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時代將軍府
新舊交替的社會往往充滿著動蕩和危機,在這場危機中,無人能夠倖免於難,日本的幕府末期就是這樣一個動蕩的時代,處處充滿危機,戰爭更是家常便飯的事情。在眾多戰爭中,幕府政權與天皇政權之間的戰爭是主線,其次就是日本社會爆發的地方實力者之間的戰爭,包括會津之戰和箱館之戰等。
電影《浪客劍心》的時代背景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戰爭的時代,主人公緋村劍心被稱為「劊子手拔刀齋」,他是個有原則和自身堅持的人,他絕不殺害一人的誓貫穿全劇言。他是新舊時代的見證者,或者可以說他是舊時代的武士,新時代的流浪者。
浪客劍心主人公
戊辰戰爭---幕府的滅亡之戰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社會正處於幕府統治末期,幕府將軍德川家茂於1866年抱著長州徵討失敗的遺憾離開人生,一年後,支持幕府的孝明天皇突然去世,這對幕府無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加深了幕府集團和天皇集團的對峙程度。在此背景下,幕府政權的軍隊與天皇政權的軍隊進行了多場殘酷的戰役。
1.伏見鳥羽之戰
德川幕府統治末期,許多日本的有識之士紛紛加入了尊王攘夷運動的行列,要求恢復天皇至高無上的神聖權力和幕府交出實權,全國範圍內出現的反對幕府統治的聲音加深了德川幕府搖搖欲墜的統治,於是德川慶喜在1867年底鼓吹大政奉還。一來是為了減少民間民眾和地方大名的反對聲音;二來是以退為進,將虛權交還給天皇,實權仍然掌握在以幕府將軍為首的幕府政權手中。
孝明天皇
德川慶喜的大政奉還在初期實際上動搖了很多準備倒幕的藩國統治者,他們開始支持德川慶喜,也想在混亂的局勢中分一杯羹。天皇的堅定維護者們發現了大政奉還對天皇政權的威脅,於是天皇於1868年正式頒布了《王政復古大號令》。要求德川慶喜解散幕府軍隊,自己也要辭官納地這引起了德川慶喜的不滿,加上支持天皇的西鄉隆盛在江戶城襲擊支持幕府的人,所以幕府派成員怨聲載道,甚至埋怨德川慶喜對天皇政權的步步退讓。
在幕府派的支持下,德川慶喜率領一萬五千多人的軍隊前往京都,但此時的他並不準備攻打京都,但受到薩摩藩的挑釁後,幕府軍隊兵分兩路,準備與天皇軍隊作戰,一路是伏見,一路是鳥羽。
德川慶喜
首先是鳥羽之戰,由於幕府軍隊最初無意與天皇軍隊作戰,所以武器裝備並不完全,雙方裝備差距較大,結果幕府軍隊很快就被打敗。其次是伏見之戰,伏見是窄巷,雙方軍隊在窄巷中鬥智鬥勇,結果幕府軍隊因槍枝較為落後,無法應對薩摩藩的四斤炮而失敗。
伏見鳥羽之戰的意義有二:一是正式掀開了幕府政權與天皇政權之間鬥爭,幕府則是背上了攻打天皇的罵名。二是幕府政權和天皇政權的實力在這場戰役中暴露無遺,為西鄉隆盛等人下決心解決幕府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場小試牛刀的戰役後,日本最著名的戊辰戰爭也將上演。
西鄉隆盛
伏見鳥羽之戰實際上已經拉開了戊辰戰爭的序幕,幕府軍隊在伏見鳥羽的失敗,增強了倒幕軍隊的信心。這場戰爭的積極策劃者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為了表明倒幕軍隊推翻幕府統治的必要性時曾說:「二百餘年太平舊習汙染了人心,一旦動起幹戈,反使天下耳目一新,中原,構成盛舉。決然一戰,乃是死中求活的著眼點,最為緊要之務。」所以,戊辰戰爭是幕府政權與天皇政權之間的一場必然戰役。
2.戊辰戰爭
德川慶喜率軍隊逃回江戶後,幕府的幕臣們分成了「主戰派」和「恭順派」,兩派的主張方向不同,但也有些相似建議。從這裡可以看出,面對倒幕軍隊的進攻,幕府內部實際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意見分歧,這也就為後來幕府的倒臺埋下了隱患。
戊辰戰爭
德川慶喜經過慎重考慮後,最終接納了「恭順派」的建議,開始疏遠「主戰派」,還任命「恭順派」中的海州為陸軍總裁,主持幕府大小事情。勝海舟雖然是「恭順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還是有激進的一面,因為就「恭順派」而言,這一派別並非是無條件投降,而是採取一種以退為進的辦法最大限度的保護幕府利益。勝海舟執政後即派出軍隊與倒幕派軍隊作戰,以阻止官軍的進軍江戶。
在兩軍交戰的過程中,勝海舟還決定與明治政府進行和談,若幕府利益得不到保障,他也將火燒江戶城,做玉石俱焚之舉,此事也能看出舟的激進一面。然而,事態的發展超過了勝海舟的預料,天皇軍隊的攻勢越來越猛,一路過關斬將,佔領了關東平原,對江戶城形成了包圍之勢。
戰爭時日本武士
1868年3月,幕府「恭順派」與天皇政權達成了「無血開城」的協議,要求幕府交出武器,德川慶喜去關東的水戶,因為水戶是德川家族的發源地。
協議籤訂後,田安龜之助改名為德川家達,代替德川慶喜掌管德川家族,戊辰戰爭終於以政府軍的勝利而告終。至此,德川家族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對日本的統治也正式結束,未受大規模破壞的江戶城最終成了日本明治政府的首都。
內戰頻發的日本
戊辰戰爭後,德川幕府已然滅亡,原先在幕府時代被掩蓋了的矛盾開始顯現出來,最典型的就是在幕府時代被打壓的一些藩國在幕府滅亡後開始蠢蠢欲動。由此,日本進入了內戰時期,出現了會津之戰和箱館之戰等戰役。
會津之戰
1.會津之戰
幕府軍隊戰敗後,一部分軍隊在幕府步兵奉行大鳥圭介的帶領下逃到了會津藩,而此時的會津藩藩主松平容保也被明治政府列入了必須被剷除者的行列。所以松平容保也立志要與明治政府的軍隊決一死戰,很快會津和莊內兩藩就結為同盟,並發表「討薩檄文」,會津之戰正式爆發。
政府軍在大村益次郎的率領下,兵分三路討伐同盟軍隊,在白河地區,雙方進行了大規模的作戰。為了徹底打敗政府軍隊,同盟軍隊進行了多次進攻,結果全部失敗。
白河的控制權一直掌握在政府軍隊的手中。同盟軍隊在這場白河攻防戰中屢戰屢敗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同盟軍隊只是東北兩藩力量的結合,政府軍則是整個日本國家力量的結合,所以兩者所存在的實力懸殊是不容忽視的;二是因為同盟軍隊和政府軍隊的支持基礎不同,同盟軍隊早已被列入「叛亂者」行列,所以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儘管它與外國勢力有所聯繫,但它終歸未能依靠外國勢力的支持而成功,反而是節節敗退。
大鳥圭介
1868年9月,政府軍包圍了會津藩,會津藩最終在多次戰敗後,正式開城投降。會津之戰失敗後,很多反政府的人在會津城集體自殺,為了起到震懾作用,明治政府禁止為這些戰敗者下葬和建碑立祠,還將會津藩整體遷移到鬥南藩,目的是為了防止會津藩的反政府勢力暗中反對政府,進行秘密的反政府活動。
2.箱館之戰
在會津之戰進行的同時,在日本的北海道又發生了反政府的戰鬥,即箱館之戰。幕府海軍總裁本武揚於1868年11月攻佔了蝦夷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日本北海道。
本武揚作為德川幕府的重臣,他與大鳥圭介等人有著不同的策略,他不以推翻明治新政府的統治為目標,而是希望與明治政府和平共處,建立一個所謂的「蝦夷共和國」,自己任共和國總裁。除此之外,他還拉攏落魄武士,將「蝦夷共和國」描述武士的安身之地,各國領事也是爭取的對象。
本武揚
然而,明治新政府已經推翻了德川幕府,絕不可能忍受「蝦夷共和國」的存在,所以明治政府派黑田清隆北伐蝦夷。在這場北伐戰爭中,海軍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政府軍以密集的火炮優勢打敗了「回天」艦的偷襲,制海權被政府軍控制,蝦夷軍隊已然回天乏術。政府軍登陸蝦夷後,本武揚已到了窮途末路之境,在部下的勸阻下,他也只能開城投降,重演德川慶喜開江戶城投降,「蝦夷共和國」最終滅亡。
至此,德川幕府及其殘餘勢力最終滅亡,日本內戰結束,正式進入了明治新時代。
總結
被稱為「劊子手拔刀齋」的緋村劍心真正實現了往日所立下的誓言,即不殺害一人,緋村劍心就像是日本社會的孤立者或者另類,他有自己的堅持。然而,從真實的幕府末期到明治早期之間的歷史來看,像緋村劍心這樣能在戰爭頻發的日本獨善其身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日本武士都被捲入了幕府末期的殘酷戰爭中,他們或為幕府將軍而戰,或天皇權力而戰。
日本幕府末期爆發了很多戰爭,包括幕府將軍與天皇政權之間所發生的戊辰戰爭和各地大名之間的內戰。從伏見鳥羽之戰到箱館之戰,幕府末期的日本是動蕩不已的,但這些戰爭的最大「功效」在於打碎了腐朽的幕府統治,為日本建立統一的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基礎,日本也因為這些破舊迎新的戰爭而順利開啟了明治維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菊與刀》
2.《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