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天皇二元政治的時代,日本武士建立幕府

2020-12-14 數據鴨

先來解釋兩個日本古代職位的詞。攝政--指的是某人代替幼年的天皇執行政務。官白--指的是輔佐已經成人天皇處理政務。

如果這個人兩個職位都擔任的話,就合在一起稱為攝關。就是作為天皇代理人或輔佐人,獨掌朝廷權力的一種政治制度。

有點類似於中國的外戚幹政,這種制度是從866年朝中權臣藤原良房作為攝政之後開始的,他們養子藤原基經後來也做了第一任的官白,之後,攝政官白的職位都是由藤原基經他們的子孫世襲。

由於攝關這種制度的存在,削弱了皇權。

於是1086年的時候,白河天皇為了削弱設關的勢力,就把皇位讓給他只有8歲的兒子,自己成為了上皇另外建立了院廳,任命院廳的官吏以上皇的名義發布政令,這種政治制度稱為院政,國家所有的政事都要聽命於院政。簡單點說就是上皇要把設關的權力收回。

為了鞏固這個制度,白河天皇還提拔了一批武士來保護自己和院廳,武士成為了院政背後支持者。

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進入了院政時代。

這種方法看上去挺有效的,院政的確也打擊了攝關政治,但是武士的力量不就越來越強了嗎?

這樣做不但沒有緩解朝廷內部的政治矛盾,反而把政治體制搞得更加的混亂,武士的勢力在不斷地增大,這也是日本進入武士時代的主要原因。

「保元之亂」平息兩年之後,後白河天皇讓位給了他自己的兒子,二條天皇,自己成為了上皇繼續施行院政。

然而這個時候宮廷裡面出現了兩大武家對立的局面,一個是源義朝,一個是平清盛,這兩個人都在保元之亂裡面立過功,深得天皇的寵幸。在1159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源義朝立了大功,但是後白河上皇給他的封位比平清盛低,源義朝就相當的不滿。

大家都混得差不多,憑什麼他要高一等?於是原一朝就趁著平清盛離開京城去參拜神社的時候,幽禁了後白河上皇和二條天皇,還殺死天皇親信。

平清盛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馬上就趕了回來營救上皇和天皇。他出兵和源義朝對戰,打敗了源義,源義朝在逃亡路上被手下殺死。

這一次交戰是源、平之間的第一次對戰,史稱「平治之亂」。

平治之亂之後,源家就垮了,只留下幾個年紀比較小的兒子,源義朝的其中一個兒子源賴朝被流放到了伊豆國,也就是今天的靜岡縣,源氏垮臺之後,平氏就一家獨大,在朝廷上呼風喚雨,眼看著平氏的權力日益的增大,有一個人就開始坐不住了,他就是後白河上皇,他感到平氏逐漸的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就開始對平氏採取比較強硬的措施,但是平清盛他也不是省油的燈。雙方就形成了互相牽制的對立局面。

然而這樣一直僵持下去也不是辦法,後來終於按耐不住的平清盛在1179年的時候決定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他把後白和上皇給幽禁了起來,讓自己的親屬擔任朝中的重要職位,進一步鞏固的平家的勢力。而且平清盛還借著和皇家聯姻的關係,把自己女兒所生的皇子繼位為安德天皇,所以平家又成為了天皇的外戚,平家的勢力到這個時候達到了頂峰。

而後白河這邊,雖然他本人被幽禁了,但是他還有兒子,他的一個皇子為了對付平氏,就命源氏來討伐平氏,可是源家不是都已經垮了嗎?是垮了,但是還有一些餘黨分散在各地。

前面說源義朝有個叫源賴朝的兒子被流放到了伊豆國。這些年他在伊豆艱苦的奮鬥,又娶了當地豪族北條時政的女兒為妻,借著老丈人的勢力和自己源家的聲望慢慢的組建起了一批自己的力量,當朝廷要袁家討伐平家的時候後他就首當其衝,起兵響應。

同時他的一個被寄養在別家的異母弟弟源義經,還有一些其他的源氏,也與他一起舉兵討伐平家。剛開始的時候討伐其實並不是很順利,畢竟平家了勢力在那擺著。首次會戰失敗之後,源義朝就開始曲線救國。他進入到了鎌倉根據地,重新的集結兵力,他用了很多優待武士的方法,所以關東地區的武士都紛紛前來投奔他,源氏的軍力迅速的壯大。同時,源賴朝還妥善地處理了與朝廷之間的關係,對皇家他也是畢恭畢敬的。還秘密的派遣了使者到京都聯繫到了後白河上皇,表示自己完全就沒有謀反的意思。起兵也是為了幫你們皇家討伐敵人而已。

後白河這時候也正需要利用源賴朝的勢力,所以這兩人就這麼愉快地成為了好夥伴。1183年的時候,朝廷還頒布了旨意,承認了源賴朝在東部的統治權,使鎌倉的政權合法化。

從1180年到1185年這幾年當中,源平兩家經過了幾次對戰,源家於1185年的時候,最終擊敗了平家。

順便說一下,平清盛在這個期間已經病死了。平氏徹底覆滅,之後源賴朝又陸續消滅了其他的異己勢力。

1192年的時候,朝廷任命源賴朝為徵夷大將軍,這是為對抗蝦夷人所設立的臨時的高級臨時軍官職位,徵夷大將軍出徵的時候的軍帳被稱為幕府。

所以後來把這種將軍執政的政治體制稱為幕府,源賴朝登上將軍寶座,此後,在朝廷之下建立了武家政權。這就意味著實際上他已經成為了全國最高的統治者。他的權力機構也稱為鎌倉幕府。

由此日本進入了武士統治的幕府時代。鎌倉幕府開設之後,幕府和將軍以及為幕府服務的武士被稱為武家,由於長期以來天皇都被封為神,擁有統治的合法性,而將軍是沒有辦法取代他的,所以即使武家已經掌握了實權,但是依然保留了天皇制。

從此以後,日本就長期處於二元政治的狀態,與武將相對的是「公家」,公家就是天皇的朝廷和傳統的一些貴族,武家和公家相愛相殺。

雖然他們之間矛盾鬥爭不斷,但是同時又相互依存。公家需要武家的軍事力量保護自己,而武家也需要公家授予他權力的合法性。

#日本#

我是Top先森,跟你一起學習課本沒教的知識!

相關焦點

  • 日本經歷了三代幕府政治,在明治天皇的努力下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
    幕府政治是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徵時將軍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衛大將住所,轉指武士的首腦徵夷大將軍(簡稱將軍)府邸,以後又稱將軍為首的中央政權為幕府。幕府政治始於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中有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
  • 象徵VS權威:古代日本為何長期處於二元或多元政治,天皇是擺設嗎?
    那麼,古代日本為什麼會長期處於二元政治和多元政治下呢?究其原因,還要回溯到天皇、內閣總理和地方豪族上,三者的勢力聯合構成了日本的政治權利,在百年的鬥爭中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最終使日本形成了二元政治和多元政治。
  • 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而隨著莊園制經濟在日本的發展,一些地方領主或貴族開始通過建立自己的武裝來保護自己,地方領主的勢力擴張實際上是天皇統治衰弱的一個表現。而地方領主的崛起也導致了領主之間時有摩擦發生。因此歸附於領主的「莊民」便以「半農半武」的身份加入了保護領主資產或替領主侵佔土地的戰爭中,而這些人當中的一部分便發展成為了職業化的武士,並在豐臣秀吉時代完全脫離農業生產,成為固定的武士階層。
  • 明治維新背後的國家體制重構,幕府政治背後的危與機!
    武家統治最初是1192年建立的鎌倉幕府。隨後是室町幕府,併到德川幕府結束。幕府統治都是世襲的為了減少日本社會對幕府統治的阻力,這些幕府經常打著天皇的招牌。雖然曾經也與天皇發生過競爭,甚至是戰爭,但是天皇依然被幕府保留下來。幕府掌握實際的國家權力,而天皇則是名義上的精神領袖。這種日本社會下的二元政治架構使日本社會長久以來保持相對穩定。
  • 從1192年到1867年,日本幕府將軍的驚人崛起
    幕府將軍是日本封建時期的軍事統治者。雖然日本有天皇,但幾個世紀以來,他們只是作為傀儡存在,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很多人都聽說過的幕府是德川幕府(Tokugawa shogunate),它建立於17世紀初,一直持續到19世紀。然而,日本的幕府將軍統治在12世紀就已經開始,遠早於德川家族的崛起。此外,在他們之前還有另外兩位幕府將軍。
  • 御恩與奉公,淺析幕府時期日本武士階級的維繫紐帶——主從關係
    公元9世紀,日本產生了攝關政治,這種政治制度使得天皇的權力逐漸轉移到了藤原氏的手中,但是天皇顯然不會甘心,於是雙方開始了長時間的政治鬥爭。就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在律令時代確立的班田制逐漸崩潰,被新興的莊園制經濟所取代,建立在班田制基礎上的國家軍隊制度也被破壞了。
  • 屬於自己時代的貢獻者,日本古代封建社會的德川幕府
    而日本的幕府制度中,幕府的權力不像中國古代王朝這般分散,而是所有武士的最高領袖者才能夠被稱為幕府將軍。古代日本的軍事權力一般都集中在這樣一個幕府將軍的手裡,這個將軍是各位日本封建武士的首領,是最有能力,貢獻最大,也獲得最多權力的一個武士。
  • 日本武士的社會地位如何?權力雖最大,但地位只能排老3
    而深受中國文化薰陶的日本也不例外,社會分工基本遵循「士、農、工、商」的模式,圍繞天皇服務的貴族構建「公家」駕馭農工商以及兵(包括武士)。直到12世紀前後的保元之亂,那時日本執行二元的院府體制,由退位天皇稱上皇執掌的院府和天皇直轄的「公家」共同治理日本,但一山難容二虎,時任崇德上皇和後白河天皇就誰為主的問題大打出手了。
  • 在將軍淪為傀儡的日本戰國,傀儡的傀儡天皇是怎樣維持生活的?
    日本在應仁之亂後進入了戰亂四起的戰國時代,室町幕府的徵夷大將軍也逐漸淪為強力戰國大名的傀儡。既然室町幕府的將軍都淪為傀儡了,那麼被幕府將軍控制的傀儡日本天皇又是怎樣維持生活的呢?在室町時代,日本天皇與公卿所組成公家依然還保留了一定數量領地和莊園。雖然這些領地莊園無法讓天皇朝廷反抗幕府統治,但勉強可以維持最低生活需要,幕府也出於政治需要給天皇一定的經濟支持。但室町幕府在「下克上」的戰國時代淪為傀儡,自然不可能再給天皇多少經濟援助了。
  • 日本歷史上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武家政治組織:德川幕府
    「幕府」一詞,最早是源於中國,意為古代將軍出徵時的幕營。傳到日本之後,它的意思幾經轉變,後來專門指日本的武家政權。後來,人們習慣以幕府所在地或者將軍的姓氏稱呼某個武家政權,如「「足利幕府」、「江戶幕府」等。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從1185年日本鎌倉幕府建立到1868年江戶時代結束,日本武士階層一直控制著國家的軍事、政治和平民文化。在這近700年的日本歷史中,武士掌控著日本幕府,頒布具有軍權特色的行為規範,並促進獨特藝術形式以紀念武士功勳、崇尚武士美德。
  • 「尊王攘夷」:日本恢復天皇政權,推翻德川幕府之運動
    日本倒幕鬥爭與維新政權的建立,即推翻德川幕府,建立以天皇為首的明治政權,這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前期鬥爭,它為以後的改革開闢了道路。日本幕府時代武士擔負這一領導責任的則是一批改革派武士,其中以下級武士居多。改革派武士是當時日本特殊歷史條件的產物下級武士因窮困而急於尋找出路,日本一些武士同時又是富有學識的知識分子,他們了解世界大勢,迫切希望改革圖強不少武士通過種種途徑與商人接近並融合起來,特別在長州等藩,在發展生產與貿易的藩政改革中,一些有志於該革的武士同商人建立了密切關係武士要隨主君到江戶參覲,可出藩外遊學,有機會建立全國性的聯絡。
  • 新舊時代的殘酷交替:天皇與幕府之間爭權奪利,用殺戮開啟新篇章
    幕府時代將軍府新舊交替的社會往往充滿著動蕩和危機,在這場危機中,無人能夠倖免於難,日本的幕府末期就是這樣一個動蕩的時代,處處充滿危機,戰爭更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他是新舊時代的見證者,或者可以說他是舊時代的武士,新時代的流浪者。
  • 日本古代史,武士階級的上位,源氏與平氏之爭誰才是正義?
    國家所有的政事都要聽命於院政,簡單點說,就是上皇要把攝關的權力收回來自己掌權,為了鞏固這個制度,白河天皇還提拔了一批武士來保護自己和院廳,武士成為了院政背後支持者,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進入了院政時代,這種方法看上去挺有效的,院政的確也打擊了攝關政治,但是武士的力量不就越來越強了嗎?
  • 日本幕府時代的締造者,曾經淪為流浪漢,娶了一個女人後飛黃騰達
    平清盛妄圖恢復貴族政治,剝奪武士利益,讓武士重新成為貴族的打手,這使得武士對於平氏十分不滿。源家取得了對日本政權的控制權。 擊敗對手後,源賴朝野心爆發,他似乎不願意跟弟弟分享權力, 於是找了個藉口,誅殺跟他的好兄弟源義經。 隨後源賴朝取得了絕對的權力,他在公元1192年天皇任命源賴朝為「徵夷大將軍」。鎌倉幕府正式建立,一個新的時代開啟了。
  • 日本武士的謝幕演出:幕府的「悲傷號角」和拔刀隊的「衝鋒之歌」
    嘉永六年,時代的風暴第一次撕嘯著吹過日本國這位老頭子臉上。這年美利堅合眾國東印度艦隊將四艘軍艦航至江戶灣口,以武力迫使德川幕府開國,史稱「黑船來航」。一、遠道而來的黑船帶來的不僅僅是工業震撼黑船來航震驚了包括天皇與幕府將軍在內的日本全上下民眾,對於幕府(日本當時實際掌權者)來說,來航的四艘軍艦上搭載有六十三門巨炮,而江戶灣能夠勉強與其射程威力相近的海防炮,堪堪有二十門而已,大致來說,這四艘軍艦能夠將幕府將軍的大本營——江戶城本丸頃刻間轟為齏粉,其威懾力不言而明。
  • 德川幕府控制天皇頗受好評,最終卻沒有「跟風」被賤民唾棄?
    自從日本幕府時代的開啟,政治權力就從天皇下移到了將軍,但是由於日本歷史文化的特殊天皇的政治地位依舊是至高無上。 所以日本歷代幕府雖然不能廢除天皇僭越為尊,但是一定會將日本天皇牢牢的掌控住。從這一點來看德川政府依舊繼承了前代幕府的傳統,將天皇自身的政治光環作為自己統治性合理的保障。
  • 幕府時代的締造者徵夷大將軍源賴朝
    日本是我國的鄰國,他們的政治、文化都跟我們有相似和共同之處,但是他們國家古代政治體制跟我們還是有顯著差異的。提到日本政治,稍微懂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想到幕府時代,這是武士階層取締貴族統治日本的時期,幕府時代延續了近七百年,而開創幕府的就是源賴朝。
  • 歷史上的日本天皇是這樣丟掉實權的
    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前,從來就沒有被真正統一過,沒有建立起中央集權,即使有也非常短暫,當天皇逐漸被全身架空,以武士為主角的戰國時代就開始了。
  • 中心的轉移——淺析江戶時代日本政治、文化中心的轉移
    實際上,在日本的歷史中,東京和京都也一直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城市,尤其是在江戶時代,這兩個城市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微妙的。之所以說這兩個城市之間的關係微妙,是因為在江戶時代,天皇是居住於京都的,而德川幕府的將軍則居住在江戶,也就是今天的東京。京都與江戶這兩個城市之間的關係,與天皇和幕府將軍之間的關係一樣,是十分之微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