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DuDu的全能辣媽,每天分享一點育兒知識,和你共同討論孩子成長路上的那些事兒。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有一個通病,就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場景基本如下:
動不動就哭鬧;吃飯磨磨蹭蹭,非得看電視或者玩玩具才肯吃;一讓學習就不走心,東張西望,不情不願……
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每一次發脾氣,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或許背後的代價,需要孩子用一生去償還。
至於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行為主義學派的專家華生用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給出了答案。
這個實驗的實施人叫華生,在1914年,他還比較強調本能的作用,但五年之後,他開始認為本能只存在於嬰兒那裡,並且會被後天的習慣所取代。
為了驗證這個觀點,華生開始了實驗,他和搭檔雷納在醫院挑選了9個月大,名為「阿爾伯特」的嬰兒,所以將實驗稱之為「阿爾伯特」實驗。
他們承諾每天給阿爾伯特的母親一美元實驗費,但她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將接受怎樣的實驗內容。
實驗剛開始的時候,華生會送給阿爾伯特一些小白鼠、小白兔、猴子等動物,阿爾伯特並沒有表現出對這些動物有任何恐懼,反而會好奇。
兩個月後,華生繼續讓阿爾伯特和這些小動物玩,但當他打算觸摸的時候,華生會在身後敲擊鋼條,以此讓阿爾伯特產生恐懼。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阿爾伯特不願再主動觸摸這些小動物,甚至有意無意的開始躲避,隔了五天後,華生發現,阿爾伯特的恐懼依舊沒有減弱,甚至更泛化。
這個實驗最終顯示了後天的習慣是怎麼產生作用的。
孩子對鋼條發出的巨大聲音產生了恐懼,在後天的引導下,這類恐懼將演變成只有後天條件也會產生恐懼。
家長在孩子學習時發的脾氣也同理,實際上就相當於華生在阿爾伯特身後敲打鋼條那樣,慢慢地讓孩子產生恐懼。
再接下來,就會泛化為孩子本身對學習的恐懼和排斥,不願意主動思考,所以,DuDu媽媽建議,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實驗過後的1925年,華生完全放棄了人類本能的觀點,這個階段,他開始對反射現象感興趣。
到了1926年,華生將這種新觀點演變為「激進的環境論」,就是指後天環境的作用可以決定一切,並且表示不再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結語:
其實孩子寫作業磨蹭的情況分為很多種,家長要及時觀測他們會產生的行為,比如做作業打哈欠、背單詞犯困,這都是大腦疲憊的信號,你需要幫孩子合理分配時間。
關於學習的時間分配也要根據孩子的生物鐘調整,重點就是勞逸結合,合理有序的使用時間,否則精力消耗過度了,孩子即便在學習,效果也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