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科幻片竟然誕生於80多年前!

2020-12-25 騰訊網

2019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產值658.71億元,同比增長44.3%,持續5年刷新紀錄——5年前,這一數字尚不足88億元;國產科幻電影票房比上一年翻一番;科幻數字閱讀市場增長超四成……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公布的一組數字刷新了國產科幻產業的新紀錄。

2020中國科幻大會在首鋼園成功舉辦

第四屆中國科幻大會近日的召開,又一次引發了大家對科幻的興趣。而在早些時候,國家電影局和中國科協還聯合發布了「科幻十條」,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那麼,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都要具備哪些元素,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發展方向又在哪裡呢?

週遊電影 | 中國科幻電影未來的發展方向

Part 1

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是喜劇?

一說起國產科幻片,很多人會立馬想到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去年春節檔票房冠軍《流浪地球》。

但在中國電影史上,能查到的最早的國產科幻片要比《流浪地球》整整早80年。

1939年有一部科幻喜劇電影,叫做《六十年後的上海灘》,講述了公司職員韓某和劉某穿越到六十年後,在科技發達的未來上海經歷的一系列冒險故事。

這部中國最早的科幻片拍攝於戰爭時期的1938年,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1962)和《寶葫蘆的秘密》(1963)的導演楊小仲執導,他從英國科幻作家赫伯特·威爾斯的小說《昏睡百年》中汲取了靈感,加入了「使之復活,恢復記憶」和「天氣巨變,寒暑雨雪,變化無常」等頗具想像力的情節,一經上映即成為爆款。

但可惜的是,本片拷貝在戰亂年代沒能保存下來。

1980年的《珊瑚島上的死光》應該稱之為新中國第一部科幻片,片中涉及到的核心技術是雷射武器,片中用在水缸中的細土鏡頭合成出原子彈爆炸的效果,在國內尚屬首次。

《珊瑚島上的死光》由曾獲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創作獎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影片的製作團隊當時都只看過一部「科幻片」,還是作為「內參片」放映的美國影片《未來世界》,裡面出現了機器人——於是該片也模仿製作了機器人的形象。

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科幻片的一個黃金時代,推出了《霹靂貝貝》《瘋狂的兔子》《小太陽》《大氣層消失》《魔錶》《錯位》等,其中有很多屬於兒童片——將科幻融入兒童片,目的就是讓小朋友從小就培養對科學的興趣, 啟發他們的想像力和求知慾——國家電影局和中國科協聯合發布的「科幻十條」也有著類似的目的。

2015年8月,劉慈欣憑藉小說《三體1:地球往事》斬獲被譽為「科幻界諾貝爾文學獎」的雨果獎,打破了歐美科幻作者的「壟斷」優勢,也讓「曾經伴隨一代人成長的科幻啟蒙讀物,由法國的《海底兩萬裡》變成了中國的《三體》。」

5年間,更多優秀的國產科幻作品相繼問世,不論是出版市場,還是影視市場、遊戲市場,「科幻」都成為當之無愧的市場熱詞之一。郭帆更是憑藉《流浪地球》一片,拿下了第32屆金雞獎最佳影片,以及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一舉成為中國科幻電影領軍人物。

但我們也看到,《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讓中國科幻片的高光時刻和低谷挫折在同一年出現,這既是科幻文學和電影工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資本逐利和產業浮躁問題的集中暴露。

由此可見,中國科幻的健康發展,需要從科幻創作到產業建設都能沉下心來,踏實做事。科幻作家在面對遊戲、電影、動漫版權等更多選擇的同時,也應避免浮躁,專心於創作,把作品商業化交給更專業的團隊去做。

Part 2

軟科幻?硬科幻?

在熟悉科幻電影歷史和產業之餘,還需要了解科幻電影的分類——大致分為「軟科幻」和「硬科幻」。

軟科幻有一個科學的設定,但主要興趣不在這裡。例如電影《超時空同居》裡,同一空間但不同時間的兩個人相遇了,影片顯然對時間摺疊等概念沒有興趣,它想表達的是男主角的變化,即對於人是否會隨著時代、社會而隨波逐流的討論。

《羞羞的鐵拳》中,男女主角兩個人在某種特殊情況下互換了身體(性別),影片顯然對如何互換身體的科學原理沒興趣,真正的意義在於換位思考,以及製造笑料。

《我知女人心》中,男主角在一次意外事故後獲得到了一種特異功能:能聽到女人的心聲。該片作為一部成人童話,目的是通過男人來傳達女性內心,對人性中的背叛與坦誠進行了大膽的探索。

《瘋狂的外星人》將原本劉慈欣的硬科幻原著《鄉村教師》改成了軟科幻的寓言故事。腦洞大開的寧浩將外星文明、西方文明與中國本土的「孫悟空」和酒文化(酒神精神)無縫對接,多重文化語境混雜交織,完成了人物的真實生活與假定世界之間的倒置,從而實現了關於時代和人性的寓言表達。

《被光抓走的人》則講述了一道奇特的光降臨地球籠罩城市,一部分人被光抓走,傳言這些消失的人都是相愛的人,而留下來的人們既要探尋真相,又要直面自我的故事。本片僅用了一個科幻核心「光」來推動現實主義的情節,從而把倖存者逼入情感的絕境,進行了現代人情感的探討。

這幾部軟科幻電影的創意並不鮮見,但其精華在於由一個戲劇性的事件產生的戲劇衝突,並由此揭示的人性與社會問題。

在科幻作品中,「科」和「幻」的比例各有不同。軟科幻電影就比較側重「幻想」,而硬科幻作品則更倚重「科學」。

《流浪地球》就是典型的「硬科幻」。它有一個極具原創性的科學設定,那就是地球把自己推出太陽系;它還有一個宏大的家國主題,那就是地球人在危機面前,必須團結起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此外,它擁有代表中國電影工業最頂級的特效,足以讓人身臨其境。

由此,我們得以迎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總的來說,硬科幻作品需要創作者有良好的科學基礎,因為硬科幻跟科學的發展、電影工業的發達有著更密切的關聯,故事多來自科幻小說——這也是硬科幻電影的基礎。好萊塢近年來的科幻影視劇,很多都改編自半個世紀前的科幻小說,可見文學基礎對於電影是多麼重要。好在,中國的科幻文學近年來有著飛速的發展,以王晉康、劉慈欣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科幻作家,創作了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好故事,為科幻電影提供了優質素材。當然,小說好未必表示電影改編一定成功,但沒有小說,硬科幻影片要起飛,難度會更大。

榮獲1997年國際科幻大會銀河獎和全球華語星雲獎終身成就獎的中國科幻扛鼎之人王晉康日前在第一屆《中國作家》陽翰笙劇本獎頒獎典禮上,憑藉科幻電影劇本《生命之歌》榮獲年度最佳電影劇本獎,他在獲獎詞中也闡述了關於劇本的「科幻構思」——高科技時代,生命科學和人工智慧正在不斷地深入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解構了人類原有的生存秩序。而科幻劇本想要表達和展現的就是科學理性和人文思考不僅僅是相愛相殺,也是共生共存。

與此同時,他也提到了寫科幻電影劇本要比寫科幻小說更為困難,因為要考慮到拍攝難度、資金、觀眾等很多因素。而小說基本上是個人的創作,願意怎麼寫就怎麼寫,比如100萬個觀眾有100個喜歡,那也是好小說;但是劇本就要照顧大多數觀眾。

在了解完科幻電影的歷史、產業、創作和分類之後,最關注的問題無疑是——下一場大銀幕上的科幻盛宴何時到來?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十屆全國院線國產影片推介會上,曝光了陳思誠全新科幻喜劇IP「外太空三部曲」的第一部《外太空的莫扎特》。「莫扎特」是來自外太空的「新一代萌王」,男主角是喜歡研究天文的天才少年,但父親希望他成為一名鋼琴家,在父子陷入矛盾之際,萌寵「莫扎特」闖入了他們的生活。「外太空三部曲」是一個成長型IP,形式類似《哈利·波特》,跟隨男主角經歷初中、高中到大學,伴隨他成長變化。

據片方透露,「外太空三部曲」從3年前開始開發,初期的編劇團隊多達40多人,目前正在拍攝中,且全程以IMAX攝影機拍攝,採取真人動作捕捉+實景模式,還將有大量音樂元素,計劃在2021年暑期檔上映。

與此同時,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2》正在籌備中;《大聖歸來》田曉鵬則挑起了真人院線電影《三體》的大梁;和郭帆合作過《李獻計歷險記》的導演李陽也帶來了新作《從21世紀安全撤離》;上一部科幻電影《拓星者》還未上映,導演張小北的下一部科幻作品《星門深淵》也即將開機……

隨著一位位中國科幻作家將瑰麗的想像奉獻給文學,一代代中國科幻電影人將絢爛的夢想奉獻給電影,我們見識了星辰彼岸的色彩,也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未來可期。

從本周《佳片有約》開始,電影頻道將為您打開科幻之門,了解更多驚喜,敬請關注每日節目預告。

本文出自《中國電影報導》公眾號

作者:大陸

打開電視看電影,點在看!

相關焦點

  • 絲綢最早的用途是什麼?5000多年前中國先民已育蠶制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繅絲織綢的國家。絲綢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世界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絲綢起源一直是研究者十分關注的課題,我國絲綢的起源在哪裡?絲綢最早的用途是什麼?12月3日,「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鄭州工作站揭牌儀式」在河南鄭州滎陽青臺遺址舉行,今後,中國絲綢博物館將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深入開展絲綢之源研究。記者同時獲悉,在河南鄭州發現了目前中國最早的絲綢,中國絲綢的起源時間或在仰韶文化時期。據記載,黃帝妃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後世祀為先蠶」。
  • 十多年前火遍中國的《中華小當家》竟然出新動畫了?
    mumu丨文提到《中華小當家》,相信很多80、90後都不會陌生。十多年前,這部由日本漫畫家 小川悅司 作品《中華一番!》改編而來的動畫,憑藉著滿滿的中華元素席捲了中國,被吃貨們刷上幾百遍,成為一代人的童年回憶。可惜的是,當年動畫只播出了52集。
  • 最早的電影特效是怎麼誕生的?
    火車進站這個兩分鐘不到的黑白無聲短片,標誌著電影的誕生。此後的一百多年間,電影行業不斷蓬勃發展。其實,早在電影誕生之初,便有了電影特效的萌生。中國電影一直活在歐美電影工業優秀強勢的陰影下,不論是在劇情上還是畫面上都難與前者相提並論。片中浮誇出戲的特效一直被觀眾吐槽為「五毛特效」。電影為什麼要使用特效呢?
  • 這部23年前的科幻片,是多少80後的童年陰影?
    1997年,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出品了一部以兒童為主視角的影片,名為《瘋狂的兔子》,雖然這是一部科幻片 而且以兒童為主視角,可想而知,很多看過這部影片的80後都多多少少有些心理陰影。
  • 十多年前火遍中國的《中華小當家》竟然出新動畫了
    提到《中華小當家》,相信很多80、90後都不會陌生。  十多年前,這部由日本漫畫家 小川悅司 作品《中華一番!》改編而來的動畫,憑藉著滿滿的中華元素席捲了中國,被吃貨們刷上幾百遍,成為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 奈飛將拍劇版《三體》,國產科幻片差在哪?
    從《三體》到《上海堡壘》,中國科幻電影屢屢撲街,這其中有何「難言之隱」?靠著春節檔大爆的《流浪地球》真的說明科幻片覺醒了嗎?國產科幻片的機會在哪?國內科幻並不缺乏優質IP中國科幻的第一個高峰期是由一批科幻作家帶來的。
  • 80年代的國產科幻片,不是誰都敢看
    現代科幻片大都有這樣的設定,科技越來越發達,人類可以掌握的技術也越來越多。甚至可以實現長生不老等一些之前有想過,但沒能實現的夢想。但是這樣的夢想實現後,人類社會究竟能不能更美好呢?這個答案不可知,但是從很多科幻片中看到的結果,似乎不是很樂觀。新技術並不是對所有人都公平。
  • 飛鴿,中國最早的自行車品牌:誕生於1950年夏天!
    如今自行車新三樣是捷安特、美利達、UCC環球自行車,這幾個牌子是臺灣出品的國外高端代工自行車品牌,而我們還記得中國自行車老三樣嗎?鳳凰牌自行車作為中國輕工產品的傑出代表,一度成為我國政府贈送外國友人的官方禮物。隨後,永久牌自行車也在80年代問世,並且該廠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自行車集團。除了鳳凰、永久兩個牌子的自行車,飛鴿自行車也是中國老百姓抹不去的記憶,記得小時候很多人練習自行車,用的就是飛鴿牌小輪自行車。
  • 中國影史第一部硬核科幻片,40年前的神作,被劉慈欣奉為鼻祖!
    今天的文章要從一個話題開始說起:究竟誰才是第一部中國科幻電影?此前推薦《錯位》的時候,筆者曾經提到過國產科幻片曾在八十年代有過短暫輝煌。但事實上,中國科幻電影的萌芽的產生,要更久遠得多。這部影片誕生於大躍進時期,嚴格來說影片更像是一部特定時期帶著宣傳任務而創作的特供型科幻片,所謂的科幻元素不過是創作者假借暢想的名義,對未來生活勾畫出的美好藍圖,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萌芽階段的探索之作。
  • 中國最好的「科幻片」,竟然來自30年前,零特效卻至今無法超越!
    本期「被時代遺忘的國產類型片」,看完這部34年前的國產科幻片,你或許會有答案。影片的導演黃建新,是中國電影史上繞不開的名字。他出身第五代,成長於文革後,和同期的陳凱歌、張藝謀一樣出身於著名的西影廠。上世紀80年代,初出茅廬的黃建新完成了「先鋒三部曲」(《黑炮事件》、《錯位》、《輪迴》),這三部作品題材類型各異,但在創作理念和主題表達上都追求大膽先鋒,曾經一度引領中國電影的實驗與變革浪潮。
  • 4000多年前桃子什麼樣?更令人想像不到的是黃瓜…
    4000多年前桃子什麼樣?桃子最早是在中國發現的,目前已知最早的野生桃核距今250萬年,是在我國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裡發現的。而馴化它成為一種可食用水果則是在4000多年前,馴化之前的桃子非常小,個頭也就跟現在的櫻桃差不多。
  • 從《三體》到《流浪地球》 中國科幻片終於起航
    《珊瑚島上的死光》劉慈欣評價《珊瑚島上的死光》「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他感慨:「想想從那以後,中國科幻又奮鬥了二十年,也沒弄出多少東西,連一部像樣的科幻電影都沒有,不禁生出許多嘆息。」我覺得在未來兩三年,中國科幻片都要面臨這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本土化的問題。」在他看來,好的科幻作品是拓展邊界:「科幻電影核心是什麼?是反省我們當下的生活,重新拓寬人類生活邊界的極限。」
  • 2021年到2023年科幻片扎堆?誰將扛起中國科幻電影的大旗
    但因為《流浪地球》中國電影市場的成功。 《流浪地球2》定檔這個新聞正式發布,立刻成為中國網絡的王牌炸彈。 《流浪地球》上映之前,絕大多數中國觀眾都是不看好這部國產科幻片。 同時最慘的,還是國產電影圈幾乎所有人。 這導致《流浪地球》前期非常的困難。 導演郭帆團隊克服了中國電影圈無數難以想像的困難。
  • 全球公認最好6部科幻片,阿凡達第五,而他是科幻片「常年霸主」
    科幻片是類型片的一種,該類作品採用科幻元素作為題材,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影視作品。科幻片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 中國學者發現5億多年前四不像動物,網友熱議:《山海經》裡記載的...
    虎撲11月7日訊 近日,中國學者發現5億多年前四不像動物。新聞發布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詳細視頻戳我>>【#中國學者發現5億多年前四不像動物#】長著蝦的身體、有5隻眼睛、揮著粗壯的鉗子……這樣的「四不像」,竟然是大多數現代動物的祖先?
  • 日本的「自來也」最早其實來自中國宋代小說
    自來也」,最早其實來自中國宋代小說》2014年11月10日,在《少年JUMP》上連載了十五年,單行本銷量超過兩億的大人氣漫畫《火影忍者》終於落下了帷幕。海外銷量達到7500萬冊的《火影忍者》在中國也同樣擁有很高的人氣這部經典作品誕生了許多倍受歡迎的角色,看起來吊兒郎當卻為了自己的忍道不斷奮鬥直到獻出生命的自來也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自來也是三代火影猿飛日斬的弟子
  • 影譯尋蹤:中國最早的譯製片
    中國最早的一部譯製片,是1949年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的蘇聯影片《普通一兵》,這標誌著,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譯製片的出現,從而結束了中國觀眾只能看外國原版片的歷史。從譯製片《普通一兵》誕生到1965年,17年間我國譯製的國外電影達到了775部,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前蘇聯革命題材的譯製片,而這些影片中,許多都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的。就在《普通一兵》譯製的那年冬天,上海電影製片廠派出翻譯片組到東北學習經驗,隊長就是後來上海電影譯製廠廠長陳敘一,其被稱為「中國譯製片的奠基人」。
  • 蝙蝠俠誕生80周年,黑暗騎士和他的羅賓們
    從「中國超人」的開發到「DC中國」官微的開通,再到參加今年上海ChinaJoy動漫展,無不昭示著中國市場對DC的吸引。今年是DC漫畫旗下超級英雄蝙蝠俠誕生80周年的紀念日。作為一個蝙蝠吹,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位喜歡穿著奇裝異服打擊罪犯的闊少爺。
  • 最早中國 華夏之源
    2019年10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成,是集中展示夏代文化、早期中國文明、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專題類博物館。從此,「最早的中國」——夏王朝走進了世人的視野。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核心文化」、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
  • 三部人工智慧題材科幻片,都是精品,你可能想不到還有一部國產片
    今天推薦三部人工智慧題材的科幻片,每一部都是精品,你可能想不到還有一部國產片呢!一、《大都會》可以稱為最早的人工智慧電影,它在1927年上映,以一種全新的製作手法,開創了科技電影的新時代,具有劃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