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小學生找出西遊記漏洞,從一個想不到的角度,令成年人汗顏
我國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受到大批讀者的喜愛。《西遊記》本身具有一定的童話色彩,因而受到少年兒童的歡迎,但是相信很少有人能從發現問題,杭州市一位五年級的小朋友就為我們做了一個榜樣。
她的名字叫馬思齊,學習成績優秀,空餘時間喜歡閱讀課外書,其中《西遊記》就是她的最愛之一,或許是名字中帶有一個「思」,她天生就喜歡思考,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就要較真到底。
在《西遊記》這本書中,她就發現了一個「漏洞」——不管是東土大唐還是西域諸國,餐桌上的菜似乎都是中餐,而且還都是江淮美食。
所以她在自己的作文《西行路上的「宴會菜」》裡,就列舉了《西遊記》不同故事裡宴會上的菜名,如第54回西梁女兒國國王婚宴菜單:
玉屑米飯、蒸餅、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黃花菜、紫菜、蘿菔(卜)、山藥……
第67回駝羅莊齋飯:麵筋、豆腐、芋苗、蘿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飯……
從「菜單」中,我們可以發現,米飯、蘑菇、豆腐、麵筋等這幾種食物,幾乎每頓飯都有。
相同的食物穿越了十萬八千裡,遍布了各個地域,比孫悟空的筋鬥雲還要快還要遠。
大唐與西域諸國飲食一般無二,妖精與國君喜好完全相同,這怎麼可能?
在馬思齊同學看來,這是因為《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淮安人,而上述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是吳承恩按照自身的經歷與習慣寫下的。
對於《西遊記》這本書,馬思齊同學閱讀了很多遍,有的故事甚至看了不下十遍,對於她來說,這是一種精神享受,她喜歡琢磨其中的細節,發現書中的很多菜式都是相同的,所以專門寫了這篇文章。
這只是一個很小的故事,但是卻反映了很多的問題,是「西遊記的漏洞」讓我們好奇嗎?恐怕還是馬思齊這個五年級小學生的身份吧!
一個小學生提出了一個學術性的問題,這應該讓很多人汗顏,針對如今學術泛濫,弄虛造假的情況泛濫,這個故事就有了很深的意義。
早在20世紀初,梁啓超針對中國學術界存在的學問利祿不分、籠統、因襲、武斷、虛偽的弊病,提出學問之價值在於"求真"、"善疑"、"創穫"。
"求真"為學術之魂,在價值觀層面是"為學術而學術"的學術本位觀,以獲得知識、探索真理為至高追求。
"善疑"為學術之本,意味著學者能獨立思考,摒除成見,不受前人或他人思想蒙蔽,並在疑的基礎上有所抉擇,既破"他蔽"又破"自蔽",合理質疑。
"創穫"為學術之用,提醒學者要以自身所處的社會為前提,意識到所肩負的時代使命,挖掘潛能創造力。
但是如今的學術環境讓人堪憂。
《西遊記》裡的妖怪很少有被置於死地的,不是孫悟空心慈手軟,而是絕大多數妖魔的背景很深,以至於最終轉危為安。
中國學術造假的蔚然成風,已經不是學生、研究生、大學老師們的事情,大學官員造假的「示範」作用,使中國學術在國際上的聲譽急遽下降。
這種危害是深遠的,正如一位學者所言:「一個慣於抄襲的博士,一個被多次曝光抄襲的院長,他的章蓋在你孩子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上,你能接受嗎?
學術造假,讓中國的學術信譽岌岌可危,如何突圍,迫在眉睫。
解決學術作假,從根本上學是提高人的素質,把學術的真實性放在第一位,虛假學術不但不能為社會做貢獻,還會給社會帶來危害。
好在國家近些年也已經注意到了這個現象,比如《國家教育考試法》草案的出臺。依照草案。一些考試過程中的違紀作弊、徇私舞弊行為將視為違法甚至犯罪行為,最高可以判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於後果特別嚴重的極個別案件可以追加刑期。
最近,教育部公布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辦法(試行)》,規定從今年1月1日,抽檢對象為上一年度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抽檢比例原則上不低於2%。這個消息引起了熱議,在校生在調侃翟天臨之餘,也不得不認真面對自己的畢業論文了,這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