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蝸牛專欄】學會溝通,是父母與孩子的必修課原創作者|小蝸牛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句話:不管是成人還是孩童,都有兩個自我,一種像是嬰孩時期的自我,想哭就哭,這時期的溝通都是無效的,因為他們只願意停留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另一種則是成長中的自我,這個自我理性懂事,願意為對方著想。
而孩子在父母面前展現的往往是嬰孩時期的自我,因為父母是他們最親密的人。所以,了解我們的孩子,學會溝通,才能保護好孩子心中的兩個自我。
一
孩子放學後,和他聊天了嗎
很多家長,孩子放學接回家後,光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這僅僅是給他們提供了物質上的支持,另外就是督促他們做作業,跟孩子說的話寥寥無幾。
甚至有時候,孩子想要和家長分享一些學校的事情,可當他們看到爸爸媽媽工作一天後的疲憊,也並沒有想要跟他交流的意思,還有父母不停地督促做作業,使他們也失去了交流的心情。
長時間這樣,容易與孩子產生心靈的隔閡,親子關係變得疏遠。家庭內的溝通與交流,也是父母和孩子每天的必修課。
其實,工作狀態下,我們的思維是處於緊張狀態的,那麼下班後,與孩子相處的時光,只要利用得好,何嘗不是非常放鬆的時刻呢?
我媽媽曾告訴我說:「我們小時候,每當看到我從校門口飛奔過來抱住她的時候,她都會覺得這是她每天最幸福的時刻。」
我們會在回家的路上,聊一聊每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告訴媽媽今天學校吃的什麼等等,雖然每天的開場白都差不多,但是每天的信息卻是豐富有趣的。
有的時候在學校跟同學鬧了矛盾,我也會拿出來跟媽媽講。媽媽會像朋友一樣幫我分析,詢問我的想法,表明她願意幫助我,如果我有需要的話,我媽媽也會跟我吐槽工作中的一些不快。
每天抽空聊聊家常,對每一天的獲得或失去做一個總結,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心情,還可以為孩子忐忑不安的情緒提供一個宣洩的出口,都使得我們的感情保持親密。
之前看過一句話,愛的蜜方給予的永遠都是彼此,你來我往,蜜汁才會源源不斷。孩子是沒有防備心的,他一定是願意溝通的,所以家長們,要給我們的孩子時間,去經營好親子關係。
二
讓他們知道語言的力量
有一天,小侄女在學校跟小朋友玩,無意間說了一句話,使得另一個小朋友哭了。
他們在共同完成一個手工作業,小侄女嫌棄另一個小朋友總是比別人慢一些。就說:「你真的很會添亂,你怎麼那麼笨啊?」
老師問她:「你為什麼這麼說同學?」
小侄女說:「我上次在公交車上,有一個媽媽就是這樣說她女兒的。我覺得很好玩呀!」
事後,為了讓小侄女意識到負面的語言的傷害,我決定陪她做一個實驗,這是很早之前我就聽說過的,叫「米飯實驗」,我決定試一試。
在完全相同的兩個碗裡,裝入同一鍋煮的米飯,將它們放置在相同的環境中,第一碗我們每天都會跟它說好話,第二碗,我則是每天跟它說壞話。
我陪著小侄女一起說著好話與壞話。好話就是讚美,但說壞話時要儘可能避開粗俗的語句。一周後我們發現,兩碗飯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碗因為說好話的關係,長了一層淺白色絮狀物,散發出發酵的酸味,第二碗不僅長了黑色的菌絲,還散發出明顯的臭味。
看到實驗結果後小侄女非常驚訝。通過這個實驗也巧妙地教育了她,語言能對事物產生多大的影響?好好說話,學會鼓勵讚美,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所以,當孩子總是說一些負面的語言時,我們不能置之不理。而父母單純的說教,基本不會使孩子發生任何改變。只有使他真正看到負面語言對事物的傷害,他才能懂得多說好話的重要性。
三
掌握溝通的好時機
學會溝通,首先要有一定的耐心。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錯誤後都急於批評孩子,甚至在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難過時,他們依然喋喋不休地指責。這個時候莫過於火上澆油,反而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僵化了親子關係。
父母應該用更委婉的方式,點出孩子自己做錯了,懂得適可而止。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那麼父母就要給孩子時間,看他後面怎麼做,而不再一味指責。
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是聽不進去任何話的。父母的那些說教,對於解決問題來說沒有絲毫幫助,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所以呢?給孩子時間,讓他有時間去思考問題,去平復心情。身為父母,也同樣需要時間去消化自己的情緒。當父母和孩子都不再帶著情緒面對這個事情的時候,往往就是溝通的最好時機。這個時候雙方可以理性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教育家盧梭說過,世界上沒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當孩子面對一件錯誤的時候,家長一味地與之較勁,逼迫孩子聽話,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將孩子推到我們的對立面。
身為家長,我們不能只注意到問題的本身,而忽略了問題背後所隱藏的孩子們的情緒。給孩子時間,給自己時間,在最恰當的時候去交談,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會使親子溝通更加順暢而沒有障礙。
作者簡介:小蝸牛,想要用文字走進你的內心的非文藝女青年。(本文為小蝸牛原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