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成天下殿」
一五九九年(慶長四年)閏三月,家康從位於伏見向島的自家宅邸遷居伏見城,聽聞這一消息的奈良興福寺僧人英俊,在日記中寫下了「(家康)乃成天下殿」的評論。雖然關原之戰尚未爆發,在世人眼中家康也已是掌握最高權力的「天下人」,但在表面上,家康仍然只不過是豐臣政權「五大老」的首座而已。這一狀態甚至在關原之戰以家康的勝利而結束之後仍未發生變化,家康此後還在向大坂城的豐臣秀賴行家臣之禮。
到一六○三年就任徵夷大將軍之後,家康開始不再向秀賴行臣下之禮,可這並不意味著家康也獲得了秀賴的服從。在此之後,兩人雖然於一六一一年在京都二條城會面,但會面過程中沒有表現出明確的君臣上下關係;雙方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最終通過大坂夏之陣和豐臣氏滅亡才終告消解。可以說,對德川氏而言,豐臣氏的存在本身就是這一時期的一大政治難題。
「御代交替」
一六○五年(慶長十年),家康在就任將軍僅兩年後便讓位於秀忠,秀忠也於一六二三年(元和九年)讓位於家光,二人先後成為「大御所」。就任將軍之人,會在以新年拜賀為代表的各種儀式中,優先於大御所接受來自諸大名的行禮,以德川氏長者身份享受禮儀方面的待遇。
不過,秀忠在家康死後的一六二○年命令諸大名完成的大坂城普請被稱作「御代交替之御普請」,此時距他就任將軍已有近十五年;另外,已然就任將軍十年的家光,在秀忠死後不久對熊本藩加藤忠廣進行的改易處分,也被視作「御代始之御法度」,家光於一六三四年(寬永十一年)的上洛同樣被稱作「御代交替之御上洛」。
上述事實說明,就任將軍也好,成為氏長者也罷,並非真正意義上「更替」的完成。「更替」是從大御所去世才開始變成現實的。換言之,雖然讓出將軍之職,大御所仍舊是天下人。而對於這一時期的領主們來說,相較於將軍,天下人才是具有壓倒性重要意義的存在;而怎樣才能成為天下人,便是就任將軍之人所要面對的首要課題。
「惟有以淚洗面」
一六○九年(慶長十四年),朝廷內部發生了宮女與年輕公卿私通的事件。當時的後陽成天皇如觸「逆鱗」般震怒,明確表態要求嚴懲不貸。就在此時家康介入,並奪取了事件處理的主導權,最終做出了相對穩健的處罰決定。「惟有以淚洗面」,乃是事件的處理進入最後階段時,後陽成天皇因無法按自己意願行事而發出的悲嘆。如果說頒布《禁中並公家諸法度》是幕府對於天皇和公家支配行為的體制化措施,那麼上述事件的經過則表明,天下人將天皇和朝廷納入其政治體制的行為獲得了認可。以這一事件為契機,幕府逐步構築起了以攝家和傳奏為中心的親幕府的朝廷管理機構。
有一種觀點認為,可以將朝廷理解為一個以公家、門跡為家臣的,擁有十萬石左右歲入的藩國。但是,授予各公家知行的卻並不是天皇而是將軍,勤勉於「諸家之學問」則是公家向將軍履行的效忠義務。由此觀之,公家們其實既從屬於天皇,同時也從屬於將軍。
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對天皇採邑的「禁裡御料」的支配權是掌握在幕府位於京都的代官手中的,所以天皇本人甚至連一般的獨立封建領主所擁有的權限也並不具備,只不過承擔著賦予幕府和德川氏以權威性這一政治職能而已。
書 名:江戶開幕
原 作 名:江戸開幕
作 者:〔日〕藤井讓治(藤井譲治) 著
譯 者: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