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苦口婆心提醒,孩子往往卻反駁、對抗,家長應掌握非暴力溝通

2020-12-22 逗兒媽媽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閨蜜陽陽發來一條微信:「你說,我算不算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我立即回覆:「是啊!還沒見過比你更有耐心的人,你怎麼突然問這麼一句話?」陽陽開始大倒苦水,她說為什麼跟孩子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地講,孩子不但不領情,還總跟她對著幹,當媽實在太難了!她在公司裡多難談的單子都能籤下來,可是在家裡怎麼就連孩子都管不好呢?

最近,孩子天天在家上網課,手機不離手,她經常提醒孩子:「你不能總是對著手機屏幕,太浪費時間,上完網課,就把手機放一邊去。」孩子嘴上答應得很好,可從來沒有落實在行動上,只要陽陽不提醒,孩子絕不放下手機,昨天,已經晚上十點,孩子還在拿手機刷視頻,陽陽一時沒控制住情緒,對著孩子大吼:「現在都十點了,你明天不用上課、根本不想睡,還是要當夜貓子?」嚇得孩子邊哭邊關手機。

原本安靜的睡眠環境變成閨蜜的戰場,硝煙瀰漫,她躺在床上,一直沒想通:她對孩子溫柔有耐心,向來都是把一個道理掰開了、揉碎了、仔細地講,從來捨不得打罵孩子,可為什麼孩子卻總是不聽話,還要故意做對呢?

生活中,有很多「耐心型」父母,他們苦口婆心地一遍遍提醒孩子,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孩子卻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原來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父母操碎心,孩子偏不改,父母的耐心一點點消失殆盡,直至有一天徹底爆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閨蜜陽陽是「耐心型」父母的代表,她對孩子不耐其煩、善意提醒,看似溫柔有耐心,實則這也是一種暴力,叫做「語言暴力」,這可能使孩子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或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極大。

很多家長可能會問:怎樣的溝通方式,既不暴力,又能解決親子溝通的問題呢?那就是「非暴力溝通」,美國作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用非暴力方式進行溝通,可以消除工作與生活中的衝突,這種溝通方式同樣適用於父母和孩子,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非暴力溝通」。

一、非暴力溝通被稱為「愛的語言」

1、近在眼前的恨VS自然流露的愛

「暴力溝通」,是一種近在眼前的恨,用暴力的方式傳達出父母對孩子的恨,而不是愛。「非暴力溝通」,是一種自然流露的愛,倡導通過父母與孩子的互助進行有效溝通。

2、把恨融入骨髓VS把愛融入生活

「暴力溝通」,是父母通過惡言惡語、武力威脅,表達對孩子深入骨髓的恨,令孩子感到恐懼和害怕。「非暴力溝通」,是讓父母藉助過去已有的知識,把對孩子的愛表達出來,融入生活。

3、專注情緒的爆發VS專注觀察與表達

「暴力溝通」專注於個人消極情緒的爆發,不會主動傾聽孩子的想法,使親子關係疏離。「非暴力溝通」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和需要,通過傾聽父母和孩子內心的聲音,培養對彼此的尊重、關注和愛。

父母們有一個通病,就是唐僧式嘮叨,擔心孩子這個不知道,那裡做不好,不厭其煩重複囉嗦,孩子從父母的表達中聽到了什麼呢?煩!如果父母改用非暴力方式溝通,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而不是「煩」,親子溝通可能會更順暢。

二、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1、觀察

父母要關注正在發生的事情,說出此刻看到了什麼,重點是清晰地說出觀察到的結果,不要隨意做判斷與評價,比如開篇的陽陽,晚上十點,看到孩子還在玩手機,這是事實,孩子明天不上課、根本不想睡是判斷,說孩子是夜貓子則是評價。

2、感受

父母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怎樣的,比如高興、喜悅、害怕、擔心、失落、痛苦、煩躁等都是描述心情的詞語,還以開篇為例,陽陽看到孩子玩手機,並不是生氣,而是擔心玩手機會傷害孩子的眼睛。

3、需要

哪些需要會使父母產生第二個要素中所闡述的感受,開篇的陽陽真正的需要是希望孩子擁有一雙健康的眼睛,而不是讓孩子哭。

4、請求

基於上面的情況,父母可以對孩子提出具體要求,陽陽可以對孩子提出要求,比如告訴孩子能否做到除正常上網課外,玩手機不要超過半小時,或看手機半小時後,眺望遠方的綠樹五分鐘。

以上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你們了解了嗎?親子溝通最重要的目的,不是逼迫孩子服從,而是用父母的方式去影響孩子,作為父母,如何通過「非暴力溝通」,達到改善親子關係的目的呢?

三、善用「非暴力溝通」方式,改善親子關係

1、只描述,不評論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往往會有意無意表達自己的看法,對孩子進行評價,這樣做會讓孩子聽到負面信息,而看不到真實存在的問題,當孩子亂扔玩具,父母可以感受一下兩種表達方式的不同:

第一種:「你看你,總是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家裡都被你弄亂了!」

第二種:「寶貝,你看,玩具全部散落在地上,都弄髒了。」

第一種方式是父母在發表評論,孩子聽到的是生氣、批評與責備。第二種方式是父母在描述看到的事實,孩子聽到的與他自己看到的是一致的,孩子不會覺得自己在挨罵。同一雙眼睛,卻因不同的語言呈現出截然相反的兩種結果,父母要記住,只描述,不評論。

2、說出感受和需要

親子間的很多矛盾,都是因為信息傳達與理解有誤造成的,把父母的感受和想法傳遞給孩子,更有助於溝通,以孩子亂丟玩具為例:

第一種:「看到這一堆亂七八糟的玩具,我真想把它們統統扔到外面的垃圾桶!」

第二種:「我看到你把玩具隨意丟在地上,真為你擔心,要是玩具被踩壞或弄丟,該怎麼辦呢?把玩具收拾好,就不會弄壞或者弄丟了。」

第一種在爆發消極情緒,「把玩具扔到垃圾桶」是父母的想法,沒有表達出需要。第二種是父母在表達此刻的感受以及需要,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心情。

3、請求幫助與合作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渴望與父母享有平等的權利,當父母用命令、強迫的語氣要求孩子做事,往往很難得到孩子的配合,因為孩子會覺得自己被父母支配,失去獨立自主的權利,當父母用合作的態度,請求孩子給予幫助,孩子會很願意伸出援手與父母合作的,因為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父母重視的,自己與父母是平等的。

比如想讓孩子自己整理玩具,就可以說:「寶貝,你知道這個積木要怎麼裝嗎?看上去好像並不是很好整理呀!咱們倆一起裝,好不好?」

溝通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一部需要兩人合作完成的二人轉,從「暴力溝通」到「非暴力溝通」需要一個過程,父母不要太心急,要有耐心,多實踐,多探索,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正確運用「非暴力溝通」,收穫更好的親子關係。

今日互動話題:你知道「非暴力溝通」嗎?在與孩子的溝通中,你是如何運用的呢?請在下方評論區分享討論吧!

我是逗兒媽媽,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

相關焦點

  • 桔洛讀書會:穿越語言,聆聽內心——桔洛與你共讀《非暴力溝通》
    、一個問題,不知道為什麼,演變成了一場暴力溝通,最後雙方兩敗俱傷,家長往往自責悔恨。5月27日,桔洛家庭教育開展《非暴力溝通》讀書會,Jackie老師用桔洛特有的「5A讀書法」,提煉書中的五大理念、方法與注意事項,幫助家長解讀「暴力語言」產生的根源,引導家長看見自己與對方的需求,給到家長切實可行的家庭教育指導與建議。
  • 4招《非暴力溝通》,讓親子溝通從「雞飛狗跳」秒變「母慈子孝」
    親愛的家長朋友,您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經常會苦口婆心,跟孩子講了大堆道理,他卻一臉漠然、充耳不聞?面對孩子某些不合理的行為和要求,您是否經常束手無策,不知如何引導?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你們是否經常產生衝突、誤解,溝通無果又破壞了親子關係呢?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心理學著作《非暴力溝通》,相信您會像我一樣有所啟發,並在書中找到「非暴力親子溝通」的方法和答案。
  • 如何與孩子交流:家長與孩子的溝通障礙及解決的技巧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往往會成為家長單方面的說教。此時,家長需要對自己的溝通方式有覺知,知道什麼時候該暫停、什麼時候該調整。與稍大一些的孩子溝通,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1、溝通的前提是信任孩子。抱著「相信孩子是願意努力的」心態再去溝通,會少很多自己也不易察覺的負面情緒。2、溝通的首要目的是了解孩子的狀態,是問而不是灌輸。
  • 解我青少年教育:家長如何跟叛逆期的孩子溝通?
    孩子進入青春期,隨著而來的就是叛逆期,這是一個令所有父母都頭疼的事情,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得了心理病,他們跟瘋子似的,管不得,罵不得,那麼家長到底該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溝通呢?
  • 《非暴力溝通》:冷戰?無故受氣?有多少夫妻感情死在了不會溝通
    你有沒有經歷過,不會溝通,無故受氣的場景?你有沒有跟伴侶吵架時,往往因為你的一句話,伴侶就跟你冷戰好幾天,而你卻不知自己哪裡做錯了?你有沒有跟孩子溝通時,孩子根本就不願聽你的?我想不少人可能都遇到過,不會溝通,一句話說錯,往往讓你深處尷尬的境地。而這樣的次數多了,不僅溝通效率不高,更影響感情。
  • 孩子反感家長,不願意與家長溝通,家長要成功推開這三扇溝通之門
    這樣的溝通方式也會讓孩子感到反感,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並不是木偶一樣,隨便父母操控,這也是孩子反感家長,不願意和家長溝通的原因。家長的話題引起孩子反感有的時候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是因為家長說的話題引起了孩子反感。家長每天除了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對孩子的學習也是很關注的。
  • 孩子喜歡「抬槓」?家長可巧用「傾訴溝通」,培養孩子感恩能力
    隨著孩子的年齡漸增,很多家長都在反映孩子的叛逆,說孩子越來越會抬槓了,說一句頂十句,都不知怎麼辦才好。朋友慧慧的孩子已經5年級了,最近聊天中,她總是對孩子有諸多抱怨。「7點半就要早讀,6點40還不起床,剛說他一句,他就譁譁譁地就開始反駁,最後怪到我身上來了。」「啊,怎麼會這樣?」
  • 《非暴力溝通》:這幾句經典語錄讓你知道如何與人溝通
    前幾日有幸讀到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為什麼說有幸呢?因為這本書我認為它是打開我新的溝通世界的大門。之前的我不管是當面聊天還是線上聊天,都讓我感覺到我是「話題終結者」,說著說著就沒人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父母與孩子之間有愛嗎?不可否認肯定是有的,可是為什麼總是動刀動槍天翻地覆呢?因為我們家長總是說的一句話是「你看誰誰誰,考了多少分,省了多少錢,每天都在學習」等等之類的語言。慢慢的語言就變成了一堵牆,生生地橫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只有自己的改變才能拆掉這堵牆,如果你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
  • 家長對孩子採用正確的溝通方式,才能促進孩子成長
    所以說,如今大部分的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採用的方式多為無效溝通。這種溝通方式的結果往往會造成孩子逐漸失去自我思考的意識,甚至變得盲從盲信,直至獨立思考能力缺失。同樣道理,很多說教性的內容,大人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但是孩子明白麼?
  • 《非暴力溝通》讀書感悟——讓語言充滿「爆力」,而非暴力
    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無論是寫郵件、發簡訊、電話,但都是靠語言文字進行傳達,而面對面的語言傳遞是最有效也最有可能具有殺傷力的,而很好地掌握了這一技能的人卻相當少,尤其在衝突面前,溝通的雙方都最擅長語言的暴力,而不是語言的爆力,二者都蘊含著語言的強大力量,但前者是負面的,有害的,後者才是積極的,有益的。
  • 書評:打開非暴力溝通模式,開啟生活的和諧幸福之門
    美國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博士 馬歇爾*盧森堡,發現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運用50多年的實踐經驗,在幫助我們在消除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分歧和爭議的同時,還解決了很多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衝突。《非暴力溝通》一書就是其代表作,自2003年出版至今一直暢銷不衰,該書的中文版已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
  • 老師,請學會與家長交流技巧,保持與家長有效溝通,有利學生成長
    誠然,教師與家長共同擔負著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要成功地教育好兒童,老師和家長應建立良好的協作關係。良好協作關係的形成,首先應注意思想上的溝通和理解,語言上的投機和融洽。「言為心聲」,教師準確、藝術地使用好交談中的語言,是家校協作的前提。
  • 北京「零新增」,家長應提醒孩子戴口罩、勤洗手
    家長應提醒孩子戴口罩、勤洗手、講衛生,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特別是飯前便後、觸摸眼睛、鼻或口腔前後、外出回家後要洗手,用洗手液或肥皂、流動水洗淨,防止流感病毒傳播。另外,可教育孩子一日三餐規律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加強鍛鍊、保證睡眠,提高自身對病毒的免疫力;根據溫度變化適時增減衣物,注意觀察孩子身體狀況,一旦有發熱、腹瀉、嘔吐等症狀,及時就醫,不要讓孩子帶病上學;在空氣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房屋每天保持通風;出門前讓孩子佩戴口罩,儘量不帶孩子前往人群密集場所活動,減少傳染病感染風險。
  • 孩子厭學愛玩遊戲,無法溝通,家長還能做什麼?
    家長朋友們,歡迎來到家教諮詢室,孩子除了遊戲好像對什麼都沒興趣,甚至厭學,也不知道怎麼溝通,怎麼辦? 溝通 就是家長總會把手機或者電腦這種遊戲載體作為「敵人」。
  • 非暴力溝通~不得不的轉化
    往期非暴力溝通學習者的經驗分享可參看第一次活動的文字:為何鍾情非暴力溝通?對我來說,大湖的其他活動都很好,我也能從中獲得力量和支持。非暴力溝通是其中一個成長的途徑(與他人連接,表達愛)。非暴力溝通本身的魅力我想起這書最初很觸動我的部分-它可以分清想法和感受,弄清為什麼感受不是來源於別人,而是源於自己(我也曾一直困惑於情緒中,暗含很多「我對你錯」),慢慢開啟了為自己負責的路程。它的清晰能幫助我更容易看見這點!後來慢慢學習發現它可以更深入地去工作,幫助自己連接到需要,連接到更豐盛的生命。
  • 校長發現,孩子最反感這5類家長!3招學會和孩子有效溝通!
    蔣校長說,從孩子們交上來的情況看,他們的煩惱並不比家長少,多數反映的是和爸爸媽媽溝通的問題。家長自認為苦口婆心的話,孩子未必真的聽懂了,「和孩子說話≠會說孩子的話」。 很多父母表示,一不高興就「吼」是家長的通病,自己也知道這樣做不對,應該和孩子溝通解決問題,可就是做不到。 其實,相比孩子,成年人有發育成熟的理性大腦,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全責。吼叫、責備、批評……發洩情緒很容易,但想想缺乏足夠的耐心和自控力的後果呢?
  • 孩子叛逆不服管教,父母可用「非暴力溝通」,讓孩子更聽話
    其實對於每個孩子來說,他們都會經歷這樣的事情,因此父母可以採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在孩子犯錯之後,父母應該要指出孩子的錯誤點,從而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並且在整個過程中父母都應該用相對平和的心態與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能夠接受這個事實。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卻是最為見效的。
  • 抖音上「壞叔叔」走紅:家長在笑,而孩子在哭!
    君君看到很多父母都留言表示感謝,說給孩子看這些視頻比自己說幾百句都管用。有些家長還表示希望他把每個系列都錄一個,比如不吃飯的、不起床的、看電視的、玩手機的等等。家長可能不知道這種恐嚇式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和心理陰影。
  • 老師把「孩子上課睡覺」照片發到家長微信群,家長:你的人品呢?
    家長可能認為,可以私自發微信或電話溝通,但老師的做法卻沒有採取這一方式予以處理。從雙方立場來看,家長反對老師微信群發照片的做法,認為這樣做不妥。而老師認為該生多次提醒仍然我行我素,不聽老師管教,需要家長共同配合。家長和老師各有說詞,各有道理。
  • 家長孩子如何與老師溝通,認真做好這四個方面就夠了,建議收藏
    當然,這畢竟不是什麼外交場合,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儘管如此,但一些基本的溝通技巧還是要好好了解和掌握的。比如,孩子在什麼時間去找老師溝通?當然不能在老師正忙著備課寫教案的時候,要在老師相對空閒的時間去找老師,如在大課間、傍晚等時間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