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
原著 | 馬歇爾·盧森堡
解讀 | 桔洛家庭教育
生活處處有矛盾,父母與子女之間矛盾更多。親子間的矛盾常常讓家庭雞飛狗跳,成為「暴力衝突」的戰場。
孩子學習磨蹭拖拉、效率低;孩子看電視、玩遊戲,怎麼管都管不住;孩子哭鬧哄不好;孩子之間的爭搶、吵鬧;孩子不願聽家長說話,逃避、厭煩……
看似是很小的一個事件、一個問題,不知道為什麼,演變成了一場暴力溝通,最後雙方兩敗俱傷,家長往往自責悔恨。
深究起來,親子關係與親密關係間矛盾的根源,其實是需求的不被滿足,思維方式、表達方式的不盡合理。
運用非暴力溝通,看見行為背後的需求與感受,用正確的方式表達需求,將減少很多矛盾,更能促成雙方期望的達成,獲得更好的關係。
5月27日,桔洛家庭教育開展《非暴力溝通》讀書會,Jackie老師用桔洛特有的「5A讀書法」,提煉書中的五大理念、方法與注意事項,幫助家長解讀「暴力語言」產生的根源,引導家長看見自己與對方的需求,給到家長切實可行的家庭教育指導與建議。
5大理念
一、 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於對方。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會關注自己,跳到「我」之中——「你怎麼就是不聽我的」、「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你怎麼不考慮我的感受」,當陷入自己太深,往往看到的都是對方的錯誤,而忽視了真正應該關注的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二、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人們習慣觀察他人,不知不覺地在內心作出評價。
當一個事件發生,我們內在的一種模式就開始運行了。一個獨立的事件經我們觀察,產生評論。父母對孩子的評論往往是負面消極的,這些評論影響著父母的語言與行為,進而讓孩子產生感受(往往也是消極的),繼而影響對方行為,循環往復,讓簡單的事件升級為一次衝突。
為什麼我們下意識地負面評價?
或許是因為,我們從小接觸最多的也是父母的負面評價,面對類似事件,也只習得了這一種表達方式。
當然也是因為,父母看到孩子的一些行為後,常常為孩子的未來擔憂、害怕,下意識地想要否定、阻止——其實這對糾正孩子的行為無濟於事。
看見孩子本人,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與孩子建立連接,才更有幫助。
三、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
感受根源於我們的需求——最終解釋永遠應在我們自己身上。
我們的需求、期待與想法,才是影響我們感受的根本原因。儘管有時候看起來他人的言行直接導致了我們的感受,但是究其根本是他人的言行是否滿足了我們的需要。
下一次,當你想說「你成績不好,讓我傷透了心」時,是否可以改成「我感到難過,因為我重視你的學業發展與成長」。用「我感到……因為我……」這一句型的核心是考慮對方的感受和需求。
四、非暴力溝通重視每一個人的需要。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當某一天心情特別好時,就會對伴侶、孩子和顏悅色,當自己需求被滿足時,我們會轉而關注別人的需要。
人人都是如此,當你希望孩子滿足你的某個需求時,你需要先關注孩子的底層需求是否有被滿足——先去不帶評判地傾聽他,一心一意地體會他、看見他。
五、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於培育對自己的愛。
就像第四點說的那樣,人只有自己內心充盈,需求被滿足,才有餘力、有能力去滿足他人。所以,非暴力溝通,重要的是先對自己非暴力溝通。
「自責是尚未滿足的需要的可悲表達」,如果可以,下一次,不要過多地內疚自責,而是看見自己的需求,試著去理解自己的行為。
5大方法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
這是主動與被動的區別。
用「我選擇做……因為我想要……」變被動為主動,接受自己的需求,讓自己的行為被自己掌控。
提出具體的請求
「不要……」-那麼要做什麼?當我們說不要做什麼時,是不是在向對方強化不要後面的動作?
「快一點」-什麼程度算快呢?如果你沒有提出具體的請求,對方的動作可能也不會有變化。
家長要學會用正面具體的語言,嘗試用0-10打分法,鼓勵孩子朝10分努力,「現在你的速度是4分,我們需要把速度提到7分」,這樣是不是比「快一點」更加具體?
請求反饋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自嗨」,我們以為對方理解了我們的話語,但是在溝通中,或許對方並沒有理解我們的意思,最後事件解決往往差強人意。
所以需要在溝通中請求反饋。在請求反饋時,要讓對方感受到尊重以及了解我們需要他給予反饋的原因。
面對孩子,我們可以嘗試請孩子重複一下我們的語言,確認孩子理解我們的需要與請求。
保持關注
常常有家長表示,我不懂孩子,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有多少家長真正走進了孩子的內心?
在生活、工作、育兒的壓力下,家長都希望孩子「抓緊時間」,很難停下來對孩子保持持續的關注。靜下心來,你會發現,關注孩子的時間,就是你與孩子建立連接的時間。
可以從簡單的重複孩子的話開始,引導孩子講出自己的需求,你會發現,你能夠讀懂孩子。
「四要素」的運用
觀察並描述事實:「我/你看到……」
表達自己或對方的感受:「我/你感到……」
說出自己或對方的需求:「因為我/你……」
提出自己或對方的請求:「我希望(你是否可以)……」或「你希望我們……」
最後,Jackie導師給到家長五大注意事項,為家長指出使用非暴力溝通時常出現的誤區。
5大注意事項
一、不成熟的3個表現:
·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認識不到我們不需要通過懲罰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相信我們有權利去懲罰和傷害他人,因為他們罪有應得二、我們越是傾聽他人語言背後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與他們坦誠的溝通。三、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於別人做了什麼,而在於我們怎麼看待對方及其行為。四、懲罰的局限性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果我不喜歡他現在的行為,那我希望他怎麼做?
對方會基於怎麼樣的原因去做我希望他做的事情?
五、不要只注重溝通形式,而忘記了目的。
家長們不要掉進「四要素」的使用中,而忘記了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更好地與孩子溝通,看見孩子的需求,傳達愛並表達自己的需求。
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覺察。願我們在學會非暴力溝通的道路上,跳出事件,善於覺察需求,帶著愛的初心關懷彼此,收穫更好的關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