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生「兒童恐懼形成實驗」看早期記憶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2020-12-22 易道傳習社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實驗對象是一個名叫阿爾伯特的十一個月大的嬰兒。在實驗的準備階段,華生準備了一根長三公分的鋼管,用小錘子在阿爾伯特的耳邊敲擊,這種噪音讓小阿爾伯特表現出明顯的緊張和恐懼。隨後,華生找來一隻小白鼠當作阿爾伯特的玩具,在阿爾伯特玩得最開心的時候,華生拿出鋼管猛烈敲擊,阿爾伯特嚇了一跳,猛然把身體鑽進被褥之中,不敢出來,在一周之內,華生重複了數次以上實驗,一周之後,他再次拿出那隻小白鼠讓阿爾伯特玩耍,卻發現阿爾伯特再也不敢靠近小白鼠了,使用類似的方法,小阿爾伯特的恐懼名單中加入了兔子,棉花和海豹皮,這就是在心理學界十分有名的「兒童恐懼形成」實驗。

後來,著名的心理學雜誌《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發表了一項研究,領導該項研究的Keith Payne認為,情緒記憶是最難忘記的,尤其是當這種記憶來源於視覺線索時,通過對218名參與實驗人員的分析和研究,該研究團隊發現,那些畫面中能夠引起情緒變動的,要比平平無奇的畫面更加令人印象深刻,這種記憶被稱為「情緒記憶」,Keith Payne表示,「人們的情緒記憶在形成時,與自身生活的許多部分都發生了關聯,因此要隔離它們很難。一旦人們要刻意忘卻這些記憶,情感因素就會使它突顯出來,因而更加難忘」。當這種記憶發生在童年時,則會讓人更加印象深刻,甚至伴隨終身,這也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童年陰影」。

關於「童年陰影」,今年二十一歲的朋友小林講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從很小就在寄宿幼兒園上學,幼兒園的廁所很髒,很臭,而且沒有燈,很黑,他每次上廁所的時候都很害怕,尤其是定時自動衝水的聲音,在大白天都能嚇人一跳。從此之後,他就非常害怕廁所,不管到哪裡的公共廁所都是用最快的速度解決,然後趕緊「落荒而逃」,據了解,跟他上過一個幼兒園的人有一多半都會害怕廁所,直到成年後依然如此。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會害怕各種各樣不可思議的東西,比如商場的假人,頭髮,毛毛蟲,至於蟑螂和蜘蛛這些,都屬於很常見的「恐懼」名單常客了,那麼,針對這種「情緒記憶」,父母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為孩子的成長打造一個溫馨,舒適的成長環境。負面的情緒記憶會伴隨孩子一生,形成童年陰影,同樣,正面的情緒記憶則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正面的影響。一個安全、舒適、和諧的家庭氛圍,充滿愛和鼓勵的父母,會讓孩子覺得「家庭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只有讓孩子感受到愛,他們才會去愛父母,愛家人,愛別人。相反,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充滿冷漠、斥責甚至暴力的家庭中,他們則會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最重要的是,在他們以後有了婚姻和家庭之後,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家庭,因為在他們的世界中,這就是家庭「本來的樣子」。

第二,避免讓孩子接觸「惡性刺激」,教育孩子其實是一項非常持久、漫長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耐心和注意力,一不留神,某些不起眼的小問題就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問題。比如,有的家長在抱孩子時不注意,往往會用衣服勒住嬰兒的脖子,這個問題看似很小,對孩子來說卻非常嚴重,孩子會面臨短暫的窒息,感受到脖子被別人扼住,呼吸困難,造成嚴重的恐懼,進而對施加在脖子上的接觸感到不安和恐懼,比如圍巾、撫摸和類似的接觸。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謹小慎微,用足夠的耐心完善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第三,當孩子害怕某件事物時,父母一定要把這件事與正面的,積極的事物聯繫起來,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比如,孩子突然被蟲子嚇到,父母就可以給孩子講一些蟲子的故事,將蟲子的形象變得正面起來,或者鼓勵小孩子和蟲子玩耍,給小蟲子起一個可愛的名字,讓孩子形成「蟲子並不可怕」的印象。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必須意識到孩子對蟲子產生了恐懼心理,一般來講,人在恐懼時會不自覺地放大瞳孔,身體向後退縮,這些都需要父母用心去發現。

嬰幼兒時期形成的情緒記憶,都是以一種無意識的程序存在於潛意識的,很多人就算到了成年也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恐懼來源,只會出於本能地感到害怕。出於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人類會在大腦中建立一個隔離區,將那些會對自己造成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的事件「隔離」在這個區域裡,或者刻意的改變某些細節,進而欺騙自己的意識。所以,情緒記憶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儘量避免對孩子造成過於強烈的身體和心理刺激,通過自己的耐心、細心和愛去幫助孩子,渡過這一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相關焦點

  • 孩子的恐懼由何而來?約翰華生的殘忍實驗,印證了「條件反射」
    但偏偏有「特另獨行」的人願意打破常規,渴望用不人道的實驗來硬著自己腦海中的猜測——這個人就是美國的約翰華生。約翰華生為了探究孩子膽小的真相,做過一個慘無人道的實驗,並以嬰兒的名字命名為《小艾伯特實驗》。
  • 那些不能不知道的實驗(一)——小阿爾伯特恐懼實
    ——華生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被區分為以華生為首的早期行為主義,以斯金納為代表的新行為主義和以班杜拉為代表的新的新行為主義。今天我們來了解的正是華生最臭名昭著的實驗——小阿爾伯特恐懼實驗。
  • .| 童年記憶對人的行為和認知會產生深遠影響!家長請重視早期教育
    也就是說,海馬及其子區域的結構和功能的逐漸發展成熟可能是導致兒童記憶「脆弱」的原因。 與此同時,一些動物模型也支持了神經元新生(neurogenesis)會極大地影響生命早期的記憶,特別是海馬體中的神經發育,較高水平的神經新生阻止了穩定記憶的形成,並且很有可能是通過替換海馬記憶迴路中已經存在的突觸連結而實現的。
  • 「華生」理論知識串記
    但在事業如日中天時,卻因一樁醜聞實驗(「小艾爾伯特恐懼實驗」)被心理學界逐。之後又轉戰商業,成為腰纏萬貫的企業家,他就是華生。二、基本知識點:1.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因——外鑠論(塑造說)華生典型的外鑠論的代表人物。
  • 教師招聘考試心理學重點人物:華生
    華生在1913年首先打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旗幟,他認為學習是以一種刺激替代另一種刺激建立條件作用的過程。在他看來,人類出生時只有幾個反射(如打噴嚏、膝跳反射)和情緒反應(如懼、愛、怒等),其他所有的行為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應(S-R)聯結而形成的。華生曾經用條件作用的原理做了一個恐懼形成的實驗,也叫做小艾伯特實驗。
  • 歷史上著名的小艾伯特實驗,在今天看來卻是一場不顧倫理的慘劇
    華生是一個環境決定論的堅定擁躉者,他認為任何健康正常的孩子都能通過後天的培養來形成特定的行為和性格。於是在1920年,華生用這個九月大的嬰兒進行了一個條件反射原理的實驗,驗證人的恐懼可以後天習得。而這個實驗中,這名嬰兒並沒有被記錄自己的真名,只是用「艾伯特」作為實驗代號,所以這個實驗被稱為「小艾伯特實驗」。
  • 築韻兒童早教鼓告訴你音樂在兒童早期啟蒙教育中有多麼重要!
    人的一生中,很多行為習慣、好的品質都是在幼兒早期形成的,而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環境等諸多方面對其影響都非常大。兒童的天性活潑好動,易於接受新鮮事物,而音樂能夠予以兒童美的享受,良好的音樂活動能夠使孩子輕鬆、愉快的學習。
  • 一百年前臭名昭著的兒童試驗,後患無窮,現在還有家庭在上演
    文 | 貓叔宅在家發慌,迷上了兒童心理學,看了很多相關的資料,感覺知識儲備增加了不少,受益匪淺!直到前天晚上看了「小艾伯特」心理試驗,整個人都不好了!這個臭名昭著的「小艾伯特」心理實驗發生在1920年的美國,迄今正好一百年。
  • 「我說你猜」實驗,向我們揭示了,語言對兒童思維形成的影響
    他們一個向我們揭示了人的認知思維發展過程,提出了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讓我們頭一次清晰地看到兒童的思維發展過程;另一個讓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待人的成長,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定義了當代教育。可以說,如果說你作為父母,沒有了解過這兩位大師的理念,相反還看了很多亂七八糟的育兒書籍,聽了很多大V的所謂專業課,那麼你就相當於在緣木求魚。
  • 幼兒教師資格證: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主要流派
    一、成熟勢力說 成熟勢力說簡稱成熟論,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格賽爾。格賽爾認為支配兒童心理發展的是成熟和學習兩個因素。他認為成熟與內環境有關,而學習與外環境有關。格賽爾的經典實驗「雙生子爬樓梯」就是這一觀點的有力佐證。
  • 醫界助力「螢之光」計劃,關注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早期營養與發展
    蘭州2019年9月30日 /美通社/ -- 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發起、中國醫師協會主辦、醫介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醫界」)承辦的「關愛留守兒童·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本次研討會著重探討了中國兒童早期發展現狀,關注留守兒童早期營養與發展的社會公益項目。
  • 兒童發展理論主要流派
    一、行為主義學說(一)華生早期行為主義華生提出的學習學說,本質上是一個刺激與一個反應之間的聯繫。他認為兒童社會行為的習得主要是通過觀察、模仿現實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來完成的。他做了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來證明他的觀點。(1)社會學習理論把學習分為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①參與性學習是指通過操作並體驗行動後果而進行的學習。實際上就是在做中學。②替代性學習也叫觀察學習,通過觀察別人而進行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沒有外顯行為。
  • 對兒童進行早期教育,從小處著手,應該注意什麼?您知道嗎?
    遺憾的是,父母常常認為,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讓他們接受教師的教育,開始學習知識。事實上,這是錯誤的,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僅僅依靠幼兒園的幫助。父母本身對孩子,有促進作用,在幼兒早期教育過程中,父母才是關鍵所在。處在幼年時期的兒童,實際上對於知識的接受是有限的,他們還處於建構認知的階段,為此幼兒教育不僅僅是讓兒童學習知識。
  • 「從問題少年」,到「一代宗師」,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立者—華生
    他的老師也回憶說,華生是一個懶惰、愛吵嘴、無法控制的孩子,在學校的成績從來沒有比及格更好。1894年,進入大學,遇到其心理學啟蒙老師莫爾。1900年,進入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聽過杜威的課,但聽不懂。喜歡安吉爾,跟隨其念博士。期間同植物學家洛布學習生物學與生理學,受洛布影響很大。
  • 用8個月嬰兒做實驗,他的教育方法坑了子孫,如今中國父母還在學
    而有人會告訴新手爸媽:孩子哭了,不能馬上抱,這樣他會養成對懷抱的依賴性,影響他以後的獨立。 這個觀點其實很常見,我們或多或少都聽過。那麼這個觀點的源頭來自哪裡呢?答案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1878—1958年)的一個著名實驗,這個實驗被命名為「小阿伯特實驗」,小阿伯特來到華生身邊時,只是一個8個多月大的男嬰。
  • 認識孩子情緒的發展,幫助孩子克服兒童期常見的恐懼
    白天偶爾聽到鄰居媽媽說起她家四歲女兒本來都自己睡了由於近期怕黑又要陪睡的事情,其實大多數這個年齡段兒童都曾有過怕黑怕怪獸怕動物的這些的常見恐懼,他們與兒童的認知及情緒發展有關。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情緒能力有相當大的影響,而這些又對同伴關係和兒童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1.情緒理解能力學前早期的兒童能夠說出情緒的起因、結果和行為表現。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對情緒的理解越來越準確和複雜。
  • 專家解讀早期閱讀與親子共讀對兒童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這些數據非常低,影響著中國兒童英語學習,尤其是3-6歲學前這一重要的階段,以及10-14歲這一語言能力飛躍發展並基本定型的階段,這種低閱讀率的影響更是非常突出。這些數據引發我很多思考,其中最為主要的思考,是關於早期閱讀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這一問題。」魯子問教授在發布會現場說到。
  • 電子遊戲可長期提高兒童記憶和認知能力?
    就在不久前,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歐貝塔大學(UOC)的研究人員,進一步在27名參與者中進行試驗,證實電子遊戲可以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不僅如此,他們還發現,這一影響是長遠的,即使是在兒童時期短暫接觸遊戲,也能在未來長期的生活和工作中受益,提高他們的記憶和認知能力。
  • 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小艾伯特實驗」,人性的醜陋不過如此!
    19世紀處於人類探索關鍵期,這期間發生過很多「駭人聽聞」的實驗。我們的故事「小艾伯特實驗」雖沒發生血腥的結局,也沒有殺戮的過程,但這個臭名昭著的實驗實在「駭人聽聞」,實在值得一看。各位看官且往下看!
  • 關於兒童發展的幾種理論
    學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影響兒童身心發展有哪些因素,長期以來有不同的觀點。現在的早期教育(學前教育)市場上也炒作比較厲害。不如首先來理解兒童發展的基本概念。兒童發展是指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規律地向更高水平量變和質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