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實驗對象是一個名叫阿爾伯特的十一個月大的嬰兒。在實驗的準備階段,華生準備了一根長三公分的鋼管,用小錘子在阿爾伯特的耳邊敲擊,這種噪音讓小阿爾伯特表現出明顯的緊張和恐懼。隨後,華生找來一隻小白鼠當作阿爾伯特的玩具,在阿爾伯特玩得最開心的時候,華生拿出鋼管猛烈敲擊,阿爾伯特嚇了一跳,猛然把身體鑽進被褥之中,不敢出來,在一周之內,華生重複了數次以上實驗,一周之後,他再次拿出那隻小白鼠讓阿爾伯特玩耍,卻發現阿爾伯特再也不敢靠近小白鼠了,使用類似的方法,小阿爾伯特的恐懼名單中加入了兔子,棉花和海豹皮,這就是在心理學界十分有名的「兒童恐懼形成」實驗。
後來,著名的心理學雜誌《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發表了一項研究,領導該項研究的Keith Payne認為,情緒記憶是最難忘記的,尤其是當這種記憶來源於視覺線索時,通過對218名參與實驗人員的分析和研究,該研究團隊發現,那些畫面中能夠引起情緒變動的,要比平平無奇的畫面更加令人印象深刻,這種記憶被稱為「情緒記憶」,Keith Payne表示,「人們的情緒記憶在形成時,與自身生活的許多部分都發生了關聯,因此要隔離它們很難。一旦人們要刻意忘卻這些記憶,情感因素就會使它突顯出來,因而更加難忘」。當這種記憶發生在童年時,則會讓人更加印象深刻,甚至伴隨終身,這也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童年陰影」。
關於「童年陰影」,今年二十一歲的朋友小林講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從很小就在寄宿幼兒園上學,幼兒園的廁所很髒,很臭,而且沒有燈,很黑,他每次上廁所的時候都很害怕,尤其是定時自動衝水的聲音,在大白天都能嚇人一跳。從此之後,他就非常害怕廁所,不管到哪裡的公共廁所都是用最快的速度解決,然後趕緊「落荒而逃」,據了解,跟他上過一個幼兒園的人有一多半都會害怕廁所,直到成年後依然如此。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會害怕各種各樣不可思議的東西,比如商場的假人,頭髮,毛毛蟲,至於蟑螂和蜘蛛這些,都屬於很常見的「恐懼」名單常客了,那麼,針對這種「情緒記憶」,父母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為孩子的成長打造一個溫馨,舒適的成長環境。負面的情緒記憶會伴隨孩子一生,形成童年陰影,同樣,正面的情緒記憶則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正面的影響。一個安全、舒適、和諧的家庭氛圍,充滿愛和鼓勵的父母,會讓孩子覺得「家庭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只有讓孩子感受到愛,他們才會去愛父母,愛家人,愛別人。相反,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充滿冷漠、斥責甚至暴力的家庭中,他們則會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最重要的是,在他們以後有了婚姻和家庭之後,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家庭,因為在他們的世界中,這就是家庭「本來的樣子」。
第二,避免讓孩子接觸「惡性刺激」,教育孩子其實是一項非常持久、漫長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耐心和注意力,一不留神,某些不起眼的小問題就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問題。比如,有的家長在抱孩子時不注意,往往會用衣服勒住嬰兒的脖子,這個問題看似很小,對孩子來說卻非常嚴重,孩子會面臨短暫的窒息,感受到脖子被別人扼住,呼吸困難,造成嚴重的恐懼,進而對施加在脖子上的接觸感到不安和恐懼,比如圍巾、撫摸和類似的接觸。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謹小慎微,用足夠的耐心完善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第三,當孩子害怕某件事物時,父母一定要把這件事與正面的,積極的事物聯繫起來,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比如,孩子突然被蟲子嚇到,父母就可以給孩子講一些蟲子的故事,將蟲子的形象變得正面起來,或者鼓勵小孩子和蟲子玩耍,給小蟲子起一個可愛的名字,讓孩子形成「蟲子並不可怕」的印象。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必須意識到孩子對蟲子產生了恐懼心理,一般來講,人在恐懼時會不自覺地放大瞳孔,身體向後退縮,這些都需要父母用心去發現。
嬰幼兒時期形成的情緒記憶,都是以一種無意識的程序存在於潛意識的,很多人就算到了成年也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恐懼來源,只會出於本能地感到害怕。出於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人類會在大腦中建立一個隔離區,將那些會對自己造成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的事件「隔離」在這個區域裡,或者刻意的改變某些細節,進而欺騙自己的意識。所以,情緒記憶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儘量避免對孩子造成過於強烈的身體和心理刺激,通過自己的耐心、細心和愛去幫助孩子,渡過這一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