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政治是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徵時將軍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衛大將住所,轉指武士的首腦徵夷大將軍(簡稱將軍)府邸,以後又稱將軍為首的中央政權為幕府。
幕府政治始於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中有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幕府政治共經歷了三個階段。
鎌倉幕府(1192年—1333年)由關東武士首領源賴朝創立,一般認為在1180年源賴朝起兵反對平氏政權至1192年被任命為徵夷大將軍這段時間內。源賴朝實行獨裁,其幕府設在鎌倉。
源賴朝死後,幕府大權漸由源氏外戚北條氏控制。1213年北條義時兼任政所和侍所兩別當職,總轄幕府,稱執權,幕府遂由將軍獨裁向北條氏執權政治過渡。
不滿幕府存在的後鳥羽上皇發動討幕戰爭(承久之亂),旋被打敗。幕府流放後鳥羽等3個上皇,廢仲恭天皇,另立後堀河天皇,新設六波羅探題以監視皇室,沒收參與叛亂人員的莊園三千餘處。幕府權力超過朝廷,甚至幹預天皇的繼承。
鎌倉幕府後期,社會矛盾日益表面化,特別是在1274年和1281年的兩次抗元戰爭之後,中小武士因未得賞賜,對幕府日益不滿。北條氏得宗(即嫡系)為鞏固統治,僅任命本家子弟獨攬幕府大權。
後醍醐天皇舉兵倒幕,1333年下野豪族足利尊氏響應,1333年,上野豪族新田義貞攻入鎌倉,鎌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親政,第二年改年號建武,為建武中興時期。
室町幕府(1336年-1573年)。足利尊氏不滿後醍醐天皇輕視武士利益的政策,於1335年起兵反叛,1336年攻佔京都,立光明天皇為傀儡。11月仿鎌倉幕府《貞永式目》制訂《建武式目》,共17條。在京都開設幕府。
1336年12月,後醍醐天皇逃往京都以南的吉野,自稱正統,形成南北兩個朝廷對立(見南北朝時代)。至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幕府達到全盛。
1378年在京都室町建成幕府新址,1392年合併南北朝,實現對全和的統治,朝廷名存實亡。室町幕府實際是以將軍為中心的強大守護大名的聯合政權。
由於幕府和守護大名加緊剝削,各地不斷發生稱作「土一揆」的地侍、農民聯合起義,也動搖了幕府統治。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時,爆發統治階級的大規模內亂應仁、文明之亂(見應仁之亂),從此進入室町幕府後期──戰國時代。
此後幕府與守護大名勢力均一蹶不振,地方領主與武士趁機發展勢力,彼此混戰。農民反抗更加激烈,著名有山城農民起義(1485~1493)和一向宗暴動等。
至16世紀中葉一些地方領主與武士已經發展成為控制一方的戰國大名,著名的有甲斐的武田信玄、三河的德川家康、尾張的織田信長、中國的毛利元就等。
他們在領國內把地方領主組織為自己的家臣團,積極發展工商業,積蓄經濟力量,頒布法令,形成割據勢力,而幕府的控制範圍僅限於近畿一帶。
在角逐中,織田信長的力量逐漸超過其他戰國大名,1568年進入京都,1573年滅亡室町幕府,日本走上統一的道路。
江戶幕府(1603年3月24日-1868年4月21日)。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徵夷大將軍,在江戶設幕府,至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時,幕府機構大體完備。幕府領地約佔全國土地1/4,其餘由大名(諸侯)領有,稱藩國。
將軍是全國最高統治者 ,下設老中,決定政策,統轄政務,負責控制朝廷 、大名與外交 ;大名是各藩國的統治者,下設家老、年寄等,直接統治人民,擁有領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貢徵收權等。
17世紀末,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幕藩體制出現危機,幕藩財政困難,農民起義頻繁。為應付危機,幕府在18世紀中葉~19世紀40年代實行改革,但未奏效。
1854年日本開國後,民族危機又加劇了封建制危機 。薩摩 、長洲等西南強藩,在改革派下級武士推動下,逐漸採取與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興業,抵抗外敵。
在幕末農民起義和薩長等西南強藩為中心的倒幕運動壓力下,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於1867 年末被迫宣布奉還大政 。
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 。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經1868~1869年的戊辰戰爭,徹底打倒幕府勢力。至此日本封建幕府政治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