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講古代日本,先來解釋兩個日本古代職位的詞:
攝政指的是某人代替幼年的天皇執行政務,關白指的是輔佐已經成年的天皇處理政務,如果這個人兩個職位都擔任的話,就合在一起成為攝關,就是作為天皇代理人或輔佐人獨掌朝廷權力的一種政治制度,有點類似於中國的外戚幹政,這種制度是從866年,朝中權臣藤原良房作為攝政之後開始的,他的養子藤原基經後來也做了第一任的關白,之後攝政、關白的職位都是有藤原氏他們的子孫世襲。
因為攝關這種制度的存在削弱了皇權,於是1086年的時候,白河天皇(注意這是「白河天皇」,不是保元之亂的「後白河天皇」,後白河天皇稍後出場)為了削弱攝關的勢力,就把皇位讓給他只有八歲的兒子,自己成為了上皇,另外建立了院廳,任命院廳的官吏以上皇的名義發布政令,這種政治制度稱為院政。
國家所有的政事都要聽命於院政,簡單點說,就是上皇要把攝關的權力收回來自己掌權,為了鞏固這個制度,白河天皇還提拔了一批武士來保護自己和院廳,武士成為了院政背後支持者,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進入了院政時代,這種方法看上去挺有效的,院政的確也打擊了攝關政治,但是武士的力量不就越來越強了嗎?這樣做不但沒有緩解朝廷內部的政治矛盾,反而把政治體制搞得更加的混亂,武士的勢力在不斷的增大,這也是日本進入武士時代的主要原因。
保元之亂平息兩年之後,後白河天皇讓位給了他自己的兒子二條天皇,自己成為了上皇繼續實行院政,然而這個時候,宮廷裡面出現了兩大武士勢力對立的局面,一個是源義朝,一個是平清盛,這兩個人都在保元之亂裡面立過功,深得天皇的寵幸。
在1159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源義朝立了大功,但是後白河上皇給他的封位比平清盛低,源義朝就相當的不滿,大家都混得差不多,憑什麼他要高我一等?於是,源義朝就趁著平清盛離開京城去參拜神社的時候,幽禁了後白河上皇和二條天皇,還殺死天皇親信。
平清盛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馬上就趕來營救上皇和天皇,他出兵和源義朝對戰,打敗了源義朝,源義朝在逃亡的路上被手下殺死,這次交戰是源平之間的第一次對戰,史稱「平治之亂」,平治之後,源家就垮了,只留下幾個年紀比較小的兒子,源義朝的其中一個兒子,源賴朝被流放到了伊豆國,也就是今天的靜岡縣。
源氏垮臺之後,平氏就一家獨大,在朝廷上呼風喚雨,眼看著平氏的權勢日益的增大,有一個人就開始坐不住了,他就是後白河上皇,他感到平氏逐漸的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就開始對平時採取比較強硬的措施,但是平清盛他也不是省油的燈,雙方就形成了互相牽制的對立局面,然而,這樣一直僵持下去也不是辦法,後來終於按耐不住地平清盛在1179年的時候決定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他把後白河上皇給幽禁了起來,讓自己的親屬擔任朝中的重要職位,進一步鞏固了平氏的勢力,而且平清盛還借著和皇家聯姻的關係,把自己女兒所生的皇子繼位為安得天皇,所以平氏又成為了天皇的外戚。
平氏的勢力這個時候達到了頂峰,而後白河上皇這邊,雖然他本人被幽禁了,但是他還有兒子啊,他的一個皇子為了對付平氏,就命源氏來討伐平氏,可是源氏不是都已經垮了嗎?是垮了,但是還有些餘黨分散在各地,記不記得前面說源義朝有個叫袁賴朝的兒子被流放到了伊豆國?這些年,他在一鬥艱苦的奮鬥,又娶了當地豪族北條時政(這裡的北條時政,並不是戰國的北條氏)的女兒為妻,借著老丈人的勢力和自己源家的聲望,慢慢地組建起了一批自己的力量,當朝廷要源氏討伐平氏的時候,他就首當其衝,起兵響應,同時,他的一個被寄養在別家的異母弟弟-源義經還有一些其他的源氏也與他一起舉兵討伐平氏。
剛開始的時候討伐其實並不是很順利,畢竟平氏的勢力龐大,首次會戰失敗之後,源賴朝就開始曲線救國,他進駐到了鎌倉為根據地,重新集結兵力,他用了很多優待武士的方法,所以關東地區的武士都紛紛的前來投奔他,源氏的軍力迅速的壯大,同時,源賴朝還妥善地處理了與朝廷之間的關係,對皇家他也是畢恭畢敬的,還秘密的派遣了使者到京都聯繫到了後白河上皇,表示自己完全就沒有謀反的意思,起兵馬也是為了勤王而已。
後白河這時候也正需要利用源賴朝的勢力,所以這兩人就這麼愉快地成為了好夥伴,1183年的時候,朝廷還頒布了旨意,承認了源賴朝在東部的統治權,使得鎌倉的政權合法化,從1180年到1185年這幾年當中,源平兩家經過了幾次對戰,源氏於1185年的時候,最終擊敗了平氏,順便說一句,平清盛在這個期間已經病死了,平氏徹底覆滅。之後,源賴朝陸續消滅了其他的異己勢力。
1192年的時候,朝廷任命原來朝為「徵夷大將軍」(這個職位就是平氏所說的日本將軍),徵夷大將軍這一職位本來是朝廷為徵討蝦夷族臨時設立的最高軍事官職,徵夷大將軍出徵的時候的軍帳被稱為幕府,所以後來把這種將軍執政的政治體製成為幕府。源賴朝登上將軍寶座,此後,在朝廷之下建立了武家政權,這就意味著,實際上他已經成為了全國最高的統治者,他的權力機構也稱為鎌倉幕府,由此日本進入了武士統治的幕府時代,鎌倉幕府開設之後,幕府和將軍以及為幕府服務的武士被稱為武家,由於長期以來,天皇都被封為神,擁有統治的合法性,而將軍是沒有辦法取代他的,所以即使武家已經掌握了實權,但是依然保留了天皇制。
從此以後,日本就長期處於二元政治的狀態,與武家相對的是「公家」,公家就是天皇的朝廷和傳統的一些貴族,武家和公家相愛相殺,雖然他們之間矛盾動真不斷,但是同時又相互依存,公家需要武家的軍事力量保護自己,而武家也需要公家授予他權力的合法性。
在日本是非觀念裡認為源氏是正義一方,很多遊戲題材主角都是源義經,把源義經塑造成一位大武士,其實看過這一切已經後續的發展,源氏、平氏都一樣,得到權力之後都是一樣的結果,這才引出後來的戰國亂世,大家爭做徵夷大將軍,拼命搏殺,都為了出兵上洛(上洛的意思是去到京都得到皇家承認,洛指洛陽,日本對唐朝很崇拜),源氏其實並不是什么正義之師,其實是標準的叛軍,正義屬於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