的每一個名字,都值得海南人銘記!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今天海南日報微信公眾號慢讀欄目轉發海南周刊報導事實上,很多省份都和海南一樣,也是到了抗美援朝60周年的前夕,在各級民政部門和遼寧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的詳細調查下,才終於填補上了沒有一套完整的烈士統計資料的空白。183108人,這就是全國的志願軍烈士數量,其中也有瓊崖兒女的身影。
  • 慢讀丨海南有「條」海,名叫老爺
    南海龍王的女兒遊天宮路過萬寧後海時,不慎將自己髮髻上的銀釵掉了下來,轟然震裂地表,陷塌成這條鴻溝,溝之末端連接著南海,海水湧入,遂成海灣。老爺海得名的背後,也藏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對此,東澳鎮文化站站長楊俊新最為了解。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傳說,原來在老爺海捕魚的周邊村莊,主要有龍保村、新村和龍山村、東澳村等。
  • 慢讀|搭乘這些老火車,去穿越海南鐵路史
    1884年中法戰爭的失敗,以及隨之而來的海防危機,促使清政府開始重視海南,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便是在此背景下,主張修建鐵路,開發海南,借發展固防禦以抵外敵。在其修鐵路的方案提出「築鐵路至海南腹地」一說。然張之洞開發海南之舉並沒有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終因財政窘迫,官力難支,地處貧瘠,各項建設虎頭蛇尾,興修鐵路的計劃也隨之泡湯。
  • 慢讀丨開漁啦,海南漁民為什麼愛唱哩哩美?
    這是一首在漁區廣泛流傳的《盼郎歸》,漁女們用歌聲唱出了心中的期盼。歌聲傳到漁船上,漁家漢子也亮開嗓子吼起來:「阿妹靚麗又聰明,砍柴挑水勤織網;阿哥心中念阿妹,捕魚滿倉船歸港。」這一唱一答,也撓癢了眾人的嗓子,大家紛紛唱開了,妻子用歌聲叮囑丈夫,情侶用歌聲互表衷心,瞬時古港又變成了歌的海洋。
  • 慢讀丨海南島沿海離岸最大的島嶼,它的變遷意味深長!
    沒有人知道,這艘古船何時傾覆於此,它的航行軌跡卻可以大致推斷如下:自我國某個通商口岸啟航,沿海南島東岸一路南行,至大洲島時準備靠岸休憩,不料突遇風雨就此傾覆;又或是從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地區出發,一路長途跋涉後,決定登大洲島補給休整,卻遭遇不測。以上推斷並非空穴來風。
  • 慢讀丨海口這條繁華的城市主幹道,周圍曾密布農田村落
    中國城的開業,也立刻為海口地標性建築和海南夜生活豎立了風向標,其內經營著海南首家主題酒吧、大型演藝中心、海鮮酒樓等,還時常舉辦展覽等文娛活動,一時客如雲來,風頭無兩。「中國城的繁華,徹底盤活了這條『年輕』的道路,輻射效應十分明顯。」
  • 慢讀|那些以「鹽」命名的海南村莊,你知道它們的故事嗎?
    作為地名研究學者,劉劍三教授與其他數位研究者共同編纂《海南地名志》尚未出版,應海南日報記者之邀,劉劍三教授對海南全省以鹽命名的村落進行了一次梳理,並找到相對應的地理方位,這使得我們對以「鹽」命名的村莊又有了新的體味,一幅鹽文化的悠悠書卷也隨之展開
  • 海南 光影如約丨海南你早 世界你好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在城市的另一端,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開幕式晚會執行總導演王欣然剛剛結束一晚緊張忙碌的彩排工作,準備迎接12月5日晚的重頭戲——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轉播車、攝像機、調音臺、導播團隊都整裝待發,一切為了開幕式能圓滿舉行,助力3歲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越走越好、越走越遠。
  • 慢讀丨山蘭酒、椰子酒……海南究竟還有多少「寶藏」美酒?
    「這壇酒是我阿婆留下來的,我把它命名為 『酒源』,多少錢都不賣,因為它是我做好 『黎家傳奇』的源泉」。現年39歲的朱曉保在自家的酒窖裡,指著一個看起來年份久遠的酒罈告訴記者,自己的釀造手藝是從阿婆那裡學來的,阿婆是村裡有名的釀酒巧手。 為了釀好山蘭酒,朱曉保在原料採購上下了大功夫。
  • 海南 光影如約丨《小鞋子》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從兒童的目光中...
    影片《雲端之上》海報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期間,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出席開幕式,並參加主題為「伊朗的泥土與詩」的大師班活動。「三亞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城市,海南電影發展也非常具有潛力,我與海南電影行業相關人員交流後,發現他們大力發展電影產業的信心很足。」馬基德·馬基迪很想看看這個年輕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即便前往中國需要隔離14天,還是決定參加本屆電影節。另外,他表示,希望在海南尋找到適合電影拍攝的取景地。
  • 海南 光影如約丨沙灘影院濤聲依舊,一份來自三亞的「浪」漫禮物...
    椰影婆娑,海浪陣陣,連續幾天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海灘影院源源不斷地迎接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電影愛好者們。與電影院觀影不同,沙灘放映的沉浸感更強。從2018年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開始,海南就發揮地域優勢,首創了「沙灘觀影」的浪漫模式。
  • 一手好牌打爛,四問海南海藥
    文丨Molly··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ID:zhengjingshe) 生硬地蹭「人民希望」瑞德西韋熱點的海南海藥
  • 蘇軾,為何能被海南人民紀念,我想,這句話就是最好的寫照!
    在海南,除了本人上次介紹有著"五公英烈氣,千古海南潮"之曠世名言的五公祠外,其實還有一座蘇公祠,眾所周知,蘇軾是一位四川眉山人,那麼為何能夠在中國的最南端,能夠見紀念蘇軾的蘇公祠呢?他又做了哪些事情,值得海南人民紀念。走進今天的蘇公祠,一探究竟。
  • 海南五指山,曾是海南的首府,為何成了縣級市?
    海南位於中國的最南端,是很多人在海邊度假的最佳場所, 但是在很多人眼裡,來海南是去三亞體驗陽光沙灘和比基尼美女熱帶沙灘的風情。但事實上,除了三亞,海南還有很多值得去的地方, 這些地方並不像三亞那樣隨處可見海洋, 但是,這些地方有彎曲的山路、美麗的雲海梯田,最適合自駕遊出行。在這次海南七天的旅行中,我發現了不同的海南, 首先介紹的不同體驗是海南的五指山市,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說到五指山,在西遊記中就有孫悟空在500年的時間中被五指山壓制了。
  • 海南伽南香即將成為收藏界的香料寵兒
    海南伽南香生結在國際關係緊張,國內經濟轉型,疫情嚴重影響錢袋子的當下,什麼樣的資產資源才能給稀缺現金一個保值增值的機會?是每一位經濟人,每一個投資者,都必須慎重思考的重大問題。海南伽南香的重新現身,是一個千載難逢,絕佳的投資機會,用你最緊缺的資金去收購一些海南伽南香料,這種最優質資源,絕對是先知先覺者的美麗選擇。
  • 湘北在全國大賽上擊敗了山王,為何在縣大賽上卻輸給了海南
    不過讓人疑惑的是,雖然湘北連山王都擊敗了,但卻在縣大賽上輸給了海南。要知道,海南的實力遠遠不如山王,在海南和山王的交手中,兩隊的分差高達30分。可以說,山王的實力遠超海南。很多人也許不解,湘北在全國大賽上擊敗了山王,為何在縣大賽上卻輸給了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