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青春期手機遊戲成癮孩子建立有效溝通,著實是一件讓很多父母感到頭疼、心累的事,為什麼?因為青春期孩子往往不按照父母的套路出牌,正如某位全職媽媽所講:「我也想和孩子溝通,關鍵是他不願意和我溝通呀,話還沒來得及從嘴裡蹦出來,孩子就罵罵咧咧地叫我滾,連見縫插針的機會都沒有!」
還有的父母則抱怨——「我們也想和孩子溝通,關鍵是不知道要跟孩子溝通什麼,孩子喜歡的話題,我們壓根不懂,而我們想聊的話題,孩子又不感興趣,所以導致每次跟孩子溝通的話題,僅限於『作業寫了嗎?』、『今天想吃什麼?』、『怎麼還不睡覺(起床)?』等等。」
還有一個媽媽則描述得更加生動:有一次,女兒好不容易邀請媽媽看綜藝節目,而且還主動跟媽媽介紹綜藝節目中有意思的地方,結果孩子媽媽實在是提不起興趣,竟然一邊看綜藝一邊打瞌睡,結果惹得女兒非常生氣,揚言以後再也不和媽媽談論自己喜歡的話題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不利於與孩子建立良性、有效親子溝通的阻礙因素,主要有以下3點:
1. 不知道如何抓住與孩子溝通的有效時機,經常冒昧、生硬地與孩子溝通,結果吃「閉門羹」。
2. 不知道如何與孩子開啟有意思的新話題,經常哪壺不開提哪壺,談論孩子心生厭倦的話題,例如:「學習」、「吃飯」、「睡覺」等。
3. 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掌握不透,沒辦法走進孩子內心,通過溝通滿足孩子自我認同以及價值實現的情感訴求。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如何與孩子建立良性有效到底溝通呢?《孫子兵法》裡給出了三條建議:
建議一:「兵貴勝」——親子溝通最忌反覆嘮叨,宜速戰速決
「兵貴勝」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用兵作戰最重要的是速勝,最不宜進行持久戰。事實上,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戰場,同樣適用於親子間有效溝通的建立,為什麼?
因為有太多家庭正是因為深陷曠日持久的親子鬥爭中,導致親子關係的堡壘岌岌可危,搖搖欲墜;正如俗話說:世界上最堅固的堡壘往往是由內而外攻破的;
同理,如果把家庭比作「堡壘」,而把手機遊戲比作「敵軍」,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敵軍」打敗的,恰恰是由於日常生活中的諸多不和諧(內部發生了動亂),才導致敵軍(手機遊戲)有了可趁之機,那麼如何將「兵貴勝」(速戰速決)的戰略思維運用在親子溝通上呢?
一個青春期男孩媽媽在接受廖老師幫助前是這樣總結的:
「我們以前在管教孩子時,比如孩子愛玩手機——基本上是放學回家第一件事都是玩手機,從不會主動的寫作業,我們就忍不住會提醒孩子:『你快點寫作業,不要玩手機了!』但孩子往往是口頭上答應,卻從來就沒有主動拿起筆寫作業;而且情況是越來越糟糕,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越來越晚,我和爸爸也催得越來越厲害,但催多了孩子就朝我們發脾氣,然後說『不關我們的事!』到後來只要父母稍微催促嘮叨一下,孩子甚至發展出離家出走等惡劣行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兵貴勝」(速戰速決)的戰略思維概括成以下幾條實操法則:
1. 在提醒孩子學習寫作業上要速戰速決。
由以上案例,我們不難發現,父母在提醒孩子少玩手機、早點睡覺、趕緊學習寫作業等事情上,越是反覆嘮叨說教,親子關係被損耗得就越厲害;
因此,父母要意識到,我們之所以忍不住要對孩子反覆嘮叨說教,並非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損耗親子關係;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某個時間段內,我們針對孩子的某一行為只提醒一次即可;
例如孩子回到家一直捧著手機沒寫作業,我們可以走到孩子跟前對他說:「這個時間,媽媽認為你應該寫作業了,當然,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媽媽相信你會合理安排好時間的。」說完之後,轉身離開,把瀟灑的背影和反省的空間留給孩子。
2. 在處理消極、負面情緒上要速戰速決。
在管教青春期孩子過程中,當父母面對突如其來的消極、負面情緒的時候,如何才能夠速戰速決呢?當然不是徹底爆發——有的家長為了在短時間內能夠收到管教成效,往往容易讓自己陷入氣急敗壞的情緒旋渦,以打罵、怒吼、咆哮等簡單粗暴方式對孩子進行強制性管教,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因此,在面對負面消極情緒時,父母最理性的做法就是「自我隔離」——遠離當前生氣的環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把自己的情緒真正放下後,再重新回歸生活,切記,但凡帶著情緒管教孩子,我們就遠離了「解決問題」的通道,從而進入了「發洩情緒」的魔道!
3. 在面對親子鬥爭及衝突上要速戰速決。
有一個媽媽,也經常因為手機遊戲問題和孩子爭吵,但是親子關係卻始終較為穩定和諧,秘訣在哪裡?這個媽媽分享:從小到大她都在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觀念,不管什麼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允許有「隔夜仇」;
由此,不管孩子惹了多大的麻煩,讓父母多麼的生氣,媽媽總會在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給孩子一個擁抱;長期以往,孩子也延續了父母的這種思維——不管何時,也不管與父母鬧多大矛盾,孩子也總會在睡覺之前,主動到媽媽房間給媽媽一個擁抱;
由此,我們發現,在面對親子鬥爭及衝突上,遵循「兵貴勝」(速戰速決)原則,不讓親子鬥爭與衝突「過夜」,同樣是讓親子關係「保鮮」的不二法門。
建議二:「因糧於敵」——親子溝通最忌自我損耗,應為我所用
什麼是「因糧於敵」?意思是在作戰過程中,對於我方的糧草供應問題,最好是想辦法從敵人那裡奪取,這樣一來,不僅增加我方的作戰實力,更重要的是削弱了敵方的戰鬥實力,達到了一舉兩得,一箭雙鵰的效果。
同理,如果把孩子的時間精力比作「糧草」,把手機遊戲比作「敵軍」,那麼,父母最大化爭取到孩子的時間及精力(注意力)的方法,就是與孩子聊手機遊戲(或網絡小說)相關的話題,因為如此一來,不僅有利於良好親子關係以及順暢親子溝通的建立;
更重要的是,削減了孩子實際花在手機遊戲(或網絡小說)上的時間;畢竟,孩子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但凡在於父母溝通這件事情上多花了一分鐘,自然便在手機遊戲(或網絡小說)上少花了一分鐘,此長彼消,循序漸進,孩子花在手機遊戲上的時間也將每日遞減。
再者,孩子玩手機遊戲,帶給孩子快樂的主體是手機遊戲,長期以往,孩子便會習慣性地從虛擬世界中獲得內心快樂的滿足,自然無比依賴,難以自拔;
而當孩子與父母暢聊手機遊戲時,帶給孩子快樂的主體則是父母,時間長了,孩子也會將內心追求快樂以及自我認同滿足的情感訴求,寄希望於父母身上,如此這般,父母無疑便掌握了進一步影響孩子的最佳王牌。
以下這位曾經接受過老師指導的家長的做法,無疑是對「因糧於敵」這一智慧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