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父母向老師反饋了這樣一個困惑:孩子整天沉迷手機遊戲,而且父母說幾句孩子就會非常暴躁。有一個媽媽提醒孩子少玩手機的時候,自己的親兒子竟然氣急敗壞地對媽媽說:「滾!不要你管!」
有時候,如果遊戲打輸了,甚至把怨氣發洩在媽媽身上,直接對媽媽動手,用這個媽媽的話來說就是:「我覺得他已經喪心病狂,無可救藥了,我再也不想管他了!」
不得不說,孩子沉迷手機遊戲這個問題,著實也讓不少父母深感焦慮和恐懼——
這樣下去萬一孩子沒考上大學,以後找不到好的工作怎麼辦?每天熬夜通宵達旦玩遊戲,把眼睛搞瞎了,身體熬壞了那一輩子豈不廢了?孩子現在脾氣就這麼大,以後那可還了得,估計要掄起拳頭來跟我打架,後半輩子估計沒好日子過了!孩子現在課也不去上,書也不讀,每天呆在家裡,不與人交際,也不和父母溝通,時間長了,心裡會不會憋出毛病來啊,不想還好,越想越怕!
而隨著父母焦慮情緒的泛濫,對孩子的管教自然變得更加的急躁,而父母的急躁又不斷地激發出孩子的叛逆情緒,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梅爾茲曾說:「我們會發現焦慮急躁並不利於事情的解決,當一個人感到焦慮的時候,我們就無法做出理性的判斷和抉擇。」
為什麼?因為當我們做一件事情的內在驅動力是消極的、是焦慮的、是負面的,是基於一種負面的、消極的一個定義——「孩子這麼下去我受不了;孩子這麼下去一定不行;孩子這麼下去肯定完蛋了;孩子這麼下去他的未來會如何如何……所以基於這樣一種假設,我們就對孩子傳遞負面情緒,而這使得孩子更加地自我不認同。
孩子就會覺得「哎呀,每一次媽媽跟我說話都是在讓我痛苦,都是讓我覺得自己很不行,覺得自己很差勁,所以我就破罐子破摔吧!」
因此,哪怕我們竭盡全力去為孩子的成長做出努力,但如果這個努力是摻和著焦慮情緒、負面情緒、消極情緒的時候,那麼對孩子的成長就沒有半點的益處,對孩子的改變也不可能有半點的促進作用;
相反,要想真正地改變孩子只有一個方式,那就是在安頓好自己情緒的前提之下,不要摻和任何情緒的前提之下:喚醒孩子的積極面、喚醒孩子的正面、喚醒孩子的優點、喚醒孩子的潛能。
面對沉迷手機遊戲的孩子,我們父母到底該怎麼做呢?
先分享一個案例。有一個青春期手機遊戲成癮孩子的媽媽,十分焦慮地向廖老思求助:「老師,孩子已經連續三天晚上通宵打遊戲,而且,我越是接納他,越是對孩子玩遊戲的行為放手不管,孩子玩遊戲卻玩得更瘋狂,更加肆無忌憚了,所以,導致我(媽媽)越來越焦慮,感覺嚴格管著他,他還不會這樣,我是不是方法沒用對?」
事實上,並不是這位媽媽的方法沒用對——我們要知道,當一個人被長期管制(壓制),某天自由(父母突然放手)的時候,他會更加放飛自我,因為他從來沒有體會過自由的感覺,沒有體會過這種不受拘束的生活,他從來沒有學過如何自我約束,因為一直都是父母在約束著自己。
而另外一個客觀事實是,孩子長大成人,就必須得走向獨立;我們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都盯著孩子,總有一天孩子要自己出去面對社會、面對生活中的挫折、面對外界的誘惑,管得了孩子一時,管不了一世,我們要管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孩子的思維!
那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孩子遊戲成癮的問題?
(一) 關注孩子內心的情感需求,充分滿足與陪伴
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找到有效的情緒排解通道。當他沒辦法證明自己的時候,在現實生活當中找不到自我認同的依據;那麼他就會把希望寄托在虛擬世界當中,渴望在虛擬世界當中證明自己。
但很顯然的,這一切是沒辦法做到的,因為總有人比他打遊戲打得更厲害,總有人比他的等級更高、比他的裝備更好,所以他還是沒辦法在遊戲當中真正的去找到自我價值,找到到穩定的自我認同感。
換句話說,我們父母永遠是有機會的,只是看我們能不能抓住。孩子不會永遠沉迷遊戲,他一定是搖擺不定的,因為虛擬世界是沒辦法替代真實世界的自我認同的。他一定知道對於他的現在,把時間精力都放在遊戲當中肯定是不妥的;孩子的智商沒有問題,那麼他的一個意識形態、他的一個思維層次都會不斷地矯正他的方向。但是這個時候他是否有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是否有一個健康的思維去支撐他的這個夢想就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