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殘忍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會膽小

2021-01-09 丁香媽媽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景:

去遊樂場玩,孩子不敢滑滑梯,任憑你怎麼說也不動彈;

孩子看見陌生人就想躲,別說打招呼,連眼神交流都不敢;

孩子晚上睡覺不讓關燈,說怕黑,怕「怪獸」;

……

為什麼我家孩子卻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到底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恐懼感不會從天而降,也不會天生帶來,大部分孩子的「膽小懦弱」,是被大人養出來的。

內向 VS 膽小

概念別混淆

首先,我們先區別下「內向」和「膽小」的概念。

圖片來源:作者

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神經系統和先天性格而來。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先天個性,不要急於給孩子下定義貼標籤,而應該通過觀察、分析孩子的情況,再因材施教,給予孩子幫助。

如果孩子只是性格相對內向,就是需要接納。接納孩子的性格特點,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

對於真正膽小的孩子,則要了解孩子恐懼的事物以及來源,隨著寶寶年齡的改變,恐懼的事物會有所不同。

0~6個月:高分貝的噪音,突如其來的聲響,身體陡然失去支撐;

6 個月~1 歲:不熟悉的人和陌生的環境,抗拒浴盆,對洗頭洗澡反感;

1~2 歲:分離焦慮,害怕離開媽媽,害怕一個人在房間玩耍、睡覺;

2~5 歲:對想像出來的東西的恐懼,如想像中的怪獸、強盜、醫生等,面對新環境表現得緊張謹慎,因為害怕孤獨,擔心有危險;

5~12 歲:害怕死亡,所以對身體損傷和自然災難會大驚小怪,特別寶貝自己的身體,一受傷就容易哭泣。

有些恐懼,會在孩子正常發育的過程中消失。

有些恐懼,如果父母沒有及時引導,則會留下終身的負面影響。

孩子的恐懼感是如何形成的?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圖庫

恐懼是怎麼形成的呢?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做過一些實驗,比如,讓嬰兒去接觸毛茸茸的兔子,或者溼漉漉的青蛙,甚至是沒有毒的小蟒蛇,他們還試過燃燒的報紙、閃電類型的強光等等。

讓大家吃驚的是,「膽大包天」的小寶寶們對這些東西其實都不怕,真是應了那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老話!

但同時,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在 1920 年做過一個經典的恐懼形成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因為實驗過程比較殘忍,在此不盡興詳說)

阿爾伯特是華生從醫院挑選出來的一個孩子,他接受實驗時只有 8 個月零 26 天。

實驗前的觀測:

第一次和一些小白鼠、小兔子等等的小動物放到一起,阿爾伯特對於這些毛茸茸的東西表現得既興奮又開心,對這些小動物並無害怕和恐懼。

圖片來源:網絡

當阿爾伯特試圖觸碰小白鼠時,華生和助手就在他身後用鐵錘敲擊鐵棒,鐵棒發出刺耳的響聲,觀察並記錄小阿爾伯特的反應。

在觸碰小白鼠時,鐵棒敲擊聲響起,小阿爾伯特丟開小白鼠,並大聲哭起來。

圖片來源:網絡

隨後,只要阿爾伯特想去摸小白鼠,華生和助手就會敲擊鐵棒。

重複這樣的行為多次之後,阿爾伯特只要一看見小白鼠,就會露出驚恐的表情,還會哭著轉身,即使華生停止敲擊鐵棒也一樣。

這也就意味著,阿爾伯特已經把小白鼠和巨響聯繫在了一起,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小白鼠就代表著巨響,因為對巨響感到恐懼,也就對小白鼠產生了恐懼。

實驗前:巨大聲響 → 阿爾伯特感到恐懼實驗過程:巨大聲響 + 小白鼠 → 恐懼反覆配對後:小白鼠 → 恐懼

華生通過建立條件刺激使阿爾伯特首先形成了獲得性恐懼,然後這種恐懼被具象化了。

圖片來源:網絡

這對小阿爾波特的影響不止於此。

第一階段實驗結束 17 天后,再次來到實驗室的小阿爾伯特,對帶有毛的一切事物都表現出了害怕,看到曾經很喜歡的小兔子、小狗也表現出相同的恐懼。

就連華生帶上聖誕老人的面具,看到白色毛茸茸的鬍子,可憐的小阿爾伯特都嚇得嚎啕大哭。

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實驗在歷史上因為非常不人道而臭名昭昭,但我們也可以發現,孩子有很多莫名奇妙的恐懼,產生的原因都可能類似「小阿爾伯特實驗」的情況。

比如說孩子看到狗,大人由於怕孩子會亂摸,突然用力把他們拽過來,甚至大聲嚷嚷,造成孩子對狗的恐懼。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圖庫

嚇到他們的並不是狗,而是我們大人的反應。

由此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成人在帶養過程中的示範與引導,是幼兒建立事物與情緒反應的重要參照。

造成孩子恐懼的 4 個常見情景

研究發現,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爸媽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1. 過度溺愛

滑滑梯那麼高,多危險,快下來!

這裡小朋友太多,會碰傷你,別在這邊玩!

爬高怕摔著,拿東西怕砸著,怕磕不給玩滑梯,過度保護在生活中屢見不鮮,尤其是隔代教育中,老一輩更是把孫子孫女寵成了小皇帝小公主。

但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冒險家,過度保護阻礙了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從而變得柔弱、害羞、恐懼,不敢面對新的事物,不敢主動與人交往,失去了很多學習和鍛鍊的機會。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圖庫

2. 過度恐嚇

你不洗頭頭髮就會發臭,所有小朋友都不會喜歡跟你玩。

你不洗手就吃,待會小蟲子就爬進你肚子裡了!

很多家長喜歡在教育孩子時,用一些帶有恐嚇性的言辭讓孩子順服,例如「不要你了」、「送給別人了」。殊不知,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你的一時脫口而出,卻有可能會讓孩子的一生陷入恐懼之中。

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久而久之,因為被嚇壞了而暫時的順從,慢慢變成了紮根心底的恐懼,越來越膽小。

3. 標籤效應

怎麼大家都敢上臺,就你什麼都不敢!

你膽小真的太小了,一點都不像個男孩!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小超人一樣勇敢、有力量,面對外界的困難無所畏懼。但現實卻是,你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卻逼著孩子「勇敢」。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引導他去探索,只會大聲恐嚇。

孩子在你威脅的口吻中逐漸變得膽小,你卻給他貼上了「慫」的標籤。

孩子膽小,這樣來引導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圖庫

恐懼源於未知,但恐懼並非不可戰勝。了解孩子膽小的原因後,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對於六歲前的孩子,講道理是沒有用的。

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恐懼是第一步。

比如說,當孩子害怕一個人睡的時候,你可以這樣說:

媽媽小時候也害怕一個人睡,怕有怪獸,姥姥給了媽媽一個小夜燈,說要是害怕就開燈,我試了試,發現開燈後屋子裡沒有什麼怪獸,慢慢的我就不怕了。

寶貝你也用媽媽的方法來試一試好嗎?

當你理解並說出你的經歷後,孩子的情緒從恐懼到了好奇:原來媽媽也和我一樣曾是個膽小鬼,我也可以試試。

藉助繪本也是事半功倍的好辦法。

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孩子的恐懼在故事中得到釋放,把害怕緊張從孩子大腦裡剝離出來,讓孩子跳出情緒,不把「感覺害怕 = 我很膽小」。讓孩子明白,原來內心強大是可以抗衡所有不可言狀的恐懼。

推薦幾本培養孩子勇氣的圖畫書。

《我好擔心》

作者:凱文·亨克斯[美] ;翻譯:方素珍

推薦理由:擔心、害怕、恐懼,是每個孩子都會遇到的情緒問題。這本書介紹小莉生活中遇到令她害怕的問題,最終得到解決的過程,以此來介紹緩解孩子擔心、焦慮的途徑。

《膽小鬼威利》

作者:安東尼·布朗[英] 翻譯:唐玲

推薦理由:很多小孩都夢想自己變得強大,成為超級英雄。威利的例子正好可以用來鼓勵孩子們——真正的勇敢來源於內心的強大,強壯自己是獲得自信的途徑。

《尋找勇氣的小老鼠》

作者: 文 / 妮娜·梅·霍瓦特[斯洛維尼亞]

圖 / 安娜·澤韋得夫 [斯洛維尼亞]

推薦理由:或許每個孩子都像故事裡的小老鼠一樣,內心有一些渴望的東西。因此,「勇敢面對」,不僅僅是一種精神力量,也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等待」和「強迫」,都不足以讓孩子強大。

父母要學會給予孩子支持和力量,幫他找到心結,直面並戰勝恐懼,消除心理陰影,最初的「膽小鬼」也能逆襲成無所畏懼的勇士。

參考文獻

1. 閻書昌《華生實驗被試小阿爾伯特的身份確認及爭論》(《西北師大學報》2013年1月第50卷第1期)

相關焦點

  • 孩子們對某些東西特別害怕?一個殘酷的生物學實驗告訴你真相
    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對某些事情產生嚴重的恐懼,父母可能會很奇怪,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會對這些東西產生恐懼感?這篇文章將通過一個生物學實驗告訴你原因。為什麼孩子們特別害怕某些東西?一個殘酷的生物學實驗告訴你真相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做了一個殘酷的生物學實驗《小艾伯特實驗》,為什麼說這個實驗殘忍?因為這個實驗的對象是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而經歷過這個實驗的嬰兒有著嚴重的心理陰影。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個實驗的步驟、結果和分析結果。
  • 孩子的恐懼由何而來?約翰華生的殘忍實驗,印證了「條件反射」
    膽小不是天生的,那麼它到底從何而來呢?很多科學家在早些年就一直疑惑孩子的「恐懼」和「膽小」由何而來,但奈於人性的限制,他們無法用嬰兒和孩子來做實驗印證自己關於「恐懼情緒」的猜測。但偏偏有「特另獨行」的人願意打破常規,渴望用不人道的實驗來硬著自己腦海中的猜測——這個人就是美國的約翰華生。約翰華生為了探究孩子膽小的真相,做過一個慘無人道的實驗,並以嬰兒的名字命名為《小艾伯特實驗》。
  • 天再熱,也不要給孩子喝可樂、雪碧,這個實驗會告訴你為什麼
    有位剛從美國回來的朋友,好久沒見了,上周約好帶自己的孩子一起出去玩。兩個孩子打了會球,天有點熱,我便問他們要不要來瓶可樂。朋友的孩子聽完後,直接謝絕了我,說一瓶礦泉水就可以了。我笑著問他,「可樂很好喝的,你為什麼不喝啊?」
  • 孩子為什麼厭學?殘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證明,這和父母有關係
    大家應該都在網上看到過那些父母輔導上小學的孩子做作業的視頻,視頻中的父母呵斥著做錯題的孩子,孩子在一邊手足無措,我們只覺得好玩,沒有意識到這在為家長們傳遞一個非常錯誤的教育觀念,在孩子做錯題的時候呵斥他們,這樣的做法非但不能促進孩子的學習,反而可能會毀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 孩子太膽小?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輕鬆幫孩子解決困難
    很多家長都覺得,總是害怕的孩子就是膽小,甚至還會稱呼孩子為「膽小鬼」,有的時候,家長還會責罵孩子。實際上,比起責罵,家長更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是否出現了一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膽小的孩子快速變身小超人吧。
  • 孩子從小恐懼「某樣事物」?生物學實驗告訴你,這其實是條件反射
    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曾做過這樣一個殘酷的生物實驗:又名「小艾伯特實驗」,這個實驗的殘忍之處在於對象是一個九個月大的嬰兒。第一步讓嬰兒去接觸一些未知事物,比如燃燒著的火焰,狗狗,或者是小白鼠,起初孩子對這些事物並不恐懼,對小白鼠也有著濃厚的興趣。
  • 為什麼有的人會對同類如此殘忍?-虎嗅網
    當時,反叛的士兵闖入一個村莊。據一個婦女回憶,這些士兵踢死了她兩歲的孩子。隨後,一個女兵走上前,逼迫她親手把自己5歲的孩子在柱子上撞死。如果她不照做,或者撞的力氣不夠,士兵就會抽打她。當時留在村子裡的幾個母親被迫親手撞死了共七個孩子。大家可以想像,這對於這些母親和孩子來說,是怎樣一幅地獄的場景。
  • 孩子不聽話時,大腦裡正在發生什麼?一個實驗讓你看清楚,很意外
    雖然我告訴她這很正常,孩子2歲時,大腦還沒開發出自控功能,所以才容易衝動,情緒波動大,可閨蜜還是堅持認為,發脾氣是孩子的錯。「明明我已經跟他講道理了呀,他為什麼還是不聽呢?」見很難改變閨蜜的想法,我便對她說,「我最近正好看了一個實驗,可以通過儀器看到孩子不聽話時,大腦裡的運作情況,你想看看嗎?」閨蜜一聽,立馬就答應了。你猜她看完這個實驗後,還會堅持是孩子的錯嗎?
  • 為什麼有的人會製造殘忍?人類與惡的距離並不太遠
    那時候,殘忍就成了一種彰顯權力、保衛文化世界觀、建立社會秩序的手段。而在個體的層面,2017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一個實驗表明,一個人潛意識裡越有死亡焦慮,就越可能去認同殺害動物的行為。當人們潛意識裡有死亡焦慮時,會做不同的事去緩解。籃球運動員可能會在球場上更奮力拼殺。
  • 你會怎麼回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媽媽,為什麼太陽在白天出現,而月亮在晚上出現呢?媽媽,為什麼小鳥有翅膀可以飛呢?媽媽,為什麼長頸鹿的脖子那麼長呀?媽媽,為什麼狗狗愛吃骨頭呢?我想很多的媽媽都會有這種體會,等到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每時每刻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在等著你。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於這個未知的世界是感到神秘和好奇的, 他們的「十萬個為什麼」,是帶著對這個未知世界的探索與好奇而產生的。所以,當孩子們對父母發動自己「十萬個為什麼」的時候,請記得一定要耐心去解答,父母的第一課是非常重要的。
  • 殘忍的「阿爾伯特」實驗提醒家長:這種方法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
    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視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績優異,前途光明,願意投入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在孩子的教育上,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家長常常為了孩子的學習付出很多,但是孩子卻很難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良苦,會忍不住想要對孩子發脾氣,但是看完這個實驗之後,你還敢亂發火嗎?
  • 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答案:抱就對了
    今天這篇文章將通過兩個實驗的對比,告訴大家為什麼寶寶哭鬧了要立即抱起來。 第一個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這個實驗是非常殘忍的,科學家一般都做動物實驗,而"小艾伯特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在一個八個月的孩子身上做的心理實驗。 這個實驗得出的"哭聲免疫法",認為孩子可以被訓練的不哭鬧,更獨立,旨在培養不負責任的"懶父母"。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實驗結果是,那些肯等待15分鐘吃糖的孩子,長大後取得的成就明顯優於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該實驗提出了一個【延遲滿足】的概念,一時間風靡全球:即一個足夠自律的人,如果可以抵禦眼前的誘惑,他就更容易成功。這個實驗結論靠譜嗎?包麻麻查了很多心理學相關文獻,發現該實驗自出現以來一直飽受爭議。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顯示,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我是DuDu的全能辣媽,每天分享一點育兒知識,和你共同討論孩子成長路上的那些事兒。>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每一次發脾氣,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或許背後的代價,需要孩子用一生去償還。至於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行為主義學派的專家華生用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給出了答案。這個實驗的實施人叫華生,在1914年,他還比較強調本能的作用,但五年之後,他開始認為本能只存在於嬰兒那裡,並且會被後天的習慣所取代。
  •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如果希特勒叫你電擊一個陌生人,你會服從嗎
    讓我們假設你就是一名被試,通過報紙上的一個廣告,你籤約參加了一個名為「記憶與學習」的研究。你按約定的時間到達了實驗室,受到一位身穿白色實驗室外套、看上去很嚴厲的實驗者的歡迎。當然,這裡還有另外一個被試。實驗者以親善的措辭簡要地告訴你,這一實驗的目的是為了發現幫助人們改善記憶力的方法。
  • 面對殘忍的偷獵者,膽小的穿山甲如何自保?森林驛站8.2答案
    面對殘忍的偷獵者,膽小的穿山甲如何自保?這是微博熊貓守護者森林驛站2020年8月2日的答題活動題目,不少用戶對森林驛站的答題活動感興趣,用戶答對問題即可獲得獎勵,下面逗逼小胖就為玩家帶來微博熊貓守護者森林驛站8.2最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 孩子膽小、懦弱怎麼辦?5個方法幫孩子克服膽小心理,變得自信
    你家孩子有沒有這樣一個現象,平時在家大大咧咧,但是一到外面就變得特別膽小,甚至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遇到陌生人就喊「媽媽飽」。除了不敢面對外面的朋友,在家有時也很膽小,比如怕黑不敢獨睡、有打雷和閃電也會嚇哭,很多家長為孩子膽小犯愁,這樣的心理素質,怎麼去上學,怎麼能自己面對外面的大環境呢?一、有哪些原因導致孩子膽小、害怕?
  • 孩子膽小怎麼辦?家長說「別怕」並沒用,他更希望你能這樣做
    1、父母膽小雖說膽小這個問題不會通過基因遺傳,不過父母本身的性格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孩子。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個比較膽小的人,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恐懼的次數比較多,那麼他也會受到爸爸媽媽的影響,容易心生恐懼。另外,在孩子因什麼事情而心生恐懼的時候,父母不僅沒有站在他身邊堅定的幫助他排除恐懼,反而同樣流露出膽怯瑟縮,這樣會更加讓他心底的恐懼放大。畢竟在他心裡父母是最厲害的人,連他們都不能解決的事情,他一個小孩子豈不是更沒辦法?
  • 從膽小不自信到自大,5種不同類型孩子,看看你家孩子屬哪一類?
    2.告訴孩子,外面的世界還有人,保持一顆謙卑的心。3.父母以言傳身教。一個傲慢的孩子如果懂得禮貌,就會取得很大的進步。第三,膽小的孩子,接觸新事物,邁出第一步膽小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鼓勵,而是認識人和新事物的機會。也有很多膽小的孩子,經常不敢接觸新鮮事物,不敢邁出下一步。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驗證,永遠別因為學習向孩子發火!
    心理學家沃森通過在實驗中觀察小阿爾伯特的行為與反應,得出了一個結論:人之所以會根據情緒做出一些行為動作,是因為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實驗的結論與日常生活中家長教育孩子時出現的情況很類似,很多家長都會對學習不好的孩子大發雷霆,這種行為會導致孩子對學習知識甚至是看書,都產生一種抗拒的心理,長此以往便是一個惡性循環。那麼在學習問題上,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