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這個概念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如今大家對「丁克」這個詞應該都不陌生,它是指那些選擇不生孩子的人。在過去,主動選擇「丁克」那是難以想像和理解的,畢竟中國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但是現代社會,人們觀念開放,丁克家庭很常見,尤其是80、90後選擇不生孩子的人更多。據一項社會調查顯示,中國的「丁克家庭」已超過60萬。
年輕一代不生孩子,老人卻著急想當奶奶、當姥姥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生不生孩子成了子女和父母間最對立的問題,問題得不到解決,矛盾頻出。
34歲女博士當丁克,57歲母親怒生二胎
前段時間看到這樣一個視頻,57歲的母親夢想當姥姥,可是34歲的女兒卻選擇當丁克,堅決不生孩子。兩人為此鬧得不可開交,矛盾重重,最後57歲的母親一氣之下,劍走偏鋒,選擇生二胎,並放話給女兒:」你不讓我當姥姥,我就讓你當姐姐。」果然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嬰兒。博士女兒見此也撂下狠話:「我只贍養你們二老,不養你們的孩子。」
很多高收入高學歷的年輕一代選擇丁克,成為父母眼中的不孝子,父母不能理解子女的選擇,而關係緊張。但上面那個母親用生二胎來對抗子女的丁克,卻不多見。子女有選擇是否生育的自由,母親生二胎也是她的權利,但她們做的每一個決定,卻都可能牽扯到家庭和個人對人生的定義以及未來生活的走向。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丁克?
這裡我們不說因為自身健康問題而被動選擇丁克的人,來分析下主動選擇丁克的理由。
原生家庭傷害,或者童年過得不幸福童年的一些經歷,比如被父母忽視,得不到回應,被父母家暴,或者跟隨老人長大,童年過得不快樂。
「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阿德勒。
在一檔節目中,39歲的職業作家李座峰迴憶起令人痛心的童年過往,說自己成為丁克成了是一種必然,更是直言「沒有一個合格的父親給我做榜樣,對婚姻對生育完全沒有信心」。李父是一名普通裝卸工人,母親是教師,父母職業和受教育經歷差異巨大,沒有共同語言,這也導致李父認為自己的地位被邊緣化,於是就通過粗暴的方式,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話語權。比如要求兒時的李座峰吃飯必須一口菜就一口飯,哪次不小心連吃兩口菜,父親反手就是一掌,把他嘴角打出血。從小就生活在父親暴力陰影之下, 李座峰不知道怎麼做家長是好的,這也為他選擇丁克埋下伏筆。
沒有能力養育孩子,覺得要對孩子負責有的人認為生兒育女就要給他準備好一切,自己責任重大,不只是生下孩子那麼簡單,還要養育教育孩子,這個過程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沒有準備好。如果自己教育不好孩子,無法給孩子良好的保障,就是不負責任的,對自己養育孩子沒有信心,擔不起這個責任,不生孩子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好了。
不敢嘗試做父親的任性青年樸樹,他在節目中是這樣說的:「我會覺得我沒有把握把這個孩子教育成一個好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我覺得人生太苦,不忍心生了孩子,讓他來這個世界上受苦。」
覺得生孩子,養育孩子責任太大,生而不養或者養不好,那就不如不養,這也是很多人主動選擇丁克的原因。
追求生活品質,和自由養育孩子的父母都知道,生了孩子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就基本沒有了,社交圈朋友圈都是關於孩子的,每天圍繞孩子轉。各方面壓力也變大了,生活品質可能也降低了。有的人能接受這個改變,有的人卻無法接受,他們不想因為生養孩子讓自己沒有了自由,沒了時間沒了興趣愛好,沒有了事業,所以就選擇丁克,沒有孩子的牽絆,就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追求自我、實現事業上的抱負。
觀念更新,不用養兒防老很多丁克選擇不生孩子,也是因為社會發展,社會保障制度完善,不必養兒防老,而是更重視二人世界,享受生活。
我身邊就有一個朋友,她和她老公就選擇丁克。倆人感情很好,節假日說走就走,不用因為育兒觀不一致而爭吵影響感情,不用陪孩子寫作業,帶孩子上興趣班等,也不用擔心老無所養,他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養老基金和制定養老方案了,他們對自己的現狀很滿意,對老年生活也不恐懼。
丁克是一種人生選擇
很多人說選擇丁克的人都是自私的人,對自己不負責,對社會不負責,違背自然規律。
知乎上就有人提問「丁克是一種自私嗎?」,受到1.2萬人關注,有1567個回答。其中點讚最高的答主「「陳醉」說:
「無論丁克還是生孩子,都是自利行為無疑。但這種自利能否歸為自私?看「權界」在哪裡。舊時代的宗族社會,沒有子女,老人就得不到供養,家族就無法存續和壯大;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俗語中,丁克是自私。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社會化養老之風東漸,生育被承認是一種權利而非義務,是個人的自由,丁克或者生孩子都不是自私。假設有一天人口銳減,只餘星星之火,俗約就可能改變,生育是偉大的,丁克是背德。 反過來,在一個人口遠超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情境中,生育是自私,丁克不是。」
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生不生孩子也是自己的選擇。丁克一族只是不生孩子,他們對自己負責,沒有影響到別人,不應該被道德綁架。況且很多丁克們,也用自己的方式對社會做著貢獻。比如為舞蹈獻身的楊麗萍老師,沒有孩子,卻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推動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上。
當然這裡也並不是倡導丁克,而是要大家知道這是一種人生選擇,別人無權指責。
雖然羨慕丁克們的灑脫,雖然每當我被孩子折騰得筋疲力盡時,都在想為什麼自己想不開要生兩個?學學朋友那樣的丁克不好麼?但是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如果再讓自己選擇,還是會生孩子,我做不到他們那樣的灑脫,我怕我會後悔,我覺得沒有孩子是人生的遺憾,但是我也尊重丁克們的選擇,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
[今日話題:你是怎麼看待丁克的?如果讓你選擇你會丁克麼?]
我是有遊有謀育兒,二胎媽,兒童心理學在讀碩士,多平臺育兒領域創作者。分享育兒經驗,專注寶媽自我成長。歡迎大家關注我,育兒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