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厭學?殘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證明,這和父母有關係

2020-12-22 雲朵特別甜

大家應該都在網上看到過那些父母輔導上小學的孩子做作業的視頻,視頻中的父母呵斥著做錯題的孩子,孩子在一邊手足無措,我們只覺得好玩,沒有意識到這在為家長們傳遞一個非常錯誤的教育觀念,在孩子做錯題的時候呵斥他們,這樣的做法非但不能促進孩子的學習,反而可能會毀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張女士最近覺得自己的脾氣非常的不好,兒子剛剛升入小學,老師要求家長輔導孩子做作業,張女士也覺得這是應該的,但是她覺得兒子實在是太笨了,很簡單的題目怎麼也不會做,一個簡單的字教上十來遍還是不會寫,加上最近工作不順心,她就會經常對著孩子發脾氣,然而發完脾氣以後又會有點自責,覺得自己是不是不該這麼對孩子,下次要控制一點,但是孩子只要在做作業的時候再發生錯誤,她還是會忍不住呵斥他。

就在剛才,兒子的班主任把張女士叫去了學校,他反應兒子最近不愛學習了,課堂作業很糊弄,說孩子產生了厭學的問題,家長應該給孩子調理一下,張女士最近也確實發現兒子變得不愛去學校,經常在上學之前找藉口說自己肚子疼不舒服,想要請假,每次都被張女士逼著去學校了。她以為小孩子只是貪玩,卻沒想到問題這麼嚴重。那麼張女士的兒子,為什麼會突然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呢?原因就和張女士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發脾氣有很大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心理學上一個很有名的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這是一個有些殘忍的實驗。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華生有償徵集了一位母親八個月大的寶寶做了一個實驗。他先是讓寶寶跟兔子、小白鼠、和一些毛絨玩具進行接觸,確定孩子對這些東西沒有排斥情緒並且還很喜歡它們以後,他就開始了他的實驗。

每當工作人員把這些東西給孩子玩的時候,華生就會在小阿爾伯特旁邊製造出巨大的聲響,比如說拿錘子敲擊鐵片,孩子聽到這聲音肯定會害怕,還會哇哇大哭,這個動作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到了印證華生想法的時候了。他就算是不用製造巨大的聲響驚嚇小阿爾伯特,那些小動物一放到他面前,他還是會嚇得哇哇大哭。這就說明孩子已經把讓他恐懼的聲響和毛茸茸的小動物結合了起來,由恐懼聲音也連帶著恐懼毛絨動物,所以當張女士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的,孩子從恐懼媽媽發火連帶著也開始恐懼做作業、恐懼學習、甚至恐懼學校,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厭學的情緒了

所以家長在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無論如何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跟孩子發火,因為那些題目不是孩子故意做錯的,他只是還沒理解,與其發火,不如幫孩子找找好的學習方法,讓孩子的學習變得輕鬆一些,有多少孩子不愛學習,都是和家長的行為有關的,家長們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要讓錯誤的教育方法影響了孩子的性格,影響他們一生

相關焦點

  • 一個殘忍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會膽小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景:去遊樂場玩,孩子不敢滑滑梯,任憑你怎麼說也不動彈;孩子看見陌生人就想躲,別說打招呼,連眼神交流都不敢;孩子晚上睡覺不讓關燈,說怕黑,怕「怪獸」;……為什麼我家孩子卻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到底有什麼可怕的?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驗證,永遠別因為學習向孩子發火!
    「阿爾伯特(Albert experiment)」心理學實驗:在心理學歷史上有一項實驗,遠近聞名的同時又最具爭議,那就是阿爾伯特實驗,該實驗是由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及其助手共同完成的。實驗的結論恰恰可以解釋孩子抗拒逃避學習的這種行為。
  • 千萬不要因為學習衝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敲響了警鐘
    此後的一段時間裡,華生都會重複這一過程,後來即使是把小白鼠小兔子放在他面前,他也不會去觸碰。5天之後,華生發現阿爾伯特對小動物的恐懼依舊沒有減少,而且這種恐懼已經上升為所有帶皮毛的東西。雖然這個實驗在今天看來有些殘忍,但他向我們證明了:後天的影響對孩子有很大的作用。
  • 孩子為何厭學?潛意識性厭學或是成因,6步幫孩子消除厭學心理
    ,相反在現實中還佔有不小的比例,根據自己在多年教育實踐中的觀察,我發現,在各個年齡層次的孩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類不想「歸籠」的厭學現象,只是程度有輕有重的區別而已。心理學家們通過跟蹤實驗研究得出一個結論,孩子產生厭學的行為,最初都是一種潛意識下的情緒反應。對這種特殊現象我們當然不能忽視,需要從了解根源入手,直至找到一種解決孩子厭學問題的辦法。
  • 殘忍的「阿爾伯特」實驗提醒家長:這種方法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
    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視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績優異,前途光明,願意投入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在孩子的教育上,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家長常常為了孩子的學習付出很多,但是孩子卻很難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良苦,會忍不住想要對孩子發脾氣,但是看完這個實驗之後,你還敢亂發火嗎?
  •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這裡有兩個令人心碎的實驗
    前些日子,我們聊了聊和寶寶肌膚接觸的重要性,收到很多家長的留言提問:「家裡老人都說,經常抱孩子,會把孩子寵壞,以後有的累!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那咱們先把答案明確了:不會寵壞,要馬上抱!哭泣和求安慰,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
  • 深圳青少年心理諮詢:如何幫助孩子從厭學中走出來?
    如何幫助孩子從厭學中走出來?家長正視自己的教育觀念:針對上面的第一點和第二點,首先父母應該在教育上改進自己的方式,這裡強調一點,孩子學習的好與壞,很多時候取決於家長,所以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不要只會怪孩子。
  • 老師家長請注意:別讓厭學毀了孩子!孩子厭學的三大真正原因
    點擊"教育孩子的訣竅"關注我們 中國的各大、中型城市有一個人數在不斷增長的群體,那就是厭學拒學的兒童和青少年。 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從不喜歡學習到討厭學習,從不想去上學到拒絕上學; 父母再兇狠的責罵、老師再充分的道理、同學再熱情的呼喚也無法打開這些孩子的心門,厭學拒學已然成為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 那麼孩子的厭學是如何開始的呢?
  • 孩子厭學,不是墮落,真是無奈!
    關注【實戰家庭教育】做智慧父母! 一個初二的女孩,已經輟學在家一個多月,和父母的關係僵到了冰點,媽媽提起學習和遊戲的事,她就整宿坐在17樓的陽臺上,而父母只能嚇得趴在門縫聽著屋內的動靜不敢吭聲。
  • 孩子厭學整天沉迷手機遊戲怎麼辦?2條兵法建議,教父母輕鬆應對
    正如一個父親所說:「每天因為孩子玩手機而爭吵不斷,雞飛狗跳,把這個家都搞得不像一個家了」,另外一個媽媽也痛定思痛反省道:「每當沉迷手機,排斥上學,作息紊亂時,我們採用的方法往往是說教、怒吼和打罵,但效果都只是短暫的,從沒有過長期的效果,反而把親子關係搞得一團糟!」
  • 「阿爾伯特」實驗警醒父母:不管怎樣,都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自那之後,睿睿變得異常安靜,不再像以前那麼活潑了,甚至開始產生厭學的情緒。老師反映,孩子上課時經常有走神的情況,要麼就是打瞌睡,遠沒有以前那麼認真聽講。有名的"阿爾伯特"實驗"阿爾伯特"實驗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所進行。
  • 孩子寫作業不情願怎麼辦?不想娃娃厭學,聰明家長這一點別忽略了
    這裡就要涉及孩子一個優點值得去表揚了,孩子明明不情願寫作業還捏著筆低頭去寫,說明你的孩子自律性比較好,如果孩子開開心心地寫作業,這不叫自律更多的是喜歡和感興趣,所以不情願只是一個負面情緒幹擾而已。這就跟我們起早貪黑去上班一樣,請問有誰喜歡天天按時報到上班呢,既然不喜歡為什麼還要去上班呢?
  • 如何預防阿斯伯格孩子厭學?
    所以,對阿斯伯格孩子進行及時幹預,及時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並且越早幹預越好,因為越早幹預就可以幫助阿斯伯格孩子越早融入集體,再加上注意力方面的調整,孩子很可能會避免厭學行為的發生。阿斯伯格長期持續引發的心理疾病:抑鬱厭學自卑自閉後期情緒暴躁產生的非生物學原因:1.遺傳因素:有很多阿斯伯格孩子是遺傳性的,但是經過後期幹預也是可以改善的。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們,簡直就是人生贏家了,有木有?其貌不揚的棉花糖,竟然成了人生的小藥丸~於是乎,Boss和學校們紛紛都「引進」了這顆棉花糖,拿來測試要招聘的員工與在校的學生們。但需要提醒的是,新版「棉花糖實驗」並不是要推翻初代實驗,以證明沃爾特·米歇爾老爺子的理論就是毒雞湯;也並非要告訴大家「自控力完全沒用」。還有的文章和評論,根據新版棉花糖實驗的結論,直接得出「孩子成不成功完全取決於他生在富人家還是窮人家」,其實也過於片面和單一了。
  • 如何對付孩子英語啟蒙過程中的階段性厭學
    孩子厭學了自己輔導孩子,這幾乎是人人都要面對的頭疼問題。有段時間,每天我只需要把牛津樹和raz各拿出三四本,牛津樹是閱讀、全英文講解再加跟讀加全英文回答課後問題,raz主要是閱讀和跟讀,孩子的英文水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增長。雖然啟蒙遲了點,三歲九個月才開始,大概9個月的時間,實現了牛津樹1到牛津樹4的英語水平提升。老母親本來一直偷偷竊喜,結果某天孩子突然厭學了。
  • 孩子厭學怎麼辦?「濟南神康青少心理健康專家」用這4招全搞定!
    這類孩子經常把「學習枯燥」掛在嘴邊,這是因為,學生從玩的狀態轉變到學習狀態,需要一定的時間。支招:詢問原因問問孩子為什麼覺得枯燥,是學習內容沒意思,還是其他原因。父母做好榜樣,父母要經常看書,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向孩子表現出對學習的熱愛。經常談論令你感興趣的事情,告訴孩子你所學到的各種新鮮有趣的知識,讓孩子感覺到你對學習的興趣,他自己就會被感染。
  • 厭學孩子到底在逃避什麼?父母苦心勸導卻被當耳邊風,試試這樣做
    上節課,我們重點介紹了厭學孩子錯誤思維觀念下的扭曲心理,主要有以下三種心理,分別是:a.矛盾心理,b.逆反心理,c.逃避心理。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講解並剖析孩子到底在逃避什麼?父母如何才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發自內心且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並且耐心陪伴及等待孩子從「逃避」的洞穴中走出來——1.逃避壓力有一個在國企上班的媽媽很鬱悶一件事,什麼事呢?
  • 潤仁教育鄭志賢談:高中生孩子厭學怎麼辦?
    最近很多家長向我們諮詢:高二孩子厭學情緒嚴重叛逆怎麼辦?其實,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多少都會有些叛逆,那麼,厭學也是其中之一,家長想要解決孩子厭學的問題,就要先了解孩子厭學的原因;對此,你們的親子關係是比較重要的,因為,良好的親子關係也能夠更好地跟孩子溝通,也有利於問題解決。
  • 孩子的恐懼由何而來?約翰華生的殘忍實驗,印證了「條件反射」
    很多科學家在早些年就一直疑惑孩子的「恐懼」和「膽小」由何而來,但奈於人性的限制,他們無法用嬰兒和孩子來做實驗印證自己關於「恐懼情緒」的猜測。但偏偏有「特另獨行」的人願意打破常規,渴望用不人道的實驗來硬著自己腦海中的猜測——這個人就是美國的約翰華生。
  • 心理學ABC法則:樂觀的孩子,是父母培養出來的
    為什麼孩子的負面心理影響會那麼大呢?其實和"習得性無助"有很大關係。"習得性無助"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來的心理學概念,他用狗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他先把一隻狗放在籠子裡,接受電擊。重複多次後,打開籠門,這時狗可以隨時逃出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