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歷了三代幕府政治,在明治天皇的努力下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

2020-12-19 歷史舊影

幕府政治是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徵時將軍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衛大將住所,轉指武士的首腦徵夷大將軍(簡稱將軍)府邸,以後又稱將軍為首的中央政權為幕府。

幕府政治始於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中有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幕府政治共經歷了三個階段。

日本封建等級示意圖

鎌倉幕府(1192年—1333年)由關東武士首領源賴朝創立,一般認為在1180年源賴朝起兵反對平氏政權至1192年被任命為徵夷大將軍這段時間內。源賴朝實行獨裁,其幕府設在鎌倉。

源賴朝死後,幕府大權漸由源氏外戚北條氏控制。1213年北條義時兼任政所和侍所兩別當職,總轄幕府,稱執權,幕府遂由將軍獨裁向北條氏執權政治過渡。

不滿幕府存在的後鳥羽上皇發動討幕戰爭(承久之亂),旋被打敗。幕府流放後鳥羽等3個上皇,廢仲恭天皇,另立後堀河天皇,新設六波羅探題以監視皇室,沒收參與叛亂人員的莊園三千餘處。幕府權力超過朝廷,甚至幹預天皇的繼承。

鎌倉幕府後期,社會矛盾日益表面化,特別是在1274年和1281年的兩次抗元戰爭之後,中小武士因未得賞賜,對幕府日益不滿。北條氏得宗(即嫡系)為鞏固統治,僅任命本家子弟獨攬幕府大權。

後醍醐天皇舉兵倒幕,1333年下野豪族足利尊氏響應,1333年,上野豪族新田義貞攻入鎌倉,鎌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親政,第二年改年號建武,為建武中興時期。

源賴朝像

室町幕府(1336年-1573年)。足利尊氏不滿後醍醐天皇輕視武士利益的政策,於1335年起兵反叛,1336年攻佔京都,立光明天皇為傀儡。11月仿鎌倉幕府《貞永式目》制訂《建武式目》,共17條。在京都開設幕府。

1336年12月,後醍醐天皇逃往京都以南的吉野,自稱正統,形成南北兩個朝廷對立(見南北朝時代)。至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幕府達到全盛。

1378年在京都室町建成幕府新址,1392年合併南北朝,實現對全和的統治,朝廷名存實亡。室町幕府實際是以將軍為中心的強大守護大名的聯合政權。

由於幕府和守護大名加緊剝削,各地不斷發生稱作「土一揆」的地侍、農民聯合起義,也動搖了幕府統治。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時,爆發統治階級的大規模內亂應仁、文明之亂(見應仁之亂),從此進入室町幕府後期──戰國時代。

金閣寺

此後幕府與守護大名勢力均一蹶不振,地方領主與武士趁機發展勢力,彼此混戰。農民反抗更加激烈,著名有山城農民起義(1485~1493)和一向宗暴動等。

至16世紀中葉一些地方領主與武士已經發展成為控制一方的戰國大名,著名的有甲斐的武田信玄、三河的德川家康、尾張的織田信長、中國的毛利元就等。

他們在領國內把地方領主組織為自己的家臣團,積極發展工商業,積蓄經濟力量,頒布法令,形成割據勢力,而幕府的控制範圍僅限於近畿一帶。

在角逐中,織田信長的力量逐漸超過其他戰國大名,1568年進入京都,1573年滅亡室町幕府,日本走上統一的道路。

1869年日本景觀

江戶幕府(1603年3月24日-1868年4月21日)。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徵夷大將軍,在江戶設幕府,至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時,幕府機構大體完備。幕府領地約佔全國土地1/4,其餘由大名(諸侯)領有,稱藩國。

將軍是全國最高統治者 ,下設老中,決定政策,統轄政務,負責控制朝廷 、大名與外交 ;大名是各藩國的統治者,下設家老、年寄等,直接統治人民,擁有領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貢徵收權等。

黑船事件

17世紀末,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幕藩體制出現危機,幕藩財政困難,農民起義頻繁。為應付危機,幕府在18世紀中葉~19世紀40年代實行改革,但未奏效。

1854年日本開國後,民族危機又加劇了封建制危機 。薩摩 、長洲等西南強藩,在改革派下級武士推動下,逐漸採取與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興業,抵抗外敵。

在幕末農民起義和薩長等西南強藩為中心的倒幕運動壓力下,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於1867 年末被迫宣布奉還大政 。

明治天皇

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 。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經1868~1869年的戊辰戰爭,徹底打倒幕府勢力。至此日本封建幕府政治結束。

相關焦點

  • 明治維新背後的國家體制重構,幕府政治背後的危與機!
    一部分 日本傳統政治體制的介紹——幕藩體制和幕府天皇二元制日本在進入中世紀以後,天皇制度和天皇權威樹立,但是這一歷史過程並沒有持續太久。律令制的政治體系隨著土地兼併,封建土地莊園化而遭到破壞,天皇權威衰落。由此也形成了有別於世界其他地區獨特的武家統治。
  • 日本德川幕府還政日本天皇
    1867年11月9號,日本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時代結束,這一天,德川幕府正式宣布將大政奉還給天皇。看那個時代的日本歷史,總覺得日本在那段時間突然間特別幸運。這個時候日本長期以來形成的「雙頭政治」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雙頭政治」是指日本的幕府和天皇。在京都有一個天皇,天皇其實並沒什麼實權,但日本人民還是很信任他,也沒有人去顛覆他。日本一直以來就是這一個天皇家族,中間沒有改朝換代過。而日本的幕府卻是來回來去改了好幾個,最後當權的是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幕府,江戶就是現在的東京。
  • 將軍、天皇二元政治的時代,日本武士建立幕府
    先來解釋兩個日本古代職位的詞。攝政--指的是某人代替幼年的天皇執行政務。官白--指的是輔佐已經成人天皇處理政務。如果這個人兩個職位都擔任的話,就合在一起稱為攝關。就是作為天皇代理人或輔佐人,獨掌朝廷權力的一種政治制度。
  • 日本歷史上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武家政治組織:德川幕府
    今天所講的德川幕府(1603年- 1867年)也被稱為江戶幕府,是日本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同時也是日本武家政治臻於完善的時期。1590年,德川家康被豐臣秀吉轉封到關東,開始營建江戶城,也就是現在的東京。
  •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4年,末代幕府將軍退位後,他們家族依舊繁榮
    他就跟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一樣,先臣服於豐臣家,隨後搶了人家的江山,建立了幕府政權。日本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度,據說他們的天皇延續了一千多年都沒有中斷過。不管是誰出來執政,天皇的權威都是不容侵犯的。因此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的時候,天皇依舊還是日本的最高領導人。
  • 德川幕府統治了日本265年,明治天皇登基後,德川家族又怎樣了
    豐臣秀吉是侍奉信長而崛起的武將,信長死後,豐臣秀吉就召集部下,推翻了明智光秀,統一了全日本,信長的次子聯合德川家康抗擊豐臣秀吉,但因織田信雄選擇投降,德川家康也跟秀吉講和。
  • 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1853年,美國闖進日本,強迫日本開通港口通商,在武力壓力下,日本和西方列強籤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導致民不聊生,人們本就困苦的生活受到了雙重的壓迫,於是他們意識到只有推翻了幕府統治,日本才能真正的走向富強,這也就是倒幕運動的開始,也是改革的開始。
  •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4年,被推翻後其家族結局如何?說出來很難信
    「幕府」,出自於古代漢語,指的是「出徵時將軍的府署」,後來傳到了日本,在日語裡指的是「將領的軍帳」,然而隨著將軍權力的提升,幕府演變成了一種特有的政治體制,「日本幕府」即古代日本凌駕於天皇權力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
  • 由安倍晉三的家族政治傳奇講起,來挖一挖日本的近代政治
    提起鄰國日本的政治,一年一個首相似乎是常態——若由1945年8月算起的75年裡,第43任首相到今年剛剛當選的第99任首相菅義偉,平均每1.3年換一任首相,這顯然不是正常的政治狀態。相較之下,兩度當選、其中三次連任的安倍晉三可以說是日本政壇的奇蹟,他一個人擔任了接近九年的日本首相。安倍的弟弟岸信夫更是在哥哥辭職後,擔任了現在的日本防相。
  • 世紀通簡史:日本的封建統治時期,明治維新,德川幕府(一)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德川幕府統治時期(103—1867年),設在江戶的幕府是全國最高統治機關,國家大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將軍稱為「徵夷大將軍」,他依靠以老中(有時在老中上面設置大老)為首的幕府官僚進行統治。
  • 「尊王攘夷」:日本恢復天皇政權,推翻德川幕府之運動
    日本倒幕鬥爭與維新政權的建立,即推翻德川幕府,建立以天皇為首的明治政權,這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前期鬥爭,它為以後的改革開闢了道路。同時,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日益表面化,上層統治發生危機。一部分武士,主要是下級武士,因為主君減少他們的俸祿而生活窮困,以至「恨主如恨敵」,希望改變現狀。不少藩主(大名)對幕府的腐敗深為不滿。長州、薩摩等藩為了克服財政危機,通過天保改草,發展了本藩的生產和貿易,成為足以與幕府分庭抗禮的強藩。種種情況表明,幕府的統治體制已難以長此維持。正在這時,日本的鎖國政策也出現了新情況。
  • 從1192年到1867年,日本幕府將軍的驚人崛起
    幕府將軍是日本封建時期的軍事統治者。雖然日本有天皇,但幾個世紀以來,他們只是作為傀儡存在,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很多人都聽說過的幕府是德川幕府(Tokugawa shogunate),它建立於17世紀初,一直持續到19世紀。然而,日本的幕府將軍統治在12世紀就已經開始,遠早於德川家族的崛起。此外,在他們之前還有另外兩位幕府將軍。
  • 日本武士的謝幕演出:幕府的「悲傷號角」和拔刀隊的「衝鋒之歌」
    美國恐嚇日本,若不開國便令軍艦開火,幕府方只得以等待天皇批准接受條約來拖延時間,因而幕府恐懼各藩發出反對的聲音,便打算以日本天皇的名義締結條約,以保全自身的政治優越性。嘉永七年二月十三日,第二次黑船來航,日美雙方籤署《神奈川條約》,日本被迫開國。
  • 屬於自己時代的貢獻者,日本古代封建社會的德川幕府
    導語:日本的歷史上有一個非常具有影響力和力度的名字——德川,是德川幕府的姓氏,也就是江戶幕府,家族定居在江戶地區,而這個家族越過日本天皇統治了日本近二百六十年,大約兩個多世紀,德川幕府可以說是日本的最高政治權力中心。
  • 日本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江戶幕府,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
    到第三代家光時代,這項制度就基本上完備了。01,中樞機構的設立執政的要職有大老、老中、若年寄三職。大老是酌情在必要時才設置用來統領幕府的。老中通常是負責全面政務及管制天皇和大名的。決定政策時,要經老中協商,政策的執行則由每月輪流值勤的老中負責。若年寄則接受老中的指揮,統領幕臣。
  • 在明治時代,英國報刊對日本的政治變革進行了報導
    在明治時代,《泰晤士報》等英國報刊對日本的政治變革進行了報導,主要包括了倒幕運動和日本政治體制變革方面的內容。英國媒體就對日本政局所發生的變化進行了報導,尤其關注了戊辰戰爭的情況。在1867年底,《泰晤士報》注意到日本各藩走向聯合的趨勢:「日本的消息顯示派兵活動已經開始了,這種派兵活動與長州藩達成了協議。」這預示日本政局可能發生變化。在1868年初,明治天皇正式要求幕府交出權力,隨即引發了戊辰戰爭,這也吸引了《泰晤士報》的關注:「兩派力量力圖獲得與外國交往的優勢地位,薩摩藩首領也這麼想。日本的將軍迫於各藩的壓力而辭職。
  • 統治日本260年的德川幕府覆滅後,其家族怎樣了?說出來你都不信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家族大概是琅琊王氏了,作為一個政治世家,它實在是太過龐大。鼎盛時期還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這個家族更是繁盛時間長達1700多年,培養出了以王吉、王羲之等人為代表了九十二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在中國的隔壁,日本的歷史雖然沒有中國久遠,但也有許多家族在其中繁衍興盛了多年,比如說德川家族,德川幕府統治了日本長達260多年,後來德川家族怎麼樣了呢?
  • 不具備政治實權的日本天皇平時都幹些什麼
    我們姑且不去討論推古女皇之前的33代天皇究竟是否曾真實存在過,然而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自從日本有文字記載的確切歷史以來日本皇室的確出自傳承著同一血緣的同一個家族,而從公元592年至今這千餘年時間裡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等國無不經歷了多次改朝換代。日本皇室的歷史也許並不像其所吹噓的那麼悠久,但日本皇室的確是全世界現存的王室中最古老的。
  • 統治日本兩個多世紀的德川幕府被推翻後,德川家族有沒有被清算?
    在他們的領導下,倒幕運動如火如荼地在日本積極開展。 兩地攜手結盟,他們一方面大刀闊斧進行政治、經濟改革,一方面積極進口先進武器,擴大軍力向幕府發起進攻。 1867年1月30日,幕府的靠山孝明天皇去世,主張倒幕的明治天皇即位,形勢對幕府開始不利。
  •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4年,被推翻後其家族結局如何?答案來了
    不過其實這也可以理解,家族積累了200多年的財富,等到他們退出政壇以後,自然有資本成為日本的重要財團之一。這種情況其實不止日本有,還有某個鄰近的國家也是有的。只不過一個是耗費了數代人的努力,一個是一兩代人的積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