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練法(圖解)

2021-01-07 武極

八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優秀拳種之一。它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諸省,南方及海外也見。河北滄州是八極拳的發源地,是清朝康熙年間一個名叫「癩」的雲遊高僧始傳給吳鍾,尊「癩」為始祖一世,吳鍾為初祖二世,迄今歷經200多年不衰。40年代末,原南京中央國術館,將八極拳列為必修拳術。八極拳隨之廣傳全國,飲譽海外。

網絡配圖

八極拳動作節短勢險,猛起硬落。發力暴猛。以其剛烈雄健、樸實簡潔的風格和獨特的技擊特點著稱於世。拳諺曰:「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可見它在我國武壇眾多門派中的地位。

八極拳練法要求:一練拙力如瘋魔,二練軟綿封閉撥,三練寸截寸拿寸吐露,四練筋骨皮肉合。

起式

兩腳並步,身體自然站立,兩臂自然下垂於兩腿外側,掌心均向裡,掌指均向下,目視前方(圖1)。

要點:頭要端正,頦微收,挺胸,直腰,收腹,身體自然正直,兩臂自然下垂。

第一段

1.並蹲步栽捶

兩腳右擰,身體右轉90度,兩腿屈膝半蹲,成為並蹲步,右拳直臂向下栽拳於小腹前,拳眼向裡,拳面向下,左拳屈於右腋前,拳心向裡,拳面斜向右,目視前方(圖2)。

要點:頭要端正上領,頦微收,挺胸,直腰,收腹,氣向下沉。

2.抱拳彈腿

左拳收抱於左腰間,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同時,左腿支撐身體,右腿提起向前彈踢,右腳腳崩平,腳尖向前,目視右腳尖方向(圖3)。

要點:支撐腿要穩,彈踢要迅猛,短快,力達腳尖。

3.馬步劈拳

身體左轉,右腿屈膝收回扣於左腳膝窩處,成為扣腿,同時,兩拳向外、向上側平舉,與肩平,兩拳拳眼均向上,拳面均向外,目視前方(圖4)。

接著,兩拳直臂向下、向裡交叉於腹前,左臂在裡,右臂在外,兩拳拳心均向裡,兩拳拳面斜向下,目視前方(圖5)。

不停,右腳向右側落步,兩腿屈膝半蹲,成為馬步,同時,兩臂直臂交叉上舉外分,左拳屈肘收抱於左腰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拳翻拳向右下側劈砸,拳面向右,拳背向下,高與肩平,目視右拳方向(圖6)。

要點:扣腿要穩,扣腿、掄臂、砸拳動作要連貫,一氣呵成。翻背砸拳與馬步的形成要協調一致。砸拳要短快、迅猛,力達拳背。

圖解

4.弓步橫打

馬步不變,右臂屈肘向左橫格,肘尖向下,小臂豎直,右拳拳心向裡,拳面向上,目視右臂前方(圖7)。

接著,左腳挺膝蹬直,上體右轉成為右弓步,右拳屈肘於胸前,拳眼向裡,拳心向下,右肘向右橫向頂拉,肘尖向右,高與肩平,左拳由左腰側向左直臂橫向側衝,高與肩平,拳面向左,拳心向下,目視左拳方向(圖8)。

要點:格肘與橫打動作要連貫,一氣呵成。橫打與弓步的形成要協調一致,弓步左腿要充分蹬直,腳跟不可離地。橫衝拳要儘量轉腰順肩,右肘儘量向右橫拉,形成頭向上領,氣向下沉,拳向左衝,肘向右拉的「十」字整勁。左衝拳有力,力達拳面。

5.馬步敞懷

左腳向前上步於右腳弓內側,前腳掌著地,兩腿屈膝半蹲成為丁步,同時,左拳成掌向下、向裡、向上纏繞立掌直臂推出,目視左掌方向(圖9)。

接著,左腳左上一步,再腿屈膝成為半馬步,同時,右拳屈收於右腰側,拳心向上,左掌直臂向外、向下、向裡上旋繞翻掌,成為掌心向上,目視左掌前方(圖10)。

動作不停,右腳向前上提於左小腿內側,腳尖自然下垂,上體姿勢不變,目視左掌方向(圖11)。

再接著,右腳向前一步,滑闖落步,上體左轉成為馬步,同時,左掌向左,右掌向右,分掌直臂外撐,兩掌拇指側均向上,掌心均向前,目視右掌方向(圖12)。

要點:繞腕、託掌、上步、撐掌動作要連貫。上步馬步的形成與撐掌要協調一致,撐掌時馬步滑闖。撐掌兩臂要直,成為一線,撐掌有力,力達掌心。

圖解

6.小纏

身體左轉,左腳向後撤步,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為右弓步,同時,兩掌掌心向上並掌向前穿掌,掌心均向上,掌尖均向前,目視兩掌前方(圖13)。

接著,右腳上提,同時,兩掌向下、經兩腰側向後、向上、向前並掌直推,兩掌掌心均向前,掌指均向上,目視兩掌前方(圖14)。

動作不停,右腳下踏震步,左腿屈膝提起準備前邁,同時,左掌抓握住右腕,掌心向下,虎口向裡,右掌抓握成拳並外旋翻,拳心向上,並收於右腰側,目視左前方(圖15)。

再接著,左腳前上一步,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為橫弓步,同時,左掌握右腕向右後收,目視左側方(圖16)。

動作不停,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上體左轉,成為左弓步,同時,左手握右腕,右拳直臂向前衝拳,拳心向下,拳面向前,目視右拳方向(圖17)。

要點:雙掌前穿、兩掌前推、震腳纏腕、橫弓步切纏與握腕衝拳動作要連貫。震腳與纏腕,弓步與握腕衝拳要協調一致。纏腕時力達右掌外緣。握腕衝拳時,力達拳面。

7.虛步架打

身體右轉,右腿屈膝半蹲,左腿蹬直成為右弓步,同時,右拳成掌,左掌松握,隨轉體向後上屈肘擺舉於面前方,掌心均向裡,掌尖均向上,目視兩掌方(圖18)。

接著,右腳支撐身體,左腳屈膝前上提,左腳扣於右膝窩處,成為扣腿,同時,兩掌向下,經兩肋向後擺於身後,兩掌掌心向外,拇指側均向上,目視前方(圖19)。

動作不停,左腳向前上一步,前腳掌著地,成為左虛步,同時,右掌成拳向上擺舉,架拳於頭右側上方,拳心向外,拳眼斜向下,左拳向前直拳衝拳,拳面向前,拳心向下,目視左拳方向(圖20)。

要點:轉身、扣腿與虛步架打動作要連貫。扣步身型要穩固。虛步,步子要虛實分明,架拳不可過高,左衝拳,要直臂右面肩,衝拳有力,力達拳面。

圖解

8.小纏

步型不變,左拳屈肘向裡屈於胸前,拳心向下,拳眼向裡,右拳成掌向前、向下按握於左腕上,掌心向下,目視左肘方向(圖21)。

接著,步型不變,左拳成掌,向上向前下翻壓,掌心向上,掌指向前,右掌松握,屈於胸前,掌心向下,虛口向裡,目視左掌方向(圖22)。

動作不停,右腿支撐身體,左腳屈膝上提,同時,右掌抓握於左腕上方,左掌向外、向下纏切,掌心向下,小指側向前,目視前方(圖23)。

再接著,左腳下踏震步,支撐身體,右腿屈膝提起,同時,右手抓握左腕,掌心向下,左掌抓握成拳外旋,屈肘收於左腰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目視前方(圖24)。

要點:按握左腕、翻壓、提膝握腕、震腳纏腕與握腕衝拳動作要連貫。震腳與纏腕,弓步與握腕衝拳要協調一致。纏腕時力達右掌外緣。握腕衝拳時,力達拳面。

9.彈腿撩掌

右腿支撐身體,左腿屈膝提起向前上彈踢,左腳腳面崩直,腳尖向前,高與襠平,同時,右手鬆握,兩手向前、向下、向裡上繞至胸前時,右掌成拳,屈肘收抱於右腰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左拳成掌向前撩掌,掌心向上,掌指向前,目視左掌(圖26)。

要點:支撐腿要穩,彈腿要迅猛短快,彈腿與撩掌要協調一致,撩掌有力,力達左掌。

10.弓步勾手推掌

右腿支撐身體,左腿屈膝裡收上提,成為獨立步,同時,左掌向上,向右舉於頭前上方,掌尖向上,掌心向右,目視前下方(圖27)。

接上動作,步型不變,左掌成勾,向下、向左勾摟,勾尖向左,目視前下方(圖28)。

動作不停,步型不變,左勾繼續向左後上勾摟於左肋旁,勾尖向上,目視前方(圖29)。

再接著,左腳前下落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為左弓步,同時,左勾向後擺舉,勾尖向上,右掌向前下立掌直臂推出,掌習向前,掌尖向上,目視右掌方向(圖30)。要點:提膝摟手與弓步勾手推掌動作要連貫。獨立步,支撐腿要穩。弓步形成與勾手推掌要協調一致,推掌迅猛、短快、有力,力達右掌。

圖解

第二段

11.丁步護襠

身體重心右移,成為馬步,同時,左勾成掌,左掌向下、向前掄臂,成掌心向下,掌尖向左,右掌向上、向右掄臂,掌心向右,掌尖向上,目視左方(圖31)。

接著,身體重心稍向左移,成為左橫弓步,同時,左掌直臂向上弧形擺舉,掌心向左,掌尖向上,右掌直臂弧形向下掄擺,掌心向下,掌指向右,目視右方(圖32)。

動作不停,右腳裡收於左腳內側,腳尖點地,成為丁步,同時,右掌直臂裡收於襠前,掌心向左,掌尖向下,左掌向前下,弧形擺屈於胸前,掌心向右,掌尖向前,目視前方(圖33)。

要點:動作要連貫,一氣呵成。兩臂直掄,掄臂要圓。收右腳成為丁步時,步子要穩。丁步的形成與右臂的護襠動作要協調一致。

12.弓步衝拳

左腳蹬地,身體騰空,兩腳前後分開,向下落地,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為右弓步,同時,左掌成拳屈肘收抱於左腰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掌成拳向前直臂衝拳,拳心向下,拳面向前,目視右拳方向(圖34)。

要點:弓步的形成與右衝拳要協調一致,衝拳短快、有力,力達拳面。

13.弓步推掌

接上動作,步型不變,右拳屈肘收抱於右腰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左拳成掌直臂向前立掌推掌,掌心向前,掌尖向上,目視前方(圖35)。

要點:推掌要擰腰、直臂、順肩,推掌短快、有力,力達左掌掌根部。

14.換弓步推掌

左腳向前收於右腳內側,成為丁步,同時,左掌向左、向下旋腕,掌心向前,拇指側向下,目視左掌方向(圖36)。

接著,左腳下踏震腳,右腳上提,前腳掌著地成為丁步,同時,左掌抓握成拳,向下、向裡、向上、向前下翻砸拳,拳心向上,拳面向前,目視左拳(圖37)。

動作不停,右腳後撤一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為左弓步,同時,左拳屈肘收抱於左腰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掌向前直臂立掌推出,掌心向前,掌尖向上,目視右掌(圖38)。

要點:跟步抓握,震腳翻砸與弓步推掌要連貫,一氣呵成。退成弓步與推掌要協調一致,推掌要直臂、順肩,推掌有力,力達掌心。

圖解

15.丁步頂肘

身體重心右移,左腳裡收半步,兩腿屈膝半蹲,成為馬步,同時,右掌成拳,向上、向左弧形屈舉於右肩上方,拳心向下,拳眼向後,左拳直臂向下栽於左大腿外側,拳面向下,拳心向後,目視左側方(圖39)。

接上動作,步型不變,右肘向右平頂,右拳屈於右腋前,拳心向下,拳面向左,左拳成掌,直臂向左上側平舉,掌心向前,掌尖向左,目視左掌方(圖40)。

動作不停,左腳裡收於右腳內側,成為丁步,同時,右拳屈肘向下,於右肋側,拳面向下,拳心向後,左掌直臂向上挑舉於頭左側上方,掌心向前,拇指側向上,目視左側(圖41)。

再接著,兩腿屈膝半蹲成丁步,同時,右拳向右後稍擺垂,拳面向下,拳心向後,左掌成拳屈肘向左側頂,肘尖向左,高與肩平,左拳託於左肋旁,小指指頂對準鼻尖,拳心向前,目視左肘方向(圖42)。

要點:右肘右拉、左掌側舉、收腳成丁步與左肘外頂動作要連貫,一氣呵成。丁步頂肘短促,迅猛,有力,力達左肘肘尖。

16.並步按掌

兩腿挺膝蹬直,成為並立步,同時,兩拳成掌,向外、向下、向前直臂穿掌,掌心均向上,掌尖均向前,目視兩掌方向(圖43)。

接著,步型不變,兩掌向下、向外、向上直臂平舉,掌心均向上,掌尖均向外,目視上方(圖44)。

動作不停,步型不變,兩掌向上、向裡於頭上方,掌尖相對,掌心均向下,目視兩掌間(圖45)。

再接著,兩掌經面前、胸前向下按於小腹前,掌尖相對,掌心均向下,目視前方(圖46)。

要點:兩掌前穿、兩臂平舉、兩掌上舉與兩掌下按動作要連貫,一氣呵成。動作均勻緩慢,氣息調勻,氣沉丹田。

收勢

步型不變,兩掌直臂自然下垂於兩腿外側,掌尖向下,成為並步直立,目視正前方,姿勢還原(圖47)。

要點:頭須端正,收下頦,挺胸,直腰,松肩,精神振作。

相關焦點

  • 八極拳基本功練法
    學習八極拳的正確方法,並不是一上來就從八極架第一招開始練起的。正相反,是練若干個從八極架之中抽取出來、提煉出來的基本功架,我歸類了有八個動作。等把這八個動作都練好了之後,把他串起來,加上一些過渡的動作、相關的動作之後,就是八極架了。
  • 聊聊八極拳的練打結合
    這段文字節選自馬明達教授的《武學探真》中的《八極拳的教與學》。八極拳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訓練經驗。這是八極拳理論與技術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能反映八極拳古老特點的地方之一。但近些年出現的八極拳「規定套路」中,這些優秀的理論和方法均未得到反映,內容空泛,有些東西來路不明。
  • 八極拳對練套路!
    六手翻是八極拳中短小精悍的對練套路。雙方對操手、相互摔打,通過靠、摔、打、截、拿等招法,練習乎快、眼利、勁法和步法等,雖然全套動作不多,但它卻體現出了八極拳的獨特風格。此套路對練方法前輩們稱之為「官招」(公開的規定動作),練習時需要攻守嚴密,配合默契,還需要一招一式地拆講裡面暗含的手法。
  • 八極拳沉墜勁,怎樣練八極拳沉墜勁?-典傳筋骨開發
    八極拳沉墜勁,是練習八極拳的根本,為什麼說沉墜勁是基本,因為八極拳沒有沉墜勁,就沒有十字勁和纏絲勁,沉墜勁的強弱,直接影響十字勁與纏絲勁的有效發揮。沉墜勁雖說是基本,但又是極為重要的勁力。八極拳沉墜勁八極拳沉墜勁-如何理解?何謂八極拳沉墜勁?即下沉之勁沉墜,謂之沉墜勁,如同我們搬一個石塊,這個石塊很重,要想抱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它的自身重力是往下的。
  • 沒有武德的人是練不好武術的——訪全國八極拳第九代傳人周德勝
    壓腿、踢腿、站馬步樁、打少林拳、練器械……幾十年來,周德勝風雨無阻每天堅持練習武術,這也為他打下了紮實的武術功底。直到兩年前,周德勝接觸到了八極拳,而這在他看來,「既是機緣巧合,也有些像是註定」。潛心練習,他在濰坊武術文化節國際武術邀請賽中摘得多項桂冠據了解,八極拳是中國武術中的一種拳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練法,別具一格、自成一家,也因意形俱練的修習而獨樹一幟,在武術界頗有影響。
  • 八極拳教學
    八極拳教學八極拳套路:1.小八極,2.大八極,3.六大開,4.連環拳
  • 多年收集號稱「武有八極定乾坤」的剛猛至極的八極拳武林秘籍85本
    練了武術覺得自己壯了就可以濫用暴力是不對的~至於武術裡傷人要害的動作我覺得軍警系統是用得上的,臺灣警察必修課似乎有八極拳和太極拳!八極拳書籍目錄:[八極拳教程:霍氏八極拳傳統訓練方法揭秘].李樹棟[八極拳法].孫亮亭.掃描版[少林八極拳].素法.掃描版[武術]八極拳+(國術秘本)[武術]八極拳(劉雲樵)《八極拳》蔣浩泉《八極拳修煉秘籍》原國術館魏鴻恩傳《八極拳教程:霍氏八極拳傳統訓練方法揭秘》李樹棟
  • 霍氏八極拳撐錘實戰法威力驚人,正宗八極拳金剛八式系列講解
    霍氏八極拳撐錘實戰法威力驚人,正宗八極拳金剛八式系列講解 2020-12-05 00
  • 八極拳的由來及傳說
    八極拳,始於元,興於明,盛於清。時至今日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門傳弟子二十餘代。八極拳譜載:「我拳保過朱洪武。」被封為「保國神拳」。八極門師傳相當嚴格,輕易不傳,一代不過數人。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數百年。
  • 形意拳和八極拳在實戰搏擊中哪個更強,哪種拳法更適合練習
    形意拳和八極拳在我國傳統武術中都是發力剛猛,實戰性特別強的兩個拳種。在武術界有形意一年打死人,還有八極半年打破門,一個是最剛猛的內家拳,一個是最剛猛的外家拳。其實兩個拳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貼身近打,而且都是以剛猛著稱。
  • 真傳一句話 首次公開八極拳六大開之含義
    六大開,八極拳之核心,因古時十分保守,不輕易向外姓吐露當中要義,以至於後輩將其錯誤理解。認為一句口訣對應一個固定的式子,例如一打頂肘左右翻就是攉打頂肘;二打抱肘順步趕就是穿抱等,這種理解是機械的,是錯誤的。 唐強老師通過拆講八極拳的靠法,通俗易懂的講解了六大開之順步腰身便是纏是怎麼回事。
  • 八極拳的「套路」
    以八極拳來講,除了八極架之外,有一套拳法叫八極拳,這兩套套路流傳的比較廣。也有人把八極架叫作小八極,而八極拳叫大八極。很有趣的,也有一種說法,把八極架叫死八極,因為他練的時候動作比較緩慢,好像比較死板。而八極拳叫作活八極,因為他在表演的時候比較靈活、多變。也有把八極架叫做老八極、舊八極的,等於是從前舊的功課。而把八極拳叫新八極,比較而言是新的,是後來的課程。
  • 揭秘八極拳最厲害的招數——頂肘
    八極拳教練剛剛拳諺:寧挨十拳不挨一肘。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咱們看拳和肘的骨骼結構,先說說拳,五個手指頭握在一起形成拳頭,拳頭的最前方是一個面,在武術當中這個面就是拳面。而肘就不一樣了,練拳的都知道用肘的時候都是近身靠打,它是集全身的勁於肘尖再加上整個身體向前擁措的力量,可想而知,肘擊的力量多麼嚇人。八極拳的肘在練和用等方面跟其他拳種就不太一樣。練的時候都是上步進身整體發力,這個問題主要體現在八極拳的趟泥步上,沒有趟泥步肘的威力就會大大的打折扣。再說八極拳用肘,它一般都是借力打力,也就是說在對手進攻的同時,我也進身。
  • 八極拳與脊柱健康
    八極拳與脊柱健康長時間的不良姿勢導致脊椎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脊椎部的肌肉韌帶長期處於非協調受力狀態,是引起脊柱健康問題的最常見原因。八極拳的拳架結構功法與脊柱健康練八極拳行拳剛勁樸實,動作迅猛,「一練驚牛瘋象龍虎行,邁步打拳一團風」,八極拳將健身與技擊熔為一爐,順會先天自然之能,對人之精神與肉體並練,內臟與外軀兼修,使全軀內部循環、神經、消化、排洩、呼吸諸系統及軀幹筋骨,經過鍛鍊更加堅強與協調一致,能夠提升身體強度和柔韌度,增強免疫力,在長時間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易產生疲勞感
  • 八極拳技法及內功、器械綜述
    練八極拳時,力量要練到極限,力始源於腳,主宰於腰,通過肩、肘、手,力發於四周,要打出一個整勁兒,整勁兒就是爆發力,你進我也進,你退我還進,就是你打我,我不躲,我還上,你走我跟進上。六大開:是八極門絕技,意為先開門後進招,主要練的是開合力和腰胯的靈活與勁力。使用時招不離胯,前手擰鑽如螺旋,後肘發力催前手。沉肩、墜肘、松胯、合膝,結合衝步,使肩、肘、胯、膝、足、手都能攻擊。不招不架為上乘,招架進擊為中乘,招架躲閃為下乘。八極小架:八極小架定勢極為重要,是習練八極拳的根本。
  • 精武論壇——八極拳體系中的「六大開」和「八大招」
    在技擊中,招法精熟,打擊威力強大和力道的強勁,是一個練武者循序漸進、日積月累血與汗的結晶。八極拳技術體系中的「六大開」和「八大招」,是八極拳前賢們在完整的八極拳大體系中提煉出來的較為得意的部分精華技術小體系,並不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傳說中的那麼「神奧化」。 其實「六大開」和「八大招」是異曲同工,其徑相通,動作簡潔,樸實無華,是不可分割的技術整體。
  • 簡樸剛烈的八極拳
    八極拳又名開門八極拳,是我國傳統拳種之一。以其剛烈雄健、簡潔樸實的風格和獨特的技擊特點獨樹一幟享譽海內外。在我國武壇眾多門派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拳諺曰:「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八極拳主要流行於我國的北方諸省。
  • > 紗巾的系法圖解
    紗巾的系法圖解 2018-05-21 10:51:47 來源:全球紡織網 紗巾的系法圖解,也許在很多人心裡,覺得紗巾很雞肋,天氣還沒冷吧,系紗巾似乎沒有那個必要,天氣冷了吧
  • 八極拳拳譜
    身法九要:(1)意正身直,(2)松肩氣下,(3)外方內圓,(4)含胸拔頂,(5)抖胯合腰,(6)手腳相合,(7)氣力貫通,(8)三盤連環,(9)意守丹田。八極拳技擊講究彼不動,我不動,彼若不動,我以引手誘敵發招,隨即用崩開裹迸之法強開對方之門,貼身暴發,三盤連擊,一招三用,三法,三力,而一舉成功。
  • 海峽兩岸八極拳技藝交流大會在德州開幕 800多高手切磋拳法
    八極拳是中華武術重要拳種之一,屬於典型的古典短打類拳法,拳法包括八極小架、八極拳、八極對接、六肘頭、金剛八式、「六開」「八招」等。八極拳祖師吳鍾是今慶雲縣嚴務鄉后庄科村人,因創八極拳開門授藝而被後人尊為八極拳祖師。八極拳已傳十四世,弟子遍布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60餘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