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VS權威:古代日本為何長期處於二元或多元政治,天皇是擺設嗎?

2020-12-22 知行路上話歷史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國家,大和民族的核心是神道教,而天皇則是「神」的化身。從古至今,天皇都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形象的代表。但從權力上來講,雖然天皇的地位非常尊貴,卻沒有握有實權。

日本的政治體系是二元一體的結構,天皇和內閣總理大臣(即首相)分庭抗禮,天皇代表國家的形象,握有實權的則是首相。在古代日本,除了內閣總理大臣掌管著國家的實際權力之外,日本權勢極大的幾個豪族也分割了一部分政治權力,因此又出現了包括豪族、內閣總理和天王在內的多元政治。

那麼,古代日本為什麼會長期處於二元政治和多元政治下呢?究其原因,還要回溯到天皇、內閣總理和地方豪族上,三者的勢力聯合構成了日本的政治權利,在百年的鬥爭中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最終使日本形成了二元政治和多元政治。

一、人們需要一個精神領袖,天皇承擔了這個職責

日本天皇制度和中國皇帝制度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中國的皇帝雖有祭祀的功能,但是祭祀性質的職能一般來說是從屬於世俗權力政治的。皇帝是國家政治權利的中心,所以有祭祀的權利。但是日本的天皇雖然有祭祀的權利,卻沒有實際的政治領導權。

1、天皇天然擁有皇權,被視為「天神之子」,是日本人的精神象徵

職能設計上天皇下面有神衹官和太政官兩個機構,神袛官,掌天下神社與佛寺;太政官,則是掌天下俗務。但是歷史遷移伴隨著權力博弈,天皇的世俗權力漸漸地削弱,而其祭祀的職能卻被逐漸擴大,乃至於到了幕府時期,天皇就相當於祭司。天皇的本業,好像只有祭祀一種了。

拋開政治權力,天皇不論從血統還是地位,都是日本最尊貴的人,相當於一個虛設的最高權力者,雖然沒有實際權力,仍然有著「最高」的地位。在日本皇國學者的研究中,有「天皇是萬世一系」這樣的說法,認為天皇聯繫著整個日本國民的人生命運。

這個說法解釋了天皇的「神化」現象,日本古時候將天皇看作是「天神之子」,所以天皇就承載起神道祭祀的職能,是「大日本者神國也」的核心人物。

日本國民不管信奉什麼宗教,其信仰的前提都是要先接受國家神道的教育,這也是身為日本國民的精神義務。將天皇高貴的血統和日本的神道祭祀結合起來,就鞏固了日本天皇的皇權和神權。

2、政治體制架空了天皇,使他只有名義上的政權

日本的君主憲政制決定了天皇沒有實際權力。政權,並不是指天皇有處理政治事務的實際權力,而是說從名義上來說,他是這個權力的賜予者和掌管者。

類似於英國的女王,雖然沒有實際權力,但首相的任用還是要經過女王任命的這一儀式。天皇代表了日本帝國政府的行政權力,但是從政治權力的角度出發,其權力的根本也不是屬於日本帝國政府的,而是由天皇所恩賜於政府,由政府代行天皇的統治大權。

所以,舊日本帝國時期的天皇地位在國家之中處於一個非常微妙的狀態,《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存在意味著日本在政體層面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然而事實上《大日本帝國憲法》起到的作用不是「賦予」天皇合法的統治權力或是規定天皇的統治大權,只是一個法律層面上的規定與說明罷了。

事實證明,在接二連三的政爭中,天皇基本上都是處於超然中立的地位。例如:織田信長和正親町天皇之間就是如此,每當織田信長打仗的時候,正親町天皇就必然會進行祈禱勝利的法事祭祀。一國之君儼然已成為織田信長的御用祭司了,實際上天皇對於戰爭本身並不能發揮作用。

平安時代到江戶幕府時期的日本社會上層的權力構造是二元制結構。即天皇和關白(太政大臣),天皇和將軍的君臣二元結構。二者之間,彼此都不能吞掉彼此,但又離不開彼此的護持。簡而言之,天皇是權威的來源,但沒有實際權利。

二、日本政體使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掌管實際權力

日本的政治大權移交到首相手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初,在明治維新初期,以王政復古為旗幟與口號的尊皇志士在以天皇為中心的帝國政府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復古的國粹主義政治運動,其中之一就是對於幕藩體制奔潰後、新政府所需的官職改革的問題。

對此,政府最初的決策就是仿製大化改新之後所頒布的《大寶令》建立復古的官職與行政系統,在明治二年(一八六八年)定職員令,設置六省,以太政大臣為諸省之冠省,以太政大臣為統領,協調各省臣卿。這種太政大臣制在明治初年得到沿用。

在明治十八年(一八八五年),以三條實美太政大臣的上奏為契機,日本的內閣制度也隨之而建立起來了。

最初建立的的內閣制,相較於過去的太政大臣制,其優勢可以概括為三點。

其一是明確了內閣中各省與各閣僚的義務,確立了其對於天皇國務上的輔助與協贊責任;

第二是確立了內閣總理大臣這一內閣的領袖各閣僚之間有了明確的領導者與對天皇及國務的直接負責人,這也就是內閣制度上的一元化領導作用所在;

第三則是裁減了參議等政府行政機構中過於膨脹的官職,精簡了政府官制與行政結構。正是因為內閣制度的確立,首相從制度層面擁有了掌權的權力,首相的地位和職能也因此鞏固下來。

正是日本內閣的確立,將天皇和首相的權力分化開來。自此,天皇有名義上的最高權力,而首相則掌管政治大權成為日本特色的二元政治鞏固下來。

三、在天皇和首相之間,地方貴族強勢介入,形成多元統治的局面

1、武家的兵權、公家的法權對天皇形成抗力

日本的貴族包括公家和武家。明治維新前,國家實權在幕府將軍手裡,因為將軍掌管著大量的兵權。公家包括皇室和朝臣們住在京都,公家風雅無實權,鄙視武家粗俗。

公家,包括皇室、五攝家、清華家等家格高低不同的家族們,等級森嚴,他們擔任攝政、官拜等最高官職,也專門和皇室和將軍聯姻。日本長期存在二元政治,從平安末期開始,整體上實權是偏向於武家的。

到了德川時代,公武兩家中,武家的實際政治權威被大大放大了,導致公家,也就是天皇、皇室和公卿成為虛權的一端。

武家由於地位尊貴,又長期任有官職,所以對中央權力產生了一定的威脅。特別是握有軍權的幕府將軍,其覬覦皇位的野心與日俱增,意欲形成多元政治,威脅原本平衡的二元政治。

不過,天皇和公卿雖然沒有實權,但卻擁有法權。歷史上有些人想要改變這一點,最明確的是平將門,要做新天皇,其他包括足利義滿,陰謀論中的織田信長,實際進展最大的德川家族,都沒能把這點挑明,日本的法理元首必須是神聖家族的後代,這一點始終是日本政治中維持基本結構的一點。

所以豐臣氏需要入姓藤原氏才能任關白,而德川因為遠祖為源氏才能開幕,而歷史上所有關白、將軍,理論上都是天皇或其他神話家族的後裔。

所以,這個社會認知非常頑固,哪怕你拳頭大到天下無敵也很難扭轉,所以權力從法理上來自天皇(神裔),這種共識一旦生成,也就無從改變了(這一點很像現代國家無論獨裁還是民主,都要搞一個憲法,而對於君主主義的國家而言,憲法說到底首先是皇位繼承法)。

2、世官制度讓多元政治延續下來

日本多元政治的本質其實是世官制度。這和中國先秦是一樣的,其實在中國,世官,也就是官位與家族掛鈎,職官制度)和世官制度的衝突在中國也是長期存在的,一直到明代才大致消失。

只是對日本而言,只有到了德川的公家諸法度,以天皇法權為中心的世官因為天皇失去法理上的授官權(只保留在公卿之內,而後者也隨之固定化,失去了作為官員的基本屬性,但實際上平安時代官制始終都存在,幕府所授官職實際上是軍職,法理上包含在前者之內),完全轉移成幕府為中心的世官結構。

因此,不管怎麼樣,日本的貴族始終保有一定的權力,這是政治結構所決定的,很難更改。若內閣總理大臣稍有放鬆,可能就會形成勢力多方割據的多元政治局面。

四、總結

不論是長期穩定的二元一體的政治結構,還是充滿威脅的多元政治,都是天皇、內閣總理大臣和地方貴族多方勢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漫長的發展中,三方勢力互相施力,最後形成了較為平和的分治結果,也是日本長期處於多元政治和二元政治的原因。

參考文獻:

《日本史》

《憲政與制約》

《日本憲法》

相關焦點

  • 將軍、天皇二元政治的時代,日本武士建立幕府
    先來解釋兩個日本古代職位的詞。攝政--指的是某人代替幼年的天皇執行政務。官白--指的是輔佐已經成人天皇處理政務。如果這個人兩個職位都擔任的話,就合在一起稱為攝關。就是作為天皇代理人或輔佐人,獨掌朝廷權力的一種政治制度。
  • 櫻與菊,日本古代的「皇室」與「武士」為何長期並存?
    對日本歷史了解的人,都會知道古代日本相對於其它東亞國家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公武並存,皇室虛化。這裡的「公家」指的是皇室與公卿貴族,他們在日本歷史上長期存在,但是並不掌握實權;日本的實際世俗權力掌握在另一大勢力手中——武家,即著名的「武士」。
  • 不具備政治實權的日本天皇平時都幹些什麼
    如果是在日本貴族階層是這個國家的集體股東,而天皇只是世襲的貴族領袖;相比之下中國皇帝則是國家的唯一股東,事實上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以來中國的貴族階層就處於日漸消亡的狀態。儘管在古代中國也存在門第高低之分,但這只是一種世俗觀念,真正能對國家政治產生影響的貴族階層在中國是不存在的,帝國所有子民都是皇帝的私有財產。皇權可以讓人生,讓人死。
  • 日本天皇是怎麼來的?模仿中國皇帝,隔空對唱,卻淪為精神象徵!
    說到日本天皇,號稱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君主制度,從日本神話時代到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種「家天下」的統治都已經基本結束,取而代之的更多是民主制度。 那麼日本的天皇制度為何到現在,還一直存在?
  • 日本天皇和英國女王有何不同?日本天皇為何能留存至今?
    在當下各國的政治體制中,每當提及象徵權力制的時候,人們往往都喜歡將英國的女皇和日本天皇進行比較,因為兩者都是國家名義上的精神領袖,曾經都擁有過絕對的權力,但在當代卻都被束縛了政治權力,只有代表國民精神信仰的權力,無一實權。
  • 日本的天皇制度為何能延續至今?
    日本皇室傳承了2600多年雖然多次失去執政權力,但是始終都沒有丟失自己國家領導人的身份。在歷史上,日本經歷過幕府專權的黑暗時代;經歷了現在的君主立憲制時代,日本天皇都很神奇地保留著國家名譽首腦的身份。這與天皇這一稱呼有著不可分割的作用。
  • 明治維新背後的國家體制重構,幕府政治背後的危與機!
    一部分 日本傳統政治體制的介紹——幕藩體制和幕府天皇二元制日本在進入中世紀以後,天皇制度和天皇權威樹立,但是這一歷史過程並沒有持續太久。律令制的政治體系隨著土地兼併,封建土地莊園化而遭到破壞,天皇權威衰落。由此也形成了有別於世界其他地區獨特的武家統治。
  • 德川幕府控制天皇頗受好評,最終卻沒有「跟風」被賤民唾棄?
    古代日本的國家體系結構非常之獨特,至高無上的神權與象徵世俗政治的皇權緊密的相結合起來 而由此層面之上的日本天皇更是由世俗王權的象徵轉化為國家層面上的精神象徵,此時的國家領袖在某種層面上更像是日本神話體系中的宗教領袖。參照於歐洲十四、十五世紀下的基督教神權統治,日本政府更像是二者的結合體。
  • 古代中國改朝換代頻繁,為何日本沒有發生過朝代更替?原因很簡單
    不過僅僅在他死後不久,由於秦二世的胡作非為,秦朝僅僅持續了15年就滅亡了,那麼古代中國改朝換代頻繁,為何日本沒有發生過朝代更替?大家要知道的是,從公元前660年日本第一代天皇繼位,一直到現在的天皇,歷經了2600多年,一直以來天皇都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從未被別人篡權過,那麼這到底是為何呢?
  • 日本人與天皇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紐帶和羈絆?
    說了這麼多,相信會有讀者質疑:「日本難道沒有學習、引入中國古代文化,然後活用?」「歷代天皇不也大量引進中國制度,以便統治嗎?」為了證明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同時為大家在進入本書核心前熱身,先以一例來引導大家思考。
  • 親口承認自己的祖先為亂臣賊子,日本天皇是啥意思?
    這其實和日本特殊的政治結構有關,明治維新之前的武士政權時代,天皇基本已經淪為擺設,沒有實權,但是精神層面還是有影響力的,所以日本皇室的正統性基本只是家事,和國事關係不大,鎌倉時代後期,皇室出現分化——持明院統和大覺寺統兩脈。在幕府調解下,當時規定是兩脈輪流當天皇,也就是說任何天皇都不可能把自己的皇位傳給自己的親兒子。
  • 櫻花是如何成為日本的象徵?
    櫻花儼然已成為日本的象徵。不過,櫻花被塑造為日本的象徵,只是近一百年的事。也有人認為,作為皇室象徵的菊花更能代表日本。書中以菊花與武士刀象徵日本人性格的觀點曾風靡一時。不過,此書原是二戰末期為美國官方寫作的「敵情分析」,其中有很多敏銳的洞察,但也不乏輕率的論斷。本尼迪克特將菊花視為日本人的象徵,僅是基於二戰時對日本的觀察。作為皇室的紋章,菊花紋和桐紋是如何誕生的?櫻花又是如何崛起的?在日本史上,它們各自有何種象徵意義,又經歷了怎樣的變遷?下面,讓我們一探究竟。
  • 二戰後日本天皇為何沒有被追究責任?憑什麼還能保留天皇制度?
    從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時,天皇都擁有對日本的絕對統治權,是日本的最高統帥。擁有對首相的任免權,還同時擁有可隨時罷免首相,解散內閣的權利,也擁有對外宣戰權,掌握著最高軍權,所以那時裕仁實施的完全是獨裁的實權統治。
  • 日本天皇祖先神天照大神,為何變化多端?神宮:我們不用生存嗎
    摘要:日本天皇祖先神天照大神,為何變化多端?神宮:我們不用生存嗎如果有去過日本三重縣伊勢市的伊勢神宮,就會知道那裡供奉的是傳說中的創造天地之神——天照大神。這位日本的神也被尊稱為「天照皇大神」,他是開創天地的至尊,地位凌駕所有神祇,同時也是天皇家的祖先神。
  • 一千多年的日本皇室,古代有8個女天皇,但愛子為何不能繼位?
    明明,德仁天皇在當皇太子期間努力了許久,但身為女兒的愛子公主依舊沒有繼承皇位的權力。 既然如此,古代日本皇室,為何能出現8位女性天皇呢?
  • 在日本,首相有權力廢天皇嗎?安倍晉三高呼萬歲討好,天皇不理睬
    以至於有分析認為,安倍大佬在國內「一黨一人」,可能遇到的最大的「抵抗勢力」根本不是在野黨,而是幕後的天皇。事實真的如此嗎?日後,安倍與繼皇德仁將如何相愛相殺,而日本天皇與首相之間到底誰尊誰卑、誰虛誰實,也是我們在隔岸觀火中所好奇的吧!日本是民主憲政國家。
  • 日本武士的社會地位如何?權力雖最大,但地位只能排老3
    中國有諺語道「好人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由於古代戰爭中士兵往往就是炮灰存在,士兵這個職業還一度成為懲罰罪犯的刑罰手段「充軍」,因而士兵長期處於社會的底層。而深受中國文化薰陶的日本也不例外,社會分工基本遵循「士、農、工、商」的模式,圍繞天皇服務的貴族構建「公家」駕馭農工商以及兵(包括武士)。直到12世紀前後的保元之亂,那時日本執行二元的院府體制,由退位天皇稱上皇執掌的院府和天皇直轄的「公家」共同治理日本,但一山難容二虎,時任崇德上皇和後白河天皇就誰為主的問題大打出手了。
  • 日本的天皇制度,為什麼能夠一直存在,至今地位也絲毫沒有動搖
    日本的天皇制度,非常的奇特,存在的時間相當的久遠。有一些人認為「天皇」這個稱呼來源中國,其實並不是這樣,早在推古朝時期,日本的官員向日本君主提出了這個稱謂。在日本古代,「天皇」的意思是,把君主比作宇宙中心的北極星,而其他的形成圍繞在他的身邊,天皇就是北極星,是政治的中心,永遠不會改變。
  • 日本德川幕府還政日本天皇
    這個時候日本長期以來形成的「雙頭政治」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雙頭政治」是指日本的幕府和天皇。在京都有一個天皇,天皇其實並沒什麼實權,但日本人民還是很信任他,也沒有人去顛覆他。日本一直以來就是這一個天皇家族,中間沒有改朝換代過。而日本的幕府卻是來回來去改了好幾個,最後當權的是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幕府,江戶就是現在的東京。
  • 天皇在日本君主立憲制度下,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
    天皇是日本國的君主,號稱是「萬世一系」,也就是說自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到現在第126代「令和天皇」德仁都來自一個延續的家族。他們都是日本神道教最高的神天照大神的直系子孫,是神族後裔,也就是神,所以沒有姓氏。他們所開闢的這個王朝也被稱為「菊花王朝」,從古至今從未改朝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