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養孩子過程中,當孩子出現各種各樣不良行為時(比如:厭學、沉迷手機、通宵遊戲、日夜顛倒等等),很多父母瞬間就像潰堤的大壩,心中的洪水翻滾而起,肆意泛濫——各種指責、批評、否定、說教、訓斥、打罵的聲音,充斥著家裡的每個角落。
正如一個父親所說:「每天因為孩子玩手機而爭吵不斷,雞飛狗跳,把這個家都搞得不像一個家了」,另外一個媽媽也痛定思痛反省道:「每當沉迷手機,排斥上學,作息紊亂時,我們採用的方法往往是說教、怒吼和打罵,但效果都只是短暫的,從沒有過長期的效果,反而把親子關係搞得一團糟!」
由此看來,在管教孩子過程中,我們父母真正需要做的往往不是直接反應,把自己的情緒以及教養態度毫無保留地寫在臉上,見風是雨,敏感易怒,既出賣了自己,又傷害了孩子及家人,何苦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常常喜怒形於色不僅嚴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及自我認同感,還向孩子示範了錯誤的情緒管理模式;更要命的是將父母的原則底線暴露無遺。
正所謂「話多則無威嚴」,長期以往,孩子便把父母當成「透明人」,把父母的話當作耳邊風,為什麼?因為我們太過於暴露了自己的內心,我們的威嚴及影響力早已因錯誤管教被透支得蕩然無存。
那麼,面對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機、叛逆父母、排斥學習等諸多問題,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正確應對呢?
首先要擺正好態度,時刻提醒自己「有問題不可怕,關鍵是要有方法」。《孫子兵法》裡強調:
「兵者,詭道也。」
意思是:「用兵,是以詭詐為原則的。」同理,我們父母在家養孩子過程中著實沒必要反應得過於誠實及單純了,為了達到教養目的,我們的父母同樣需要一點「手段」和「城府」。
那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既幫助孩子改變,又不損害父母威嚴和影響力呢?《孫子兵法》裡給出了兩條建議:a能而示之不能,b用而示之不用。我們從青春期孩子管教的維度逐一論述。
建議一:「能而示之不能」——通過孩子感興趣之事幫他\她找到自我認同依據。
什麼叫做「能而示之不能」?意思就是管教孩子過程中,有的事情我們父母明明能做到,但是在孩子面前,我們卻要假裝自己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夠好),由此為孩子創造自我價值實現的機會。
要知道,孩子之所以排斥學習、逃避現實、沉迷於手機遊戲,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在學習以及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找不到自我價值感及成就感,就像有一個青春期女孩對父母大聲吼叫道:「是不是我在你們心裡什麼都不是,什麼都做不好,根本就不配活著!」
有太多孩子正是在這種消極錯誤的觀念下走向了「抑鬱症」,甚至走向了不歸路;所以,幫助孩子改變重要原則之一,就是想方設法幫助孩子建立在學習上以及現實生活中自我價值以及成就感實現的通道,以下這位曾接受過廖老思團隊幫助的家長的做法,值得借鑑:
一個孩子15歲初中女孩,厭學、整天沉迷手機遊戲,除了手機以外唯一的興趣就是吃美食,於是孩子的媽媽嘗試著每周邀約孩子一起烹飪美食糕點,在一次周末,做了一次包子,父母發現孩子會想很多新的花樣來做;
比方說主動做了「小籠包」、「超小包子」、「創意搞怪包子」等等,非常有創意,而且很善於學習,上網照著視頻學,看一遍就會,而且還能夠做出新花樣;
於是孩子的父母經常抓住類似機會,對孩子這般積極行為進行了充分及時地肯定和強化,而且經常以「孩子做的包子更有創意」作為切入點,定期邀約孩子參與包子的研發和製作,把原本屬於父母的「活」心甘情願地徹底攬下來了。
從這往後,孩子也明顯變得更自信些了,玩手機遊戲的時間也更少了,對學校的學習也一改往常被動的局面,變得更加積極且充滿信心了,據這個媽媽反饋:每當父母說她有想法、有創意、敢挑戰且善於學習時,孩子總會很自信的說:「沒辦法,我就是這麼強大!」
研究表明:當孩子對自我建立了「有想法、敢挑戰、善於學習」的自我意象(自我觀念)時,他對學習的態度也將變得更加積極主動,這和著名心理學家萊基的研究理論不謀而合——
「一個學生對某一個學科感到困難,可能是因為他覺得這一科學對自己不適合。只要能改變這個學生潛在的自我觀念,他對這一科學的態度一定會因此有所改變,只要能引導這個學生改變他的自我定義,他的學習能力也會改變過來。」
因此,智慧的父母總善於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機會,將原本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邀約孩子一同協助完成,並挖掘出孩子能夠做得更好的依據(例如:有想法、有創意、敢挑戰、善於學習、善於思考等等)。
以此幫助孩子在生活以及學習中,也能找到自我認同感、價值感以及成就感,如此一來,孩子厭學、沉迷手機遊戲的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
建議二:「用而示之不用」——孩子的「無用」恰恰成全了父母的「有為」
什麼叫做「用而示之不用」呢?就是本來已經做好了準備要攻打對方(敵方),卻又裝作不能打。從家庭教育的維度,我們可以引申為明明打心裡希望孩子能夠放下手機,回歸學校,但是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卻要將以上目的深藏起來,不要讓孩子察覺及發現;
為什麼不要讓孩子察覺及發現呢?原因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