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時代的殘酷交替:天皇與幕府之間爭權奪利,用殺戮開啟新篇章

2020-12-14 青琯評史人

幕府時代將軍府

新舊交替的社會往往充滿著動蕩和危機,在這場危機中,無人能夠倖免於難,日本的幕府末期就是這樣一個動蕩的時代,處處充滿危機,戰爭更是家常便飯的事情。在眾多戰爭中,幕府政權與天皇政權之間的戰爭是主線,其次就是日本社會爆發的地方實力者之間的戰爭,包括會津之戰和箱館之戰等。

電影《浪客劍心》的時代背景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戰爭的時代,主人公緋村劍心被稱為「劊子手拔刀齋」,他是個有原則和自身堅持的人,他絕不殺害一人的誓貫穿全劇言。他是新舊時代的見證者,或者可以說他是舊時代的武士,新時代的流浪者。

浪客劍心主人公

戊辰戰爭---幕府的滅亡之戰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社會正處於幕府統治末期,幕府將軍德川家茂於1866年抱著長州徵討失敗的遺憾離開人生,一年後,支持幕府的孝明天皇突然去世,這對幕府無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加深了幕府集團和天皇集團的對峙程度。在此背景下,幕府政權的軍隊與天皇政權的軍隊進行了多場殘酷的戰役。

1.伏見鳥羽之戰

德川幕府統治末期,許多日本的有識之士紛紛加入了尊王攘夷運動的行列,要求恢復天皇至高無上的神聖權力和幕府交出實權,全國範圍內出現的反對幕府統治的聲音加深了德川幕府搖搖欲墜的統治,於是德川慶喜在1867年底鼓吹大政奉還。一來是為了減少民間民眾和地方大名的反對聲音;二來是以退為進,將虛權交還給天皇,實權仍然掌握在以幕府將軍為首的幕府政權手中。

孝明天皇

德川慶喜的大政奉還在初期實際上動搖了很多準備倒幕的藩國統治者,他們開始支持德川慶喜,也想在混亂的局勢中分一杯羹。天皇的堅定維護者們發現了大政奉還對天皇政權的威脅,於是天皇於1868年正式頒布了《王政復古大號令》。要求德川慶喜解散幕府軍隊,自己也要辭官納地這引起了德川慶喜的不滿,加上支持天皇的西鄉隆盛在江戶城襲擊支持幕府的人,所以幕府派成員怨聲載道,甚至埋怨德川慶喜對天皇政權的步步退讓。

在幕府派的支持下,德川慶喜率領一萬五千多人的軍隊前往京都,但此時的他並不準備攻打京都,但受到薩摩藩的挑釁後,幕府軍隊兵分兩路,準備與天皇軍隊作戰,一路是伏見,一路是鳥羽。

德川慶喜

首先是鳥羽之戰,由於幕府軍隊最初無意與天皇軍隊作戰,所以武器裝備並不完全,雙方裝備差距較大,結果幕府軍隊很快就被打敗。其次是伏見之戰,伏見是窄巷,雙方軍隊在窄巷中鬥智鬥勇,結果幕府軍隊因槍枝較為落後,無法應對薩摩藩的四斤炮而失敗。

伏見鳥羽之戰的意義有二:一是正式掀開了幕府政權與天皇政權之間鬥爭,幕府則是背上了攻打天皇的罵名。二是幕府政權和天皇政權的實力在這場戰役中暴露無遺,為西鄉隆盛等人下決心解決幕府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場小試牛刀的戰役後,日本最著名的戊辰戰爭也將上演。

西鄉隆盛

伏見鳥羽之戰實際上已經拉開了戊辰戰爭的序幕,幕府軍隊在伏見鳥羽的失敗,增強了倒幕軍隊的信心。這場戰爭的積極策劃者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為了表明倒幕軍隊推翻幕府統治的必要性時曾說:「二百餘年太平舊習汙染了人心,一旦動起幹戈,反使天下耳目一新,中原,構成盛舉。決然一戰,乃是死中求活的著眼點,最為緊要之務。」所以,戊辰戰爭是幕府政權與天皇政權之間的一場必然戰役。

2.戊辰戰爭

德川慶喜率軍隊逃回江戶後,幕府的幕臣們分成了「主戰派」和「恭順派」,兩派的主張方向不同,但也有些相似建議。從這裡可以看出,面對倒幕軍隊的進攻,幕府內部實際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意見分歧,這也就為後來幕府的倒臺埋下了隱患。

戊辰戰爭

德川慶喜經過慎重考慮後,最終接納了「恭順派」的建議,開始疏遠「主戰派」,還任命「恭順派」中的海州為陸軍總裁,主持幕府大小事情。勝海舟雖然是「恭順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還是有激進的一面,因為就「恭順派」而言,這一派別並非是無條件投降,而是採取一種以退為進的辦法最大限度的保護幕府利益。勝海舟執政後即派出軍隊與倒幕派軍隊作戰,以阻止官軍的進軍江戶。

在兩軍交戰的過程中,勝海舟還決定與明治政府進行和談,若幕府利益得不到保障,他也將火燒江戶城,做玉石俱焚之舉,此事也能看出舟的激進一面。然而,事態的發展超過了勝海舟的預料,天皇軍隊的攻勢越來越猛,一路過關斬將,佔領了關東平原,對江戶城形成了包圍之勢。

戰爭時日本武士

1868年3月,幕府「恭順派」與天皇政權達成了「無血開城」的協議,要求幕府交出武器,德川慶喜去關東的水戶,因為水戶是德川家族的發源地。

協議籤訂後,田安龜之助改名為德川家達,代替德川慶喜掌管德川家族,戊辰戰爭終於以政府軍的勝利而告終。至此,德川家族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對日本的統治也正式結束,未受大規模破壞的江戶城最終成了日本明治政府的首都。

內戰頻發的日本

戊辰戰爭後,德川幕府已然滅亡,原先在幕府時代被掩蓋了的矛盾開始顯現出來,最典型的就是在幕府時代被打壓的一些藩國在幕府滅亡後開始蠢蠢欲動。由此,日本進入了內戰時期,出現了會津之戰和箱館之戰等戰役。

會津之戰

1.會津之戰

幕府軍隊戰敗後,一部分軍隊在幕府步兵奉行大鳥圭介的帶領下逃到了會津藩,而此時的會津藩藩主松平容保也被明治政府列入了必須被剷除者的行列。所以松平容保也立志要與明治政府的軍隊決一死戰,很快會津和莊內兩藩就結為同盟,並發表「討薩檄文」,會津之戰正式爆發。

政府軍在大村益次郎的率領下,兵分三路討伐同盟軍隊,在白河地區,雙方進行了大規模的作戰。為了徹底打敗政府軍隊,同盟軍隊進行了多次進攻,結果全部失敗。

白河的控制權一直掌握在政府軍隊的手中。同盟軍隊在這場白河攻防戰中屢戰屢敗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同盟軍隊只是東北兩藩力量的結合,政府軍則是整個日本國家力量的結合,所以兩者所存在的實力懸殊是不容忽視的;二是因為同盟軍隊和政府軍隊的支持基礎不同,同盟軍隊早已被列入「叛亂者」行列,所以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儘管它與外國勢力有所聯繫,但它終歸未能依靠外國勢力的支持而成功,反而是節節敗退。

大鳥圭介

1868年9月,政府軍包圍了會津藩,會津藩最終在多次戰敗後,正式開城投降。會津之戰失敗後,很多反政府的人在會津城集體自殺,為了起到震懾作用,明治政府禁止為這些戰敗者下葬和建碑立祠,還將會津藩整體遷移到鬥南藩,目的是為了防止會津藩的反政府勢力暗中反對政府,進行秘密的反政府活動。

2.箱館之戰

在會津之戰進行的同時,在日本的北海道又發生了反政府的戰鬥,即箱館之戰。幕府海軍總裁本武揚於1868年11月攻佔了蝦夷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日本北海道。

本武揚作為德川幕府的重臣,他與大鳥圭介等人有著不同的策略,他不以推翻明治新政府的統治為目標,而是希望與明治政府和平共處,建立一個所謂的「蝦夷共和國」,自己任共和國總裁。除此之外,他還拉攏落魄武士,將「蝦夷共和國」描述武士的安身之地,各國領事也是爭取的對象。

本武揚

然而,明治新政府已經推翻了德川幕府,絕不可能忍受「蝦夷共和國」的存在,所以明治政府派黑田清隆北伐蝦夷。在這場北伐戰爭中,海軍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政府軍以密集的火炮優勢打敗了「回天」艦的偷襲,制海權被政府軍控制,蝦夷軍隊已然回天乏術。政府軍登陸蝦夷後,本武揚已到了窮途末路之境,在部下的勸阻下,他也只能開城投降,重演德川慶喜開江戶城投降,「蝦夷共和國」最終滅亡。

至此,德川幕府及其殘餘勢力最終滅亡,日本內戰結束,正式進入了明治新時代。

總結

被稱為「劊子手拔刀齋」的緋村劍心真正實現了往日所立下的誓言,即不殺害一人,緋村劍心就像是日本社會的孤立者或者另類,他有自己的堅持。然而,從真實的幕府末期到明治早期之間的歷史來看,像緋村劍心這樣能在戰爭頻發的日本獨善其身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日本武士都被捲入了幕府末期的殘酷戰爭中,他們或為幕府將軍而戰,或天皇權力而戰。

日本幕府末期爆發了很多戰爭,包括幕府將軍與天皇政權之間所發生的戊辰戰爭和各地大名之間的內戰。從伏見鳥羽之戰到箱館之戰,幕府末期的日本是動蕩不已的,但這些戰爭的最大「功效」在於打碎了腐朽的幕府統治,為日本建立統一的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基礎,日本也因為這些破舊迎新的戰爭而順利開啟了明治維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菊與刀》

2.《日本史》

相關焦點

  • 將軍、天皇二元政治的時代,日本武士建立幕府
    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進入了院政時代。這種方法看上去挺有效的,院政的確也打擊了攝關政治,但是武士的力量不就越來越強了嗎?這樣做不但沒有緩解朝廷內部的政治矛盾,反而把政治體制搞得更加的混亂,武士的勢力在不斷地增大,這也是日本進入武士時代的主要原因。
  • 平安時期末期,源平之間的紛爭,幕府時代的前奏
    這場爭權後,開啟了開始了鎌倉幕府時代,除此之後,還在什麼地方大大改變了日本的歷史進程呢?1156年,平安時代中由於皇位繼承問題發生了保元之亂,後白河天皇方與崇德上皇方之間以崇德上皇的戰敗而結束。這次之後,武士力量大幅增加。1159年,保元之亂而立下大功的源義朝,因為不滿自己的封位乘平氏家族離開京城之機,聯合藤原信賴拘禁上皇和天皇。
  • 日本德川幕府還政日本天皇
    1867年11月9號,日本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時代結束,這一天,德川幕府正式宣布將大政奉還給天皇。看那個時代的日本歷史,總覺得日本在那段時間突然間特別幸運。這個時候日本長期以來形成的「雙頭政治」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雙頭政治」是指日本的幕府和天皇。在京都有一個天皇,天皇其實並沒什麼實權,但日本人民還是很信任他,也沒有人去顛覆他。日本一直以來就是這一個天皇家族,中間沒有改朝換代過。而日本的幕府卻是來回來去改了好幾個,最後當權的是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幕府,江戶就是現在的東京。
  • 德川幕府控制天皇頗受好評,最終卻沒有「跟風」被賤民唾棄?
    德川幕府把持日本天皇,掌控日本歷史長達265年之久,在歷史上的風評很高。 江戶幕府時代是日本三大幕府之中制度最完善,國民最富強的一個時代之一,但是從他的鼎盛時期到其衰落滅亡的轉變卻又是那樣的猝不及防
  • 日本經歷了三代幕府政治,在明治天皇的努力下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
    幕府政治是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徵時將軍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衛大將住所,轉指武士的首腦徵夷大將軍(簡稱將軍)府邸,以後又稱將軍為首的中央政權為幕府。幕府政治始於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中有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
  • 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而隨著莊園制經濟在日本的發展,一些地方領主或貴族開始通過建立自己的武裝來保護自己,地方領主的勢力擴張實際上是天皇統治衰弱的一個表現。而地方領主的崛起也導致了領主之間時有摩擦發生。因此歸附於領主的「莊民」便以「半農半武」的身份加入了保護領主資產或替領主侵佔土地的戰爭中,而這些人當中的一部分便發展成為了職業化的武士,並在豐臣秀吉時代完全脫離農業生產,成為固定的武士階層。
  • 天皇127代沒斷代,為何日本沒有權力鬥爭?答:天皇不值得!
    天皇與皇帝對比中國的皇帝是古代最高統治者,是切切實實擁有實權的人物。而天皇雖然帶有"皇字",但從根本上只是一個象徵,日本的天皇是一個"虛職"。日本的天皇如果放在中國更像是每朝每代都在爭奪的"傳國玉璽",它只是最高統治者證明自己是正統的工具。
  • 室町幕府,足利氏的風中之燭
    後醍醐天皇即位後,不甘心做傀儡一心想要恢復皇室權威,經過一波三折的倒幕運動終於整垮了鎌倉幕府,立下大功的足利高氏迎接天皇歸還京都,得天皇賜名足利尊氏。後醍醐天皇隨後開啟的新政改革,由於一味著重強化天皇的專制權力,對武士階層的利益卻少有顧及,於是越來越失望的武士集團擁護足利尊氏反叛朝廷趕跑了後醍醐天皇。1335年足利尊氏公布建武式目,向天下宣布了幕府的再度復興,開始著手組建幕府,1338年就任徵夷大將軍,室町幕府正式成立。
  • 解析德川幕府崛起 從豐臣秀吉去世1598年至江戶幕府三代將軍
    在此之後,兩人雖然於一六一一年在京都二條城會面,但會面過程中沒有表現出明確的君臣上下關係;雙方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最終通過大坂夏之陣和豐臣氏滅亡才終告消解。可以說,對德川氏而言,豐臣氏的存在本身就是這一時期的一大政治難題。
  • 新舊潮流的夾縫之間,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浪客劍心:追憶篇》
    故事發生在明治維新時期,維新志士與幕府的擁護者們對彼此大開殺戒,明爭暗鬥,幾乎每一個人都見慣了流血和死亡,很難說誰對人的生命本身,能有更多的同情與憐憫。志同道合的人形成自己的秘密組織,以殺戮的方式試圖貫徹自己的理想。作為領導者,把今天執行人物的人派出去,沒有回來?
  • 日本最忠君愛國的武將,誓死追隨天皇討伐幕府,年僅42歲自殺殉國
    平安時代及其之前的奈良時代、飛鳥時代,甚至更早的日本歷史時期,日本天皇是有實權的,跟中國皇帝一樣,對國家有絕對專制權力。但12世紀初開始,因為武士勢力的崛起,先後建立了鎌倉、室町、江戶三個幕府,剝奪了天皇的權力,天皇淪為了沒有實權的傀儡君主,時間跨度長達600多年。
  • 「尊王攘夷」:日本恢復天皇政權,推翻德川幕府之運動
    日本倒幕鬥爭與維新政權的建立,即推翻德川幕府,建立以天皇為首的明治政權,這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前期鬥爭,它為以後的改革開闢了道路。日本幕府時代武士擔負這一領導責任的則是一批改革派武士,其中以下級武士居多。由於幕府當局頑固不化,改革幕政的活動受到嚴厲的鎮壓而最終失敗。從1860年起,武士們越過藩主,走上政治鬥爭第一線,他們與朝廷的一些公卿相聯絡,掀起「尊王攘夷」運動。他們從各蕃匯集京都,打算建立天皇政權,取代幕府,並實現全國攘夷,驅逐外國勢力。孝明天皇不反對攘夷,但對於內政極為保守。這被幕府所利用,於1863年8月發動「八ー八」政變。尊王攘夷的志士被趕出京都,逃到長州。
  • 從1192年到1867年,日本幕府將軍的驚人崛起
    由於這些部落被認為是野蠻人,打敗他們的將軍被稱為「幕府將軍」。然而,在平安時代後期,「野蠻人」要麼被徵服,要麼被驅趕到北海道,所以這個頭銜不再使用。這一時期也見證了武士階級的崛起,他們很快將政治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此之前,日本是由天皇和貴族統治的。在平安時代晚期,三個最重要的武士家族是平氏、藤原氏和源氏。
  •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4年,被推翻後受到天皇賞賜,如今成日本財閥
    1603年,經歷關原合戰後,德川家康取得了完勝,隨後他創立德川幕府,又經過十多年徹底消滅豐臣家族,最終取得了全國的統治權,德川幕府一直統治了日本長達264年,一直到近代日本發起倒幕運動,德川幕府最終被推翻,日本也進入到了新時代。
  • 日本朝廷與幕府各懷鬼胎,引發不滿,他批評天皇要求幕府破壞攘夷
    摘要:日本朝廷與幕府各懷鬼胎,引發不滿,他批評天皇要求幕府破壞攘夷井伊直弼主導的幕閣與美、荷、俄、英、法籤訂通商條約,由於沒有事先得到朝廷敕許,而成為全國尊王志士的攻擊目標。眼看尊王勢力抬頭,幕府的威信跌落谷底,這時候,一個挽救幕府命運的計策產生,也就是公武合體。公武合體的具體措施就是讓皇妹和宮下嫁幕府將軍德川家茂,如此一來,幕府便能藉助朝廷的幫助來抑制反幕的聲音,而朝廷的發話聲量也增強了,可以迫使幕府落實攘夷計劃。不過,就對外政策而言,朝廷是強烈主張攘夷的,與主張開國的幕府南轅北轍。
  • 應仁之亂:11年激蕩歲月,室町幕府時代落幕,日本戰國時代的開端
    看過吳座勇一寫的《應仁之亂》,我才注意到了日本戰國時代開始之前還有這樣混亂的十一年。一、應仁之亂始末應仁之亂是指發生於1467年至1477年之間日本室町幕府時期的封建領主間的內亂。和世界歷史一樣,這樣的動亂無非也是為了權力之爭。
  • 德川幕府統治了日本265年,明治天皇登基後,德川家族又怎樣了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只有在群雄割據的年代,才會湧現戰神名將,正所謂「殺一人是罪,屠百萬是雄」,在日本的歷史上,唯有戰國時代,名將頗多,最著名的就是戰國三傑,即: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 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日本邀請中國參加國葬,我國四字回復
    前言:眾所周知,日本是依靠明治維新開始,逐漸走向強大的,不過在明治維新前,日本雖有天皇但無真正實權,自從明治藉助了西方學說,他發動了武士階級衝破了幕府統治,開啟了一個天皇實權的時代。日本幕府時代的倒下,意味著日本天皇實權時代的開始,從那時候起,日本天皇大權在握,不再是一個擺設了。
  • 日本歷史上有8位女天皇,為什麼6位集中出現在飛鳥、奈良時代?
    這八位分別是:推古天皇、皇極天皇、持統天皇、元明天皇、元正天皇、孝謙天皇、明正天皇和後櫻町天皇。其中明正天皇和後櫻町天皇是江戶時代出現的,除這兩位外,其餘的六位全部在飛鳥、奈良時代。大約從公元592到770年間,在不到200年的時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