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模樣
作者:簡宜貴
轉過最後那道彎,突然看見,這就是我夢裡,想要看見的——老家的樣子。
人的一生,不知道要在世間轉過多少彎,但老家村口的那一道,一定是你每次回家時轉過的,最後一道。在經歷了塵世的艱辛、疲憊和喧囂之後,轉過這道彎,你就仿佛回到了最初,心情還原成了小時候的樣子。
這是他們的村莊,他們的老家。今天我到這兒是來採風的。可是,轉過村口的那道彎,我卻有了回家的感覺。
轉過那道彎,一下子闖入我眼帘的,是站在村口處的那幾棵碩大的古樹。是的,我想起的是碩大這個詞語。那幾棵壩子邊屹立著的老樹,那麼碩大、硬朗,樹幹上披著大塊大塊皸裂的魚鱗般的老皮,枝葉在空中舉得老高老高,將村莊嚴嚴實實地遮擋在一個椅子形的山灣裡。
站在樹下,我對他們(老樹)肅然起敬。一個村莊,有著幾棵老樹,你就能夠窺見,這個村莊的歷史,不用去翻看發黃的抄在白皮紙上的家譜,不用去漫山遍野查找村莊祖墳前的碑文記錄。
老樹什麼都知道,知道這個村莊存在的大概歲月。知道這個地方的氣候和人情。知道很久以前那群光屁股小孩雙手雙腳抱緊他們想要爬到高處的樣子。知道樹下私塾裡傳來的「人之初,性本善」的牙牙學語。知道你什麼時候轉過那道彎,去外面的世界打拼。知道你何時從那個轉彎處華麗轉身,衣錦還鄉。
椅子形村莊的另一邊,也是一排古樹,這是一排立在石頭上的柏樹。它們的樹根,緊緊抓住身下的巖石,而根須,在石縫裡穿行,到處尋找,賴以生存的養分。看到這一排樹,你就仿佛看到這個村莊的前輩們以前是怎樣地在艱難的歲月裡,拼盡了氣力,在天地間、石頭縫裡求生存,奮力建設自己家園的樣子。
今天,站在村口這排大樹底下,我看見他們(大樹)笑了。他們魚鱗般的皺紋在自己的面容上興奮地咧開,咧開,他們的無數手臂在天空鼓掌,他們在初冬的微風裡,搖響無數風鈴一樣的樹葉,在歡迎我們,這群山外到來的客人。
幾年前,這排站立在村口的碩大古樹,也以同樣的方式,迎來了村莊最尊貴的客人——煥河村扶貧攻堅隊。
今天,這個攻堅隊的副隊長——煥河村第一書記朱超,笑容滿面,帶著我們這群尋找脫貧攻堅素材的人滿村寨走動,不停地向我們介紹這兒的美麗景點,村莊特色,還有,他和他的工作團隊為這個村莊脫貧致富所做的點點滴滴。
在貴州德江扶陽古城長大的男孩朱超,三年前被組織委派到這個村擔任第一書記。在踏進村口的那一刻,他發現了這個村莊與家鄉的相似之處:古樹環繞,家家石板院壩,青瓦木屋。一個詞語猛然間就跳進了他的腦海:傳統村落,這就是一個保存較為完好的傳統村落。我們的工作,首先要聯通山外到這個村莊的道路,然後扮靚這個村莊,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村莊的美麗,然後讓村莊的無公害綠色農產品走出村莊,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
朱超和他的團隊於是到處籌集資金,他們向上級部門送報告,敲開他們熟識的企業家們的門,尋找那些從煥河村走出去的率先致富了的鄉親,將他們的構想一遍一遍地向對方訴說……一年後,一條明晃晃的硬化路繞過青山綠水,延伸到了煥河村。煥河村拾級而上的石板路,終於與外界的道路連在了一起。
之後朱超和他的隊友們又一家一家上門做思想工作,動員村民們補好漏雨的瓦頂,給木房刷防護清漆,編織竹籬笆圍住菜園,在菜園和附近田土裡種植傳統無公害蔬菜,在房前屋後栽種佛手瓜。他們還從山外籌措資金,在村前修建了一條觀光長廊。
漫步長廊,裡側是煥河村的青瓦木屋,田畦菜園,在木屋與菜園間蜿蜒然後拾級而上的青石板小路,是雞鳴狗吠的生活日常。右邊,屏風一樣向天空逶迤而去的大山,成了初冬季節的調色板,樹葉和草木有的翠綠,有的淺紅,有的深紅,還有遠遠望去落光了葉子露出白花花苗條枝幹的意楊林,讓冬日的山川層次錯落而又不顯得繁複。
從村口那排古樹下,我們穿過觀光長廊。長廊盡頭,立著一塊籌款碑,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滿了為這個傳統村落的建設而捐款的趙氏族人名字和捐款的數額(煥河村的村民大多姓趙)。排頭的,是13位60歲以上的老人,然後是走出村莊在城市安家了的,工作(在黔東北德江農村,人們將考取行政事業編制的人稱為有工作的)了的,先前致富了的後生們,金額從200元到800元不等。接近落款處,還有3個公司,1個老闆的捐款。最高的有2000元,最低的880元。
位於碑文最末端的是捐款880元的安村科技有限公司。這個公司的捐款數額激發了我的好奇。為什麼是880元,而不是其他數目呢?其寓意可想而知,他們是想用這個數字,激發煥河村村民的致富熱情吧?
在乾淨整潔的用青石板壘成的民衛井前喝了幾口水,沿著通向青瓦木屋的石板路,來到了一棟一字排開三間相連的木屋。這是朱超和他的團隊們給煥河村帶來的一個「大項目」,從村外引來的一個自媒體工作團隊。
這個自媒體團隊原來就是安村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個創作小組,小組的名稱叫做「黔東農倉」,他們專做農村題材視頻創作。
交談中得知,這個自媒體團隊成為了扶貧攻堅隊和煥河村的得力助手,他們受朱超工作隊的引進看中了這個村莊,決定在這個地方安營紮寨,2020年4月他們以每年2000元的租金租下了現在這棟木屋,並籤下了5年的租房合約。他們工作室4個人的糧食和蔬菜都是在村裡購買。還請村裡一位阿姨給他們做飯,每月給開2500元工資。這個山環水繞,民風淳樸,以石板路和青瓦木屋為特色的村莊成了他們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特別是村莊右邊古樹下石板間的那口古井,成為了他們在這個村莊拍攝的每個視頻的必備背景,現在已經成了網紅井,村莊也成了網紅村。黔東農倉在視頻中直播帶貨光2020年7至9月就賣出了煥河和周邊村寨的農特產品60多萬元。一些遊客,從他們發布到網絡的視頻中知道了這個村莊,紛紛到這兒旅遊,到民衛井前拍視頻,村裡種出的無公害蔬菜吸引了大批遊客爭相購買。
在民衛井前,筆者看見,早上去田裡栽種蔬菜的一位老婆婆,利用幹活的空閒挖了半背簍折耳根,剛倒在井前的石盆裡洗乾淨,幾位慕名而來的遊客就以5元1斤的價格全部買走了。
觀光長廊的盡頭,捐款碑記的正對面,幾棵錯落有致的古樹掩映下,石板隨意擱置的幾個臺階間,就是那口網紅井。石頭縫裡流出的清泉,被石板搭成的「小屋」給保護起來了。它的出口——兩個石制凹槽裡,清亮亮的井水正自譁譁地向外流淌。從井前的石槽,漫溢到第二排凹槽,然後流到下一個臺階的石盆裡,然後再漫溢到最下方的那個最大的淺水池中。
一臺打水(喝水煮飯),二臺洗菜浣衣(鮮亮生活),最末端的那個靠近路坎的淺水池,用來供牛羊飲水的吧?
一個村莊的生活日常,有多少不是與古井相連的呢?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古樹與古井,就是村莊繁衍發展的最有力見證呢。
在煥河村的石板路上穿行,不時有村民喊進屋吃飯,有人開玩笑說「老趙,你莫那樣熱情喲,每天那麼多人從你家門前經過,不怕把你吃窮了呀?」那個人叫老趙的村民哈哈大笑:「今時不比往日了喲,現在是不愁吃不愁穿了呀。誰還吝惜那碗飯呀。」
我曾經無數次構想,自己腦海中最希望見到的,老家的模樣應當是什麼樣子的呢?貴州德江共和鎮的煥河村,構建了無數在外打拼的人們心目中美麗老家的樣子。來煥河村旅遊的人,一定默默地在心裡,將故鄉,摸了又摸吧?
是誰決定,讓那塊有著10來位60歲以上老人姓名的脫貧攻堅捐款石碑,與這口古樹掩映下的石頭古井「守望相助」的?一定是一位與這個村莊有著很深厚感情的人吧?