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著阿爾伯特心理學做,孩子一定成功,你願意嗎」「我不願意」

2020-12-22 育兒秘籍

文|秘籍君

「只要孩子能成功,我傾家蕩產也心甘。」

一句話就能看出中國父母望子成龍的渴望。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父母更希望子女飛黃騰達了,甚至包括子女本身。

早年曾有專家提出,孩子太優秀未必是好事,天才大多是要上交國家的。當時網友們的評論可謂是一邊倒:只要孩子能成功,上交國家也心甘情願,更別說傾盡家財了。

可若是孩子的成功不需要你傾盡家財,而是犧牲親情呢?

殘酷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就是這樣一個實驗,「照著阿爾伯特心理學做,孩子一定成功,你願意嗎?」「我不願意。」

阿爾伯特心理實驗

1920年,行為主義學派創始人華生在醫院挑選實驗對象,最終一位9個月大的嬰兒被親生母親以一天一美元的價格交給華生做實驗,而她並不清楚這位心理學大師打算做什麼,更不知道實驗會對嬰兒造成怎樣的影響。

於是,阿爾伯特心理實驗正式揭開。

①實驗方法

阿爾伯特心理實驗一開始,就是以直接刺激人類本能反應的方式修正嬰兒行為。

等同於中國的抓周,華生在9個月的阿爾伯特面前擺出了一系列的玩具和物品,其中有小白兔、白鼠等有生命的動物,也有其他物品。基於天性,阿爾伯特展現出對小動物的喜愛,主動伸手觸摸動物的毛皮。

當確認了阿爾伯特對小動物的喜愛後,華生教授開始採用直接刺激的方式,阻止阿爾伯特喜歡小動物。不同於中國楊永信的電擊療法,華生採用的是噪音幹擾,每當阿爾伯特主動觸摸小兔子時,華生就會在他身後敲擊鋼條,這會讓阿爾伯特很不舒服。

次數多了,阿爾伯特不僅開始遠離小動物,甚至對毛皮都敬而遠之。甚至在試驗結束後多年,阿爾伯特依舊保留了對毛皮厭煩的態度,與當初本能的喜愛截然相反。

看到這,想必大家已經明白了阿爾伯特心理實驗的目標。

②實驗目的

華生是行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在他的認知裡,人類只有在初始階段存在本能意識,一旦周圍環境開始對嬰兒進行引導,那人類天生的稜角都能夠被迅速修正。

「給我一些健全的、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自己的特殊世界裡撫養,我可以保證,從他們中任意挑出一個——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傾向、能力,和他祖先的職業和種族——我都可以把他訓練成為我所能選擇的任何一種類型的特殊人物。」

這是華生教授最為著名的一段演講,將行為主義心理學貫徹得淋漓盡致,其中也暴露了他的實驗目標:利用心理學操縱嬰兒,只要方法適當,所有孩子都能成功。

阿爾伯特心理實驗的副作用

很多網友看到這裡,或許會認為華生教授的實驗很不道德,但讓人意外的是,華生教授在阿爾伯特實驗成功後,救助了很多有心理障礙的孩子,並把阿爾伯特實驗應用到了對孩子的教育上,並由此獲得巨大的成功。

只是,在實驗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付出了親情為代價。

現實中,我見過太多用阿爾伯特實驗中的刺激模式去對待孩子的家長,無論是常見的大吼大叫,還是威逼利誘,為了修正孩子的行為,逼迫孩子達成家長成龍成鳳的目的,有些家長甚至會送孩子去特殊學校,殊不知親情的喪失就在一念之間。

更何況,阿爾伯特實驗高估了孩子的耐受力,在孩子的行為模式已固定的前提下,強行修正容易導致孩子走極端。反之,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進行,則會導致孩子對家長的漠視。

親情和成功,家長卻很難二選一

前文中提到過,只要孩子能成功,就算傾家蕩產也願意。聽上去是為愛奉獻,實際卻藏著個人私心:當子女的價值大於父母的價值時,傾家蕩產也是一種得到。

反之,阿爾伯特實驗的殘酷性在於:你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不屬於你,還會對你產生厭惡的感覺,連陌生人都不如。無論孩子的一生多麼成功,親生父母也無法從中獲得絲毫利益,甚至還會被敬而遠之。這種情況,才是徹徹底底地為孩子自我犧牲,0收益行為。

因此,如果是你的話,你會做何選擇?快說出你的理由吧。

相關焦點

  • 千萬不要因為學習衝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敲響了警鐘
    隨著生活水平的發展,很多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學習,並且會自己親身輔導孩子,但是輔導孩子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需要具備應該會的知識之外,還要有足夠的耐心。不然的話孩子問你啥你不會這不是很尷尬嗎,影響你在孩子心中的微信;沒有足夠的耐心可教不好孩子,動不動就發火還不如不教。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驗證,永遠別因為學習向孩子發火!
    很多孩子都會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更有甚者還會厭惡所有與學習有關的事物。孩子身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行為,籠統的來講就是,孩子在學習時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從而產生的一種恐懼行為,並非是先天性的。「阿爾伯特(Albert experiment)」心理學實驗:在心理學歷史上有一項實驗,遠近聞名的同時又最具爭議,那就是阿爾伯特實驗,該實驗是由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及其助手共同完成的。實驗的結論恰恰可以解釋孩子抗拒逃避學習的這種行為。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顯示,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我是DuDu的全能辣媽,每天分享一點育兒知識,和你共同討論孩子成長路上的那些事兒。>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每一次發脾氣,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或許背後的代價,需要孩子用一生去償還。至於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行為主義學派的專家華生用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給出了答案。這個實驗的實施人叫華生,在1914年,他還比較強調本能的作用,但五年之後,他開始認為本能只存在於嬰兒那裡,並且會被後天的習慣所取代。
  • 謝謝你,願意做我的孩子
    謝謝你,孩子,選擇讓我們成為你的父母,不管父母如何待你,你始終不離不棄;謝謝你,孩子,願意陪我們共同成長,初為父母的我們在教育你時犯了很多錯,你卻總是包容我們;謝謝你,孩子,願意相信我們,把你最脆弱的一面展現給我們,讓我們成為你人生的避風港;謝謝你,孩子,你是我們的鏡子,讓我們在你成長的中,正視自己,反思自己,拓寬自己,豐富自己;謝謝你,孩子,有了你,我們的人生才得以完整……蒙特梭利曾說過
  • 「如果有來生,你還願意嫁給現在的老公嗎?」「不願意」
    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紅本,讓兩個不相關的年輕人,成為了彼此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可是,婚姻與戀愛又不一樣。婚姻除了風花雪月的浪漫,更多的是責任、義務,還有腳踏實地的生活。只是,許多女孩子,在結婚前,未必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婚後的生活往往過得是一地雞毛。1、前一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投票:如果有來生,你還願意嫁給現在的老公嗎?
  • 謝謝你,願意做我的孩子,你是我今生最好的禮物
    她帶著朋友們,一起去醫院看媽媽,還告訴媽媽:我很多朋友的,你不用擔心。是的,曉珞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媽媽不要擔心。甚至原本不願意吐露心聲的她,還給電臺寄了一張明信片,上面用圖畫來表達了自己對媽媽的愛。曉珞說:我深愛著的媽媽,能做媽媽的女兒我真的很開心。
  • 心理學:女友父母要我到她家落戶,我不願意怎麼辦?
    心理學:女友父母要我到她家落戶,我不願意怎麼辦?文,王彥輝前段時間談過異地戀的問題,異地戀存在的最大矛盾是是結婚落戶的問題。這不,今天有一網友小張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我遲疑了,我不想在這裡工作,想在離我家也近一點的城市發展,這樣可以照顧兩邊老人。嶽父母說,他們這裡馬上拆遷了,把我的戶口遷過來領了結婚證,就可以多要40平方的安置房。可是,這樣我就真要在這裡安家了,以後有了孩子也要落到嶽父母戶口上。雖然嶽父母保證孩子隨我姓,女友還有一個弟弟,可我還是感覺自己像倒插門一樣。這不是入贅和入贅又有什麼不同呢?
  • 所謂成功,只不過是做了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
    01、如果通往成功的這件事大家都願意去做,那麼成功路上不是早就人滿為患了? 「不願意」,成功者才寥寥無幾。我見過很多人說寫不出來,沒時間寫,不想寫。連續堅持幾年?除了玩手機吃喝玩樂就沒有啥能堅持幾年過。這就是很多人的常態。村上春樹其實在開始就已經無形中幹掉了絕大多數人。 以前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是我們上幾屆的學姐的故事。她的名字我已經不記得了。但她的事跡一直在我們的學生群中流傳。
  • 對天下父母的靈魂之問:你願意讓孩子去當丁真嗎?
    01 藏族小夥丁真火了,一個問答也火了:你願意讓孩子去當丁真嗎? 如果是我的孩子,我還是願意他從小生活在儘量大的城市,接受更多更新鮮的事物,學習更多更廣的知識,而不是都快二十歲了還不會說普通話,還認不了幾個字。 如果因為貧窮沒有讀過書,沒有上過輔導班就是快樂的童年,真的很容易做到。 但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不能那麼做。
  • 「下輩子,你還願意年收入50萬全年無休嗎?」「不願意。」
    歡歡經營一家網店已經六年了,最開始做網店的原因一大半是出於跟風,身邊和她一起同時做的朋友有很多都放棄了,她還在堅持著。家裡的家底不厚,歡歡也曾經想過自己這條路走下去到底能不能行,但她也找不到尥蹶子不幹的理由,也就一直做著。趕上這幾年行情好,她的網店也賺了不少,年收入50萬不是問題。
  • 孩子很懶,不願意學習,什麼都不願意幹,只是沉溺遊戲,怎麼辦?
    孩子很懶,不願意學習,什麼都不願意幹,只沉溺於遊戲,一方面是孩子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長的原因,但是歸根究底還是家長的責任最大,因為家長沒有正確引導孩子,沒有給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因此,家長要從改變孩子的習慣做起。
  • 家裡來了小朋友,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
    其實,當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之後,當孩子開始有「我」「我的」這樣的概念時,就是通過對於物品的佔用來區分自己和別人。成年人討厭沒有邊界感的人,但為什麼孩子在表現出自我的邊界感時,大人又接受不了呢?還有的孩子,會願意把東西和他/她喜歡的小朋友分享,而不願意和其他人分享,這都很正常。不要說孩子了,成年人不也一樣嗎?我有一個心愛的東西,不願意和別人分享,或者只願意和喜歡的朋友分享,有什麼問題嗎?沒問題吧。
  • 「贏」就是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已經完成99%,就不要功虧一簣
    「贏」就是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一個人在職場,有多少時間是花在自己願意做的事上呢?應該很少。尤其是職場新人,能如願以償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自己願意做的事的人,幾乎是鳳毛麟角。而那些可以把不願意做的事做好的人,最終都成功了。
  • 親愛的,你願意和我做一生一世的知己嗎?
    親愛的,你願意和我做一生一世的知己嗎?我...我願意!那,我可以要一個1314的紅包嗎?520,1314等,劉先生雖然收入不高,但都滿足了女友的要求。然而不久之後,女友提出家人住院要借錢,還發來了一段醫院視頻,這讓劉先生產生了懷疑:疫情期間,醫院是要求戴口罩的,但在其女友發來的視頻中,醫院裡的人都沒戴口罩。
  • 網易雲熱評:小丑:你願意為我而死嗎? 哈莉奎恩:我願意……
    網易雲熱評:小丑:你願意為我而死嗎?哈莉奎恩:我願意……你站在我面前臉上是罕見的厭惡你指著我的鼻子罵我你說 我這一生最後悔的事就是找了你這樣的人做男朋友我這樣的人 是怎樣的人呢你可能忘了吧很多年前我問你你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啊你衝我笑笑 你說我喜歡你這樣的
  • 寫給爸爸:你願意成為孩子一生的偶像和對手嗎?
    爸爸們在事業、工作、社交當中花費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和陪伴。我相信看到這裡,正在經歷「喪偶式育兒」的媽媽們一定感同身受。當我們聽到「喪偶式育兒」這樣帶著一絲誇張成分的描述時,從腦海裡冒出來的第一印象就是:父親們不負責任的、不可靠的、懶惰的、逃避的、缺乏作為父親的自覺的。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
  • 為什麼我勸你一定要學學數字心理學
    ,我們願意一起推進數字心理學的進步。我為什麼一定要勸你學學數字心理學?首先,它太簡單了。簡單方便到隨時可以掌握和人交往的秘訣。其次,它太不簡單了。後來,我和她的媽媽每天都會給她擁抱,她的性格也變得開朗了很多,其實很多時候教育孩子不能解決問題,真正需要解決問題的是大人。人們說性格決定命運,可是很多人連性格上的優勢和缺失都不知道,如何去改變命運呢?
  • 給你剝蝦子的人不一定是另一半,但另一半一定是願意為你剝蝦子的人
    給你剝蝦子的人不一定是另一半,但另一半一定是願意為你剝蝦子的人。 前些天朋友說,她同事的男友陪她同事加班,還幫她同事分擔加班工作量。
  • 願意陪你的人,一定是很愛你的人
    願意陪你的人,一定是很愛你的人聽歌的時候無意間被劉若英的一首歌《當愛在靠近》給吸引,記得有一句歌詞是這樣說的:「 真的想寂寞的時候有個伴,日子再忙,也有人一起吃早餐。」想想看,有人願意陪你完成生活中一件又一件再小不過的瑣事,哪怕你鬧鬧脾氣,耍耍性子,他都沒有放棄你,也不曾離開你。這不就是當下最珍貴的情感嗎?年少時,我們對待感情,內心總是波濤洶湧,像是連綿不絕的海浪,一次次拍打在礁石上,激起朵朵浪花,又一次次落寞歸去,然後再一次更有力的騰起。
  • 孩子反感家長,不願意與家長溝通,家長要成功推開這三扇溝通之門
    曾在某個論壇上看到一位媽媽發帖求助,她表示道:為什么女兒現在變得越來越不願意和我溝通,什麼話都不和我說,甚至還很反感我?原來,這位媽媽的女兒上小學一年級了,以前女兒在學校遇到了什麼事情,都會和媽媽分享。但自從上了小學以後,女兒漸漸變得不願意和媽媽溝通,平時也很少和媽媽講話,媽媽和她講話時,基本上是尬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