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洛讀書會:穿越語言,聆聽內心——桔洛與你共讀《非暴力溝通》

2020-12-24 桔洛家庭教育

《非暴力溝通》

原著 | 馬歇爾·盧森堡

解讀 | 桔洛家庭教育

生活處處有矛盾,父母與子女之間矛盾更多。親子間的矛盾常常讓家庭雞飛狗跳,成為「暴力衝突」的戰場。

孩子學習磨蹭拖拉、效率低;孩子看電視、玩遊戲,怎麼管都管不住;孩子哭鬧哄不好;孩子之間的爭搶、吵鬧;孩子不願聽家長說話,逃避、厭煩……

看似是很小的一個事件、一個問題,不知道為什麼,演變成了一場暴力溝通,最後雙方兩敗俱傷,家長往往自責悔恨。

深究起來,親子關係與親密關係間矛盾的根源,其實是需求的不被滿足,思維方式、表達方式的不盡合理。

運用非暴力溝通,看見行為背後的需求與感受,用正確的方式表達需求,將減少很多矛盾,更能促成雙方期望的達成,獲得更好的關係。

5月27日,桔洛家庭教育開展《非暴力溝通》讀書會,Jackie老師用桔洛特有的「5A讀書法」,提煉書中的五大理念、方法與注意事項,幫助家長解讀「暴力語言」產生的根源,引導家長看見自己與對方的需求,給到家長切實可行的家庭教育指導與建議。

5大理念

一、 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於對方。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會關注自己,跳到「我」之中——「你怎麼就是不聽我的」、「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你怎麼不考慮我的感受」,當陷入自己太深,往往看到的都是對方的錯誤,而忽視了真正應該關注的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二、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人們習慣觀察他人,不知不覺地在內心作出評價。

當一個事件發生,我們內在的一種模式就開始運行了。一個獨立的事件經我們觀察,產生評論。父母對孩子的評論往往是負面消極的,這些評論影響著父母的語言與行為,進而讓孩子產生感受(往往也是消極的),繼而影響對方行為,循環往復,讓簡單的事件升級為一次衝突。

為什麼我們下意識地負面評價?

或許是因為,我們從小接觸最多的也是父母的負面評價,面對類似事件,也只習得了這一種表達方式。

當然也是因為,父母看到孩子的一些行為後,常常為孩子的未來擔憂、害怕,下意識地想要否定、阻止——其實這對糾正孩子的行為無濟於事。

看見孩子本人,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與孩子建立連接,才更有幫助。

三、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

感受根源於我們的需求——最終解釋永遠應在我們自己身上。

我們的需求、期待與想法,才是影響我們感受的根本原因。儘管有時候看起來他人的言行直接導致了我們的感受,但是究其根本是他人的言行是否滿足了我們的需要。

下一次,當你想說「你成績不好,讓我傷透了心」時,是否可以改成「我感到難過,因為我重視你的學業發展與成長」。用「我感到……因為我……」這一句型的核心是考慮對方的感受和需求。

四、非暴力溝通重視每一個人的需要。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當某一天心情特別好時,就會對伴侶、孩子和顏悅色,當自己需求被滿足時,我們會轉而關注別人的需要。

人人都是如此,當你希望孩子滿足你的某個需求時,你需要先關注孩子的底層需求是否有被滿足——先去不帶評判地傾聽他,一心一意地體會他、看見他。

五、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於培育對自己的愛。

就像第四點說的那樣,人只有自己內心充盈,需求被滿足,才有餘力、有能力去滿足他人。所以,非暴力溝通,重要的是先對自己非暴力溝通。

「自責是尚未滿足的需要的可悲表達」,如果可以,下一次,不要過多地內疚自責,而是看見自己的需求,試著去理解自己的行為。

5大方法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

這是主動與被動的區別。

用「我選擇做……因為我想要……」變被動為主動,接受自己的需求,讓自己的行為被自己掌控。

提出具體的請求

「不要……」-那麼要做什麼?當我們說不要做什麼時,是不是在向對方強化不要後面的動作?

「快一點」-什麼程度算快呢?如果你沒有提出具體的請求,對方的動作可能也不會有變化。

家長要學會用正面具體的語言,嘗試用0-10打分法,鼓勵孩子朝10分努力,「現在你的速度是4分,我們需要把速度提到7分」,這樣是不是比「快一點」更加具體?

請求反饋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自嗨」,我們以為對方理解了我們的話語,但是在溝通中,或許對方並沒有理解我們的意思,最後事件解決往往差強人意。

所以需要在溝通中請求反饋。在請求反饋時,要讓對方感受到尊重以及了解我們需要他給予反饋的原因。

面對孩子,我們可以嘗試請孩子重複一下我們的語言,確認孩子理解我們的需要與請求。

保持關注

常常有家長表示,我不懂孩子,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有多少家長真正走進了孩子的內心?

在生活、工作、育兒的壓力下,家長都希望孩子「抓緊時間」,很難停下來對孩子保持持續的關注。靜下心來,你會發現,關注孩子的時間,就是你與孩子建立連接的時間。

可以從簡單的重複孩子的話開始,引導孩子講出自己的需求,你會發現,你能夠讀懂孩子。

「四要素」的運用

觀察並描述事實:「我/你看到……」

表達自己或對方的感受:「我/你感到……」

說出自己或對方的需求:「因為我/你……」

提出自己或對方的請求:「我希望(你是否可以)……」或「你希望我們……」

最後,Jackie導師給到家長五大注意事項,為家長指出使用非暴力溝通時常出現的誤區。

5大注意事項

一、不成熟的3個表現:

·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認識不到我們不需要通過懲罰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相信我們有權利去懲罰和傷害他人,因為他們罪有應得二、我們越是傾聽他人語言背後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與他們坦誠的溝通。三、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於別人做了什麼,而在於我們怎麼看待對方及其行為。四、懲罰的局限性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果我不喜歡他現在的行為,那我希望他怎麼做?

對方會基於怎麼樣的原因去做我希望他做的事情?

五、不要只注重溝通形式,而忘記了目的。

家長們不要掉進「四要素」的使用中,而忘記了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更好地與孩子溝通,看見孩子的需求,傳達愛並表達自己的需求。

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覺察。願我們在學會非暴力溝通的道路上,跳出事件,善於覺察需求,帶著愛的初心關懷彼此,收穫更好的關係。

end

相關焦點

  • 《非暴力溝通》讀書感悟——讓語言充滿「爆力」,而非暴力
    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無論是寫郵件、發簡訊、電話,但都是靠語言文字進行傳達,而面對面的語言傳遞是最有效也最有可能具有殺傷力的,而很好地掌握了這一技能的人卻相當少,尤其在衝突面前,溝通的雙方都最擅長語言的暴力,而不是語言的爆力,二者都蘊含著語言的強大力量,但前者是負面的,有害的,後者才是積極的,有益的。
  • 《非暴力溝通》:療愈自己,從看見自己開始
    《非暴力溝通》是一本大家耳熟能詳的書籍,經典書單必薦書目之一,2009年出版,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書中講述了作者認為我們的日常溝通中包含了大量的「語言暴力」(引發自己和他人痛苦的語言),所以會相互傷害,引發衝突。如何避免「語言暴力」?
  • 非暴力溝通~不得不的轉化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同心圓讀書會,ID:HeartCircl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本期主題我們常在生活裡聽到說「不管你是否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好像是出於恐懼看完,你是否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有這樣的困惑或者需要呢?你是否想通過沙龍看見或解決一些上述提到的情境呢?往期非暴力溝通學習者的經驗分享可參看第一次活動的文字:為何鍾情非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這幾句經典語錄讓你知道如何與人溝通
    前幾日有幸讀到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為什麼說有幸呢?因為這本書我認為它是打開我新的溝通世界的大門。之前的我不管是當面聊天還是線上聊天,都讓我感覺到我是「話題終結者」,說著說著就沒人了。語言是窗戶,否則,他們是牆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們說的話沒有人聽。我們易變生著氣,一邊想著他這個人怎麼這樣不聽我說話。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話是打過去的一堵厚實的高牆,將你和對方都屏蔽在外。
  • 非暴力溝通,蠟筆小新的媽媽野原美伢也在用
    碰巧最近又讀了《非暴力溝通》一書,發現美伢在動畫片的第一集就使用了非暴力溝通,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劇情是:媽媽美伢在做菜的時候發現忘記買豬絞肉,並且醬油也用完了,自己走不開,同時也想鍛鍊一下小新,就讓小新去買東西。使用非暴力溝通前:媽媽讓小新幫忙去買東西,小新模仿爸爸的語氣,拒!絕!了!
  • 非暴力溝通,蠟筆小新的媽媽野原美伢也在用!
    碰巧最近又讀了《非暴力溝通》一書,發現美伢在動畫片的第一集就使用了非暴力溝通,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劇情是:媽媽美伢在做菜的時候發現忘記買豬絞肉,並且醬油也用完了,自己走不開,同時也想鍛鍊一下小新,就讓小新去買東西。使用非暴力溝通前:媽媽讓小新幫忙去買東西,小新模仿爸爸的語氣,拒!絕!了!
  • 4招《非暴力溝通》,讓親子溝通從「雞飛狗跳」秒變「母慈子孝」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你們是否經常產生衝突、誤解,溝通無果又破壞了親子關係呢?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心理學著作《非暴力溝通》,相信您會像我一樣有所啟發,並在書中找到「非暴力親子溝通」的方法和答案。《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專家,他曾經提出聞名世界的非暴力溝通理論,並根據該理論成立了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幫助人們解決了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矛盾和衝突,甚至包括國際層面的爭端。
  • 如何用非暴力溝通,搭建情侶溝通橋梁?
    也許有人會說,感情的事順其自然就好了,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今天是你的,明天也會跑掉。順其自然確實是感情相處的一種模式,但是卻並不是維繫感情最好的方式。如果想與身邊人一直守在一起,共同度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磨難,共品生活的饋贈,還是要打磨好最好的自己,時刻用最好的狀態,像個英勇的戰士一樣,守衛這段感情。
  • 解鎖溝通技巧,讓愛自然流露
    02非暴力溝通,讓我們建立愛和尊重《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帶我們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通過調整語言的表達方式,讓溝通的雙方感受到平和這本書的作者就是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他發現只要掌握了溫和的溝通方式,就可以有效地應對語言暴力,讓愛融入生活,這就是「非暴力溝通」。什麼是非暴力溝通?作者提到我們很多人都不會對自己的表達方式存在疑問,殊不知很多時候我們的一個「暴力」的表達方式,引發了他人和自己的痛苦。
  • 愛人之間溝通不易,「非暴力溝通」是第一原則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溝通方式,帶來就是無法癒合的隔閡。甚至,在戀愛的時候無話不談,而在婚姻生活中就變成了無話可說。所以說:「非暴力溝通」應感情生活的需要而迅速產生了。溝通的誤區就是,我們不要先入為主的表達自己的訴求,這樣對方就啟動了自我防禦機制,無比的牴觸我的訴求。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只會加深彼此的矛盾。
  • 《非暴力溝通》:冷戰?無故受氣?有多少夫妻感情死在了不會溝通
    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名為《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就讓我們從中了解了多種溝通誤區,你曾經以為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為何會招來伴侶的反駁?你只是抱怨了幾句,伴侶回來晚,他就脾氣比你還大。也許你中了不會溝通的招。那麼如何來衝破溝通陷阱,讓我們順暢溝通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非暴力溝通。
  • 家長苦口婆心提醒,孩子往往卻反駁、對抗,家長應掌握非暴力溝通
    那就是「非暴力溝通」,美國作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用非暴力方式進行溝通,可以消除工作與生活中的衝突,這種溝通方式同樣適用於父母和孩子,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非暴力溝通」。一、非暴力溝通被稱為「愛的語言」1、近在眼前的恨VS自然流露的愛「暴力溝通」,是一種近在眼前的恨,用暴力的方式傳達出父母對孩子的恨,而不是愛。
  • 南坪實驗小學開展「南精靈親子讀書會—百日共讀」活動
    為響應國家「全民閱讀」的號召,進一步落實「書香重慶」的建設,同時為更好地開展家校共育活動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更多的家長掌握科學的親子閱讀方法,助力孩子成長。本學期,南坪實驗小學康德校區四年級開展了「南精靈親子讀書會—百日共讀」活動。
  • 非暴力溝通4—非暴力地表達憤怒和感激
    非暴力溝通的理論,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引發我們情緒的根源,並不取決於他人的行為,而是自己的想法,所以引發憤怒的根源,也在於我們看待這件事的方式。好,了解了憤怒的根源後,接下來,我們來區分一下什麼是有價值的憤怒,什麼是無價值的憤怒。
  • 你生氣的方式正在毀滅你!非暴力溝通四步法,讓你正確發脾氣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把這種遠離目的的爭辯,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當「異化的溝通方式」被逐漸放大,失控的情緒,就淪為殺人的工具。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指出:人們只有有意識地使用語言、專注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非條件反射地指責對方,他們才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他把這種真正有效的溝通方式叫做非暴力溝通,它也被人們稱作「愛的語言」。
  • 書評:打開非暴力溝通模式,開啟生活的和諧幸福之門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等帶給我們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而這些通過語言帶來的創傷就是屬於語言暴力。美國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博士 馬歇爾*盧森堡,發現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運用50多年的實踐經驗,在幫助我們在消除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分歧和爭議的同時,還解決了很多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衝突。
  • 孩子叛逆不服管教,父母可用「非暴力溝通」,讓孩子更聽話
    其實對於每個孩子來說,他們都會經歷這樣的事情,因此父母可以採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其實這主要是因為"非暴力溝通"能夠給孩子帶來三個好處: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比起暴力溝通來說,非暴溝通採用的是較為平和的解決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給予孩子安全感。
  • 非暴力溝通第二季精華
    1、區分觀察和評論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技巧是:區分觀察與評論。非暴力溝通方式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評論和表達都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我們學習這種模式,首先就是要學會區分觀察與評論。為什麼要做區分呢?
  • 嘗試非暴力溝通,讓他重新認識你
    那麼第二塊你要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接下來我們要嘗試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了,什麼是非暴力溝通?這個形式就是消除掉我們對對方的一些指令和一些觀點,而去闡述我們內心真實的感受和需要。我簡單來講,打個比方,比如說你丈夫出差這幾天,你天天在家裡面其實挺辛苦,得拖地、掃地、整理家務。
  • 《非暴力溝通》如何才能好好說話不動氣,讓人際關係更和諧?
    最近,在辦公室聽了很多」糾紛「,與其說糾紛,但不如說人們不會好好說話,做不到溝通。比如:前兩天有個老人來找領導問他的補助金怎麼沒有到帳,兩個人只要平心靜氣地就能解決問題。不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其實只要大家好好溝通,就能解決問題,可大家寧願選擇相互抱怨和傷害,也不願坐下來談談。我一直在想到底是為什麼呢?到底怎樣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不好好說話其實也是一種暴力,那麼暴力從哪兒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