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顯示,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2020-12-22 DuDu的全能辣媽

我是DuDu的全能辣媽,每天分享一點育兒知識,和你共同討論孩子成長路上的那些事兒。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有一個通病,就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場景基本如下:

動不動就哭鬧;吃飯磨磨蹭蹭,非得看電視或者玩玩具才肯吃;一讓學習就不走心,東張西望,不情不願……

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每一次發脾氣,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或許背後的代價,需要孩子用一生去償還。

至於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行為主義學派的專家華生用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給出了答案。

這個實驗的實施人叫華生,在1914年,他還比較強調本能的作用,但五年之後,他開始認為本能只存在於嬰兒那裡,並且會被後天的習慣所取代。

為了驗證這個觀點,華生開始了實驗,他和搭檔雷納在醫院挑選了9個月大,名為「阿爾伯特」的嬰兒,所以將實驗稱之為「阿爾伯特」實驗。

他們承諾每天給阿爾伯特的母親一美元實驗費,但她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將接受怎樣的實驗內容。

實驗剛開始的時候,華生會送給阿爾伯特一些小白鼠、小白兔、猴子等動物,阿爾伯特並沒有表現出對這些動物有任何恐懼,反而會好奇。

兩個月後,華生繼續讓阿爾伯特和這些小動物玩,但當他打算觸摸的時候,華生會在身後敲擊鋼條,以此讓阿爾伯特產生恐懼。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阿爾伯特不願再主動觸摸這些小動物,甚至有意無意的開始躲避,隔了五天後,華生發現,阿爾伯特的恐懼依舊沒有減弱,甚至更泛化。

這個實驗最終顯示了後天的習慣是怎麼產生作用的

孩子對鋼條發出的巨大聲音產生了恐懼,在後天的引導下,這類恐懼將演變成只有後天條件也會產生恐懼。

家長在孩子學習時發的脾氣也同理,實際上就相當於華生在阿爾伯特身後敲打鋼條那樣,慢慢地讓孩子產生恐懼。

再接下來,就會泛化為孩子本身對學習的恐懼和排斥,不願意主動思考,所以,DuDu媽媽建議,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實驗過後的1925年,華生完全放棄了人類本能的觀點,這個階段,他開始對反射現象感興趣。

到了1926年,華生將這種新觀點演變為激進的環境論,就是指後天環境的作用可以決定一切,並且表示不再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結語:

其實孩子寫作業磨蹭的情況分為很多種,家長要及時觀測他們會產生的行為,比如做作業打哈欠、背單詞犯困,這都是大腦疲憊的信號,你需要幫孩子合理分配時間。

關於學習的時間分配也要根據孩子的生物鐘調整,重點就是勞逸結合,合理有序的使用時間,否則精力消耗過度了,孩子即便在學習,效果也不是很好。

相關焦點

  • 千萬不要因為學習衝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敲響了警鐘
    其實,在很久之前,就有專家曾經做過類似的實驗,名叫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什麼事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這個實驗是華生所進行的一項實驗,他認為:人類的本能只出現在嬰兒時代,後天的習慣最終會取代孩子的本能。5天之後,華生發現阿爾伯特對小動物的恐懼依舊沒有減少,而且這種恐懼已經上升為所有帶皮毛的東西。雖然這個實驗在今天看來有些殘忍,但他向我們證明了:後天的影響對孩子有很大的作用。
  • 「阿爾伯特」實驗警醒父母:不管怎樣,都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於是,恨鐵不成鋼的家長們幾乎愁白了頭,輔導作業時不免"逐漸崩潰",怒氣不斷蓄力……情緒一旦失控,就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不過,我們要明白,對孩子發火這種行為會對他們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有名的"阿爾伯特"實驗"阿爾伯特"實驗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所進行。說到華生,你可能有些陌生,但如果說到"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你一定有所耳聞,而華生,就是這個理論的創始人。
  • 千萬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實驗,為太多父母敲響警鐘
    千萬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實驗,為父母敲響警鐘在孩子的學習中,家長最愁的便是給孩子輔導作業,本就上了一天的班就很累了,回到家還要輔導孩子的作業,有時候總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忍不住的就會對孩子發火,其實這樣的行為很不好。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驗證,永遠別因為學習向孩子發火!
    「阿爾伯特(Albert experiment)」心理學實驗:在心理學歷史上有一項實驗,遠近聞名的同時又最具爭議,那就是阿爾伯特實驗,該實驗是由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及其助手共同完成的。實驗的結論恰恰可以解釋孩子抗拒逃避學習的這種行為。
  • 殘忍的「阿爾伯特」人體實驗告訴父母,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在心理學上,有很多備受爭議的心理實驗,二今天要介紹的「阿爾伯特」實驗就是其中的一個,它用9個月大的小孩做的實驗,並且對孩子產生了非常不好的實驗影響。因此我們也不難想像這個實驗在當時引起多大的爭議了。20世紀20年代,心理學在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後,出現了以巴普洛夫和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理論。行為主義的觀點與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完全相反。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們行為的動力來源於無意識的本能和童年壓抑的內心衝動,而行為主義則認為行為是通過外在的不同環境和情景刺激而產生的。
  • 殘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證明,這和父母有關係
    大家應該都在網上看到過那些父母輔導上小學的孩子做作業的視頻,視頻中的父母呵斥著做錯題的孩子,孩子在一邊手足無措,我們只覺得好玩,沒有意識到這在為家長們傳遞一個非常錯誤的教育觀念,在孩子做錯題的時候呵斥他們,這樣的做法非但不能促進孩子的學習,反而可能會毀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 殘忍的「阿爾伯特」實驗提醒家長:這種方法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
    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視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績優異,前途光明,願意投入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在孩子的教育上,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家長常常為了孩子的學習付出很多,但是孩子卻很難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良苦,會忍不住想要對孩子發脾氣,但是看完這個實驗之後,你還敢亂發火嗎?
  • 那些不能不知道的實驗(一)——小阿爾伯特恐懼實
    ——華生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被區分為以華生為首的早期行為主義,以斯金納為代表的新行為主義和以班杜拉為代表的新的新行為主義。今天我們來了解的正是華生最臭名昭著的實驗——小阿爾伯特恐懼實驗。
  • 「照著阿爾伯特心理學做,孩子一定成功,你願意嗎」「我不願意」
    殘酷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就是這樣一個實驗,「照著阿爾伯特心理學做,孩子一定成功,你願意嗎?」「我不願意。」阿爾伯特心理實驗1920年,行為主義學派創始人華生在醫院挑選實驗對象,最終一位9個月大的嬰兒被親生母親以一天一美元的價格交給華生做實驗,而她並不清楚這位心理學大師打算做什麼,更不知道實驗會對嬰兒造成怎樣的影響。於是,阿爾伯特心理實驗正式揭開。
  • 2021考研心理學複習:小阿爾伯特的條件反射實驗
    小阿爾伯特的條件反射實驗   1920年,約翰•華生(John Watson)和他之後的妻子羅莎莉·雷納(Rosalie Rayner)人為地誘發了一個11月大嬰兒的對特定動物的恐懼。他們把特定的動物——例如小白鼠——放在嬰兒的面前,同時在嬰兒背後敲擊鋼條發出響聲,從而讓他恐懼。
  • 衝孩子發火,破壞孩子靈性;不發火憋得自己難受,請這樣做!
    對孩子發火 破壞孩子靈性 父母請注意不要對小孩發脾氣,你用脾氣管孩子,會破壞孩子的靈性,如同在孩子的頭上加了一個緊箍咒,生一次氣上一回火,就加一回緊箍咒。智慧無所從來,越想讓他學習好,他的學習會越來越不好,與家長的期望越來越背道而馳。這都是用脾氣管孩子的結果。 君子反求諸己,只有改變自己的性格,孩子才會被你改變。「兒孫不用管,全憑德性感」這是有深刻道理的,要改變我們生氣發火的脾氣秉性。
  • 一個殘忍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會膽小
    (因為實驗過程比較殘忍,在此不盡興詳說)阿爾伯特是華生從醫院挑選出來的一個孩子,他接受實驗時只有 8 個月零 26 天。實驗前的觀測:第一次和一些小白鼠、小兔子等等的小動物放到一起,阿爾伯特對於這些毛茸茸的東西表現得既興奮又開心,對這些小動物並無害怕和恐懼。
  • 美國人做的這些實驗很不道德!對人性的研究卻影響深遠
    上面這些實驗,大多都是基於某種元素,物質,植物,或者一些小白鼠進行的實驗,並不會用人來作為實驗對象,也不太需要。但是對於心理學來說,由於研究的是人類的感知,情緒和行為,所以研究對象和上面的不同,必須要以人類為對象來進行研究。
  •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無比殘忍卻又拯救了千萬家庭
    這對動物來說是無比殘酷的,但因此挽救了成千上萬的家庭,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行為心理學創始人約翰- 華生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那就是孩子對於愛的需求,源於他們對於事務的需求,所以母愛只要提供足夠的食物就可以了。
  • 《茉莉的最後一天》:父母不要誤把情緒不穩定化作對孩子的高要求
    今天,我就以《茉莉的最後一天》為例,結合一些心理學上的實驗,從現象到本質、從個例到普遍,來談談父母情緒不穩定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以及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01、從一個實驗和茉莉媽媽來看父母情緒化的結果:父母的不良情緒會傳染給孩子,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叫「靜止臉實驗」,樊登也把它叫作「面無表情實驗」。這個實驗講的是,剛開始媽媽跟孩子正常互動。
  • 從華生「兒童恐懼形成實驗」看早期記憶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實驗對象是一個名叫阿爾伯特的十一個月大的嬰兒。在實驗的準備階段,華生準備了一根長三公分的鋼管,用小錘子在阿爾伯特的耳邊敲擊,這種噪音讓小阿爾伯特表現出明顯的緊張和恐懼。
  • 忍不住對孩子發火時, 就蹲下來吧!再大的火也能消
    小男孩子終於仰起了頭看漫畫,可實在是辛苦,沒過一會,便嘟囔著「我不要看了!我要出去玩!」是這個小男孩不喜歡漫畫嗎?當然不是。只要這位媽媽蹲下來,設身處地仰著頭著漫畫,就能感受到孩子的看畫的艱難和辛苦。在孩子的眼裡,只能看到繽紛絢爛的顏色,卻根本看不到畫中的人物和全貌,自然也就不想看了。
  • 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怎麼辦?和孩子有效溝通很重要!
    但是我們要知道,很多時候,當孩子生氣時,我們對孩子發火或者講道理都是沒有用的。有心理學家認為,當孩子發脾氣時,他們是在和家長求助。之前有個媽媽說:「不聽話就要衝他發火啊,每次都要對他生氣才會讓他乖乖聽話。」
  • 對孩子而言,情緒管理很重要,父母該如何做呢?
    哈利表哥過生日,父母給他準備了30多個禮物,但他卻一臉憤怒,原因僅僅是因為禮物比去年少了一份。1995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發表了一本劃時代意義的書《情商》。《情商》用一整本書的篇幅,給人們普及了一個現在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實:對孩子而言,管理情緒的能力遠比成績更重要。
  • 人類歷史曾經最具爭議的4個心理學實驗
    「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這句話是對心理學發展過程的精確概括。而真正的心理學產生於1879年,馮特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至此,科學心理學,或者說現代心理學正式誕生了。而在心理學實驗逐漸「泛濫」時,很多人為了探究人性,做出了很多存在爭議甚至反人性的實驗,這裡我就給大家總結4個關於探究人性中,違反人本主義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