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溝通,是父母與孩子的必修課

2020-12-09 優秀作文精選

【小蝸牛專欄】學會溝通,是父母與孩子的必修課原創作者|小蝸牛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句話:不管是成人還是孩童,都有兩個自我,一種像是嬰孩時期的自我,想哭就哭,這時期的溝通都是無效的,因為他們只願意停留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另一種則是成長中的自我,這個自我理性懂事,願意為對方著想。

而孩子在父母面前展現的往往是嬰孩時期的自我,因為父母是他們最親密的人。所以,了解我們的孩子,學會溝通,才能保護好孩子心中的兩個自我。

孩子放學後,和他聊天了嗎

很多家長,孩子放學接回家後,光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這僅僅是給他們提供了物質上的支持,另外就是督促他們做作業,跟孩子說的話寥寥無幾。

甚至有時候,孩子想要和家長分享一些學校的事情,可當他們看到爸爸媽媽工作一天後的疲憊,也並沒有想要跟他交流的意思,還有父母不停地督促做作業,使他們也失去了交流的心情。

長時間這樣,容易與孩子產生心靈的隔閡,親子關係變得疏遠。家庭內的溝通與交流,也是父母和孩子每天的必修課。

其實,工作狀態下,我們的思維是處於緊張狀態的,那麼下班後,與孩子相處的時光,只要利用得好,何嘗不是非常放鬆的時刻呢?

我媽媽曾告訴我說:「我們小時候,每當看到我從校門口飛奔過來抱住她的時候,她都會覺得這是她每天最幸福的時刻。」

我們會在回家的路上,聊一聊每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告訴媽媽今天學校吃的什麼等等,雖然每天的開場白都差不多,但是每天的信息卻是豐富有趣的。

有的時候在學校跟同學鬧了矛盾,我也會拿出來跟媽媽講。媽媽會像朋友一樣幫我分析,詢問我的想法,表明她願意幫助我,如果我有需要的話,我媽媽也會跟我吐槽工作中的一些不快。

每天抽空聊聊家常,對每一天的獲得或失去做一個總結,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心情,還可以為孩子忐忑不安的情緒提供一個宣洩的出口,都使得我們的感情保持親密。

之前看過一句話,愛的蜜方給予的永遠都是彼此,你來我往,蜜汁才會源源不斷。孩子是沒有防備心的,他一定是願意溝通的,所以家長們,要給我們的孩子時間,去經營好親子關係。

讓他們知道語言的力量

有一天,小侄女在學校跟小朋友玩,無意間說了一句話,使得另一個小朋友哭了。

他們在共同完成一個手工作業,小侄女嫌棄另一個小朋友總是比別人慢一些。就說:「你真的很會添亂,你怎麼那麼笨啊?」

老師問她:「你為什麼這麼說同學?」

小侄女說:「我上次在公交車上,有一個媽媽就是這樣說她女兒的。我覺得很好玩呀!」

事後,為了讓小侄女意識到負面的語言的傷害,我決定陪她做一個實驗,這是很早之前我就聽說過的,叫「米飯實驗」,我決定試一試。

在完全相同的兩個碗裡,裝入同一鍋煮的米飯,將它們放置在相同的環境中,第一碗我們每天都會跟它說好話,第二碗,我則是每天跟它說壞話。

我陪著小侄女一起說著好話與壞話。好話就是讚美,但說壞話時要儘可能避開粗俗的語句。一周後我們發現,兩碗飯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碗因為說好話的關係,長了一層淺白色絮狀物,散發出發酵的酸味,第二碗不僅長了黑色的菌絲,還散發出明顯的臭味。

看到實驗結果後小侄女非常驚訝。通過這個實驗也巧妙地教育了她,語言能對事物產生多大的影響?好好說話,學會鼓勵讚美,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所以,當孩子總是說一些負面的語言時,我們不能置之不理。而父母單純的說教,基本不會使孩子發生任何改變。只有使他真正看到負面語言對事物的傷害,他才能懂得多說好話的重要性。

掌握溝通的好時機

學會溝通,首先要有一定的耐心。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錯誤後都急於批評孩子,甚至在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難過時,他們依然喋喋不休地指責。這個時候莫過於火上澆油,反而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僵化了親子關係。

父母應該用更委婉的方式,點出孩子自己做錯了,懂得適可而止。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那麼父母就要給孩子時間,看他後面怎麼做,而不再一味指責。

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是聽不進去任何話的。父母的那些說教,對於解決問題來說沒有絲毫幫助,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所以呢?給孩子時間,讓他有時間去思考問題,去平復心情。身為父母,也同樣需要時間去消化自己的情緒。當父母和孩子都不再帶著情緒面對這個事情的時候,往往就是溝通的最好時機。這個時候雙方可以理性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教育家盧梭說過,世界上沒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當孩子面對一件錯誤的時候,家長一味地與之較勁,逼迫孩子聽話,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將孩子推到我們的對立面。

身為家長,我們不能只注意到問題的本身,而忽略了問題背後所隱藏的孩子們的情緒。給孩子時間,給自己時間,在最恰當的時候去交談,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會使親子溝通更加順暢而沒有障礙。

作者簡介:小蝸牛,想要用文字走進你的內心的非文藝女青年。(本文為小蝸牛原創投稿)

相關焦點

  •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學會溝通,讓孩子理解溝通內容
    因此,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更好的學會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並且從多種案例進行分析,幫助父母了解孩子。一、學會溝通,讓孩子理解溝通內容。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雙方年齡差距較大,並且思維不同。所以很容易出現對牛彈琴了,甚至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 「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指導」,送你21堂合作父母必修課
    合作父母對話技術與藝術21堂必修課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指導家庭心理支持正式與大家見面啦!疫情期間,中小學延期開學,線上學習成為常態化,家庭日常生活秩序發生變化,親子溝通問題凸顯。在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的指導下,中國婦女出版社聯合中國家庭教育學會、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推出了《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指導——家庭心理支持》讀本,指導幫助家長做好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孩子開學前居家學習與開學後正常教學的銜接,促進家長和孩子建立相互合作、良好溝通的親子關係,適應和度過特殊時期的生活和學習。
  • 父母怎樣和孩子溝通,學會幾個關鍵詞,溝通更順暢
    作為父母,你在家是怎樣和孩子溝通的呢,有時是不是感覺孩子很不聽話,很想發脾氣呢。這主要是我們和孩子溝通上面出了問題。那麼我們就來掌握幾個關鍵詞,讓親子溝通更順暢。在什麼時候我們的親子溝通會變得不順暢了?
  • 父母如何跟孩子保持良好溝通?做到這三點,親子溝通順暢
    其實,女孩和媽媽的溝通方式,是很多父母和孩子溝通的真實寫照,有人說,中國的親子式關係:缺少溝通,不善於表達情感,很多父母在親子溝通這門課是還沒有掌握到技能。而良好的溝通是形成好的親子關係的重要因素。因此,當孩子不願跟父母溝通時,父母應該怎麼做?一、多關心孩子內心的想法,傾聽孩子。教育家周弘曾說過:要想和孩子溝通,就必須學會傾聽,傾聽是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前提。
  • 青春期孩子拒絕和父母對話,嘗試幾種方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文|凝媽青春期孩子拒絕和父母溝通?利用3種方法實現良性溝通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和父母的溝通越來越少,逐漸變得煩躁,讓父母摸不著頭腦。父母一如既往地愛著孩子,孩子為何站到了父母的對立面,把父母當作敵對者?
  • 「不吼不叫,循循善誘」讓父母們跟孩子的溝通更有效!
    在近20年的家庭教育研究中,我發現大多數的父母往往大吼大叫和嘮嘮叨叨,只會讓親子溝通、親子關係變得更糟糕,孩子更加叛逆。很多父母總抱怨說是孩子不聽話,不如說是父母不懂得溝通。
  • 父母要找到有效的溝通方法,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說的朋友
    親子溝通就是要家長在孩子幼兒期的時候就要保持好,一個好親子溝通可以避免以後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出現溝通斷層。如果出現斷層,再想建立共同的話題,就會很吃力了。在這裡給大家分享幾個小技巧,學會聆聽與回應。
  • 伊能靜:得體的退出才是給孩子最大的愛,學會放手是父母的必修課
    由於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許多操控型父母會盡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並希望它永不消失。——《原生家庭》操控型父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許多父母會盡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他們通常會有這樣的表現,「你離開我是不行的!」
  • 孩子叛逆不服管教,父母可用「非暴力溝通」,讓孩子更聽話
    所以作為父母首先應該跟孩子進行溝通,並且在溝通的時候保持絕對的耐心。其實父母想要孩子能夠跟自己更好的溝通,那麼就應該經常性跟孩子進行了解,只有明白孩子的需求和想法,那父母才能對症下藥。在孩子犯錯之後,父母應該要指出孩子的錯誤點,從而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並且在整個過程中父母都應該用相對平和的心態與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能夠接受這個事實。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卻是最為見效的。
  • 孩子脾氣暴躁,不願跟父母溝通,怎麼辦?
    兩位媽媽口中的孩子:一個直接把父母拉黑,一個說想死,並且都不願意跟父母溝通,可見情況都比較嚴重。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原本是這世界上最親密最溫暖的關係,卻變得如此的冷漠生疏甚至敵對絕望;父母對孩子的親子教育,原本是為了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卻變成了孩子正常長大的最大阻礙。
  • 睿智燈塔-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方法
    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功課。不管在生活的哪個方面,溝通永遠都是維繫關係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在親子關係當中,學會如何溝通,能讓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那麼,家長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方法有哪些呢?很多時候,家長經常抱怨自己與孩子溝通的次數並不少,但每次都是以爭吵告終。
  • 沃頓商學院教授:不學會這些溝通技巧,你的孩子將越來越難溝通
    這些絕對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畫面,賓夕法尼亞大學最著名的沃頓商學院教授Stuart Diamond指出,如果父母學會一點談判的技巧會對自己的育兒工作給予很大的幫助。這些技巧不需要有多特別,但是他足夠讓你和你的孩子變得「容易商量」。
  • 父母反思:孩子為何拒絕與你溝通?也許你說話方式有以下問題
    父母反思:孩子為何拒絕與你溝通?也許你說話方式有以下問題身為父母,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與青少年有效溝通?許多家長抱怨說:孩子越長大,與家人交談的次數就越少。有時大人問「今天過得怎樣?」,得到的回答往往是「還行,還不錯」,便再無下文。
  • 對著玩具說話的孩子,是內部語言在發展,家長要學會「階段溝通」
    其實不要過於擔憂,這只是孩子的內部語言在發展,孩子為什麼願意將自己的心聲吐露給無生命的物體,也不和你說呢?所以家長在意的應該是如何運用"階段溝通"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對著玩具說話?是孩子的內部語言在發展!如果說語言肯定很多父母知道是什麼,但什麼是內部語言呢?
  • 孩子長大了,為什麼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樓下的媽媽很苦惱,說兒子十幾歲了,和父母很少溝通。有時候她給兒子發微信,兒子也是只回復幾個字,打電話時,講幾句很快就掛斷。就連周末回家,要麼是悶在自己屋子裡,吃飯了才出來,要麼是出去和同學朋友玩。完全不想和父母多說話。
  • 媽媽穿工作服開家長會,兒子全程黑著臉:尊重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與父母發生一些矛盾,這是孩子心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正常現象。有些家長眼裡的小事,在孩子心裡卻是大事,想要讓孩子打開心扉,家長應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媽媽沒想到孩子這幾天跟自己較勁的原因,竟然是這次家長會,想著想著委屈的眼淚就流下來了。自己辛苦工作掙錢養孩子,為什麼孩子大了反倒不體諒父母,竟然嫌棄媽媽職業不體面。
  • 孩子沉迷遊戲小說,不願與父母溝通咋辦?改善溝通的3條兵法建議
    如何與青春期手機遊戲成癮孩子建立有效溝通,著實是一件讓很多父母感到頭疼、心累的事,為什麼?因為青春期孩子往往不按照父母的套路出牌,正如某位全職媽媽所講:「我也想和孩子溝通,關鍵是他不願意和我溝通呀,話還沒來得及從嘴裡蹦出來,孩子就罵罵咧咧地叫我滾,連見縫插針的機會都沒有!」
  • 良性溝通:不做強硬的父母,孩子是你的至親而不是下屬
    在孩子和父母交流的過程中,大多數情況,孩子都會無奈的屈服於父母的威嚴之下,父母強硬的語氣和不容置疑的態度,使孩子沒有說話的權利,也不敢辯駁,孩子會有一種「向惡勢力低頭」的感覺,看似孩子變得聽話了,其實根本沒有起到教育的作用。
  • 校長發現,孩子最反感這5類家長!3招學會和孩子有效溝通!
    蔣校長說,從孩子們交上來的情況看,他們的煩惱並不比家長少,多數反映的是和爸爸媽媽溝通的問題。家長自認為苦口婆心的話,孩子未必真的聽懂了,「和孩子說話≠會說孩子的話」。 很多父母表示,一不高興就「吼」是家長的通病,自己也知道這樣做不對,應該和孩子溝通解決問題,可就是做不到。 其實,相比孩子,成年人有發育成熟的理性大腦,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全責。吼叫、責備、批評……發洩情緒很容易,但想想缺乏足夠的耐心和自控力的後果呢?
  • 孩子在家待久了,開始嫌父母煩?正確的溝通方式才能解開疙瘩
    一個五年級孩子在家上網課不自律,只想玩遊戲,父母怒不可遏一頓教訓,孩子覺得委屈,一氣之下跳了樓。當悲劇發生,父母想挽回已經來不及。孩子在家待久了,親子矛盾就會越嚴重,父母和孩子兩看生厭。父母嫌孩子不務正業,孩子則開始嫌父母煩,原本「母慈子孝」的局面大受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