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課,我們重點介紹了厭學孩子錯誤思維觀念下的扭曲心理,主要有以下三種心理,分別是:a.矛盾心理,b.逆反心理,c.逃避心理。
其中「矛盾心理」包括以下三點:a.嘴上說要好好讀書,行動上卻做不到;b.擔心被學校勸退開除,卻又死性不改;c.呆在家裡真無聊,但是又不願去上學;而「逆反心理」則包括a.和父母對著幹;b.和老師對著幹;
最後強調了深入了解孩子「逃避心理」的重要性——當孩子處於「逃避心理」狀態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勸導以及講道理,就無異於「對牛彈琴」,父母所有的付出以及用心良苦都將付諸東流,變成無用功。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講解並剖析孩子到底在逃避什麼?父母如何才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發自內心且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並且耐心陪伴及等待孩子從「逃避」的洞穴中走出來——
1.逃避壓力
有一個在國企上班的媽媽很鬱悶一件事,什麼事呢?她家兒子今年上高二,開學不久突然不願意去上學了,說是想請假或休學,把父母急得夠嗆,後來,媽媽好不容易苦口婆心說服孩子去上課,但是上了沒幾天又吵著要請假了,之後又上了幾天,就再也沒去了。問他什麼原因也不說,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句「不是不想上學了,只是暫時不想上學。」
根據這個媽媽所說,孩子學習成績還不錯,在一所省重點高中上學,由於學校實力比較強,所以,孩子在學校裡的成績排名中等或有點偏下,所以導致孩子的壓力非常大,從而對學習產生了恐懼以及想要逃避的心理。
無獨有偶,另外私企上班的媽媽,因為自己的孩子所上的高中不是名校,後來這個媽媽想盡一切辦法,到處找關係花了十幾萬,終於幫孩子安排進了一個名校借讀,可令父母萬萬沒想到的是,雖然父母幫孩子創造了在名校讀書的機會,但是卻沒有賦予孩子面對名校壓力的心理素質;
結果導致孩子不堪重壓,只在名校上了一個學期,實在受不了了,又返回到了原來學校讀書了,回來後不僅沉迷手機遊戲,而且還有青少年手淫的現象,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自己也很自責,但他又控制不了自己,內心痛苦得無以復加。世界潛能激發大師安東尼.羅賓在《喚醒心中的巨人》一書中寫道:
「人是壓力動物,只有在感受到壓力時,人才會採取行動。那麼為什麼有人即使知道勢在必行,還是不願意作出改變呢?這是因為他們認為改變比不改變更為痛苦。」
他的媽媽更是欲哭無淚,非常懊悔自己當初自以為是的決定——「我原以為,送孩子上名校是在幫孩子,可沒想到卻害了孩子,導致現在孩子在學習上一遇到困難就逃避,一天的精力都在手機上,說不去上學就不去,我也知道他遇到了困難,可是我就是不知道如何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啊!
2.逃避作業
當父母不懂得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的時候,對於孩子而言,學習就是一件想盡辦法要逃避的一件事情,而寫作業更是能免則免,能拖則拖。
就像有一個公務員媽媽所說的:孩子回到家吃飯的時候,還說得好好的:今天作業多,我先休息一下,待會先做作業,再玩遊戲,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有同學找他打幾盤遊戲,等打完了就做作業;
但是,打遊戲哪裡打得完呢?一局接一局,好不容易等到孩子的同學下線了,孩子卻自己一個勁地玩,把「寫作業」這件事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後來,孩子的媽媽實在忍不住了,走到孩子跟前,問他什麼時候開始做作業,孩子反而不耐煩地說:玩好了再做;把這個家長氣到懷疑人生!
難怪不少新聞媒體主持人,在談及「父母陪孩子寫作業」這一話題時,無奈地調侃道: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讓老人血壓升高,讓鄰居不能睡覺;比叫孩子寫作業更頭疼的,大概是和孩子一起做作業,如果還有更頭疼的,那肯定就是「再來一道……」
另外一個在某小學當校長的媽媽也感同身受地表示,自己的孩子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懶懶散散,拖拖拉拉,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比如你喊他去做作業,或者到了晚上該睡覺了的時間,你喊去睡覺,他會一直拖半小時甚至一小時,如果你喊多幾次他就會發脾氣,這個家長感嘆,自己在孩子面前真的是毫無威嚴啊!
3.逃避考試
還有的孩子倒是願意去上學,也願意完成作業,但就是不願意參加學校的考試,因為在孩子錯誤的思維觀念看來,參加考試無疑是內心痛苦的源頭,因為考試過後的分數、排名、同學間的比較,父母的挑剔與攀比,無疑將帶給孩子難以承受的壓力,所以,有不少孩子,一聽到考試,心裡就打顫,對考試非常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