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因疫情爆發,這幾個月孩子們只能待在家上網課。
這種學習模式不僅對孩子是種考驗,對家長來說也是種挑戰。孩子在家學習效率不高,家長既要忙工作又要監督他們,壓力也很大。
這種情況下,大家難得意見一致,都盼望開學。
雖說上網課日子難熬,好在大部分人都堅持下來了,不過家庭中的親子矛盾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0101孩子在家學習期間,親子矛盾層出不窮
這段期間發生的事可不少,上海一媽媽輔導作業時和兒子起了衝突,一時間想不開,輕生跳河,幸虧有人及時報警,才被救上來。
然而,她的心態仍在崩潰中,邊哭邊說:「不要救我,我真的太累了」。
因輔導孩子作業起衝突的例子不少,同樣作為家長,完全能理解他們的心理,擔憂孩子上課的狀態,和孩子相處太久以至於不愉快,都是壓垮家長心理防線的重要原因。
不僅家長如此,實際上孩子們經歷的痛苦也不小,他們也想不開。
一個五年級孩子在家上網課不自律,只想玩遊戲,父母怒不可遏一頓教訓,孩子覺得委屈,一氣之下跳了樓。當悲劇發生,父母想挽回已經來不及。
孩子在家待久了,親子矛盾就會越嚴重,父母和孩子兩看生厭。父母嫌孩子不務正業,孩子則開始嫌父母煩,原本「母慈子孝」的局面大受考驗。
也正因此,大家會因一件小事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父母不喜歡孩子熬夜晚起,看不慣他們不做家務,只會等著吃飯;孩子受不了家長每天盯著自己,稍微晚起就會被念叨,在家裡非常不自由。
相互不理解的人在家共處幾個月,矛盾說爆發就爆發,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形成這種困境並非一朝一夕,親子問題早就埋下了,只不過因無處可逃才完全暴露。
0202所有矛盾的背後,都是親子溝通不暢的問題
家長認為:「我的所有付出和努力,都是為了讓你生活更好,花了這麼多時間和金錢培養你,為什麼你還這麼不認真,還故意讓我生氣」。
孩子很委屈:「我是你的孩子,並不是玩具,每天安排這個要求那個,從來也不問我願不願意,喜不喜歡,你真的是為我考慮嗎?」
家長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控制著孩子,孩子則急於想要擺脫這種控制,在這種矛盾狀態下,問題隨時會出現。
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愛沒有錯,不會放棄對孩子的管教。
而孩子呢?年紀小的時候依賴父母,對管教即使有意見也不會表現出來,到了青春期,受逆反心理影響,又逐漸有了力量,對父母的行為不滿就會奮起反抗。
實際上,當親子之間矛盾重重時,父母就要考慮到,是否溝通方式出錯了?
每個人生活中都會按照自己的一套模式說話、做事,而家長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模式,造成了和孩子不對等關係,於是出現了這種「雞同鴨講」的情況。
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就應該聽我的。我的想法才是對的,為什麼你永遠都不理解我?
大家固執己見,互相不認同。
0303家長的三種錯誤溝通模式
一.思維模式
主要歸納為缺乏理智,經常邏輯不清,以自我為中心。
當家長發現孩子的問題時,總會時時刻刻提醒和改正,但對自己的問題常常認識不清,還不願意承認。
如果孩子提出要父母改正時,便會得到以下犯上、拒絕配合的「罪名」,以大人的姿態威懾你。
此外,問題發生之時,家長大多只會跟孩子說「小孩子不要多事,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可以了」。
因此,想要和父母共同解決問題,難度很高。
二.行為模式
主要歸納為對孩子不尊重,沒有從心理上接受孩子的成長。
很多孩子抱怨,自己已經長大,媽媽在行為和語言上還是把自己當孩子看,有什麼不滿直接說出來,完全不顧及場合。
比如看到你穿著前衛,就會說「你這穿的什麼奇裝異服,趕緊換掉」;
看到你吃零食,就會說「少吃點垃圾食品,對你不好」。
甚至在親戚面前,只談論你的缺點,這也不好那也不好,打擊自尊心,讓人很受傷。
三.情緒模式
有的家長總是以自己的心情為標準,嘴上說尊重孩子,可一旦孩子提出的要求讓她不滿時,就會果斷拒絕。
還會以「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為由一頓教訓,反正千錯萬錯就是你的錯,大人怎麼可能犯錯呢?就算錯了,孩子怎麼能說大人的不是呢?
家長給孩子套上框架,孩子喜歡自由,不想時刻被管束,到達一個臨界點時就會反抗。
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會出現溝通問題和家庭矛盾,多半是溝通方式不當導致的。正確的溝通方式,才能解開親子間的疙瘩,改善和緩解矛盾。
0404和孩子溝通,家長要學會什麼?
1、3R理論
大人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刻,和孩子產生矛盾時,如果無法穩定情緒,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比如忽視孩子的心理感受,強迫他們按照自己的模式做事,這種情況可以藉助3R理論處理。
承認:Recognize,承認自己的錯誤。
和好:Reconcile,向孩子道歉。
解決:Resolve,和孩子共同解決問題。
只要家長勇於嘗試這三個步驟,你會很愉快地發現,孩子很容易接受我們的道歉,並且樂意一起解決問題。
2、避免陷入「權力之爭」
通常家長只要以大人的姿態教訓孩子,讓孩子覺得害怕從而服從,就很容易取得「權力之爭」的勝利。可想要真正從心理上「贏得」孩子,並不是件易事,以下四點要做到。
A「共情」:第一時間認同孩子的情感,比訓斥孩子更有用。
B「同情」:對孩子的情緒表示同情,但不意味著認同。
C「感同身受」:如果你有遇到和孩子一樣的問題,把這些感受告訴孩子,讓他知道你能理解這種感受。
D「合作」:發現問題就得解決,家長可以先詢問孩子的意見,問他是否有解決辦法,如果沒有,大家可以商量著解決。
3、自我滿足,才能心態平和
家長有很多苦都是獨自承受的,孩子因為經歷少,確實不理解這些酸楚。不管生活還是工作上,都會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制,導致心裡產生許多不滿。
如果你無法休息,沒有時間享受生活的樂趣,自然沒有足夠的能力滿足孩子的需求。
當沒有人傾聽你的苦衷時,你也沒有包容力去聽孩子的訴求;當你情緒不振,精神萎靡時,孩子能夠感受到你的負能量。當種種負能量堆積,無法找到宣洩口,你會發現,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充滿了挑剔、訓斥和苛求。但這種相處方式並沒有讓你滿足,反而導致家庭關係緊張。
其實,你自己也不明白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意義,只是壓力太大了。你想,作為一個負責的家長,壓力再大也要催促孩子成長,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可孩子卻無法理解。
因此,解決這類問題的根本,是家長先自我滿足。當你覺得身心俱疲,卻得不到理解和回報時,就該試著思考和改正,究竟如何才能讓生活回到滿意的軌道。
1、 隨時預警,理性看待自己的所作所為,把握生活的節奏,思考以前的行為是否會讓自己後悔。
2、 學會停下,努力深呼吸,放鬆自己。
3、 給自己多留一點休閒時間,不要把孩子看得太重,學會自我滿足,做些自己喜歡的事。
與其想盡辦法讓孩子聽話,不如試著發現和探索自我。你會意識到,當自己心態平和了,對孩子的理解也會更深刻,親子關係自然就好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