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華生都是教育心理學部分考查的一個重點人物。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一、背景簡介:
從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行為主義心理學成為世界心理學界的主流心理學。在這長達半個世紀的時期,湧現了很多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根據這些心理學家觀點觀點的異同,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可稱為古典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有華生、霍爾特等,他們反對用內省法研究意識的傳統心理學的觀點,主張用客觀法研究行為。第二個時期稱為新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堅持華生行為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開始研究動機和認知機制,代表人物有斯金納等。
華生在1913年首先打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旗幟,他認為學習是以一種刺激替代另一種刺激建立條件作用的過程。在他看來,人類出生時只有幾個反射(如打噴嚏、膝跳反射)和情緒反應(如懼、愛、怒等),其他所有的行為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應(S-R)聯結而形成的。
華生曾經用條件作用的原理做了一個恐懼形成的實驗,也叫做小艾伯特實驗。
二、經典實驗:
小艾伯特實驗。實驗被試者是一名出生只有11個月叫做艾伯特的嬰兒。首先讓艾伯特接觸一個中性刺激小白兔,艾伯特毫無害怕的表現,似乎想用手去觸摸它。然後兔子出現後,緊接著就出現用鐵錘敲擊一段鋼軌發出使嬰兒害怕的響聲(無條件刺激)。經過3次結合,單獨出現小白兔也會引起艾伯特的害怕和防禦的行為反應;6次結合後,被試的反應更加強烈;隨後泛化到相似的刺激,艾伯特對任何有毛的東西都感到害怕,如白鼠,甚至有白鬍子的老人。
三、實驗結論:
華生的實驗表明,人可以通過條件反射習得某些行為。人和動物的行為都是學習的結果,他認為人一生下來就具備一些簡單可見的反射作用,正是這些簡單的反射作用構成了他的整個行為的遺傳特徵。而一些複雜的行為,則是一連串相互聯繫的條件反射運動。華生發現,這種反射運動具有兩條基本規律:
1.頻因律:如果在某一刺激的作用下某一反應發生的次數越多,則再遇到該刺激時,發生該反應的可能性就越大。
2.近因律:如果在某一刺激下發生某一反應在時間上越接近,則針對該刺激就越有可能再次發生該反應。
華生還強調,在複雜的行為學習過程中,環境因素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他看來,人是周圍環境塑造的產物,也是他所在環境的犧牲品。他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和任意支配的環境,不管他們的祖先狀況如何,我可以把他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
四、評價
(一)優點
在實際教育過程中,許多學生的態度就是通過經典性條件作用而形成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得到廣泛的應用。例如,教師可以將快樂事件作為學習任務的無條件刺激。教師讓學生在群體競爭和合作中學習,或者提供溫暖、舒適的課堂環境,使學生產生溫馨的感覺,並將這種感覺泛化到學習活動中。
(二)局限
顯而易見,華生的學習理論發展了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但他極端排斥主觀心理活動的觀點受到不少學者的批判。同時過分強調了環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否定了人的生物遺傳素質在兒童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以上便是有關華生相關知識點的總結,在教師招聘考試備考過程中,各位考生可以結合以上的邏輯梳理來對其知識點進行熟練地把握。
最後,再次希望能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