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驗證,永遠別因為學習向孩子發火!

2020-12-14 大聖媽媽歸來

很多孩子都會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更有甚者還會厭惡所有與學習有關的事物。孩子身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行為,籠統的來講就是,孩子在學習時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從而產生的一種恐懼行為,並非是先天性的。

「阿爾伯特(Albert experiment)」心理學實驗:

在心理學歷史上有一項實驗,遠近聞名的同時又最具爭議,那就是阿爾伯特實驗,該實驗是由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及其助手共同完成的。實驗的結論恰恰可以解釋孩子抗拒逃避學習的這種行為。

實驗的主要對象是剛滿九個月大的小阿爾伯特,在家長允許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華生把巴甫洛夫從對狗進行的實驗中得出的結論應用到了孩童身上,對小阿爾伯特進行了時長超過3個月的觀察研究與實驗

一開始小阿爾伯特對華生教授放在身邊的玩具和小動物非常感興趣,甚至願意伸手去觸摸它們。後來華生教授和助理偷偷繞到他身後,每當阿爾伯特觸碰身邊的事物時他們就敲擊鋼棒。鋼棒發出的巨大聲響嚇到了小阿爾伯特,隨後他便哭了起來。

之後的每一次,當小艾伯特想觸摸身邊的物品時,華森教授和助理就會弄出巨大的聲音,嚇哭小阿爾伯特。反覆了多次之後,小阿爾伯特逐漸形成了條件反射,即使沒有巨大的聲響也不再敢去觸碰身邊的物品,甚至開始害怕抗拒接觸身邊的動物與玩具。

慢慢的這種恐懼不再局限於小阿爾伯特身邊的事物,類似於動物皮毛的毛茸茸的東西,小阿爾伯特都產生出了一種抗拒的心理。

心理學家沃森通過在實驗中觀察小阿爾伯特的行為與反應,得出了一個結論:人之所以會根據情緒做出一些行為動作,是因為受到了外界的刺激。

實驗的結論與日常生活中家長教育孩子時出現的情況很類似,很多家長都會對學習不好的孩子大發雷霆,這種行為會導致孩子對學習知識甚至是看書,都產生一種抗拒的心理,長此以往便是一個惡性循環。

那麼在學習問題上,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1、不要打罵孩子

丹尼爾.戈爾曼說過:情緒失控具有嚴重的危害性,就像脫韁的野馬,會把主人置於死地。

實驗中沃森教授通過敲擊金屬棒所發出的巨大聲響,令小阿爾伯特對周邊事物感到恐懼。這就好比家長在孩子學習問題上,對孩子過度的大聲責罵,甚至是體罰、動手打孩子,這些行為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令孩子逃避學習。

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漫長過程,當孩子學習不好時,家長不要太過著急,家長一急躁孩子也會跟著心思紊亂,根本學不好。不如將心態放平,語氣放緩,對孩子多些耐心,仔仔細細地為孩子講述學習技巧

2、多鼓勵孩子

著名教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曾經說過:「親人、朋友或老師對於孩子的積極暗示與鼓勵,會對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產生良好的作用,並且孩子與暗示者的關係越親密,這種積極的作用就會越明顯。」

當小阿爾伯特因為聲音的刺激而對外界產生排斥感時,如果當時媽媽能在他身邊,溫柔地抱住他瑟瑟發抖的身體,陪著他、鼓勵他,我想小阿爾伯特也不會那麼恐懼了吧。

當孩子在同一件事情上接連失敗之後,慢慢的他就會滋生出放棄的念頭。家長就要多多鼓勵孩子,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能夠勇往直前。家長不僅是孩子的監護人,還是孩子的避風港,溫柔的鼓勵是孩子所有勇氣的來源。

3、培養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

僅九個月大的小阿爾伯特還不會獨自行走,大腦還未完全發育,也沒用自主思考能力,在這個時候受到了聲音的刺激,令他對未知的動物皮毛感到恐懼。如果事先培養小阿爾伯特對聲音的興趣,那他應該也就沒那麼害怕了。

同理,對於孩子的學習問題,家長也要事先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不要一上來就讓孩子嘗試那麼難的題目,可以先易後難,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後,自然而然也就會慢慢地愛上學習。

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是一個驗證人類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條件反射的經典實驗,但會對實驗目標產生影響,因此該實驗過程自問世以來便極具爭議。但乘著前人所栽之樹的涼,家長們可以根據實驗的結論,避免教育孩子時出現不正確的方式。

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怎樣讀懂孩子的心理?怎樣教育叛逆的孩子?怎樣應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如果你也面臨這些問題不知道怎麼解決的話,我建議讀一讀這套書《正面管教》。就可以破解育兒過程中出現問題,培養優秀的孩子。

陪伴孩子成長,育他成才,從來不是簡單地將我們的經驗強塞給他們。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用他們能懂的方式引導,才是教育最好的樣子。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點擊下面的連結就可以購買啦。

說到底,學習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家長在這個過程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興趣與愛好,這些都是可以由家長引導孩子自己探索的。學習是孩子的任務,同時也考驗了家長,家長要和孩子們一起努力!

相關焦點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顯示,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有一個通病,就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場景基本如下:動不動就哭鬧;吃飯磨磨蹭蹭,非得看電視或者玩玩具才肯吃;一讓學習就不走心,東張西望,不情不願……至於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行為主義學派的專家華生用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給出了答案。這個實驗的實施人叫華生,在1914年,他還比較強調本能的作用,但五年之後,他開始認為本能只存在於嬰兒那裡,並且會被後天的習慣所取代。
  • 千萬不要因為學習衝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敲響了警鐘
    再後來她給我發消息說,自家孩子經過她的輔導之後,成績不進沒有上去,反而還有所下降,而且有點厭學額苗頭出現,跟自己也不是什麼都說了。其實,在很久之前,就有專家曾經做過類似的實驗,名叫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什麼事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這個實驗是華生所進行的一項實驗,他認為:人類的本能只出現在嬰兒時代,後天的習慣最終會取代孩子的本能。所以,為了探究這個問題,他進行了這項阿爾伯特實驗。
  • 「阿爾伯特」實驗警醒父母:不管怎樣,都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老師反映,孩子上課時經常有走神的情況,要麼就是打瞌睡,遠沒有以前那麼認真聽講。有名的"阿爾伯特"實驗"阿爾伯特"實驗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所進行。這番話的實踐支撐,是圍繞一名8個月大寶寶展開的實驗,這個寶寶名叫阿爾伯特。這個實驗是怎樣進行的?實驗開始前,華生和助手雷納對寶寶阿爾伯特進行了基礎情感測試,讓他跟兔子、小白鼠、狗狗、棉絮等物品接觸。
  • 千萬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實驗,為太多父母敲響警鐘
    千萬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實驗,為父母敲響警鐘在孩子的學習中,家長最愁的便是給孩子輔導作業,本就上了一天的班就很累了,回到家還要輔導孩子的作業,有時候總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忍不住的就會對孩子發火,其實這樣的行為很不好。
  • 殘忍的「阿爾伯特」人體實驗告訴父母,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在心理學上,有很多備受爭議的心理實驗,二今天要介紹的「阿爾伯特」實驗就是其中的一個,它用9個月大的小孩做的實驗,並且對孩子產生了非常不好的實驗影響。因此我們也不難想像這個實驗在當時引起多大的爭議了。20世紀20年代,心理學在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後,出現了以巴普洛夫和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理論。行為主義的觀點與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完全相反。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們行為的動力來源於無意識的本能和童年壓抑的內心衝動,而行為主義則認為行為是通過外在的不同環境和情景刺激而產生的。
  • 殘忍的「阿爾伯特」實驗提醒家長:這種方法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
    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視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績優異,前途光明,願意投入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在孩子的教育上,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家長常常為了孩子的學習付出很多,但是孩子卻很難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良苦,會忍不住想要對孩子發脾氣,但是看完這個實驗之後,你還敢亂發火嗎?
  • 孩子為什麼厭學?殘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證明,這和父母有關係
    大家應該都在網上看到過那些父母輔導上小學的孩子做作業的視頻,視頻中的父母呵斥著做錯題的孩子,孩子在一邊手足無措,我們只覺得好玩,沒有意識到這在為家長們傳遞一個非常錯誤的教育觀念,在孩子做錯題的時候呵斥他們,這樣的做法非但不能促進孩子的學習,反而可能會毀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 「照著阿爾伯特心理學做,孩子一定成功,你願意嗎」「我不願意」
    當時網友們的評論可謂是一邊倒:只要孩子能成功,上交國家也心甘情願,更別說傾盡家財了。可若是孩子的成功不需要你傾盡家財,而是犧牲親情呢?殘酷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就是這樣一個實驗,「照著阿爾伯特心理學做,孩子一定成功,你願意嗎?」「我不願意。」
  • 一個殘忍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會膽小
    但同時,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在 1920 年做過一個經典的恐懼形成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因為實驗過程比較殘忍,在此不盡興詳說)阿爾伯特是華生從醫院挑選出來的一個孩子,他接受實驗時只有 8 個月零 26 天。
  • 那些不能不知道的實驗(一)——小阿爾伯特恐懼實
    ——華生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被區分為以華生為首的早期行為主義,以斯金納為代表的新行為主義和以班杜拉為代表的新的新行為主義。今天我們來了解的正是華生最臭名昭著的實驗——小阿爾伯特恐懼實驗。
  • 2021考研心理學複習:小阿爾伯特的條件反射實驗
    小阿爾伯特的條件反射實驗   1920年,約翰•華生(John Watson)和他之後的妻子羅莎莉·雷納(Rosalie Rayner)人為地誘發了一個11月大嬰兒的對特定動物的恐懼。他們把特定的動物——例如小白鼠——放在嬰兒的面前,同時在嬰兒背後敲擊鋼條發出響聲,從而讓他恐懼。
  • 美國人做的這些實驗很不道德!對人性的研究卻影響深遠
    導語任何一門科學,在得出某種結論前,都必須要經過科學的實驗,進行驗證,才能得出讓人信服的結論。例如,在化學上,我們為了研究某種物質的特性,就會設計一系列的實驗來進行說明。還有在生物學上,為了驗證光合作用,我們就會設計一系列的實驗,來進行研究,以得出結論。
  •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無比殘忍卻又拯救了千萬家庭
    這對動物來說是無比殘酷的,但因此挽救了成千上萬的家庭,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行為心理學創始人約翰- 華生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那就是孩子對於愛的需求,源於他們對於事務的需求,所以母愛只要提供足夠的食物就可以了。
  • 孩子不寫作業怎麼辦?打罵是下策,手把手教你讓娃愛上學習
    有位媽媽因為輔導孩子過於氣憤,絕望地把頭鑽進冰箱裡,讓自己冷靜下來;有位爸爸因為孩子背錯乘法口訣,崩潰地拿起了掃把:"九九四十五,你生氣不?"孩子不寫作業,打罵是下下之策孩子不寫作業的時候,如果我們打罵,孩子首先會覺得恐懼和害怕,之後會出於避免被打罵的心理去寫作業,並非真正地端正了學習態度,還可能更加厭惡學習,產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心理學領域有個著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 衝孩子發火,破壞孩子靈性;不發火憋得自己難受,請這樣做!
    日積月累,緊箍咒越來越多,虛的緊箍咒就變成了孩子實實在在的頭痛病,也會讓孩子懼怕父母遠離父母,既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孩子性靈被牢牢的禁錮了損壞了,好奇心消失了,創造力消失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也消失了。智慧無所從來,越想讓他學習好,他的學習會越來越不好,與家長的期望越來越背道而馳。這都是用脾氣管孩子的結果。
  • 人類歷史曾經最具爭議的4個心理學實驗
    而在心理學實驗逐漸「泛濫」時,很多人為了探究人性,做出了很多存在爭議甚至反人性的實驗,這裡我就給大家總結4個關於探究人性中,違反人本主義的實驗。直到現在精神病診斷手冊(DSM)都不斷在修改,因為精神病的診斷本身就帶有主觀性,而且很多症狀疊加在一起,很多時候講真沒必要太在意自己被診斷為什麼症狀,這些診斷只在分類學上有意義而已。
  • 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解釋了含義!
    的說法,認為孩子之所以依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給了他們充足的食物和較好的物質生活,認為母親不應該跟孩子太過親密,否則會造成孩子的戀母情結,從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事情真的是這樣嗎?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為了驗證愛的真相不是提供食物,而是情感依賴和肢體接觸的想法,所以,耗費大半生的心血專門研究實驗,最後提出了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和「母愛剝奪實驗」,真實形象地向人們展示了母親的真正含義。
  • 操縱你的恐懼——1歲孩子作為被試的實驗卻成為了心理學中的經典
    你可能聽說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小阿爾波特實驗,實驗中的小阿爾波特就像很多小孩子一樣喜歡毛茸茸的小動物,害怕巨大的響聲。看到毛茸茸的東西便想觸摸,聽到舉到的響聲便會害怕、大哭。約翰·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在當時主流的心理流派都在人的意識領域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他指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主張研究行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
  • 父母用獎勵督促孩子學習?得當心「德西效應」,別讓孩子為獎而學
    給孩子獎勵,刺激他們學習,家長的初衷原本是好的。但或許很多家長都沒有想到,這種獎勵機制一旦失控,可能會磨滅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這種情況,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德系效應」(Westerners effect)。「德西效應」(Westerners effect)具體是什麼呢?
  • 從華生「兒童恐懼形成實驗」看早期記憶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實驗對象是一個名叫阿爾伯特的十一個月大的嬰兒。在實驗的準備階段,華生準備了一根長三公分的鋼管,用小錘子在阿爾伯特的耳邊敲擊,這種噪音讓小阿爾伯特表現出明顯的緊張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